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对根的情思――普驰达岭《临水的翅膀》
作者 邓忠 2010-08-13
原出处:彝族人网
诗源于情,情在人也;所以诗是主情的文学。普驰达岭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作为彝族知识分子的精英,在他身上同样传承着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出口成诗的民族特性。
 
这在他的诗集《临水的翅膀》中可以窥见:“突入城市,我们就象一支迁徙的部落无以着陆。”真可谓语出惊人,寥寥数语,看似平淡,却象涧底虎啸,峡中雷鸣;反复吟诵,日愈久而味愈浓。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诗人虽身居繁华的现代文明大都市;内心深处却扎根着对于远方的母族情结浓厚而深沉的情思。这正是所有旅居繁华城市生活的彝人所怀揣的浓浓乡情和民族的自尊与自信之所在。所以诗句字里行间所表达的这份情意,象磁铁般一下子吸住了读者的情弦。即便不是彝人,所有那些一代又一代,从小积淀着自己母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旅居民族,在强势文化的强大冲击下,自然而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见彝族诗人普驰达岭是经过一番痛苦的生活历程和心灵之旅,才倾吐出似是自身的心灵独白,却又十分宽泛而深切的民族情怀。对于民族历史和未来发展的神圣忧思与憧憬,在他的诗语中无处不在:“太阳/请带上彝人千年的荣耀吧/月亮/请把远古的眷恋叠成翱翔吧/雄鹰/请将毕摩的祈祷带给天菩萨吧/石头/请把彝人矗立成天空的高度吧”(《石之语》)
 
是啊!最不应该忘记的――母亲甘甜的乳汁;最不应该背弃的――那片养育我们成长的红土:“我是阿嫫在瓦板房下夜夜缠绵呻吟的歌谣/我是游牧于红土高原上的那枚红透的太阳/其实啊/我是那一粒被遗忘在瓦板房墙脚的木炭”(《木炭.彝人》)而今:“近的远了/远的近了/当等待变成一种习惯/我已学会在孤独的夜空/将自己划为流星雨/与风声雨声/游走在离太阳最近的云雾之上......”(《近的远了远的近了》)
 
诗人这种对于乡野和民族深切的情意借着客观物象的表现,形成带有浓厚忧思色彩的意象,构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诗风。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诗人自喻为木炭:“其实啊/我是那一粒被遗忘在瓦板房墙脚的木炭/需要温暖的人点燃了我/不需要温暖的人会熄灭了我”(《木炭.彝人》)这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木炭上,用形象和象征物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生活和民族的无限爱恋和思索。不仅揭示了彝民族对于火的崇拜,而且甘愿不声不响地为他人取暖御冬,战胜困难;又不声不响地退隐墙脚,等待需要它的人来提取。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品质啊!平平凡凡,而又博大精深,地负海涵,进退伸缩,皆合适度。看似无所求,而又有所求,读之回味无穷。
 
当秋叶随风翻卷躺倒在长城脚下的那一刻,彝族儿女传统的思乡情思由然而生:“整个秋天,忙忙碌碌的人啊,是否已储备好了越冬的粮草,取暖的柴火,过冬的被褥……马匹累了吧?”(《守望家园》)这是诗作者远在皇城根下,心系乡野,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苦大众深切关怀与思念。俗语道:乘凉不忘种树人,喝水不忘挖井人。彝族诗人普驰达岭自小生在彝家山寨,长在绿山乡野;自幼目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深知自己以城市人的身份旅居京城,实为广大父老乡亲的辛勤养育,是他们扶他上了马,又送上了一程的恩情。如今自己生活于国际大都市,怎敢忘记昔日的艰辛与恩泽。正如诗人所语:“我要不离不弃地感恩,感恩我的祖国培育了我,感恩我的民族恩爱着我,感恩我的同胞支持着我。”于是诗人写道:“即使就这样老去,只要我的头颅枕着南高原这片广袤的土地,我幸福的泪水,会挂满彝人的家园。”(同上)这便是绿叶对根的情思之所在。
 
这里由于我的才学疏浅,所知有限,写了这么篇拙文,相信博学的专家和有心的读者会领悟出更为贴切的真谛,我试目以待。
发布: 普驰达岭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