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山顶的声音----读彝族诗人阿苏越尔诗集《阳光山脉》
1.
与一部诗集共同抵达部族的山顶,接受阳光阔大的爱抚。书里,传来的毕诵在抑扬顿挫,感触灵魂被洗涤至纯洁;有山风一波连一波在耳边清吟,说尽族人的千秋往来,还有源自根骨和山川大地的交融;看到我同族的乡亲父老,在故园里无束张扬各自的喜怒哀乐。
2.
诗集《阳光山脉》,阿苏越尔在大凉山写了六年,无愧为呕心沥血之作;我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半,读到热泪盈眶,不能自已。许多个夜深人静的灯下,我都看到自己的心跳和诗节一同起伏,转辗往复中被那些诗句一次次击穿尔后一次次沸腾。
3.
诗人阿苏越尔曾说过,这本集子写得很疼痛,我相信的。因为我看到诗人以现代的文化视角诠释着现实的文学审美,以及诉达生命的体验与思考。文字里布满许多深浅不一的泪痕,我还感受到整本诗集字字蕴涵的使命感。这部类史诗般的长诗,其实还完全可定位为彝族传记。诗人把自己放进诗里,和所有长短的句子一同成长。他是如此的虔诚和热情,匍匐在母族怀中,他的心贴入大地,为所有的遇见感动和感慨,他把这些富有的意境和文化事象一点点地捧起来,分明就是民族史,敲成文字,全是诗。
4.
一直认为,于写作,作家要忠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众多场合与文友们交流中,我也多次如此提及,很巧,阿苏越尔这本诗集的书写极致附和了我的感悟。他以发自肺腑的爱戴和反思,彰显内心的召唤,如对群山间美好传统文化的消逝,其写出入木三分的疼痛,不加任何粉饰,诗行间充沛了无限真挚,有分量有自身价值。看来,诗人和我的观点是相同的。没有情感的文字或寡淡或苍白或华躁,人到中年,面对茫茫大千已大彻许多,无用的秀,不做最好,凝重质朴是多么至上的大道。
5.
我尊诗人阿苏越尔为大哥,他真的很有大哥风范,儒雅、豁达、睿智、博学,还有细腻。这些几乎是作为一个诗人很难兼得的优点,他居然全部具备了。我觉得追溯下来,应该和他身为毕摩(祭师)的父亲有关。那位慈善的老人,把部族的光芒和温暖交给了儿子,再由儿子以诗的方式将生命的灵韵驰骋并传播四方。我们从未谋面,但在诗集里我无时无刻不触摸到他的存在。为此,我心怀感激,祝愿魂归孜孜扑乌(祖界)的老人家安息。
6.
彝人生性浪漫,蹈动为舞,出口是诗。诗人以诗歌生发对事物的爱恨情仇,导出心底最本质的呼吸。红尘的喧嚣,无碍这个民族和诗人对诗歌的坚守。我沿着诗集一页一页走,阳光、毕诵、家支、族亲、粮食、山河,步步为营的文字下,家谱史册延绵,文化向度明朗,这些自然而出的声音,使浓重的生活与古老神性一同迎面,仿佛那位故去的毕摩已永生,眼前仍是他老人家为各种事宜操持的法事,直白,本分,还有忧伤。
7.
