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像某些彝人做误导自己民族的事——彝诗馆访谈系列之曲比兴义
作者 阿索拉毅 2015-06-03
6r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比兴义,彝族,马边彝族民间文化工作者。2003年组织成立马边彝族民间文化学会,将马边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列入县级保护名录13项,市级保护名录11项,省级保护名录4项。先后在县、市举办“马边彝族风情展”、“小凉山彝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国画展”“中国首届彝族毕摩‘热布’文化展” 、“彝人活态记忆暨马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果展”等。先后策划并举办了“中国马边首届‘热布’文化研讨会”,邀请了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凉山彝族文化研究所等国内外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20余人参加研讨会。积极从事公益事业,“2012年在马边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彝族民间文化学会大会”。通过“静态保护、动态规范、活态传承”的思路,规范了民俗,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彝族婚姻礼金每年为全县彝族结婚户累计节约开支达9000多万元。2013年组建彝族民间德古文化协会,规范了彝族的死给性自杀的处理标准,将彝区死给自杀事件降低了百分之六十多,稳定了彝区的社会。通过规范丧葬礼节,提倡丧葬节约,控制了彝区丧葬中的浪费现象,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民俗规范的先列。先后出版了记忆遗产集成《央古书博谱》,彝族神话史诗历史传说国画集《昨天的记忆》(与人合作),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白话文译本,原生态情恋小说《梦断阿惹妞》,诗歌集《致远方》,彝族毕摩热布图集《神奇毕摩热布图》等。创办了《马边民间文化》一、二、三辑,编辑出版了马边原创音乐集《马河之声》等。
 
  彝诗馆:简要介绍自己的创作简历及地域和民族文化写作背景。
 
  曲比兴义:我是马边人,彝族,大专文化。我喜欢文学,90年代开始创作散文和诗歌,后来对诗歌和文学的创作产生了茫然感,于是,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漫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原生态情恋小说《梦断阿惹妞》、诗歌集《致远方》、民俗资料《神奇热布图》、彝族神话史诗译本《勒俄特依》白话译本,与郑画合作出版《昨天的记忆》,彝族谱系《央古书博谱》等,创办内部刊物《马边民间文化》《彝人的活态记忆》等。
 
  彝诗馆:你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对你的文学写作是否有影响?如果有,你是怎样克服的?
 
  曲比兴义:我目前创作的文学作品极少,爱写点散文和一些民族文化类的纪实文章,由于重点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所以或多或少有些影响。但文学创作我追求的是真实的情感,真情的表述,不做作、不奉承,始终保护自己的本色。因此,只要心中有所感悟,或心有所得,我都尽量用文字的形式表述成出来,希望将自己的真实的心情和感悟能与更多的人分享,分享是一种极致的幸福。
 
  彝诗馆:你除了文学创作,还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请介绍一下目前马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成果有那些?且怎样做到保护与推广并举?有怎样的影响?
 
  曲比兴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们精神的家园,是信仰承载的载体。2003年起,我开始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工作,目前已经申报列入县级保护名录的有13项,名入市级保护名录的有11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面临流失与消亡,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止是要申报列入保护名录,更重要是要让民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大众的自觉保护和活态传承意识,留住文明、精神和信仰奈以生存的五彩家园。
 
  彝诗馆:请介绍一下彝族“德古”是做什么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彝族民间德古文化协会”的人员构成与协会功能与作用?
 
  曲比兴义:德古是彝族民间处理社会矛盾的一个群体的名称。在彝区德古有着维护社会稳定,疏导人际关系,处理社会矛盾的义务与责任。德古这个群体的构成都是由彝区社会中那些明事理、辨是非、敢担当的人组成。马边彝族民间德古文化协会成立于2013年,是由民政局审批,司法局指导的一个民间机构。机构由民俗文化研究小组,民俗文化调解小组和民俗文化观察小组构成。民俗研究小组其主要工作就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依据彝族民间传承习俗,规范彝族的社会道义和责任标准。民俗调解小组主要责任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参照彝族民间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标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维护稳定工作。民俗观察小组工作主要是即要监督民俗研究小组的工作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是否有正确引导彝区社会的作用。同时,监督民俗调解小组,在调解过程中是否秉公办事,是否公平公正,是否维护了民众的诉求自由等。同时,协会德古会员,都必须是由各村村民自由推荐那些懂民俗、办事正、处事公的百姓信得过的人员组成。马边德古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对马边社会稳定、彝区和谐、团结友善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彝区百姓喜欢,党政领导赞赏民间组织。
 
  彝诗馆:你们马边规范了彝族婚礼聘金、丧葬习俗、自杀赔偿等民俗民风习惯,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我知道你是其中的主要推动者,请你具体谈谈为什么要把上千年老祖宗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重新予以规范?具体怎样实施?效果怎样?
 
