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流淌在血液里的阿诗玛
作者 邓建华 刘凯达 2021-07-16
原出处:《生活新报》

《阿诗玛》已经融入撒尼人的生活,也将永远被传唱下去……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农家妇女。老人年近七十,虽年事已高,许多时候,她仍在田里劳作。如果她不亮开她那清脆的歌喉,你只觉得面前的老妇人就像自己的奶奶一样亲切和蔼。但只要她张口唱上一曲阿诗玛小调,你会觉得如天籁之音,似流水潺潺,一下子流进了心间——几百年前传说中那个美丽的阿诗玛,又来到了你眼前。这就是2007年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阿诗玛”代表性传承人王玉芳。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寻访

阿诗玛的传说,让石林有了更美丽、更吸引人的理由,也让无数冷冰冰的石像变得“情意绵绵”。阿诗玛成了勤劳、勇敢、善良的彝家妇女的化身。那么,在民间,我们能找到传说中的阿诗玛吗?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让石林更美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云南石林游览时,看到形似彝族姑娘的石像,许多人都会联想到那个传说中美丽善良、对爱情执著的阿诗玛,许多游客到石林也是想看看阿诗玛,听听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的传说,让石林有了更美丽、更吸引人的理由,也让无数冷冰冰的石像变得“情意绵绵”。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故事是这样的:阿诗玛美丽善良,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之子对其垂涎三尺,便派媒人去提亲,在金钱和财富面前,阿诗玛不为所动,在热布巴拉抢婚时与对方坚决抗争。阿诗玛的哥哥阿黑在远方放羊,连夜赶回家后得知妹妹被人抢去,便与热布巴拉斗智斗勇,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最终取得了胜利。回家路上,代表神魔的小蜜蜂诱骗阿黑兄妹到它所居的岩洞休息,不料,崖神把阿诗玛牢牢地粘在崖壁上。阿诗玛从此变成了群山中的“回声”,变成石林丛中的“石峰”,把美丽留在了人间。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故事的主角阿诗玛之后被撒尼人世世代代传唱,成为撒尼人口头上一支美丽的歌,它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自此,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开始享誉海内外。从那时起,一个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不畏强权的阿诗玛形象,活在了国人的心中。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叙事长诗《阿诗玛》生长于撒尼彝区并深深扎根于民间,是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尽管它有多种版本,但这些版本都代替不了民间艺人的撒尼月琴弹唱,因为《阿诗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表达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人是普通农妇

在云南彝族人民口耳相传了世代的美丽姑娘阿诗玛的动人故事中,阿诗玛成了勤劳、勇敢、善良的彝家妇女的化身。那么,在民间,我们能找到传说中的阿诗玛吗?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石林县宜政村,寻找王玉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村民说,很多时候,老人都在田里干活,要不就是忙着刺绣。王玉芳是阿诗玛叙事长诗的传唱者,她几乎能将阿诗玛的各种调子全部唱出,因此,这位农村妇女早在2007年便成为了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人。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宜政村,我们等到下午5点半,总算见到了刚从地里干完农活回来的王玉芳。老人今年69岁了,看上去精神很好,身着农家妇女的土布衣,面容清瘦——从清秀的面容间依然可以看出年轻时她是个美人。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管他家多有钱,休想迷住我的眼,不管我家怎么穷,都不嫁给有钱人!清水不愿和浑水在一起,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绵羊不和狼做伙伴,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这是《阿诗玛》叙事长诗里的一个唱段。一见面,老人就给我们唱了这么几句。所谓天籁之音,真是名不虚传。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11岁时就会唱阿诗玛的各种调了。她自小跟着母亲一起上山打柴、下地种田,在劳作中,经常听到母亲哼唱几句。在山里放牧时,她经常聆听放羊娃对调,用心学习,因为天资聪颖,王玉芳只用听两遍就会唱了。“小时候并不知道这是阿诗玛唱的歌,大了才知道阿诗玛是我们撒尼人心中最美丽、善良的姑娘,所以我就喜欢上了唱这些歌。”王玉芳说,那个年代,家里很穷,劳动也很繁重,这些歌成了缓解繁重劳动的安慰剂,因此,她对《阿诗玛》叙事长诗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张口就唱,歌词倒背如流。17岁时,王玉芳的父母双亡,她成了一个孤儿,但她从父母那里学会了所有的调子,练就了一副清脆的好嗓子。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是因为王玉芳对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情有独钟,不同版本、不同演唱形式的《阿诗玛》,她都能声情并茂地娴熟演唱,加上一副好嗓音,她被彝族撒尼人誉为“活在民间的阿诗玛”。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讲述

