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凉山州脱贫攻坚带来了深刻变化,使彝区基本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彝区群众今天所拥有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中央、习总书记坚强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彝区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对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彝区梦”的信心更加充足,对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充满了希望。
关键词:移风易俗 聚力攻坚 全面小康
(大凉山新彝村 蒋志聪摄)
在《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近15亿中国人民的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也是彝区500余万各族群众“梦寐以求”之梦,可以称之为“彝区梦”……从梦醒时分,到梦寐以求,再到梦想成真,就是彝区梦实现的动人旅程。
什么是彝区梦,怎样实现彝区梦,相信是凉山各族儿女都在思索着的问题。笔者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凉山州贫困户如期脱贫,贫困村按时退出,贫困乡、贫困县准时摘帽,彝区各族儿女就实现了从做梦到筑梦的过程,圆梦之时也就近在咫尺了,凉山州就基本实现了“彝区梦”。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压实责任、精准实策、过细工作,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
2018年2月,习近平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考察,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彝区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针对彝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要建强基层党支部”“一定要驱走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习总书记对凉山脱贫攻坚高度重视、对彝区群众十分牵挂,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还深切关心看望过的彝区群众;省委彭清华书记到四川工作以来,先后6次调研凉山扶贫工作;州委林书成书记等领导同志的脚印遍布凉山17个县市的每一个角落,给彝区广大干部群众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现笔者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纵深推进与“彝区梦”的实现,采取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面对面座谈、问卷调查、走访了解等诸多方式,对彝区精准扶贫这项关系着几百万凉山儿女翻身解放的民生工程、千秋伟业进行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认识精准扶贫深刻内涵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的贫困区域环境、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
二、回顾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2015年1月,习总书记新年的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省,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调研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扶贫开发工作指示。主席话音刚落,一场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精准扶贫战役便在大凉山的层峦叠嶂、青峰秀岭中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打响了。
三、走进凉山品味魅力彝州
凉山1950年解放,1952年成立彝族自治州,1956年实行民主
改革,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四川省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其中木里县为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459个乡、110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9.94万,其中彝族人口275.7万,占53.62%。
凉山州有众多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是全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博物馆,“火把节”被国务院推荐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沽湖摩梭文化有“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之称,会理县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州府西昌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座历史名城,明清建筑保存完好,享有“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的美誉,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更是闻名中外的“航天城”。
凉山州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清洁能源富甲天下,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彝族歌舞服饰、藏乡风情等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四、凉山精准扶贫探析
①解码凉山全域贫困现状。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蹲点调研报告《凉山脱贫攻坚调查》中指出:“凉山彝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影响四川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
凉山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因此,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举全州之力,聚全州之智,以积极的态度,强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稳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减贫,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让彝区群众早日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凉山干部群众肩上最重的任务。
凉山州也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国务院核定全州17个县市中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占四川省贫困总是的1/3,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达4.1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68.9%;2015年年底凉山州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072个,贫困户10万余户、贫困人口38.7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5.6%降至8.6%。
②扫描凉山精准扶贫成效。仅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为凉山出台12个方面34条政策措施,提供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选派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分赴全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凉山州共有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综合帮扶队员、禁毒防艾专职书记等各类帮扶干部1.1万余人。凉山州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彝区500余万各族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攻坚克难,高质量完成了2018年度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全年共减贫19.94万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19.23万人的103.7%,退出贫困村500个,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年底的11%降至2018年年底的7.1%,下降3.9个百分点。目前凉山州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7万人、贫困村618个、贫困县11个。