  曲比兴义:2012年8月,在搜集、整理、反馈了大量社会调查的情况下,我们组织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士380人,在建设乡高石头村召开了“马边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大会”。会议针对彝区婚姻礼金过高的现象,通过代表现场表决的方式,将当时高得8万余元的彝区民间婚姻礼金规范在2.5万元以下。2012年10月25日一天,全县举办婚礼的彝族人家就达155家,如果我们按每户人节约5万元计算,全县仅这一天所有结婚户节约的现金就高达775万元。2013年年底到2014年年初,仅烟峰乡梅子弯村有417户村民的一个村,结婚的户数就达41户。如果按每户按节约5万元计算,这个村这个季节节约的现金就高达205万元。如果以梅子湾村为点,推算一下全县的情况,更让我们吃惊不小。全县共有108个村,其中彝族居住较多的村有91个,如果我们按梅子湾村结婚户数的一半即每个村按20户来计算, 1个村所有结婚户的资金节约就达100万元。全县共有91个彝族村节约的现金就高达9100万元,其中我们还没有计算县城和乡(镇)结婚的户数。因此,这一规范不但为彝区保护了传统习俗,促进了婚姻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彝区的社会稳定,也为百姓减轻了经济的负担,生活的压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
 
   2013年8月,我们又针对彝区存在的人去逝时赶牛赶羊的浪费现象和彝区突出存在的由纠纷引起死给别人,由此引起的打、砸、抢等社会治安问题,组织召开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即对民族传统习俗规范传承大会。我们运用依传统习俗规范传统习俗的方式,对浪费现象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死给事件进行了规范。让彝区百姓心中形成一个共识,即人去逝了,牵牛赶羊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极端浪费;因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引起的自杀是最愚蠢的行为。让彝区百姓明白,浪费只能让自己永远贫穷,死给的自杀行为只能让自己的生命不值钱。通过规范后,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彝区百姓不在互相攀比,控制了浪费现象,鼓励火葬习俗,倡导了节约开支、引导文明悼唁。又针对彝区因纠纷引起的死给的自杀的处理标准进行规范后,全县彝区死给的自杀事件从2012年的46起下降到了16起,打砸房屋的事件从37起,下降到了1起,产生的事件都有规范标准参照执行。使因死给的自杀事件引起的索赔人无理变得有序了、规范了、明白了。
 
  彝诗馆:你目前正在筹划新建的“彝族毕摩经诵馆”,具体想要展示什么?或者说修建后有怎样的打算与目的?是否有可能被认定为是一种“迷信”的复活?
 
  曲比兴义:彝族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一方面仍保护着最原始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又接受着社会主义时期现代文明的全新的文化转变。然而我们必须明白,这些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是狭隘的某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保护民族数千年积淀的文化,不是保护某个民族个体的利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纷繁复杂的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积累,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将是苍白的、脆弱的。毕摩文化是彝民族数千年积淀的文化,是人类稀有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享的文化积淀,是需要我们去保护、传承、发掘的传统文化。但这一珍稀文化却被一个错误定位的时代冠以迷信的符号,于是,这一沉重的负担,至今都还未能彻底解脱。毕摩文化是一个数千年形成的一个十分严密的文化体系,他包括近千卷的古老毕摩经卷、数百种神秘的毕摩经诵、200余种毕摩热布草偶图,近800种与星座相关的毕摩插枝图,120余种毕摩泥鬼偶。同时,彝族最古老的文字和最精准的历法都是由毕摩传承和传播。这些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明成果,怎么能与迷信挂钩呢?怎么能就一个迷信全盘给予否定呢?因此,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正确认知、客观诠释、科学引导、自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即要有文化传承的原始资料,又要有文化传承的展示与传习场所,于是,我就有了修建毕摩经诵馆的想法。修建毕摩经诵馆,其目的一是向世人展示这一古老文化的神秘与稀有,二是让世人知道诠释毕摩文化将是贡献给世界及人类文明的绚丽奇葩。三是让更多的人明白,保护毕摩文化这一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无限价值。四是让更多的人能从正面认识到毕摩文化的无限价值,让民众逐步产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才受到民间大众的支持,传承和保护才能寻找到保护与延续的生命活力。
 
