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岁的李甲福是元江县洼垤乡罗垤村罗垤小组人,自1965年成为罗垤村代课老师以来,一直奉献于当地的教育事业,退休后仍留在家乡发挥余热,潜心研究彝族文字,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了“银龄”力量。
根植沃土 深耕细作彝文字
李甲福虽只是小学毕业,但从六十多年前代课开始便热衷于彝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在60岁退休后,又跟随当地的彝族老贝玛何仕林老先生学习彝族文字,把对家乡的深情热爱全部投入到彝族文字的学习研究中,短短几年就把古彝文学透彻、悟明白。李老不畏年岁,克服困难,把彝族文献抄录做到极致,运用多年所学自编自写了彝文“字典”,标注彝文和汉语的同时,连发音也用汉语谐音标注,就算不懂彝文的人拿起“字典”也能读上几句,极大降低了学习彝族文字的门槛和难度。
彝家经典 一字一句永流传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更迭,洼垤乡能识别彝文的人越来越少,尚存的彝文典籍也所剩无几,彝族文字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李甲福深知传承彝文的责任重大,为了让彝族文化代代相传,他积极响应洼垤乡党委政府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号召,2019年到2021年间,把自己历时多年精心抄录的《彝文字普大王文选》《“撒摩”阿哩三十样书》《彝文字典》等22本彝文手抄书籍交给了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以彝文书籍为载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和走进彝文,进一步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
言传身教 民族文化代代传
三十一年的教书生涯,让李甲福收获了先进、优秀、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如今的彝文斋,则是新的“三尺讲台”。十几张方桌,一块白板,简单的教学阵地正是李老发挥余热的大舞台。李老每次上台讲课,脸上总是挂满笑容,正是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化的热情让他全力以赴并毕生坚守,言传身教为曾经的贫困村罗垤培养了一批感党恩、爱家乡、懂彝文的乡土人才。通过每月一次的彝文教学,有越来越多的彝家儿女参与到了彝族文字的学习和发扬中来。现如今,李老已成功培养了两位接班人,他们能独立认知彝文,对彝族文化也有了一定的造诣。
2020年,李甲福的彝文学习班被县委组织部正式授牌并命名为“李甲福正能量工作室”。李老表示:“我会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朴素的话语道出李老为民的拳拳之心。
内容提供:元江县委老干部局;图文来源:玉溪晚晴,银耀太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