凉山州乡镇和村道路通畅率达93%以上,15年免费教育(含3年幼教)已全面实施,“一村一幼”幼教点基本覆盖,65.9万人告别贫困落后的生活状况,过上了新的生活,贫困人口从2013年年底的88.1万人降至2018年年底的31.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降至7.1%。
住房建设方面,全州共有易地扶贫搬迁2.73万户13.07万人,推进彝家新寨建设302个村17046户。
产业发展方面,整合各方资金投入17.02亿元,因地制宜发展“1+X”生态林业、“果薯蔬草药”农牧业、乡村旅游业、劳务扶贫等致富产业,深度贫困县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68.47万人,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左右。
基础设施方面,新改建农村公路3234.8公里,18.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2.5万户贫困户生活用电问题得到保障,建成用户沼气池5220口,建成新村集中供气工程7处,500个退出贫困村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
与此同时,凉山州不断强化教育医疗工作,深度贫困县小学、初中入学率均在96%以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覆盖11.1万名适龄儿童,全州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加率达100%。
③认领凉山脱贫攻坚任务。2019年是凉山州脱贫攻坚摘帽首战
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承上启下之年,全州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州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紧扣讲政治担当、讲责任落实、讲精准实策、讲重点攻坚、讲基础提能、讲督查考核、讲作风整治7个方面为重点,以“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的工作模式,围绕项目开工、控辍保学、产业扶贫等8项重点工作纵深推动脱贫攻坚任务。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按照23.8万人,445个村达到脱贫退出标准的计划进行,确保完成14.1万人脱贫、318个村退出任务,实现雷波县、甘洛县、盐源县、木里县4个县脱贫摘帽,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不断抓紧抓实抓牢精准脱贫各项目标任务。
五、检视凉山精准扶贫问题
凉山州精准扶贫工作受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牵挂,得到了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帮助和惦记。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凉山州致力于贫困村、贫困户“缺什么、补什么”,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建立扶贫机制,采取力度更强大、针对性更好、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显著的扶贫行动计划,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了一批、创业就业致富了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了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了一批、医疗保障扶持了一批、治毒治病救助了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了一批。
因历史条件、自然环境、交通瓶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彝区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彝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所谓白璧微瑕,金无足赤。任何事务都有其发展的两面性,彝区脱贫攻坚工作当然也有其存在的问题。笔者曾在凉山偏远的彝族聚居区、高寒山区和极度贫困地区工作多年,也曾在凉山州彝区非贫困村、普通贫困村、极度贫困村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等职,现结合自身工作和思考提出几点彝区精准扶贫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旨在抛砖引玉,供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参考,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检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产业带动不快。俗话说栽上“摇钱树”养好“下蛋鸡”,走上“致富路”,脱贫致富快不快,还看产业带不带。产业发展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决定性因素。但因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交通条件落后等诸多因素,彝区的产业发展仍然较为缓慢,不能有效促进群众增收,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
②创业就业不佳。如果抓好了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理想效果,彝区脱贫致富的问题就引刃而解了。但是,通过调研走访、调查问卷,笔者得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文化水平较差,无法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无法通过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短期培训,达到“学会一种技能,带动一个家庭”的作用,制约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
③卫生治理不美。环境卫生是一个地方的社会形象,而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直接关系着贫困人口的身心健康和脱贫致富。在彝区,部分贫困户长期养成了不良的卫生意识和生活习惯,导致一些贫困村村落院坝、路间沟边、集中安置点等地方的生活垃圾未及时清理,贫困村环境卫生、贫困户个人卫生较差,阻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效果;
④计划生育不良。计划生育政策长期以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但是,在彝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大部分家庭都是因违规计划外生育2、3胎,甚至5、6胎,导致家庭人口多,劳动力缺乏,家庭经济收入少,严重防碍了这些贫困户的按期脱贫;
⑤教育医疗不深。教育方面,在彝区小学、初中阶段教育中仍然存在“入学难,入好学校更难”,各级学校依旧有边“控”边“辍”等现象,广大群众主动不失学、不辍学方面做得较差;医疗方面,边远山区乡、村两级卫生院、卫生室医务人员配备不足,硬软件设施较差,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治病就医的需要。村级医务人员待遇较差(据了解,2019年7月前村医工资为每人300元/月,7月后提升至每人1000元/月。),在交通费、生活费等自理的情况下,很多村级医务人员都在负债上班。
⑥移风易俗不好。移风易俗工作是彝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难题,是改善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一大因素,也是彝区贫穷落后的一大根源。彝区低则几十万、高达上百万的婚姻高额礼金,操办一场丧葬事宜动则花费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铺张浪费现象,“送灵归祖”仪式上的攀比之风等不良社会习俗,严重阻拦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度;