image.png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流淌在血液里的阿诗玛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传人爱情美满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说,她会唱多种版本与演唱形式的《阿诗玛》:“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阿诗玛》到底有多少首,王玉芳自己也说不清,但她是目前石林唱《阿诗玛》最全、技艺最高的艺人。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对歌结缘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阿诗玛”王玉芳年轻时,与自己的丈夫是自由恋爱,两人朝夕相伴了五十年,育有两男两女,现在是三世同堂,老两口至今仍恩爱有加。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在我们和王玉芳聊天时,一位白发红颜,头戴草帽、肩扛锄头的老人慢慢走来,站在王玉芳的身后微笑着,满脸的慈祥。王玉芳连忙介绍这是她老伴,两人生活了50多年。老爹只是悄悄站在王玉芳的身后笑着,然后用沙哑的声音说:“我不会唱,但我喜欢听老伴唱。”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说,这69年来,她最欣慰的是得到了一个对她很好的终身伴侣。她和老伴都是一个村的人,他们那辈,找个对象成家也讲究对歌。“喊喊哥哥哎”“小姑娘哎”“你有没有嫁了,没有就做一家人!”“你怎么这样说?我没有。”也就是在这样的一对一唱中,王玉芳和小伙子成家了。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两口相濡以沫那么多年,现在,王玉芳成了名人,有时候会进县城教年轻后辈唱民歌,老伴会在包里揣一小袋冰糖,为的是给唱歌唱累了的王玉芳休息时吃上一颗,润润嗓子。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在想,民间阿诗玛王玉芳和老伴是不是就像民间故事传说中的阿黑哥和阿诗玛,前者是因和平年代而结成了幸福的一对,而后者却因为封建社会敢爱却不能爱而成为了爱情悲剧,让世人到今天仍为他们的爱情唏嘘不已。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天三夜也唱不完”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间过去了近五十年,王玉芳对《阿诗玛》叙事长诗仍然“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唱”,她说,要把《阿诗玛》长诗全部唱完“三天三夜都不够”。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其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仪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传唱、讲述。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中使用了伏笔、夸张、顶针、比喻等技巧,对撒尼叙事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在评选我国百年百部经典作品时,《阿诗玛》被毫无争议地列为中国二十世纪百年百种优秀文学图书之一。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说,她会唱多种版本与演唱形式的《阿诗玛》:小时候的阿诗玛、干活的阿诗玛、织布的阿诗玛;“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有关阿诗玛的任何一种场景、故事她都可以唱出来。《阿诗玛》到底有多少首,王玉芳自己也说不清,但她是目前石林唱《阿诗玛》最全、技艺最高的艺人。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叙事长诗《阿诗玛》,王玉芳也学会了其他更多的民间山歌调。她下田时会哼唱犁田歌,织布时会唱织布歌,后来,她还熟练地掌握了经典民歌《牧羊姑娘》、《圭山彩虹》、《竹叶长青》、《库吼调》、《地名调》等。唱到劳动的片段时,老人边编麻绳边唱歌,大意是好好织麻献给国家。小调、曲调不断重复,歌词即兴发挥。老人给我们唱歌时,村里人都聚拢过来,大家都说:“王玉芳是村里的骄傲,歌唱得非常让人服气!” 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儿媳孙女是传人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石林县过去唱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有近10人,但由于一些艺人年岁已高,对歌词的记忆已经不太完整。年轻人对用彝语演唱《阿诗玛》并不感兴趣,加上外出打工的人较多,《阿诗玛》的传承存在一定困难。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是,令她欣慰的是,现在她有了两个亲传的弟子,一个是她的儿媳,一个是她还在上大学的孙女。为了能把自己的技艺传下去,王玉芳摒弃了非传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不可的想法。“趁我还记得,赶快把这歌传下去,不能在我这里就断了啊!”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年前,王玉芳开始教儿媳唱《阿诗玛》,看到14岁的孙女也感兴趣,她又一句句教孙女唱。如今,几年过去了,王玉芳的儿媳和孙女都会唱《阿诗玛》了。“几乎全部都会,我的孙女唱得尤其好。”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王玉芳经常参加县里的唱歌比赛,除了《阿诗玛》,一般的民歌、山歌她也唱得很好,她多次在县里的山歌比赛中获奖,还经常到弥勒、泸西等县进行交流演唱。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年前,已经是宜政村老年协会会长的王玉芳开始每天晚上组织村里的老人唱歌跳舞,唱歌就唱《阿诗玛》。“白天干活,晚上活动。一是锻炼身体,另外也是教他们唱歌,让他们再去教儿孙辈。”她和村里的老人们天天唱,劳动时唱,休闲时唱,散步时也唱。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已经融入了王玉芳的生命中。我们相信,《阿诗玛》定会在这些纯朴善良的撒尼人口中永远传唱下去!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报对话

“伤心也好,劳累也好,唱一下就好了”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报:您是怎么理解《阿诗玛》叙事长诗的?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诗歌我不懂,《阿诗玛》从来就活在我们中间,是我们农民的朋友,我觉得我们生活中是离不开她的,伤心也好,劳累也好,我们唱一下就好了。她是我们撒尼人的代表和骄傲。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报:这六十多年来有没有试过把《阿诗玛》完整地全部唱完?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没有试过。唱完需要很多天的时间,但是我觉得如果我再年轻几岁,我有自信能把她全部唱完。现在,我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如以前了,不是很有把握了。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报:现在您把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媳和孙女,您觉得《阿诗玛》应该能永远传承下去了吧?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后继有人当然是个好事,但是我现在担心的是能不能像你所说的“永远”。我们这个是唱出来的《阿诗玛》,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唱《阿诗玛》,如果只有几个人唱,没有形成一个氛围,那也不能保证她会永远传承下去。 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报:那您觉得如何制造氛围呢?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我觉得唱歌就要有唱歌的氛围,我们那个年代是在劳动中唱,现在条件不允许,就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搞一个《阿诗玛》传唱团队,只要我会的、我还记得的,我都会好好教的。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物档案

王玉芳,女,彝族(撒尼人)。1941年生,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宜政村人。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承人。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受家人和彝族文化环境的影响,自幼学唱民歌,16岁开始跟随母亲和寨子里的民间歌手学唱“该谜”(情歌)、“喜调”、“骂调”等。后来,她还熟练地掌握了经典民歌《牧羊姑娘》、《圭山彩虹》、《竹叶长青》、《库吼调》、《地名调》等,“绣花调”、“织麻调”、“月琴调”、“口弦调”、“三弦调”、“婚礼调”、“哄睡调”等各类民间歌谣。王玉芳于2002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2007年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阿诗玛”代表性传承人。LT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2010年11月9日《生活新报》
作者:邓建华(文) 刘凯达(图)。
原媒体:总顾问:伍皓;策划:陈磊 王利平;主编:温星;责任编辑:杨琴。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