  彝诗馆:你目前正在全力推广的“彝区百姓微笑”公益行动,为何要开展这样的活动?具体倡导什么内容?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曲比兴义:一个民族只有自信的时候才能微笑,只有自信才有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保护情结。因此,今年我们协会向社会发起了让“彝区百姓微笑”的公益行动。想通过公益行动,引导彝区百姓在物质上不要贪图。钱财不是衡量社会地位的平台,钱财不是转换人格贵贱的筹码,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不要有太多的贪婪与图谋。让彝区百姓把钱财看淡一点,生活就开心一点,心灵就纯净一点,社会就阳光一点,让彝区百姓笑得开心。在文化上让彝区百姓不要遗失,传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是人类稀有的文明积淀,没有了传统文化就没有了灵魂寄居的场所,就没有灵魂释放的天空。文化要自信一点,习俗要规范一点,传承要活态一点,让彝区百姓笑得自信。在精神上让彝区百姓不要空虚。精神是一种力量,精神是一种智慧,精神是一种进取。人没有精神,生存就没有了基础;人没有精神,人性就没有了阳光。没有精神的民族是一个颓废的民族,没有精神的民族是一个充满恐惧的民族。生活充满挑战,勤奋才是出路;世界充满竞争,创新才是机遇;万物都有规律,探索才是途径,让彝区百姓笑得充实。在信仰上让彝区百姓不要迷茫。信仰是一种境界,信仰是一种寄托,信仰是一种信念,信仰是一种希望。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个不幸的人,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奉献是一种信仰,宽容是一种信仰,诚实是一种信仰,微笑是一种信仰,让彝区百姓笑得自然、笑得自在、笑得舒心。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正确引导彝区百姓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文明,稳定彝区向善进取。
 
  彝诗馆:你目前正在推动用彝族十月太阳历来规范彝历年,请你简要谈谈用十月太阳历来过彝历年,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彝族十月太阳历,那么如果用公历,或农历来算,应该是在具体那个时间?你是否认为这种推广一定会成功?
 
  曲比兴义: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以十二属相为轮回纪日,三个属相周为一个月,每月恒定为36天。这种历法从太阳落点“布古” (bbu ggut)到太阳回归点“布觉” (bbu jo)再到“布古”(bbu ggut)的一个轮回为一年,一年正好为360天,全年累计共有十个月,另外余下的5天就是彝历过年日,即在每年冬至就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确定的彝族过年日,用现在公历推算就是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三天时间内开始过年。太阳一个轮回年加过年日平年5天,全年共计365天;如果闰年再加一天,全年就是366天。即四年闰一日,百年减一日,四百年加一日,这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的计算法则。彝历年结束后,新一年的太阳历轮回又开始。因此,彝族人在夏至“布古”(bbu ggut)日过火把节,冬至“布古”(bbu ggut)日过彝历年,这是一件很科学、很规范的统一依据。
 
  彝族年最初就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盛行于夏代前,后殷商时期用阴历取代夏历之后,彝族十月太阳历就失去官方历法的地位而流传民间。加上受灾害、战争、迁徙等因素影响,至今部分彝族聚居区虽仍按阴历的蛇月(即十月)过年,但各地的过年时间不能统一。整个西南(滇川黔桂)彝区人口达800多万,彝区过年时间从头年10月底过至次年2月中旬,要历经4个月彝族过年才算过完。这不仅在我国56个民族中,甚至在世界2000多个民族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样一个民族混乱自主择月择日过年的现象已经创造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世界之最”。
 
