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毕:彝族民间文化的“淘金者”
作者 刘艳花 文 2006-06-14
原出处:《中国民族报》2006-6-13

               人世写真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雾露雾山山戴帽,青苔捂石石穿衣;隔山喊你山答应,隔河喊你水呜咽”。在第十届(大理)国际诗人笔会诗歌朗诵会上,一个皮肤黝黑、矮个儿敦实的汉子用彝族山歌旋律吟唱的诗歌引起台下一阵阵掌声。他就是彝族青年作家、诗人——李毕:彝族民间文化的“淘金者”。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毕融入彝族节日的海洋,他自愿地把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纤绳勒在了自己的肩上。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毕的母亲曾与村里人一起到县城广场参加文艺演出,演出结束后,母亲对他说:“村里的年轻人连本民族的服装也不穿了”。还有一次,李毕陪同云南电视台记者到多祜村采访,发现村里的很多人由于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山歌都不会唱了,而能唱诵数万行古歌的民间艺人大多已去世。这两件事对李毕的触动很大。他在诗中写到:“昨天的河流,你无声地流逝,我是大西南最疼痛的部分。”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让古老的民间艺术代代相传,李毕不停地奔走呼吁,还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民间传说故事《芦笙的来历》、《瘸腿的白象》、《彝族裹褙里的故事》等20多个,搜集、录制山歌小调的旋律20多种,搜集了近2000首山歌小调的歌词。作为县政协常委,他又提交了《关于在县域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等提案。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年,李毕在红岩镇吉祥村了解到:村委会所辖的福长村至今还保留着过“大王操兵节”(彝族俗称敲兵节)的习俗。操兵节在其他彝族地区已失传,唯有福长村把这一民间节庆活动延续至今。李毕马上与新闻媒体和相关单位联系,并组织县政协文化艺术体育小组对操兵节进行专题调研。2005年,云南电视台《非常大不同》栏目记者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采访,李毕向栏目组介绍了操兵节的有关情况。作为特邀的民俗顾问,李毕在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通过由云南电视台摄制播放的电视专题片《福长村的敲兵节》,向观众介绍了这一民间节庆活动。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毕的少年时光是在彝区度过的,他非常熟悉那里的社会历史、山川风貌、风土人情,常说:“我当记者10多年,像多祜这样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在县内的其它地方,我还没有见过”。李毕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近千元人民币,请专业摄影师到多祜拍摄了很多照片,自己策划撰稿,在2003年的《大理日报?弥渡版》刊登了介绍多祜彝族文化的专版《黑龙之乡――多祜》。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8年以来,在李毕的推介、支持下,多祜村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宣传等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对多祜的传统文化给予了关注,并制作成节目对外播出。《人民日报(海外版)》、《云南日报》等众多报刊对多祜的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了宣传报道。2005年底,多祜村被确定为“大理州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英雄史诗《黑七腊白》是在祭祀时演唱的古歌,流传于弥渡县西山彝族居住区。李毕在参加正月十五多祜彝族歌会时,多次听到尼子颇、尼子嫫(男、女祭师)演唱《黑七腊白》,于是就翻译并记录了《黑七腊白》的主要章节。鉴于老尼子颇、尼子嫫有的已经去世,有的虽然健在,却记忆衰退,不能完整演唱的状况,李毕先后到巍山和弥渡两县相连的小潭子、龙潭村等10多个彝族村进行搜集,并对弥渡西山的多祜、高坪、石甲、金岗等村的彝族老人做了详细的采访,收集到大量的《黑七腊白》材料,并择其主要情节,将诗整理成《黑七腊白赶山》等民间故事,从而使深埋的史诗《黑七腊白》展现在读者面前。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对父母说,要做毕摩那样的知识最丰富的人。父母为了让他实现心愿,牵牛卖马,让他从深山走进学堂,走进城市。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9年4月,李毕出生在民歌《小河淌水》的发源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西山的一个彝族家庭。按彝族人的父子连名制,取名军若罗颇,父亲是寨子里的会计,母亲李彩凤则是当地有名的民歌手。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童年的李毕跟母亲学唱彝族民歌,跳彝族民间舞蹈“打歌”。有一年,李毕和外婆正在地里帮生产队割荞,听到了外公病重的消息。等他们赶回去时,外公已经咽气。六神无主的外婆跌跌撞撞地扑到了外公的床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最后用歌声表达了自己的丧夫之痛:“村中的一棵大树倒了,家中的一盏油灯灭了,我的丈夫走了……”《哭夫调》的声音苍老而醇厚,婉转的曲调表达了一个女人充满艰辛的一生和那种对丈夫的依恋之情。从此后,家里再没有捧着彩色爆米花喜悦归来的男人了,灶台边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咳嗽声了,夜深人静时,小屋只剩下了一盏孤灯……那一刻李毕才知道,歌声对于这里的山民是多么地重要,歌声让他们的内心得到宣泄,他们在歌声中寻找寄托。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松明灯下,父亲常常会给李毕讲彝族民间故事;讲《腊罗拨(彝族)的起源》;讲彝族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的主持者毕摩。博大而精深的彝族文化撞击着李毕幼小的心灵。一次,他对父母说,要做毕摩那样的知识最丰富的人。父母为了让他实现心愿,牵牛卖马,让他从深山走进学堂,走进城市。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毕少年时,在坝区上学的大哥每个周末回家都会带回两三本连环画。