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星光熠熠的灿烂遗产 星火传承的非遗文化
作者 白娟 郭舒曼 2019-01-05
原出处:凉山日报全媒体

  (凉山新闻网讯) “让我们回去吧,回到梦中的故乡。让我们回去吧,从不同的方向。告诉我,是谁在轻声的召唤。那声音,飘过千年的时光。我仿佛又闻到了,松脂的清香。我分明又看见了,祖先的骏马和牧场……”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悠扬的曲调,传唱着对彝族祖先文化生活的怀念和思念故乡风土人情的深厚情感,如同歌里传唱的那样,祖先遗留的古老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年传承的历史,多姿多彩的民俗,让大凉山民族文化闪耀中华。千百年来,以彝族为主的14个世居民族在凉山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闻名世界足与玛雅文明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风情浓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彝族火把节”,古老厚重并独具生命情态的“彝族毕摩文化”,彝族诗歌、彝族乐器…一个个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盈着凉山文化之根。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加大非遗保护与传承 坚定文化自信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我州非遗工作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美与共,美美共美”的文化形态景观下,将“民族不分大小”的观念融入非遗工作中,不断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力度,努力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发展,使非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持续领跑全省第一方阵。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8项、省级非遗名录112项、州级非遗名录264项,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五大类别。12名国家级、114名省级、305名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州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2个。2011年,彝族火把节被中国政府遴选推荐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何来保护这些众多的非遗项目,最大程度的完整的将非遗项目传习传承下来?成为了凉山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中心的工作重心。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定期开展非遗传承展演活动。 记者 徐箭明 摄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定期开展非遗传承展演活动。 记者 徐箭明 摄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全力保护非遗资源 浇灌民族文化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和使命,通过一些紧急的抢救性保护措施,部分濒危非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而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保护工作也让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成效显著。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加强立法保护非遗资源的同时,我州专门成立了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和有关专家委员会,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在进行普查深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规划区、重点保护区和生产性保护基地,在有效保护下,分门别类进行整体性保存和合理生产、利用。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作为彝族教育经典和著名哲学典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牧》,以经典史诗的章节形式,按照彝族男人从小到大、从大到老的年龄线索,分年龄段深刻阐述了现实之中富有哲理性的人生规律。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铿锵有力的吟诵,平升曲降的声韵,抑扬顿挫的语调,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在凉山州2018年非遗进乡村暨《玛牧》经典诵读颁奖典礼现场,将彝语声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人感受到了彝族经典文化的深厚内涵。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是我们彝族的传世经典,历经几代人的共同撰写,已经成为彝族一本很著名的经典教育书,对教育启迪后代,弘扬发展彝族传统文化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时长日黑说道:“这本书体现出来的思想教育意义与我们新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相一致的,所以这个传世经典进校园、进农村,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推动彝族精神文化建设,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遗展演。 记者 徐箭明 摄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遗展演。 记者 徐箭明 摄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培养更多年轻传承人 绽放非遗之花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可贵就在于其原生态和不可再生性,其中很多技艺类的非遗项目都只能靠传承人来代代传习,而随着传承人年事渐高,很多技艺类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突破困境,近年来,凉山不断加大培养和教习专门的人才队伍,并依托相关高校和文化研究基地,设立专门的教学科目和研究课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激发群众和青少年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凉山不断加大非遗资源保护力度,并在全省率先启动有关立法工作。2007年,凉山正式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地方条例,将非遗文化资源知识产权、技艺传承、展演保护等纳入法律法规,并加大非遗资源保护财政投入,抓紧时间对不可再生的非遗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并鼓励和支持合理开发非遗资源。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守望民族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凉山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燕春说,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意义深远,只有不断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承人,加大相应的扶持力度,改变传承人只传不授的老大难题,也有效促进非遗资源的传承和保护。今年已经70多岁的彝族月琴省级非遗传承人达足石布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位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几十年来,达足石布不断奔走各地,甚至走出国门,招收学徒,传授技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教习,信心十足。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更好的还是受惠于党和政府的保护,我们就更有条件保护我们民间文化,于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而言,我个人只是爱好民间器乐的一个老人,但是保护民族乐器、民族文化是我最大的梦想。”达足石布说,“大量培养年轻的非遗文化爱好者,把爱好变成一种责任、一种传承。让他们知道,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推进“非遗+扶贫”项目 助力脱贫奔康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完整的保护和传承非遗工作的前提下,如何将非遗项目产品进行更好地传承和创新?让贫困地区群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通过非遗项目进行有效脱贫,走向致富奔康的康庄大道——由此,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关心支持帮助下,我州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非遗+扶贫”项目在我州开启。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遗+扶贫+绣娘”的非遗工坊模式便是其中之一。聘用有资质和潜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们开展彝秀,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妇女从原来单一的找活干到现在有固定来源,资源获取方式的转变,保证了绣娘的固定收入。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进“非遗工坊”,几位身穿彝族服饰的绣娘正在展示传统刺绣手艺,飞针走线之间,各色图案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的彝绣和彝族服饰让人目不暇接,既有民间收集的具有收藏价值的传统彝族服饰、老绣片,也有将彝绣与现代服装、饰品相结合的挎包、帽子、挂件等……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服饰是写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艺术,是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追求美好生活的古老传统文化。在浩如烟海的彝族文化宝库中,彝族刺绣和服装服饰是一朵耀眼的奇葩,是彝家人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彝家人用大地做绣片,用彩虹做丝线,用山川做图案,一针一线绣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的是对伟大祖国的祝福。“非遗工坊的成立让非遗变得更加活态化,以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和传承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脱贫奔康,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州级彝族服饰传承人米色莫子洛通过“非遗+扶贫+绣娘“的非遗工坊模式,成立了凉山古夷彝绣公司,聘用有资质和潜质的绣娘,带动了喜德县、甘洛县、美姑县的156名绣娘,其中56户建卡户居家灵活就业。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米色莫子洛说,在制作产品上要保持绣品的传统文化特色,不能让绣品丢失掉原有的民族原有性和特有性,在创新的同时不丢失非遗文化,通过这种形式一层一层地将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通过不断探索努力,我州已初步建成了“中国彝绣一条街”,全州彝绣协会共18个、彝绣生产企业20家、小作坊105家。彝绣、银饰、漆器产品制作加工遍及全州17县市,产品品种愈加丰富,生产营销方式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已有数十万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学习彝绣等传统工艺制作,提升了就业能力,增加了贫困家庭收入,加速了脱贫奔康进程。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遗资源不可替代,也不可复制,一旦流失便不可再得。而在非遗项目保护中,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要让非遗走出“家门”、走出凉山,变成旅游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依旧任重道远。(文/记者 白娟 郭舒曼 图片/除署名外由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Br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