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忠:传承彝族毕摩文化要耐得住寂寞
作者 沈杰 文/图 2021-02-25
原出处:玉溪日报

毕摩文化涵盖了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民俗、医学、农学等方面内容,是彝族文化的一个宝库,也是彝家人的一部百科全书,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传承研究毕摩文化20余年,一路上,峨山毕摩李万忠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
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家女孩向李万忠讨教如何用彝文写自己的名字

放弃又回归

初遇李万忠是在彝族年前的杀年猪祭祀仪式上,听他用汉语解说彝家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祈福含义,大家心情舒畅,不由感慨彝文化之精深。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万忠,彝族,1980年生。因祖上有几代人皆为村中毕摩,8岁起聪明好学的他便记住了很多祭祀仪式的程序,9岁开始懂彝文,11岁时在父亲陪同下开始主持祭祀仪式。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忆起自己做主持的这段经历,李万忠觉得,当时年少,对彝文化的理解浅薄。直到13岁,逐渐长大的李万忠开始因做毕摩被很多人围观而羞怯,加之吃不了苦、收入微薄等缘故,他选择了放弃。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成年之后李万忠外出打工,有几次回峨山,参加完村中的红白喜事,发现很多毕摩主持祭祀仪式时对彝族文字、文化的研究不深,显得很不“专业”。这让李万忠深感惋惜,想到祖辈传下的技艺、文化有可能在他们这一辈人手上失传,他开始彻夜难眠。于是,19岁的李万忠毅然决定,要将彝族文化传承下去。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受人敬重的李万忠不仅悟出毕摩对文化的传承不仅与金钱无关、与名利无关,同时需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才能坚持下去。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李万忠口中念着经文,准备祭祀礼仪用品。

传播毕摩文化的目的

李万忠认为,毕摩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以经文、书籍为主,仪式活动只是一种行为表征。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些彝文经文、书籍完全是我们彝族的百科全书。”李万忠说,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民俗、医学、农学等内容都涵盖在毕摩文化中,而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是在书写文化和口头传统的交融与互动中完成的。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毕摩文化中,毕摩要向百姓传播的是道德、修养、知识方面的东西。”李万忠一边准备着祭祀用品,一边说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仪式礼俗引导百姓到达更高的精神境界,做一个看得开、放得下、懂道理的人才是彝文化的精髓。”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照传统习俗,彝家人过年从按家族辈分顺序杀年猪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中间,家族长者还要聚全族有一技之长的老少各自交流上一年情况,鼓励大家做好下一年计划后,才算结束。”李万忠继续说道,“礼俗虽如此,但为期太长。所以我们要简化礼俗,既不忘长辈对晚辈的教导与祝福的初衷,也要推动彝族礼节逐步发展进步。”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藏三百余册彝文书籍

李万忠加入了峨山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参加过彝族祖先阿普笃慕开光祭祖大典、云南省民族古籍传承人培训、全国彝族毕摩祭祀交流会议……20余年里主持过多少场祭祀仪式,李万忠已经记不清了,在主持婚丧、嫁娶、安葬等礼仪的过程中,本地、外地来找他学习的徒弟有很多,其中李晓明、张云东等几名徒弟对毕摩文化的研究越来越精深,这让李万忠很是欣慰。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作为毕摩文化的传播者,有家传和师传两种。要学会主持各种仪式,悟性高的人一两年就能上手,但是要对彝文化深入了解是需要长期坚持和钻研的。”李万忠一脸严肃,“从不钻研思想,没有丰富的知识,就很难肩负起毕摩的神圣职责。”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谈到彝文化的研究,李万忠说自己家中保存着300多册彝文书籍,年限最长的有800多年历史,短的也有几十年。由于自己出门在外需经常翻阅,容易造成书籍破损。为了保护传承这些古籍,抄写彝族文字书籍和教12岁的儿子认识彝族文字、带周边村民认识彝文成了他的兴趣爱好。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者在县民宗局了解到,自2016年起,峨山多次组织开展毕摩联谊座谈会暨彝文化培训会,充分利用一年一次以会代训的机会建立起民宗、彝学会联系管理县内彝族毕摩的桥梁和纽带,李万忠与其他毕摩一起对国家传统文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进行了认真、全面的学习。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信在所有彝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文化的传承会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相信李万忠在倡导提升彝族传统文化影响力这条道路上会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Z3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玉溪日报记者  沈杰  文/图)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