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没有火塘,日子该怎么过?
作者
诗纳倮乌
2015-03-15
原出处:《彝博通讯》 彝族人网
滇中家乡海拔在1800-2000米间,不算高,但却有“高寒山区”典型气候,早晚温差极大。村南有碧绿的草海依傍,早晚气温骤降,特别在冬天,一天中要随时注意增减衣服,否则极易感冒。
过去,彝人土掌房里必设火塘,火塘是一家人祭祖、炊爨、议事、取暖的中心。火塘一般设在堂屋靠外位置,一年到头火塘里的火不能熄灭,称为“万年火”。如此“阴燃”是一个保存火种的原始方法,火塘炊烟袅袅,不仅可熏固土掌房柱子、房梁、柴坯等材料以防虫蛀,而且也是一个召唤氏族、家族祖灵的媒介符号。所以,对于彝人来说,火塘空间连接了先祖和后人。
每个彝人一天从早到晚,都离不开火塘。早上起来,老人已将火塘拢烧得暖暖的,沐浴着满屋的暖流,孩子们常光着身子跑来跑去。听着祖父咕噜咕噜的水烟筒声,一天的生活随即拉开了帷幕。最记得在火塘罗锅里煮腊肉四季豆,当汤煮开时,浓香的腊肉味阵阵扑鼻,直诱得口水直流。席间腊肉豆汤汁配上点酸腌菜,准保吃得舔鼻尖。平时,火塘里可烤红薯,爆玉米花,烧麂子干巴,因不用油炒煎炸,所以味道清香、纯正,不腻人。
春节,彝人家家户户都要舂粑粑。过去,大家用石碓或木碓来舂,女人蒸好糯米后背来,男人们就两个一组开始舂,“咚、咚”地一上一下,整个村子里顿时就汇成一首“舂歌”。从村头到寨尾,整个彝寨糯香阵阵。粑粑舂好后,用坛子装好,每装一层粑粑,盖一层青松毛,可防止发霉变质。每天早、晚,切几块粑粑,在火塘里烤吃,还要捞点酸腌菜配,或拿点红糖下着吃。亲戚朋友到访,也往往拿出粑粑招待。年初二新嫁女、女婿“回门”,几坨饵块粑粑是给娘家必携的礼物。
如今,彝区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年的土掌房换成了瓦房,瓦房逐渐换成新楼房,一幢幢鳞次栉比。黑黑的火塘,早已被移除。不过,在新式楼房里,彝人依然对火塘怀有浓厚的情感。固定的火塘改为了移动的火盆。村里有的人家也用上了电子取暖器。火盆一般用普通铜盆或陶瓷盆,需要时用松明子引燃栗炭后,抬到里间就可取暖。重要的是,也可烤粑粑吃。新媳妇娶进门时,也要点燃一个火盆,其上覆以柏芝熏香,新媳妇跨过火盆寓为去秽趋吉。
过去,彝人生在火塘,吃在火塘,睡在火塘边,议事在火塘,最后以火葬之归祖。如今传统文化正经历剧烈变迁,彝人的火塘情结却越来越浓。等将来哪一天,彝人若真没了火塘,日子该怎么过呀?
(稿件来源 《彝博通讯》 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