古人认为: 事必躬亲是领导者之大忌。
首先是时间有限。《韩非子·难一》中载有舜的一段故事:历山下种田的人闹地界纠纷,舜就亲自去那里种地,用了一年的功夫解决了他们的纠纷;黄河边的渔民争夺捕鱼区,舜就亲自去那里捕鱼,利用一年的时间树立起了先让长者捕鱼的风气;东方部族烧出的陶器质量不好,舜就亲自去烧窑,也用了一年的时间,提高了哪里的陶器质量。舜这种深入实际调查和解决问题的作风得到了孔子的称赞,但韩非子则认为这种事必躬亲的作风并不可取。他提出“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他认为,舜三年才纠正三个具体问题,效力太低。舜只有一个,而且他的寿命也有限,但天下的问题无穷无尽。如果事事都要最高执政者亲自去解决,那么,他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呢?任何人在客观限定的时间里,所从事和完成的事务都是有限的,领导者也不例外。
其次是精力有限。《荀子·王霸》上说:大到治理整个天下,小到治理一个诸侯国,非要每件事情都由自己去做,那就没有比这更劳苦憔悴的了。如果是这样,即使让奴婢来当天子,他也不愿意干。因为谁也没有这样无穷无尽的精力。
再次是能力有限。领导者也是凡人,不是神仙,领导者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并非什么都懂,只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正如《吕氏春秋·任教》里所说:每个人耳目心智所能了解和认识到的东西很有限,所能听到的东西也很浮浅。凭着浮浅贫乏的知识,从早到晚忙于处理具体事务,总在小的问题上与臣下比精明、显才能,忽略了全局性的大事。
既然领导者不须事必躬亲,那么大量而繁杂的工作又由谁来做呢?回答是:要善于使用众人的力量,运用大家的智慧,善用“众人之力”。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兵随令,草随风,强将手下无弱兵。领导者主要是善用各种人才。古人强调“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治国之本,唯在得人。”要把选贤任能当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求领导者将主要精力放到这上面来。领导者应在选贤任能上下功夫,而在处理具体事务方面采取超脱态度。
作者:普金华,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原中校;人民警察原四级高级警长、一级警督;县“菌乡银发”志愿服务团副团长、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