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审普驰达岭在凉山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曾江 赵徐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代表,是决战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当前正处于冲刺收官的关键阶段,下一步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审普驰达岭是一位彝族学人,一直关注这片土地的发展,曾多次到凉山彝区考察调研。普驰达岭近日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凉山彝区作为革命老区、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边远山区,是国家基准扶贫重点实施的地区。凉山彝区是极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还面临着乡村社会转型等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凉山彝区乡村治理的难度。乡村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权衡、乡村治理人才的稀缺、乡村治理过程中传统因素的影响和阻碍等,这些都是凉山彝区乡村脱贫和乡村治理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普驰达岭表示,大部分彝区当前已经实现不愁吃、不愁穿,所以实现乡村振兴更多应该关注的是与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相匹配的诸如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软性指标的建设,而这些正是制约凉山州等彝族地区脱贫以及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必须逐一施策解决。
“在大凉山采风的日子? 放下酒杯/让故乡的河流从记忆中拍岸而过/在清澈中? 让时间把自己/打磨成鹅卵石的模样/光滑地做人? 自如中写诗”,普驰达岭是一位诗人,他到凉山采风后撰写的《凉山组歌》等诗深受好评。在他看来,凉山彝区拥有秀美的自然生态景观、独特而浓厚的民族文化、丰厚的高山农业资源,是民族特色旅游资源集结、生态资源保持完好的区域。但是另一方面,目前该地区文化生活还处于内容贫乏、形式单一的状态,自然资源丰富但文化产品资源稀缺,与现代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可以通过基准扶贫旅游开发,突出彝区旅游和文化资源优势,在凉山彝区精准扶贫与旅游开发的发展路径上,探索出一条永续推进当地群众精准脱贫的致富之路。
谈到凉山发展路径以及具体措施,普驰达岭提出七点建议。
一是摸清家底,整合资源优势。以产业扶贫为依托,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根本。
二是突出特色,强化品牌意识。依托农村旅游行政村,充分挖掘生态资源、民族风情文化及乡村田园资源优势,坚持“乡旅结合、以乡带村,以旅富乡”,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旅游模式。
三是组建乡村旅游农家乐合作社,积极发动农户参与开发当地特色绿色食品,挖掘和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食品,形成乡村旅游与电商结合的品牌营销路子,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四是逐步完善乡村基础旅游条件,不断调适客源市场与旅游需求,逐步建立乡村绿色食品旅游示范村、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示范村、民族乡村美食文化旅游示范村、民族服饰文化旅游示范村等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依托彝区自然乡村生态、资源优势、市场需要的,民族文化突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路子。
五是在上述基础上,县乡政府领导要不断总结,做好做实乡村旅游基准扶贫规划与指导、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创立和深化乡村旅游品牌意识,为凉山彝区精准扶贫与旅游开发的永续发展做好服务。
六是阻碍整个凉山彝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是缺人才,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体系建设的力度。
七是交通建设与规划严重落后是凉山脱贫的显著短板,应进一步加强彝区交通发展规划。规划应当更多地考虑当地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结合扶志和扶智的工作策略,从强化内生动力的角度将交通建设由“输血”有效转变为“造血”,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