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从民间文学到经典电影
作者 张馨月 2022-08-13
原出处:《文学教育》2022年1期

内容摘要:作为经典电影,《阿诗玛》是原始“阿诗玛”文化的重新塑造。在改变过程中,针对阿诗玛的原型,通过通俗的叙事结构,加入全新的歌舞表演,使其极具艺术感染力。可以融合创作者的创作宗旨,完成恋爱自由的解读。通过该影片,可以有效分析出反抗压迫的时代主题,保证整个作品成为电影经典的重要因素。但阿诗玛在改编过程中,其自身也出现了一定的模式化以及定型化过程。导致在传播过程中,使阿诗玛自身的价值体系出现单一性以及刻板性。这就导致其自身削弱了阿诗玛叙述的多样性,因此本文将就《阿诗玛》——从民间文学到经典电影的再解读展开讨论。
关键词:《阿诗玛》;民间文学;经典电影;研究分析

对阿诗玛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阿诗玛是云南彝族的民间传说。其通过优美语言的描述,塑造阿诗玛丰富的角色形象。阿诗玛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阿诗玛可以体现出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彝族人民精神的品质。在阿诗玛的传播中,阿诗玛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后续的润色修改。在其自身创作长诗的基础上,改变为电影,并在1964年进行演出。因此,阿诗玛目前在拍摄过程中,其自身处于原生状态。但也导致阿诗玛在某个狭小范围内传播,出现了一定的阻碍以及困境。如何在对阿诗玛进行有效解读,将保证阿诗玛可以完成自身创作体系的启示,达成有效成长。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阿诗玛》的艺术特征

(一)《阿诗玛》自身的艺术思想

《阿诗玛》自身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主体思想,《阿诗玛》塑造经典人物形象,并以阿诗玛这一人物为主题,开展故事情节。《阿诗玛》故事整体由少女阿诗玛出生、成长、抢亲、坐牢、拔剑被救、回声,将阿诗玛的悲剧进行书写,使阿诗玛的个人经历绘声绘影、动人心魄,体现阿诗玛不畏强势、努力斗争的意志力。更反映了当地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使《阿诗玛》成为了永远的经典。《阿诗玛》广为传唱,其历史魅力可见一斑。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关于《阿诗玛》的版本较多,但在《阿诗玛》解读中,均体现了阿诗玛与阿黑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阿诗玛》以爱情故事为引线,通过爱情故事,引出了后续阿诗玛故事情节,塑造了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的阿诗玛艺术形象,表现了当地人民追求幸福的坚强意志,歌颂了当地人民勤劳智慧以及反抗邪恶斗争的精神。在传承中,阿斯玛以五言句传唱,使用的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同时,更使用的顶针、比喻等技巧,使内容以及形式完美统一。作为叙事,既可讲述也可传唱。在唱调中,还包含了喜调、悲调、骂调。传唱并没有固定场合,可在婚嫁祭祀中进行传唱讲述。《阿诗玛》的传唱空间包含了私人空间以及公共空间两类,私人空间主要包含了住所;而公共空间,则泛指山林、道路。《阿诗玛》艺术形式传播多样性,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传唱。在关键之处,对于空间的体验需要更好的融合。分析传唱空间,对于初学者,传唱两种空间可以进行转换。在传唱时,在私人空间可以进行艺术形式的提炼;而在公共空间,则可以完成艺术形式的传播。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阿诗玛》自身的传承流派

分析阿诗玛自身的传承流派,阿诗玛自身具有两个流派体系。一为民间调,二为毕摩调。毕摩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在当地民族文化中具备特殊地位。毕摩是彝族社会的祭祀,因此,毕摩通常世代相传。除了负责祭祀、占卜外,还需要将民族故事以及历史编成歌词完成传唱。而民间调则是由民众传唱,多结合于劳动、生活等场合。例如,小时候的阿诗玛、干活的阿诗玛等。在传承方式中,通常通过相关的培训体系进行培训传承,而在以往,则通过口口相承的方式传承。在演唱表演中,阿诗玛演唱形式较多,包含了在演唱时不同的旋律以及调式。例如,在悲伤的场景里使用伤感的旋律进行演唱。而在喜庆的场合里,则带有欢快的旋律进行演唱。在阿诗玛的传唱中,推崇即兴发挥。例如,劳动片段时,阿诗玛演唱者可融合全新的动作,如一边扭麻绳,一边唱歌。此外,曲调可进行适当略调。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在改编过程中完成对整个故事体系的提炼