  为统一彝族年时间,各地政府都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统一。凉山州确定每年公历11月20日为彝族年,乐山地区确定每年农历十月(即蛇月)初五为彝族年日。但公历是西洋历,用公历确定彝族过年时间,这即非中国传统阴历又非传统彝历,从文明的角度严重违背了民族或国家所属的文化,是不科学,不严肃,是彝族人没法接受的统一。乐山地区确定为农历十月(即蛇月)初五过年,虽是从中国传统历法阴历确定了时间,但也并非彝族历法。同一个省属的两个彝族聚居州、市的彝族年都没法统一,这不但为省内外彝区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
 
  一个有着人类最悠久、最科学、最密近、最精确天文历法的民族,居然成为一个没有统一过年时间、没有共同传承意识、没有保护文明思想的民族,这是令当今彝族人及有识之士最为心寒的现实。
 
  古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定为30天,年终加5天作为宗教节日或称“岁余日”。 墨西哥印第安玛雅人的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恒定20天,年终另加5月为禁忌日或称“无用日”,全年365天。彝族十月太阳历每年从土公月开始,到火母月结束,并将每月按斯(木)、都(火)、杂(土)、赫(金)、衣(水)五行公母分为10月,每年夏至彝区就要过火把节,在火母月结束的冬至日过彝历年。因此,这就是太阳一个轮回结束后的5天时间就是过彝历年的时间。现在彝族年前后共5天,即过年头夜叫“觉乐吉”,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吉”,最后一天为“阿玛乐”。过年结束了,新年又开始轮回了。
 
  如果全部按十月太阳历统一过年时间,即是给彝区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方便,又能将彝族文明用更好的方式传承下来。同时,运用十月太阳历统一彝区过年时间,还会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予以改写。但用十月太阳历统一彝族年节,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也是结束彝族的散乱过年习俗的重大跨越。想把一个民族从四分五裂的尴尬过年,规范为依照彝族十月太阳历法来过彝族年,这必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也不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我想,只要我们把理由讲到位,把宣传做到家,把意识统一到点,那统一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了。
 
  彝诗馆:我曾经参加了你所主持的“马边首届彝族毕摩"热布"文化研讨会”,并看了彝族毕摩做的100多个草扎鬼、鬼板、80多个泥捏鬼偶,直观地见证并肤浅地认识了彝族毕摩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我想知道在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你为何热衷于对彝族宗教文化的热爱?
 
  曲比兴义:毕摩文化从字面上来理解,毕是指念诵,摩是指使者,毕摩其意就是指通过念诵经文,在人与神鬼之间沟通的使者。据我所了解的来看,毕摩文化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至今仍活态传承的珍稀而古老文化。毕摩文化不是一种简单而单一的文化,而是一项系统、完整、严密的文化体系。毕摩文化包括了毕摩经书,现在一般的毕摩都有几十卷至上百卷的经书,马边目前拥最多经书的达600多卷,这经书不止是经文,而且经书上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而且目前还在使用着的文字,这就是一个人类文明奇迹。其次,是毕摩编扎的热布草偶图,他们能编的达200多种,这些草偶与彝族的文字起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三,是毕摩插枝的图谱达800种,这些图谱与天上的星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四,是毕摩的泥偶像,马边毕摩能捏的泥偶像达120个。这些泥偶像与三星堆出土的许多文物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又是一个神奇的文化结晶。其五是毕摩经诵。毕摩经诵的内容很多,音韵丰富,至今我们对毕摩经诵的数量还无法细数。其六,是毕摩的各类神秘的祭仪仪式,这些仪式丰富多彩,也是这一古老文明的另一个未解之迷了。其七是毕摩祭仪场上的插技更是丰富多彩,神奇绚丽,也是人类难解的迷。因此,我们理解毕摩文化不能从浅层次去理解,并以什么迷信之类的词语去亵渎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文化。这是越现代,越珍贵,更是现代文明所无法弥补的人类珍贵文明遗产。
 
  彝诗馆:你曾经出版过原生态情恋小说《梦断阿惹妞》,这部小说你使用了很多彝族“阿惹妞调”民歌,请谈一下你自己对这部小说的创作情况?
 
