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彝学后人,以“无量山人”为名号的施增鸿先生是世居哀牢山澜沧江畔的彝族后裔。施增鸿先生作为云南大理州南涧县的彝族文化人、彝族书法家以及彝族文化博物馆馆长,他的成长兼有从小耳濡目染的彝族文化的熏陶和家学传统的培植以及自我后期努力与悟性的多重混血与承载。
彝族书法家施增鸿
施增鸿先生的曾祖父是彝族祭师毕摩,其祖父施德馨是民国末期的彝族先贤,曾在无量山腹地南涧之乡里自费开办私塾2所,启学族裔,一生延承育人和传习彝族文化之家学传统。受家族先辈与家学的熏陶,施增鸿先生自幼便与彝族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本着对彝族文化热爱与承传的一腔热血,施增鸿先生倾尽所有,始终为彝族文化的传播奔走四方。他探访彝学流脉的足迹遍及乌蒙山、大凉山、哀牢山和无量山,以探访“山野妙龄女郎”之忠贞胸襟,亲身感受和体味原汁原味的彝族传统习俗与风物遗志,承传彝族优秀的文化,秉持彝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信仰传统。至今,施增鸿先生始终尽己之力,行移在为彝族文化传承和传播之路上,砥砺前行着。
施增鸿与本文作者普驰达岭合影
与施增鸿先生得缘识,是在2020年8月中旬,我带着课题组前往云南大理州做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国情重点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茶马古道’云南段语言学调查研究”项目调查途中,抵达了调查点之一的南涧的第二天上午,县彝学会安排调查组一行参观和考察了施增鸿先生一手办起来的,位于南涧县城的彝族文化博物馆。依山伴水的彝族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的彝族服饰、传统农具、历史遗物、茶马古道风物及彝文书法、字画等琳琅满目,真让我人肃然起敬。施先生是凭借一己之力,倾尽家之所有,甚至变卖了房屋,才一手操办起规模如此之大的彝族文化博物馆的,实属为不易之举,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马建城,非一时之功”也。在彝区,可怕没几人能与施先生执着于彝族文化传播之所为比肩了。当时,施先生因去了省城昆明讲课,我们参观之日,他恰好不在博物馆里,接待并给我们课题调查组作讲解的是施先生聘请的一位彝族小姑娘,参观结束时,我在博物馆留言薄上留了我的电话及联系方式,并吩咐彝族小姑娘待施先生回馆后与我联系。
位于南涧县城的彝族文化博物馆
后来课题调查结束,我回到北京,施先生便用微信联系上我,说遗憾当时没能亲自接待和讲解,嘱咐一定再回无量山走走,定当我的向导等,更使我感激不已。那时,刚好是2020年的11月初,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要举办一个全国性的彝文书法研讨会暨彝文书法展活动,我及时告知了他消息,并通过活动举办单位邀请他参加等事。他也答应带着自己的彝文书法前来参加活动。而我们相互见面是在此活动的研讨会暨彝文书法展上,一见如故的我们聊了很多有关彝族文化传统继承与发展方面的事,也聊起到彝文书法的流脉与传承问题。当时,施增鸿先生聊到正准备集结出版《彝训鼎铭》一书之事,并恳请届时给他的书写个序,我当即便应许下来。
2022年春节还没有过完,就收到施增鸿先生通过邮件发来的《彝训鼎铭》书稿。仔细一阅,感觉此书从取名到内容的取舍、分类、编排以及所加的文案、注解等都是独具匠心的,是很用心去做的,呈现给大家的规范而美观的彝文书法作品集。
《彝训鼎铭》是施增鸿先生受沐于彝族历史文化、集结他前20年来彝文书法创作实践的阶段性的总结。它以集施增鸿先生多年来创作的彝文书法作品内容为主线,按照彝文书法作品所呈现的内在的文化流脉编类原则,以所表呈的彝文书法类型(传统彝文书法和凉山规范新彝文书法作品)和内容排序,有条有理,逐次呈现了悠久、厚重的彝文所蕴含的文化渊源、彝族文字的历时与共时流变层次和文化底蕴,充分彰显了彝族古老文字之彝文作为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的文明之光,乃至对世界文字创史的重要贡献。
《彝训鼎铭》目录
《彝训鼎铭》一书由彝族文化博物馆、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文化研究会编著。本书从主编、文案、书法、拍摄及装帧设等都由施增鸿一人当担,全书既有系统性、全面性,又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有创新之作,又承继着彝文书法书写传承之根。
《彝训鼎铭》全书由8章构成:即初心篇;信仰篇;民俗篇;育人篇;谚语篇;祝愿篇;起源篇及后记。通过悠久的彝族文字和彝文书法传统美学承载,深入挖掘并再现了彝族厚重的文化历史与彝文书法的建筑美学互证与同构,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赏心悦目的文化盛宴。
施增鸿先生书法作品
《彝训鼎铭》所编录、集结的彝文书法作品传达着以下重要的文化认知与艺术追求:
首先,传达着施增鸿先生对民族文字社会价值与历史功用的独到的理解。就如他在文案中所说:“口口相传的故事终会被时间的洪流淹没,唯有文字才能将所有的记忆封存,文字,让我们得以了解过去,秉承先辈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得以将精神之火继续传递,让后人延续前人的文明之光,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灵魂,是开启时代文明真相的钥匙。”
其次,传递了编著《彝训鼎铭》的时代意义与历史价值。他说:“让我们追寻彝族文字的历史足迹,打开彝族先辈留下的精神食粮,将彝族先辈的谆谆教诲,重新拾起,再次点燃,以儆效尤。”“在民族文化急剧濒危或日趋消亡的今天,通过笔者的微薄之力,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彝点点感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施增鸿先生所秉持的一腔情怀,所编录此书的书法作品都充满了高风亮节的爱国情怀、彰显着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之民族团结的胸襟,纳涵着不断承传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润泽后人的审美理念与文脉之基。
其三,收录于《彝训鼎铭》的彝文书法作品均满含着浓烈的爱党爱国热情和对党坚定、忠贞的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他20多年来从事彝文书法创作和实践坚实根本。施增鸿在编案中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建立国家信仰、民族信仰、个人信仰才能立根固本,终于自己。”“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年代,无数的中国人民信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们抛洒的无数热血染红了信仰的旗帜,才换来今天的和平。在和平年代,我们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迈着坚持实的步伐,才造就了今天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中国。”
其四,《彝训鼎铭》所收录的彝文书法作品传达着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理念,践行着创新与发展对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施增鸿先生说:“时代的进步,既来源于推陈出新,更离不开继往开来。从古到今,先辈们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先辈们留下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饱含着古人对人生的感悟与修行,值得我们时刻谨记于心。”
其五,所编录于《彝训鼎铭》的彝族民间谚语和励志诗句的书法作品,内容上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实践经验,是广泛流传于民间,是民间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艺术审美追求上呈现出催人奋进、励志立德的高尚的情操内容与审美形式的统一。
最后,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灵魂的传达,是一个民族步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存活的使用着的古文字。所编录于《彝训鼎铭》的彝族古字与甲骨文等文字对照的书法作品,不仅承传着重要的民族古文字学的历史意义,同时对现实书法艺术创作上的审美、艺术借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是为《彝训鼎铭》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