在《阿诗玛》改编过程中,需要就电影阿诗玛的原生形态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得知,《阿诗玛》在改编过程中,摒弃了原本故事的繁琐之处。例如,《阿诗玛》删除了暧昧不清的人物关系,将故事整体进行简化,以确保观众可以有效的对阿诗玛的故事情节进行解读。将故事以阿诗玛、阿黑为主要代表,并与热布巴拉为代表的地主恶霸展开斗争。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原本的版本中,阿诗玛的元素被有意识的遮盖。而在改编后,阿诗玛隐藏的含义被彻底激发,使阿诗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可以融合现代改造基础。根据阿诗玛资料,完成整个故事体系的提炼,可以得知阿詩玛具有流传性的特征。在现有的资料记载中,阿诗玛包含了18种版本,有包含婆媳以及家庭暴力题材、更包含自由恋爱题材、亦包含了遵守传统文化以及封建礼教的题材。因此,这些掺杂的整个故事情节,中使阿诗玛呈现出特有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但在阿诗玛电影改编中,阿诗玛的创作者有意的将这些复杂元素进行处理,突出以积极斗争为代表的主体因素[1]。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创编过程中,其整个主体通过故事,可以表现为撒尼人民热爱自由,并勇于反抗黑暗势力的精神。且由于阿诗玛的主题思想,可以保证创作者在情节、人物、形象、关系设计等方面,进行调整,突出整个主题。例如,在阿诗玛影片中,针对热布巴拉与阿诗玛一家的矛盾,可以帮助观众优秀的进行解读,完成矛盾分析,以保证阿黑在营救阿诗玛故事中,对其赋予独特的英雄色彩以及象征含义。且阿诗玛的悲剧结局也具有社会压迫者惨遭迫害的象征意义,在象征着民族特色中,抢婚是当地的一种老旧仪式,是一种陋习。在原故事中,热布巴拉抢婚是对阿诗玛的侮辱,但按照当时的婚俗习惯而言,却可以将其解读为正当行为。两家不同,仅为贫富差距,却并没有本质对立。因此,在影片塑造中,影片集中突出抢婚的色彩,突出了阿诗玛突出的情节,有意识的将其改造为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文本[2]。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分析

在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处理中,阿诗玛的创作者试图将其意识形态思想和性格中全面体现出阿诗玛、阿黑的特征[3]。作者将阿诗玛塑造为撒尼女性的经典特征,必须赋予阿诗玛正直、美丽的特性,以凸显出阿诗玛可以反抗压迫的高贵品质。且在影片结尾,即阿诗玛化身为石头后,人们怀念阿诗玛的情景并与之相配合。阿黑作为撒尼男性的象征,则必须表现出阿黑勇于反抗、舍己为人,突出其勇猛过人的气势。因此,人物身上的鲜明品质,不仅是对特殊人物的情感演绎,同时更是对少数民族自我想象的集中调整。其隐含了明显的时代印记以及发展特色,值得深入思考。在人物描述方面,创作者需要对阿诗玛进行特殊处理,以使《阿诗玛》符合时代特征,达成有效的塑造。电影《阿诗玛》简化了阿诗玛、阿黑复杂的人物关系,将阿诗玛以及阿黑设置成了一对偶然邂逅并自由恋爱的情侣。根据阿诗玛原始资料记载,在原始记录中,该故事情节进行了大规模的转变。原本故事情节中,阿诗玛以及阿黑是兄妹关系,而不是恋人关系。在其他文本记录中,阿诗玛与阿黑不仅是亲兄妹,同时阿诗玛的恋人为阿沙。在当地民意调查走访中,当地老艺人以及老艺术家依然认为,阿黑以及阿诗玛是兄妹而非恋人。因此,影片在文革期间进行改编后,遭到了批判。以至于其中最严重的罪名为对人物关系的“恶意编写”,显然这种编写不能满足当时的社会环节,与“文革”时期的精神思想背道而驰。但就今天而言,这种改变为了符合艺术创作的需求,其整体无可厚非。作为艺术代表作,将阿诗玛以及阿黑设置为恋人,比将其比作一对兄妹更能激起观众对悲剧故事的认同。因此,在操作中,相关操作人员明确表示为了表达撒尼人民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的精神,将阿诗玛以及阿黑的关系重新改编为恋人关系,更合乎情理。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更为强烈、鲜明,激发大众的认同[4]。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阿诗玛》从民间文学转换至经典电影的解读分析

