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第一书记王新(中)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第一书记王新告诉澎湃新闻:“2019年12月,我们全村67户贫困户共296人全部脱贫了。”
普格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典型的高山农业县,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
2017年12月18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的王新来到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担任第一书记,自那时起踏上扶贫之路,已两年时间。
“2019年过去了,我担任我们村第一书记已经满两年,现在看到我们全村人都脱贫了,尤其是我们村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村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感到特别欣慰。2020年,我希望德育村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王新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激动地说。
育于家乡,回馈家乡
穿着纹样繁多的彝族服饰,说着一口流利的彝族方言,90后汉族小伙王新已经完全融入了德育村——这个彝族人口占90%的村落。驻村工作两年了,王新走在村里,村民们都认识他,亲切地称呼他为“王书记”;去村民家中走访,村民也会拉着王新的手,对他说“卡莎莎”,在彝族方言里“谢谢”的意思。
2017年12月,德育村贫困户的数量为67户共296人;2019年12月,全村67户贫困户共296人已经全部脱贫。目前,德育村人均年收入为5900余元。2019年6月,因产业脱贫成效显著,德育村党支部还曾被评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先进党组织”。
王新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石龙镇,因家境贫困,王新自初中起就享受了国家的助学政策,还受到了不少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从而顺利完成了学业。
因为父母身体不好,王新在大学时选择学习护理专业,本科毕业于成都医学院。
2014年,王新进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2017年11月17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通知,王新第一个就报名了。“育于家乡,回馈家乡,这是我担任第一书记的初心。”王新说,“我是通过读书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现在我要回馈家乡,未来让更多孩子也能走出大山。”
德育村地处偏僻,村里的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作为第一书记,我想要帮助村民改变观念,多带孩子们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王新说。
2018年4月,在王新的组织下,由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联合螺髻山镇人民政府共同打造为期两年的教育扶贫项目——“触摸·山那边”成长营活动。
“触摸•山那边”教育扶贫项目第一期启动仪式。
成长营通过组织德育村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走进城市、走进大学,让山区孩子对城市有更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了解 “山那边”的世界。“触摸·山那边”项目计划每年开展成长营两期,夏令营一期,现已连续开展两年,已有近百名学生受益。
特色文创产业让彝区文化火起来
王新来到德育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首先要着手打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历史。
“发展种植业,当地没有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发展养殖业,村民们没有承担前期巨大投入带来风险的能力,这要是亏了怎么办?一个个方案被提出,又被我和扶贫工作队队员一一否决。”王新说,“在2018年的一次讨论会上,我提出‘咱们村子以彝族人口为主,能不能利用老百姓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制作文创产品’,这个点子一冒出来,会上大多数人表示赞成。”
为了发展德育村特色文创产业,王新还前往甘孜州得荣县取经,甘孜州植物标本装饰画项目的发展给了王新可借鉴的经验。
“德育村地处螺髻山风景区,也有着丰富的草木资源可以作为制作标本装饰的原材料,我们还可以将彝族文化元素融入画作之中。”王新介绍说。
想好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怎么说服村民参与产业项目又成了他下一步的难题。起初,村民们根本不相信手工制作的植物标本画也能挣钱。为了鼓动村民们参与项目,王新每天带着扶贫队队员挨家挨户地发动大家。“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我走访了60余户人家,调动他们加入这个项目。”王新说。
由最开始的植物标本装饰画这一产品发展起来的,是德育村整个特色文创产业。目前,德育村已开发制作包括植物标本装饰画、彝绣产品、民族风特色台历等近20余种产品。
德育村村民参与村特色文创产品的制作。
产品有了,王新又开始琢磨怎么宣传。他说:“我们年轻人当然要用最新的营销方式,我和工作队搭建了电子商城、微店等销售渠道,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宣传平台,同时我们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拔培养电商销售人员。一支电商运营队伍就这样一点点打造出来了。”
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比如,我们负责市场运营的部门经理吉木阿牛就是曾经的贫困户。从建卡贫困户到部门经理,吉木阿牛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吉木阿牛每个月的工资有5000多元呢!”王新开心地说。
现在,德育村的特色文创产品还走出了四川。一方面,德育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每年都会为德育村的产品提供不少于10万元的市场订单;另一方面,德育村的产业发展也已初步走上市场化销售的道路。自2019年3月上线销售以来,德育村的文创产业已创造销售额近90万元,当地的特色文创产业发展也让彝区文化火了起来。
德育村电子商务创业项目接受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州级评审。
建立“校地企”三方合作的文化产业扶贫机制
“其实,制作植物标本装饰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村民们起初做出来的东西既不够好看,也缺乏创新,根本无法凸显文化特色。这样下去,别说脱贫了,还要赔钱。另外,在营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所以,我们在不断探索中还建立了‘校地企’三方合作的文化产业扶贫机制,这在凉山州地区也是首创。”王新说。
2018年,王新找到了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钱华敏副教授,希望她和她的团队来到德育村考察。通过坚持不懈地沟通联络,王新最终用诚意打动了钱华敏。2019年2月22日,钱华敏来到了德育村,在进行考察后,决定与德育村合作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
德育村与钱华敏的合作项目启动仪式。
除了与高校开展合作之外,王新还在积极探索和企业的合作。
“咱们得用做企业的思维发展村集体经济。”王新介绍,他于2019年2月21日注册了普格县螺髻山妞妞嫫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和企业谈合作的时候,我们有了法人代表,有了企业实体,可信度也就提高了很多。为了增强德育村产品的标识性,我还带领扶贫工作队设计了‘妞妞嫫’这一形象并注册为商标,申请了‘四川扶贫’公用商标的使用权。”
自普格县螺髻山妞妞嫫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王新带着合作社成员四处参加展会以寻求和企业、代理商的合作,他先后去到北京、成都、广州等地,成功推广了“妞妞嫫”的产品。
王新和村民们身着彝族服饰参加展会推广德育村的产品。
截至目前,普格县螺髻山妞妞嫫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与众多机构、企业展开了合作,如中国电子商务大数据交易中心、成都乡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泸州老窖集团、香港医疗关怀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019年3月,王新为发展德育村集体经济争取到了产业扶持金35万元,使76户贫困户共296人直接受益;2019年10月,王新又申请到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金100万元,该笔资金将全部用于德育村的产业开发和产品销售推广,使全村528户共2187人直接收益,每年将为德育村创造收益近10万元。
“这100万元扶持金我们会分阶段投入村生态民俗旅游文创产业,包括计划投入33万元用于文创旅游产业研发,投入17万元用于产品线上推广销售,投入50万元用于产品线下推广销售。2020年1月,我们德育村有望实现‘电商运营+生态农业+旅游文创+特色民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布局。”王新告诉澎湃新闻。
2020年4月,王新就要离任德育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在离任前把德育村的产业发展按计划一步步向前推进。
“我希望德育村的合作社越办越大,产品能够卖到全国更多的地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给村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对村民的承诺。”王新说。
本文来源于《澎湃新闻》 作者:邓雅菲 郭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