我必须节选阿苏越尔的一些文字,以证实其诗句内涵的高度和宽度,因为在诗集里我已和他趟行过族群的万物和根本。
《经文》:“树木和村庄的奔跑/仅限于山路精疲力竭的腰际/在群山的额头上,抚摸着无限的困惑睡去/头顶竹编斗笠的毕摩穿越祭祀的经文/坐在光的屋脊,从一个家支到另一个家支/还有多少天的旅程呢/天哪,鬼怪也能够进入到那个叫石姆恩哈的天堂/躲藏在亲人间的不息的忧伤剖开火的胸膛/疏密不一的光辉于事物之间,逶迤蛇行/这时有短暂的人神交流,使我们彼此珍惜”。纯直中有考量,是诗人的诗歌品质。这种男人的悲悯,对部族所应有的传承逐渐消逝的无奈,现代文明进程与民族传统习俗的交织与碰撞,期望人神之间找到的那个平衡点,让经文已不再是经文,是诗人的心声和叹息。
一个如果没有开阔的视野的诗人,不可能写出这样有痛感的细节。
《转转酒》节选:“抿一口乡酒,醉一方乡情/这是在人群中传了千百年的转转酒/从习俗里走来的黝黑山脉/围坐在火塘边,转转酒越传越近/……城市的夜晚,在越举越高的玻璃杯中破碎/不堪一击的灯光下,闪烁着异样的目光”。忠于传统,是本集的另一大特点。转转酒是彝族特有的酒文化体现,诗人借酒的感情表达使民族情结自然挥散于读者眼前。对传统文化的守望,以及审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化变迁,是诗人一生无尽的追求;
诗有声音,可以清新悦耳,也可以沉重长喘。
《长安》:“……少数的秋风又一次习习翻阅阳光山脉/多数的秋风猎猎,掀开辽阔的长安/看吧,谁也吹不开他们合上的眼睛了/白纸上,风吹过的世界干干净净”。就像一声长吟,《长安》给这本集子做了一个终结的说明。阳光下的阳光山脉是诗人固守不移的故园长安和忠贞的血脉根基。对一片土地的痴爱被淋漓渲染,此刻,他是毕摩是头人是达古(哲人)是古老民族的见证者,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捍卫志士,他用激情和热爱举高了心灵。
他的文字让我捕捉到凡尘的生气,也听得到神灵的声音。他是幸福的,我也有幸同享到了幸福。
8.
优秀的诗人除了敏感,还应该思绪丰盈。阿苏越尔可以圆满体现这一点。看一眼彝区的土地,他眼前铺展的是家支的谱系、村庄、火塘、待客的礼节,及遥远的童年;叶落了,他已穿行千年往返人间,找寻生命中的相遇,看风跌撞翻过垭口。写诗不是描摹事物的表象,诗人应是世间一条感性与理性相交的神经,能够主宰实质的精神走势。阿苏越尔注重追求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性和风格,这是我很赞赏的。他的语言澄澈,用词精准,长短句式的交替使用,技巧驾驭娴熟表现手法完美,让诗歌既有自由气象,还有传统彝族诗歌痕迹,跌宕中情感饱满。
9.
想起《诗经》,这部汉民族的文化精髓之作,其关注现实,感知生活触动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汉民诗歌质地浪漫而浓郁的风土气息。《阳光山脉》里,原乡情结,既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诗人也突显出对本民族的法事、地名、传说、自然、现实、人文与风物等彝族元素,再以大量彝文化事像入诗,增加了文化意味指向,诗歌的在场感和超越感,使彝族精神得到强调。散性的思维,让他的文字不兴不作,却暗流奔涌,他自己特立独行的诗歌体系也得到了坚实的构建。
诗人以生命的温度在讴歌,一个用自己的寂寞来热烈本民族诗歌的彝家汉子,我听得到他的血脉在澎湃。
10.
诗歌不能当饭碗,但可以养活精神。因为爱了,所以就一直爱下去。对诗歌对彝族文化,阿苏越尔的爱赤诚而深远。他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民族,面对祖先面对现实面对未来,发自灵魂于思索。看似淡然的诗句下,行走着彝人本真的傲骨,并让自己活成一片阳光,散发光与热,这从一个层面来说,太伟大。
诗可以无限扩展感知的世界,用一本诗集发出神性的声音,站立民族的山顶,这是多么宽广而深邃的胸襟!
今夜,月色赐我绵柔的安静,我在心底为《阳光山脉》而歌!
