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南华文艺界人士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又经反复酝酿,公布了一个“南华十大历史名人”名单,他们是: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郑和;南华文献之祖——陈元;云南历史文化名人——郭燮熙;镇南师范创始人——张祖荫;抗日民族英雄——王树云;彝族农民起义领袖——杞彩顺;打响重九起义第一枪——钱泰丰;南华第一个共产党员——张舫;中条山抗日烈士——潘尔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刘尧汉,并把这十位名人的简要事迹介绍刊发在《龙川江》上。
哀牢夷雄杞彩顺都督之墓
杞彩顺(1831-1859),南华县马街镇锈水塘下村人。据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记载,杞彩顺系锈水塘“罗罗颇”,先祖曾是蒙舍先王细诺罗之贵冑。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王族遭受灭顶之灾,汉人权臣郑买嗣起兵杀死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建立大长和国,南诏王朝覆灭。南诏贵族后裔为躲避诛杀,纷纷逃入哀牢山中,改名换姓,从此沦落为贫民。杞彩顺先祖四弟兄侥幸从黄草地逃脱,老大迁往五街,老二迁往普嘎,老四迁往景东,杞老三则迁往礼社江南岸的锈水塘定居。杞彩顺1831年出生于马街锈水塘。清咸丰三年(1853),官府“诬其聚众谋叛”,将杞彩顺逮捕,在押解至镇南州城途中,其弟杞彩云率一群贫苦农民将他抢回。在太平天国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的影响下,杞彩顺不甘于清王朝的暴虐统治,率领阿雄乡千余名彝族农民队伍揭竿而起,提出“杀尽满清赃官,剿灭汉家庄主”的革命口号。两年之后的1855年,大理弥渡牛街人李文学在天生营誓师起义,被民众推举为起义军首领,号称“彝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联络杞彩顺后,封杞彩顺为南都督,镇守楚雄西舍路至双柏鄂嘉一带。杞彩顺守鄂嘉时,承李帅之命,集锻工冶铅炼铁,制造兵器;集彝火药工百余人,于江边崖穴取火硝提炼火药,制造土雷和土炮。平时帮助当地民众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杞彩顺曾先后两次大战镇南州城(今南华),两度攻破峨碌(今楚雄),大败清军。又于1858年挥师南下苦战半年攻克今双柏鄂嘉、嘎洒之后,又大破满城,击溃三千满军,斩敌将尉迟品。人们叫杞彩顺为杞二都督,他身材不高,力气却很大,武艺高强,耍起大刀来,二三十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杞彩顺打起仗来勇猛如虎,百十号清兵,不费吹灰之力,就像砍老麦瓜一样,被他一个人横冲直闯,用大刀乱杀乱砍,只见人头落地。清军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铁弹丸倮倮”。清咸丰九年(1859),杞彩顺在战斗中不幸被流弹击中,坠涧身亡,年仅28岁。
哀牢夷雄杞彩顺纪念碑
我们二十人来到马街锈水塘村,杞彩顺的后代杞忠平领我们瞻仰了杞彩顺墓。这里的彝族坟墓均挨近村寨或在房屋背后,用不规则的石头磊起,低矮凌乱,看去就是很随意的一个石头堆,像彝民们的性格一样直朴。只有碑心位置放一块好一点的碑心石,上面却没有文字,看样子像棺材的大头,令人心生敬畏。杞彩顺墓位于沿公路边建起的一幢洋房背后,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是一个很大的正规的长方形镶石土堆墓,后期用了部分石灰、水泥等建筑材料修复过,比起一般坟墓要雄势得多。碑心为大理石,正中竖刻“哀牢夷雄杞彩顺都督之墓”几个大字,两边文字斑驳细小难辨,但大体看得出写的是祖辈迁徙、起义经过,反满战功及牺牲过程。在杞彩顺墓下方两米处,有一座四方体纪念碑,才两米多高,只比一个人稍高一点。是后期用水泥筑的,四方碑心为大理石却无字。四面边柱上有毛笔写的对联,其中一面为:前者牺牲忠义在;后继有人志雄立。横批写成半圆形状:杞彩顺永垂不朽。
哀牢夷雄杞彩顺后人介绍杞彩顺情况
杞忠平说,锈水塘是个好地方,山川秀美,土地肥沃,老辈人在此随意丢一棵苞谷籽也能生根发芽,就选择在此定居。杞彩顺从小心地善良,疾恶如仇,见不得穷人受苦,受不了地主恶霸欺压,所以他习武练功爱打包不平。杞彩顺中弹后不是坠涧而亡,是抬回到锈水塘家中三天才去世的。这些是父辈们讲给他听的。与书籍中记载的完全不一样。
杞彩顺率一千彝民起义誓师遗趾
距杞彩顺墓不远、公路另一侧的一个小土包上生长着一棵威武的松树,是杞都督振臂一呼,号召彝民起义誓师遗趾。这棵松树生长十分特别,粗壮却不显高大,侧枝十分发达,树荫笼盖四方,与一般的松树直长完全不同,颇像一位性格倔强的彝族汉子。我们一群人来到这棵三百多岁的古松树下,见到树根处有彝民平日祭祀时遗留的香烛杯盏,杞彩顺反清抗满的义举至今民众仍然隆重祭奠。
有些遗憾的是,因要走到后山上去,我们没有去看杞彩顺起义营地遗趾。据介绍,那里的兵营城墙仍在,打仗时筑起的堡垒还在,如今已长满了痰盂盆粗十几米高的乔木。
2022年09月09日,马街锈水塘“杞彩顺营地遗址”,“哀牢夷雄杞彩顺都督之墓”被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