⑦思想认识不深。彝区贫困群众对精准扶贫重要性的认识还不深,精准扶贫工作成了各级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等“扶贫干部”的“家事”“私事”,而贫困群众却当“观众”和“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情况少,贫困户自身认识不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淡薄,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看看热闹、把我脱贫”的想法,严重遏制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动。
六、解决凉山扶贫问题措施
所谓治病救人要对症下药,精准扶贫要因人实策。针对彝区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①产业发展要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扶贫攻坚发展产业,精准到户引领脱贫。产业能否发展是彝区精准扶贫成败的主要因素。要如何提升产业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提升彝区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特色优质产业,同时多措并举,多方谋划引进“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等实力较雄厚、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落户彝区,使彝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在家门口挣钱,不断增加广大群众的家庭经济收入,为早日实现产业致富铺好产业基础;
②创业就业要提高。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种养殖、电工焊工、汽车驾驶、外出务工等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培养,在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东西部劳务协作”、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工作力度,达到劳务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的,为就业致富铺好收入基础;
③卫生治理要抓紧。要继续抓好“四好”家庭创建,“四治”工作并举,采取“门前三包”、“十户联动”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养成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的良好习惯的同时,还要引导贫困群众热爱公共卫生、爱护环境卫生,让广大群众自觉齐抓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环境卫生,为乡村振兴铺好卫生基础;
④计划生育需抓实。能否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促进计生家庭脱贫致富,是摆在各级扶贫干部面前的一件大事和难事,也是贫困家庭能否脱贫并不易返贫的关键。要实施计划内生育奖励制度,加大违规计划外生育处罚力度,不断强化“少生快富除穷根、共建幸福新农村”,幸福之家人口少,生活质量必提高的思想教育,为新型农村建设奠定认识基础;
⑤教育医疗需抓牢。教育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兴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医疗水平直接关系着人的健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要深入推进彝区“一村一幼”、“一乡一园”幼儿教育、“三免一补”义务教育、“9+3”职业教育等工作,不断强化控辍保学工作力度;要逐渐改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综合建设,增加村医的补助待遇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通过教育医疗全力攻坚,为和谐乡村建设奠定素养基础;
⑥移风易俗需加强。在稳步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不断深入脱贫攻坚“巾帼行动”、禁毒防艾宣传等各项行动,倡导彝区群众不攀比、不浪费,摈弃陋习,移风易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美丽幸福新村创建奠定文明基础;
⑦思想引导需强化。帮扶单位、相关部门、驻村干部等要以“农民夜校”、“每周讲堂”、党性教育等为载体,强化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宣讲。深入推进感恩教育,对贫困户强化“外部帮扶是条件,自身才是根本”、“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等思想的引导教育,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思想基础。
七、展望彝区美丽幸福文明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
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更坚定了我们扬帆远航改革攻坚,同筑梦想共享幸福的信心和决心。
凉山州委、州政府通过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优先解决群众住房问题;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彝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贫困群众健康水平;通过落实优生优育政策,防止贫困人口过快增长。
曾经食不果腹,今日衣食无忧;曾经饥寒交迫,今日幸福美满;曾经一步跨千年,今朝跑步奔小康。这些都是凉山精准扶贫的真实写照,凉山脱贫攻坚带来了深刻变化,使彝区基本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彝区群众今天所拥有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中央、习总书记坚强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彝区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对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彝区梦”的信心更加充足,对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充满了希望。
任务艰巨,成效卓著,负担重大,使命光荣。凉山广大干部群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大踏步前进。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许下承诺、立下壮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庄严的决战贫困号角已经吹响,清晰的精准扶贫路径已经铺就,美丽的全面小康画卷已经描绘。彝区广大干部群众当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抓住凉山脱贫攻坚,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结合当前全州脱贫攻坚“作战图”,以“开疆扩土、攻城拔寨”的信心,以“双脚踢倒高山、赤手击碎巨石”的勇气,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不断开拓思维,凝心聚力,不断激流勇进,砥砺前行。
[1]《摆脱贫困》(习近平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0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编),外文出版社,2014.09
[3]《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06
[4]《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08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 编),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0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 颁布),2015.11
[7]《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摘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2018.08
[8]《解读中国梦》石国亮 等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04
[9]《凉山脱贫攻坚调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发表于2019年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2019.08
[10]《2019年度全州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凉山州脱贫攻坚指挥部),2019.04
[11]《凉山州脱贫攻坚的探索与思考》(王永贵、周长刚 作),2019.09
本文由蒋志聪荐稿,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