作者简介:师立新,女,彝族,云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载《文艺报》《诗歌月刊》《边疆文学》《贵州民族报》《散文诗》《大理文化》等刊物,获得过第二届“散文世界杯”全国散文奖等奖项。
与一部诗集共同抵达部族的山顶,接受阳光阔大的爱抚。书里,传来的毕诵在抑扬顿挫,感触灵魂被洗涤至纯洁;有山风一波连一波在耳边清吟,说尽族人的千秋往来,还有源自根骨和山川大地的交融;看到我同族的乡亲父老,在故园里无束张扬各自的喜怒哀乐。
2.
诗集《阳光山脉》,阿苏越尔在大凉山写了六年,无愧为呕心沥血之作;我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半,读到热泪盈眶,不能自已。许多个夜深人静的灯下,我都看到自己的心跳和诗节一同起伏,转辗往复中被那些诗句一次次击穿尔后一次次沸腾。
3.
诗人阿苏越尔曾说过,这本集子写得很疼痛,我相信的。因为我看到诗人以现代的文化视角诠释着现实的文学审美,以及诉达生命的体验与思考。文字里布满许多深浅不一的泪痕,我还感受到整本诗集字字蕴涵的使命感。这部类史诗般的长诗,其实还完全可定位为彝族传记。诗人把自己放进诗里,和所有长短的句子一同成长。他是如此的虔诚和热情,匍匐在母族怀中,他的心贴入大地,为所有的遇见感动和感慨,他把这些富有的意境和文化事象一点点地捧起来,分明就是民族史,敲成文字,全是诗。
4.
一直认为,于写作,作家要忠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众多场合与文友们交流中,我也多次如此提及,很巧,阿苏越尔这本诗集的书写极致附和了我的感悟。他以发自肺腑的爱戴和反思,彰显内心的召唤,如对群山间美好传统文化的消逝,其写出入木三分的疼痛,不加任何粉饰,诗行间充沛了无限真挚,有分量有自身价值。看来,诗人和我的观点是相同的。没有情感的文字或寡淡或苍白或华躁,人到中年,面对茫茫大千已大彻许多,无用的秀,不做最好,凝重质朴是多么至上的大道。
5.
我尊诗人阿苏越尔为大哥,他真的很有大哥风范,儒雅、豁达、睿智、博学,还有细腻。这些几乎是作为一个诗人很难兼得的优点,他居然全部具备了。我觉得追溯下来,应该和他身为毕摩(祭师)的父亲有关。那位慈善的老人,把部族的光芒和温暖交给了儿子,再由儿子以诗的方式将生命的灵韵驰骋并传播四方。我们从未谋面,但在诗集里我无时无刻不触摸到他的存在。为此,我心怀感激,祝愿魂归孜孜扑乌(祖界)的老人家安息。
6.
彝人生性浪漫,蹈动为舞,出口是诗。诗人以诗歌生发对事物的爱恨情仇,导出心底最本质的呼吸。红尘的喧嚣,无碍这个民族和诗人对诗歌的坚守。我沿着诗集一页一页走,阳光、毕诵、家支、族亲、粮食、山河,步步为营的文字下,家谱史册延绵,文化向度明朗,这些自然而出的声音,使浓重的生活与古老神性一同迎面,仿佛那位故去的毕摩已永生,眼前仍是他老人家为各种事宜操持的法事,直白,本分,还有忧伤。
7.
