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通篇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对我国历史方位做出科学判断,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阐明其基本方略,描绘出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点和学说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决定了它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发展繁荣息息相关。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由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经验凝结而成的,是在文艺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升华产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各个论点都是从现实需求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关切与期盼中催生和提炼出来的。无论是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还是文艺与理想信念、文艺与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无论是文艺的内容和形式、风格与创新、文艺的价值观,还是作家的创作状态、文艺家的道德情操、素养感情;无论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和态度、文体与网络传播方式,还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关系、队伍建设和党的领导,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进入新时代后,都需注入新的因素,形成新的特点。习近平文艺思想辩证地抓住了这个焦点,并有的放矢地层层加以展开,不仅创造出许多新鲜的文论话语,而且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这是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谈文艺的部分集中而简明地阐述了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责任、使命、重托和要求。报告说,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要“提倡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样几个层面,让我们进一步领会到今后如何推动文艺繁荣兴盛的方略与信心。
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三精”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提升文艺原创力”、抵制“三俗”、加强“队伍建设”等这些关键词和重要命题的深层意涵,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走向“繁荣兴盛”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这是文艺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迈向新辉煌的指针。它不仅确立了我国文艺在全球文化和文艺版图中独有的个性与位置,确立了我国文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对推动我国文艺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提出了愿景与希望。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的论述,令人振奋鼓舞,令人充满豪情。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是迈向伟大强国的时代,是协力同心实现复兴梦想的时代,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必然要求文艺跟上历史前行的脚步,感知时代前行的脉搏,要求文艺要强起来,也要有与时代相匹配的新作为和新气象。既然新时代搭建了新舞台,那么新时代文艺就要展现新的风姿与精彩。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来说,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习近平指出,“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习近平殷殷期望并诚挚要求文艺家“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呼唤。由此,我们就更加看清了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的论述对于从事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认识时代,如何反映时代,能够表达出多少时代的精神和内涵,这是评判文艺家和文艺作品一个十分重要的尺度。时代感的获得是文艺家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崭新的时代前景令人期许,奋进的历史征程倍觉荣光。
无数的事实和经验都表明,认识时代属性和特征,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至关重要的。伟大的新时代,需要并孕育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新时代,需要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去描绘和反映。我们作家和艺术家们只有深切地感受这个新时代,认清新时代的特质,明了新的历史方位,内心的文化自信才会固如磐石,文艺的人民属性才会得到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才会落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才会普遍认同,呈现出的中国故事才会缤纷精彩,塑造的人物才会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只有深切地感受这个新时代,我们的文艺家们才会像弄潮儿一样扑入时代大潮的怀抱,随时代而行,接受时代波涛的冲刷与打磨,立志成为党、祖国和人民的歌者。
在十九大精神的感召下,新时代的中国民族文艺要高举起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旗帜,努力拼搏,埋头苦干,杜绝浅薄,远离庸俗,以具有生活广度、思想高度、艺术力度的作品回馈时代;并始终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故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也该具有自己的审美与走向:那就是始终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根基上,有力生发或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关系,开辟自己生命的道路。因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在坚守民族根性文化创作中成长起来才最有力量。故此,作为民族诗人,其最高境界就是把本民族原有的思维用汉语表达出来,寻找根性写作;把民族的诗歌美学的自觉性放置在世界性的高度来认识,增强自尊,走入自己的民族,不随大流;用双重的眼光来打量世界,跳出民族来写作,用世界的眼光来书写和打磨自己本体的世界性的根文化。要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走向与审美要求,我想中国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要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要具有民族性元素与世界性视野;要具有信仰故土精神皈依的创作意识;要具有创作的涵养与忠贞,让文学艺术有灵魂;要具有创作思考与审美习惯,让文艺凸显人性的光芒;要具有注重“集结”文化艺术品质和知识涵养;要具有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以实际行动,迎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艺更加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普驰达岭,彝族,1970年生于云南禄劝,文学博士,现居北京。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彝学专家,诗人,诗评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文学著作主要有诗歌三部曲:《临水的翅膀》《石头的翅膀》《神灵的翅膀》,文学评论集:《神语向天歌》。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诗歌大赛一等奖。学术论著主要有《中国彝族》《西南村落双语研究》《纳苏彝语语法研究》等十四部(包括合著),在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近8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