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今时代,是个多元一体化的时代,所有文化都不可避免地指向了商业化、经济化。在如此时代背景下,虽然文化同质现象在所难免,它就像一个宇宙黑洞具有不可阻挡的“吸附力”,但它也激活了艺术在走向它途中的“分化”和“异化”——艺术打破了单一性、单调性和垄断性,文化在同质化的同时碰撞出了精彩纷呈的火花。新时期的艺术因此激发出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催生出了不少艺术品种与艺术概念的产生与改变,丰富了艺术的外延与内涵。新时期许多文艺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或者说被施以了一个魔咒:就是它对商业化的依赖与它对商业化追求的不可避免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如此的特殊语境下,离开商业化运作,它们的命运只有走向凋谢。
作为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凉山这片热土,虽然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不过,它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也迎来了艺术的“百花齐放”局面(注:因为笔者最熟悉的地方是凉山地区,所以在本文的彝族电影讨论中,只要以凉山地区为例子来阐述对彝族电影的有关认识和想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如此。比如彝族电影、现代彝族歌舞等艺术门类的逐渐繁荣就是这样。现在,大凉山就有不少年轻有为的“有志之士”在“前仆后继”地进行着彝族电影实验。虽然总体来说这些年轻人的电影事业还只是处于实验阶段甚至是萌芽状态,但是假以时日,相信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惊喜的。何况,在他们之前彝族题材电影已有了不少可供学习与借鉴的作品了,先不说以前的,近年来就有比如吉克曲布他们的《走山人》,比如2013年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根据彝族作家杨佳富作品拍摄的《茶花彝女》等。
什么是彝族电影呢?笔者以为可以如此理解:根据彝族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是彝族电影;彝族电影人根据非彝族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也是彝族电影;由彝族电影人(或电影公司)制作的非改编于彝族文学作品的电影也可称作是彝族电影;甚至是只要在制作过程与“彝族”这个词产生关联的电影都可以称之为彝族电影。笔者以为,只有这样定义,才会具备开放的姿态,才会“放活”彝族电影,让彝族电影走向更加宽广的舞台;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彝族电影”这个词释放出更多的“能量”,激发出更多的创造,从而彰显其存在意义。
那么,怎样搞好彝族电影特别是年轻人们所默默在私下“捣鼓”的彝族电影呢?首先,笔者以为,我们不管搞什么,方向性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谈论这么一个“弱智”的问题呢,因为在当下,我们要做一件事“干扰”的因素很多,我们一开始就需要做好某种清晰的定位,——就是选准目标以后对所做之事的意义等的正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彝族电影,不管怎么去定义或者怎么去丰富它的内涵,我想,它的表现形式就是“电影”。而电影需要观众,需要制作成本——人力劳力投入以及演员、场景、必要的设备等等,它不同于诗歌或者其它一些艺术门类,比如诗歌,可以只要一支笔一张纸(现在这些都不要了,只需要你坐到电脑前去)就可以进行了,写好以后可以发表,也可以只是自己看,而电影它是“向外的”,是需要面对公众(观众)的,如果说诗歌是“私人”性质、“向内”性质、自我化的,那么电影就是“大众”性质、“向外”性质、公众化的——笔者在想,有可能存在许多只是自己写自己看的写诗人,而没有多少电影人是只是自己拍自己看的吧?——老实说,电影这个词,首先给人的一个印象就是“公众”。
所以,做电影,首先就要考虑“观众”,——就是所谓的商业价值。这样才能把它做成功,才能把它做长久。在这里首先强调这个是因为,一是我们的民族是个忌讳谈钱(商业行为)的。二是笔者想强调,对于我们彝族电影,我们一开始就不要对它的商业化行为遮遮掩掩或者羞于启齿。我们要大声说:我们就是要尽量向商业化靠拢!因为,做电影不是做慈善,也不是做公益(虽然其实它就是一种文化公益行为,我们也可以用电影做其它的公益活动)。
电影的运作方式,就是商业化,电影要想发展,也只有向商业化“联姻”。
无数的电影“辛酸史”,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我想,作为一个彝族电影人,这是需要明确的吧,不然,他的电影很有可能就“玩”不大。
2