  曲比兴义:其实《梦断阿惹妞》这部作品的关键不是在于小说的情节描写与悲剧结局,而应该是小说所展示的纯彝族文化介绍及全篇情节都以彝族情歌《阿惹妞》为主线,贯穿全篇,这才是这部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正如彝族著名诗人和评论家发星先生所冠的名字一样,是一部原生态的情恋小说,我认为发星一语道破了这部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
 
  彝诗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最近正在央视播放很火,我知道你除了工作之外,你家里人也开办了一个“孟获莱达”彝味餐馆,听说在马边当地口杯与效益都不错,请你谈谈该餐馆有什么值得推荐的“舌尖上的彝味”,你为何要想到要去办一个餐馆?
 
  曲比兴义:现实中我们文化人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又具有超与物外的个性与品格。即无法融入世俗与生活,又无法脱离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因此,文化从某种意义上需要独立,需要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独立的人格。但又必须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文化人才能以追求更高的艺术世界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但文化人又需要吃喝玩乐等常人的情趣渴望。开餐馆一方面是解决家人与孩子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是希望把传统的文化、自己热爱的工作与生活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彝诗馆:你是一个曾经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的人,听说你因劝架被误伤,头部被缝了40多针,请谈谈一下具体情况?这件事对你此后的人生有怎样影响?
 
  曲比兴义:我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人,我的头部受过两次重伤,一次是我童年的时候,自己用刀时,不小心将刀刺进了头顶,我失去了一段时间的记忆。第二次是我俩个朋友喝醉后,只是为几句不好听的话而争执。于是一方就回家叫了四、五个打手过来,准备闯入另外那一家里,准备打架时。我上去好意劝架,却被这四、五个人将我打成重伤。当时就晕迷,不省人事了。后来被朋友送进马边医院,后又送乐山医院,我头部缝了48针,手术8天后,我才恢复过来,我又一次从死亡的边缘逃脱回来了。经历了这些事,我更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于是我为社会做更多的公益事业,以为社会做更多的公益服务为我自己后半生的人生目标。
 
  彝诗馆:你对彝族与其它民族通婚有怎样的看法?你是否认为彝族传统风俗处在凋零状态?
 
  曲比兴义:彝族是一个倡导家族外婚、民族内婚、等级内婚的民族。从民族大融合的角度讲,不分民族的通婚没有什么不妥。但从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民族多样的性的角度出发,彝族人保持民族内婚是一件对民族文化保护很有价值的一件事。倡导这样的婚姻,并非是一种偏狭的民族情结,而是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民族多样性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反过来讲,全世界都成为一个民族了,这世界不是太无聊,太恐怖了。因此,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族外婚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彝诗馆:你对在推广民族文化之中“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句话有怎样的看法?
 
  曲比兴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这里所说的民族就是世界的所强调的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化,而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只有这样世界也才能真正称得上为世界。这并非是狭隘的民族保护主义,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才是构成世界文化五彩缤纷的重要元素。一旦民族的特征和民族文化的元素全都消失了,那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枯燥而空洞的世界了。所以,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揭示了文化保护与民族保护的重要性。
 
  彝诗馆:据说德国推出了一项政策,凡儿童听说读写德语有困难,经鉴定后可单独请家教一对一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我的问题是作为彝族诗人,你会说彝语吗?你会使用彝文吗?你是否感觉到彝族文化的没落,以及彝族语言的逐渐消失?你是否为了改变目前的彝族母语危机的现状而努力过?请具体说说。
 
  曲比兴义:这里涉及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问题。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如果对民族的文化没有认知度,那么何来文化自信呢!一个民族真正意义上的消失应该不是战争,不是贫穷,而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失落感,对自己母族的不信任造成的。现在我们正全面地接受着汉文化的影响,数千年古老的彝族文化还只能是自生自灭的原生姿态存在的情况下,本民族的人对本民族的了解是十分的有限,加上强势文化的挤压,让本民族仅剩下的最后一点文化符号,也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彝族的母语危机其实并非只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原因,而是我们在强势文化的侵蚀下的一种被迫。因此,如果想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古老文化丰富性,我们的民族必须要以自己民族的观点,诠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让民间百姓感受到更多的文化认可,有了文化认可才能逐惭形成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觉才能保护彝族的古老文化不在强势文化下消失。
 
  彝诗馆:你对彝族母语诗歌和母语诗人了解多少?你对彝族母语写作前途有怎样的预判?
 