我必须节选阿苏越尔的一些文字,以证实其诗句内涵的高度和宽度,因为在诗集里我已和他趟行过族群的万物和根本。
《经文》:“树木和村庄的奔跑/仅限于山路精疲力竭的腰际/在群山的额头上,抚摸着无限的困惑睡去/头顶竹编斗笠的毕摩穿越祭祀的经文/坐在光的屋脊,从一个家支到另一个家支/还有多少天的旅程呢/天哪,鬼怪也能够进入到那个叫石姆恩哈的天堂/躲藏在亲人间的不息的忧伤剖开火的胸膛/疏密不一的光辉于事物之间,逶迤蛇行/这时有短暂的人神交流,使我们彼此珍惜”。纯直中有考量,是诗人的诗歌品质。这种男人的悲悯,对部族所应有的传承逐渐消逝的无奈,现代文明进程与民族传统习俗的交织与碰撞,期望人神之间找到的那个平衡点,让经文已不再是经文,是诗人的心声和叹息。
一个如果没有开阔的视野的诗人,不可能写出这样有痛感的细节。
《转转酒》节选:“抿一口乡酒,醉一方乡情/这是在人群中传了千百年的转转酒/从习俗里走来的黝黑山脉/围坐在火塘边,转转酒越传越近/……城市的夜晚,在越举越高的玻璃杯中破碎/不堪一击的灯光下,闪烁着异样的目光”。忠于传统,是本集的另一大特点。转转酒是彝族特有的酒文化体现,诗人借酒的感情表达使民族情结自然挥散于读者眼前。对传统文化的守望,以及审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化变迁,是诗人一生无尽的追求;
诗有声音,可以清新悦耳,也可以沉重长喘。
《长安》:“……少数的秋风又一次习习翻阅阳光山脉/多数的秋风猎猎,掀开辽阔的长安/看吧,谁也吹不开他们合上的眼睛了/白纸上,风吹过的世界干干净净”。就像一声长吟,《长安》给这本集子做了一个终结的说明。阳光下的阳光山脉是诗人固守不移的故园长安和忠贞的血脉根基。对一片土地的痴爱被淋漓渲染,此刻,他是毕摩是头人是达古(哲人)是古老民族的见证者,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捍卫志士,他用激情和热爱举高了心灵。
他的文字让我捕捉到凡尘的生气,也听得到神灵的声音。他是幸福的,我也有幸同享到了幸福。
8.
优秀的诗人除了敏感,还应该思绪丰盈。阿苏越尔可以圆满体现这一点。看一眼彝区的土地,他眼前铺展的是家支的谱系、村庄、火塘、待客的礼节,及遥远的童年;叶落了,他已穿行千年往返人间,找寻生命中的相遇,看风跌撞翻过垭口。写诗不是描摹事物的表象,诗人应是世间一条感性与理性相交的神经,能够主宰实质的精神走势。阿苏越尔注重追求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性和风格,这是我很赞赏的。他的语言澄澈,用词精准,长短句式的交替使用,技巧驾驭娴熟表现手法完美,让诗歌既有自由气象,还有传统彝族诗歌痕迹,跌宕中情感饱满。
9.
想起《诗经》,这部汉民族的文化精髓之作,其关注现实,感知生活触动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汉民诗歌质地浪漫而浓郁的风土气息。《阳光山脉》里,原乡情结,既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诗人也突显出对本民族的法事、地名、传说、自然、现实、人文与风物等彝族元素,再以大量彝文化事像入诗,增加了文化意味指向,诗歌的在场感和超越感,使彝族精神得到强调。散性的思维,让他的文字不兴不作,却暗流奔涌,他自己特立独行的诗歌体系也得到了坚实的构建。
诗人以生命的温度在讴歌,一个用自己的寂寞来热烈本民族诗歌的彝家汉子,我听得到他的血脉在澎湃。
10.
诗歌不能当饭碗,但可以养活精神。因为爱了,所以就一直爱下去。对诗歌对彝族文化,阿苏越尔的爱赤诚而深远。他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民族,面对祖先面对现实面对未来,发自灵魂于思索。看似淡然的诗句下,行走着彝人本真的傲骨,并让自己活成一片阳光,散发光与热,这从一个层面来说,太伟大。
诗可以无限扩展感知的世界,用一本诗集发出神性的声音,站立民族的山顶,这是多么宽广而深邃的胸襟!
今夜,月色赐我绵柔的安静,我在心底为《阳光山脉》而歌!
作者简介:师立新,女,彝族,云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载《文艺报》《诗歌月刊》《边疆文学》《贵州民族报》《散文诗》《大理文化》等刊物,获得过第二届“散文世界杯”全国散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