电影《阿诗玛》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阿诗玛与创作者之间的影像学的特性具有密切联系。就故事情节而言,阿诗玛舍弃了原本版本中不利于影像表现的情节,并对已有的情节进行优化,使其整体可以完成改编创作。从《阿诗玛》的原本版本中,进行比较,可以得知影片仅采取了叙事诗中的部分情节,并处理了较复杂的人物关系,完成基本操作。《阿诗玛》电影对于故事情节的观赏需求,同时也增添了全新的内容以及情节。在改编过程中,《阿诗玛》着重描述了第1章及第4章的内容,并交代出阿诗玛以及阿黑的关系,将其作为整个故事的需求以及开端。在电影处理时,以阿黑在森林中呼唤阿诗玛为开端,并以阿黑以及乡亲们一起在森林中呼唤已经化身为石头的阿诗玛为结尾。因此,整个影片具有明显的编排特性。从整个故事体系而言,在开始支持顺序的影片结构中,根据整个原本著作而言,电影阿诗玛与阿黑转变成恋人关系。因此,可以增加阿黑寻找阿诗玛的情节,完成故事的再次创作,达成阿诗玛情节的发展。在电影上,其遵守了整个故事的原本框架,包含热布巴拉强行抢亲的情节,并根据具体细节进行改编。且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展现出阿黑到达热布巴拉家后,与阿枝展开的较量。通过比赛以及赛马,凸显出当地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包含了射箭、摔跤等体现出勇猛的内容[5]。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影片结尾分析,可以得知在影片最后,阿诗玛以及阿黑被热布巴拉放水冲走,阿诗玛变成森林中的一座石峰,而阿黑则在森林中的回声中呼唤阿诗玛。由此可见,阿诗玛的故事情节紧凑,且神话色彩也相对浓厚。更重要的是阿诗玛可以从电影语言的特性出发,对原本的情节以及细节进行改编。例如,突出了相关的民族特性,利用影像画面以及动作场面,推动整个情节发展,重新塑造人物形象。在阿诗玛改编中,阿诗玛可以以小花为主题,小花随溪水漂流,阿飞放羊过程中,看到小花后,便预感到家中会出事,急忙赶回。利用山茶花这一美好事物,寄托整个阿诗玛的情感,并突出故事主题,推进故事成长。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在影片叙事过程中,其以音乐故事为前提,完成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因此,电影阿诗玛具有极强的音乐特性以及章节性。在影片中,大量的使用了撒尼人特有的音乐调式,同时进行创新改编。为了在改编过程中,克服故事本身的局限性。在阿诗玛电影创作中,创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解读了大量民族音乐,并将其用至影片中,以歌曲的形式进行改编。从而在影片中加入相关的音调,使原来单位的曲子在调式以及调性上,具有改编,更好的反映出主人公的性格与情感世界[6]。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阿诗玛》的传承保护

分析《阿诗玛》的传承保护,《阿诗玛》在传承以及保护中,其现状已经吸引当地有关部门注意,并开展了相关措施,使《阿诗玛》的艺术价值能够更好的凸显,确保《阿诗玛》能够更好的得到流传。在传承意义中,《阿诗玛》具备文学价值以及人类学、民俗学价值。《阿诗玛》是古老的文学作品,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了倒叙、插叙、叠叙,在描写技巧上使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在构思上则使用了讽刺等,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在遥远时代,《阿诗玛》使用如此之多的艺术手法极为罕见。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阿诗玛》还配合多种曲调、多种乐器进行演唱。比一般的叙事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在《阿诗玛》的传承中,需要传承的传承者全面了解并融合《阿诗玛》的优势。从叙事角度出发,与《阿诗玛》内容体系完成有机统一。而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家之中,《阿诗玛》是彝族人民凸显自身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可以更好的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且《阿诗玛》涌现出了优秀的传承人物,如毕华玉、王玉芳,这些均是优秀传承人物。其中,毕华玉,男,彝族,1952年生,2013年3月卒,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人。2007年6月,毕华玉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申报。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芳,女,彝族,1941年生,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宜政村人。2007年6月,王玉芳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申报。她能演唱不同版本和不同演唱形式的弊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唱词曲调质朴感人,声情并茂,具有浓烈的乡士气息,被彝族撒尼人誉为活在民间的“阿诗玛”。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相关的文化研究中,彝族撒尼人以勤劳、坚强、富有创造性而著称于世。石林县历届人民政府和各族人民对本士文化极为重视,他们视本土文瑰宝,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研究、推介方面做了很大的投人。现出版与本士文化有关的著作数十部,影视数部。1953年5月,云南省人民文工团深入到彝族撒尼人聚集的路南县圭山区进行发掘工作,搜集到阿诗玛的异文传说20种。后由公刘、黄铁、刘知勇、刘绮等对异文进行了整理、润色,于1954年发表。1959年,李广田在此基础上作了加工,出版了长诗《阿诗玛》。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在电影《阿诗玛》的分析中,阿诗玛故事自身存在的一定差异。因此,不仅是书面作品,阿诗玛的改编更是电影作品自身的特性。阿诗玛均属于当代民族特色,因此其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具有独特的特征,使其历经历史时间的沉淀后,具有最直接的美学内涵。因此,阿诗玛历经千年,依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阿诗玛对于原本阿诗玛的文化进行重塑,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数据的形式,完成独特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片段。融入创作者的相关宗旨,突出了整个时代主题,从而在走出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以时代学术话语为标准,进行改编。扩大阿诗玛的知名度,扩充阿诗玛原本单一的故事体系,以保证经典文本有效传播。通过观眾的观赏,可以有效的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活能够进行创作,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更加准确真实的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为我国群众创造出更多优秀且经典的少数民族电影作品。D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刘建波.论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经典建构(1949—1966)[J].民族文学研究,2020(5).
[2]刘岩,王晓梅,李哲.《阿诗玛》在日本传播的历时性思考[J].国际传播, 2019,000(003):P.90-96.
[3]安燕.重读《阿诗玛》:神话之魅[J]. 贵州社会科学,2019,000(007):30-36.
[4]张建龙.少数民族电影人物形象推广的价值共性研究——以电影《刘三姐》和《阿诗玛》为例[J].新闻传播,2019,No.358(13):54-55.
[5]黄琼英,李睿祺.意识形态与翻译: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经典身份建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0(001):19-25.
[6]施阳洁.主旋律电影《张思德》再解读[J].戏剧之家,2019,No.328(28):74.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