  曲比兴义:彝族是一个文化十分丰富多彩,并且自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彝族的神话史诗举世无双,彝族的民歌数量众多,音韵丰富。彝族的“喀斯”别具一格,彝族的毕摩经书和毕摩经诵数量之多至今还是人类文化之迷。所有的这一切都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体系。因此,母语写作有两种,一种是依照彝族的传统形式创作更多贴进百姓、贴进生活的诗歌。一种是仿照流行诗歌的形式,创作出与传统诗歌不太一样的新诗作。这两种形式一是原生的文化延续,一是吸取强势民族的文化与母语文化结合而创造出的新时代的新品种。彝族的母语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但母语创作受到了母语文化教育的限制,母语创作诗人只能成为边缘文学,无法挤入主流阵营。因此,母语创作将逐渐被汉语淹没,也那是我们民族母语文化将必然面临的趋势了。
 
  彝诗馆:你希望评论家对你的文学创作和保护、推广、规范各类彝族民俗民风文化时提供怎样的解读,或者希望评论家为你做什么?
 
  曲比兴义:对于我个人的文学作品,我希望听到的是更多的批评和指正,当下不止我们彝族文艺,甚至中国文艺都需要批评。如果失去了批评和指出,只是一味地互相恭维和赞许,那么,我们的文学和艺术是没法取得更多进步的。至于民俗的规范,其实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大突破。同时,也是如何发挥彝族当地人员和传统习俗的优势,由他们在法律的框架内,构建起自己的事自己管,自己的文明自己建的好思想和好理念。
 
  彝诗馆:你对彝族人有纠纷的时候,喜欢死给对方这件事,有怎样的看法和评价?你是否认为彝人是一个有着英雄悲剧色彩的民族?
 
  曲比兴义:其实,彝族现在处于一个信仰和思想比较混乱的时代。一个有着数千年乃至上万年文明成果的民族,一个保持着人类最长奴隶社会体制的民族,一个全民几乎完全不会汉语、不懂汉习,不懂汉规的民族。突然在一夜之间就一步跨越了千年,步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自然他们会感到来得太突然了。他们从传统的数千年沿袭的习俗中还没能解脱出来,突然又步入了全汉化的文化统治时期。汉文化还没有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又在遇上汉文化的过程中,又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路径。因此,彝族人信仰和思想上是茫然不知所措的,他们有了矛盾后,即找不到用彝族的数千传统法则寻求解决的办法,又没有能用汉文化中寻求解决的意识。于是他们在思想上矛盾、思维上昏沌,心理上迷茫。他们在无处可以诉求的情况下,最后选择的就是死给伤害了他的人。因此,这不是英雄主义,这是一种茫然的时代,茫然的人所走的茫然的路。由此,我们要理解这个族群,应该知道尊重这个民族,用这个民族的传统习俗,规范这个民族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健全族群的诉求途径。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寻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发展的渠道。
 
  彝诗馆:我从部分关注“彝族题材”的画家笔下和摄影家的摄影作品中总是把“彝人喝酒”作为一个题材,并且彝族民间在给发生纠纷、走亲访友、婚礼喜事、赶丧奔葬等都把酒作为一种表达各种喜乐哀愁的主题。我的问题是:你是否认可彝民族是一个拥有酒神精神之光的民族?
 
  曲比兴义:彝族人喜欢酒,彝族人给酒赋于了浓郁的文化、繁杂的礼仪、纯朴的情感、粗犷的豪情。过年过节必须有酒,走亲访友必须有酒,化解矛盾必须有酒,喜结良缘必须有酒。彝族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烈烈的酒,灵魂深处沸腾的也是烈烈的酒。酒在彝族生活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明的符号,是一种生活的浓缩,是一种希望的火炬。应该说酒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渴求吧。
 
  彝诗馆:你对大凉山部分彝区地区毒品泛滥、艾滋病蔓延、贫困滋生有怎样的看法?你认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负面情况的发生?如果让你提一个可行的良策,你会怎样来处理?
 