李毕受大哥的影响,放牧时就读《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苦菜花》、《山菊花》……这些连环画对李毕学习汉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他四、五年级时,就能读《西游记》、《封神演义》、《欧阳海之歌》、《红旗谱》等小说了。虽然很多汉字还不认识,但他猜读得津津有味,并摘录了书本上的精彩片段。高尔基从童工成长为世界文学巨匠,高玉宝从长工走上文坛成为著名作家,《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小学没有毕业就从战场走上文坛。这些作家的成长经历,都给了李毕很大的启示。上小学四年级时,李毕的一篇《赶街路上》的作文曾作为范文刊登在学校的墙报上。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毕在县一中读初中时,把学校图书馆的书读遍了,为了满足读书欲望只好去县图书馆。书读得多了,就开始写诗、写日记。把学习生活中令自己激动的东西记录下来:“校园里的白腊树正是鲜绿/娇嫩的芽头在做绿色的梦/花开的时节应是寒冬之后的春天/小小的嫩芽还要经历酷暑和严冬/请听一声真诚的忠告/爱,我们还太小。”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首诗显得稚嫩,但十分自然。初二时,他的处女作《我的老师》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8元的稿费,使他激动了好多天。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毕的理想是上医学类的大学,但因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到民族师范就读。到大学四年级时,李毕已发表了60多篇文章,出版了诗集《峡谷风》。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读师范时,他创办了《映山红》文学社并兼任主编。好多时候,学校熄灯铃响过后,他还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写作。临近期末考试,别的同学都在忙着复习功课,他却在校园的操场上大声地背诵普希金的爱情诗。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期间,故乡的山峦、牧人的歌声、雨中的山寨总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年少的他心里装不下太多的情感,正如他所说“像鱼,憋不住就张开大嘴吐纳”,吟唱故乡的荞地、石磨、窝棚、炭窑、芦笙、唢呐等物象。一首《民师印象》轰动了整个校园。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每逢周末,李毕不是去报社、文联找编辑老师请教,就是去各大中专学校的文学社进行文学交流。李毕对文学创作已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读师范二年级时,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影响了学业。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毕潜心搞文学组织和创作,很多人都不理解。父母听说此事后,也写信责备李毕。再加上投出的大量稿件被退回,各种压力使李毕对自己的选择和写作产生了怀疑。他感到迷惘。他的朋友回忆说:“那时的李毕,十分憔悴,一双茫然的眼,一副失魂落魄的样。”正在李毕极度困惑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等报刊陆续发表了他的诗歌,给了他极大的鼓舞,让他重新扬起了信念的风帆,坚定了他走文学创作之路的决心。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大学四年级时,李毕已发表了60多篇文章,出版了诗集《峡谷风》。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傍晚的彝族村寨,有一种淡淡的落寞景象,村口有一棵柳树,干枯的枝叶低垂着,那景象让人觉得宁静而凄美。李毕说:“这棵树已有些年头了,每次注视它时,都有不同的感觉,它扭曲的树形,有一种特殊的美。如今走出了山沟沟,住进了县城小区,再也没有唱山歌的舒畅情怀了。有时嗓子眼儿痒痒时,站在阳台上吼上两嗓子,邻里朋友都会投过异样的眼光,那种山野里的爽朗感觉再也找不到了,心里常会浮出一份淡淡的失落。那些少年时代的回忆都留在了歌声中”……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离开小村的那一天,李毕带我到山对面的岭子上去看日落,他念起了从前写的一首情诗。听他说这是一首从未发表的诗:“阿芝,我永生永世的恋人,请不要看黄昏里那枚彤红的夕阳,因为那枚夕阳,是我为你哭红的最后一只眼睛。”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艺术档案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出版诗集《鹰的传人》。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章回小说《彝雄喋血记》。中篇小说《滇西正骨王》已脱稿,即将付梓。收藏的近两千多册书籍中,有关彝学方面的就有1000多册。由于成绩卓著,李毕于2003年4月被选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青联委员。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毕说――彝族作家要体现四个特点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具有彝族民间诗歌的传统性格。熟悉彝族的民风民俗、历史掌故,对彝族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创作中,要大量吸收、借鉴彝族民歌、民谣的表现手段。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具有彝族血肉的内在性格(即灵魂性)。要写彝族,就要进入彝族心理本质上去,要写彝族人现在想什么,以及在这个想字支配下,他们在做什么。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具有当代性。即要加强彝族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要将彝族传统文化引入现代意识。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具有开放性。即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吸收性,要广采博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促进自身发展。31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