  曲比兴义:毒品泛滥、艾滋病蔓延、贫困滋生这一切都是困绕凉山这片黑土地上古老民族的最大难题。要想去控制毒品泛滥、艾滋病蔓延、贫困滋生,我想必须从这个民族本身着手。如果用这个民族的习俗、语言、思想,让这个民族认识到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充分发动彝族民间力量加以宣传和控制,建立这个民族自治、自理的能力,只要发动这个民族的自身的力量,相信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贫困滋生问题,也是困绕这个民族的重大难题,导致这个民族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高额的婚礼彩礼、聘金及老年去世的厚葬厚礼等也是导致这个民族贫困的又一因素。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讲排场、赶厚礼,这无疑给本来就贫穷的彝族百姓增加了负担,加速了贫困。如果我们发动这个民族自身的力量,对这些加以规范控制,提倡节约,提高了这个民族的勤劳致富能力,生产创新能力,才会使他们逐步改善生活现状。其次,物质上对彝区进行扶贫,会让彝区百姓产生依赖和等靠要的思想,彝区就会慢慢失去了创造与拼搏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我认为扶贫不如给彝区创建更好的交通、通讯、物流、旅游等环境。而不是去施舍物质的扶贫。如果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彝区的百姓自然,也会跟着逐步走向勤劳致富的道路。
 
  彝诗馆:你认为彝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你认为彝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你有没有自觉的族群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曲比兴义:我常常以自己是一个彝族人而自豪,这自豪来源于彝族的文化,因为彝族有深厚的文化和古老的文明,所以我以此骄傲。彝族是世界上奴隶制社会保持得最长的的民族,是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后,彝族才一步跨越千年,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体制的进化来讲,彝族保持的是最原始的奴隶制,可能进化得比其它的民族慢得多。然而,也正因为我们是近代才从奴隶制社会步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所以我们的民族保持着十分系统和完善的奴隶制民族时期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以自源文化为主体,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干扰与侵蚀,所以我们目前拥有的文化应该是人类极为稀有的文化,这些文化弥足珍贵。我认为彝族文化的核心就是毕摩文化。我将彝族文化分为平民文化和毕摩文化,平民文化是普通百姓为主体传承的民间文化,毕摩文化是以经书为主体,祭仪为形式,并由毕摩为主全传承的文化。毕摩文化之所以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在于毕摩文化承载着彝族的文字、经书、祭仪及祭仪所涉及的各类文化承载形式。而这一切全是自源的文化。
 
  彝诗馆:面对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你是否有灵魂里的迷茫与彷徨?
 
  曲比兴义: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各类文化交融汇合,特别是许多现代工业产品正在以文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信仰等方方面面。新的文化正在从四面八方接替我们的传统文化,强势文化正在铺天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识、思想和信仰,彝族的自源文化生存越来越艰难。但本民族的源生文化依然还没能被完全取代,原生的文化在强势文化挤压下,还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生存土壤,但还有没有找到保护的途径和传承的方式。这就是我们本民族文化的生存现状,这不止让个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迷茫和彷徨,甚至于我们整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生存都在迷茫和彷徨。但我们马边从2012年开始,正在寻找着自主保护的空间和途径。我们提出了静态保护、动态规范、活态传承的方式,开始以彝族人自身的文化和习俗,规范和传承着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让彝区百姓对本族文化感受到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让他们从迷茫与彷徨中走出困境。作为我个人,我曾经迷茫过,曾经彷徨过,但现在我们已经寻找到了一条最好的传承和保护方式了,因此,不会再迷茫和彷徨。我希望所有的彝族人民都关注马边的彝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情况,运用我们的成功经验保护和传承我们传承了近万年的文化和文明,更快地走出迷茫和彷徨,才是最好的出路。
 
  彝诗馆:生为彝族,你怎样评价自己的民族?你是怎样对待自己家人的?
 
  曲比兴义:在我的家庭里,我们全是彝语交流,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也必须这样。其次,我们正在以自己的观点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诠释我们的民族习俗。走出曾经的误区和对我们民族的许多误解。更重要的一点是,我还要用自身的实践,向更多的人展示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彝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我从来没有以自己是彝族人而自卑过。也不会像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一样,披着一张彝族人的皮,做着误导自己民族的事。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