我还记得,在三四年前,中国电影票房就超过了一百个亿的大关,(2013年好像都突破两百亿大关了)当时的媒体还喜滋滋作了不少的“宣告”。而这几年,中国电影的宣传动辄就只是给我以超过多少多少票房的印象,而其中能够留下来的经典又有多少呢?只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先是《英雄》《十面埋伏》,然后是《画皮》《非诚勿扰》《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功夫之王》,再然后是分别为徐铮和赵薇的导演处女作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先以千万元论,然后以几个几个亿来论,其中《泰囧》似乎已经上了12亿以上了;一会儿是张艺谋作品,一会儿是冯小刚作品,一会儿是徐克作品;一会儿是刘德华,一会是儿周星驰,一会儿是成龙,一会儿是张柏芝,一会儿是大小S——反正都落在这么几个字上:“票房号召力”。笔者在这里说这么多,别以为我是在一味地强调向钱看齐而忽视对电影艺术价值追求的讨论,其实不然,笔者把艺术层面追求的要求放在第二步来说,是想强调我们要做彝族电影,首先需要站在某个“高度”做好“借鉴”,不然,会走很多弯路,或者说许多追求只会变为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在中国现代电影里,张艺谋以一部《英雄》拉开了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的序幕。《英雄》不仅是第一部票房超过亿元的国产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北美市场上票房成绩最好的大陆导演电影。该片所创造的2.5亿元人民币票房,将中国带入了国产商业大片时代。
近年来,中国一大批青年导演的迅速崛起,为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催眠大师》《同桌的你》等一大批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影片,均由“70后”甚至“80后”导演创作完成。
业内人士认为,青年导演与当下电影市场主流观众群体年龄上更为接近,使他们更加了解观众和市场的喜好,并对现实生活中具有社会关注度的题材和话题更加敏感,这些都使影片与观众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系。另外,经过10余年改革的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呈现出产业内部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显的特征。中国电影正以强劲的势头在世界电影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些大片纷纷摘取国际电影大奖,许多“国产”影星进军好莱坞,参与国际大片的拍摄制作和出演,一些规模宏大的国际电影节等活动也频频在国内举办。据报道,截止2014年5月21日,本年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前10名影片中,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各占5席,但在观影人次上,国产片则远远超过进口片。而在2014年1月至4月,全国新增银幕超过2000块,其中县级影院新增银幕757块。截止2014年4月底,全国银幕超过2万块。
3
上面所说似乎与我们的彝族电影关系不大,彼此的距离也非同日而语,不过大环境决定小环境,大氛围影响小氛围,中国电影的强盛之音又怎能不说是我们的福音呢?何况其中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比如对民族神话、英雄等传统故事的赋予新意的史诗巨献般的制作和对鲜活的当下社会生活的及时捕捉和反映,也许就是电影界长盛不衰的可以让我们进行挖掘的故事素材,这给老中青年导演都带来了各自施展身手的空间,等等。
我们彝族电影虽然不能同中国电影同日而语,但是它也不是“一张白纸”。笔者虽然有意但无力于梳理出彝族电影的“前世今生”,以让大家知道彝族电影完整的来龙去脉和谱系,但我还是很愿意简单谈及以作抛砖引玉之举。
说到彝族老电影,虽然我无从知道它算不算彝族电影的开山之作,但是说到彝族电影老片,不止我一个人首先想到的是《阿诗玛》是事实。这部歌舞剧虽然以如今的眼光来打量也许已经与现在高科技化了的电影相去甚远,甚至算是粗糙的,但它绝对是当时经典中的经典作品。影片以清新而迷人的爱情神话故事,曾不知深深吸引和打动了那一时代的多少观影者。当然,让取得成功的不止这一部,下面为了叙述方便,我将百度百科里搜索到的几部重要彝族电影按上映时间作如下介绍:
《阿诗玛》(改编于同名民间叙事长诗)
上映: 1964-01-01
地区: 内地
主演: 杨丽坤 包斯尔 韩非 崔超明 黄琼英 柳杰 冯奇
导演: 刘琼
类型: 爱情歌舞彝族革命经典老电影
剧情: 在一个名叫阿着底的所在,美丽的彝族支系撒尼族姑娘阿诗玛(杨丽坤 饰)心灵手巧,心地善良,歌声甜美,许多年轻小伙和姑娘甚至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赶来,只为一睹阿诗玛的芳容。在这群勇敢憨厚的好小伙中间,最为出众的青年阿黑(包斯尔 饰)赢得了阿诗玛的芳心。他们郎才女貌,情意互属,羡煞旁人,却独独气坏了头人热布巴拉(崔超明 饰)之子阿支(韩非 饰)。阿支垂涎阿诗玛的容颜,千方百计想要将她骗到手,无奈阿诗玛如同一只冷艳带刺的玫瑰,坚决不从。为此阿支使尽各种诡计,企图拆散这对人间眷侣……本片根据撒尼族历史悠久的民间叙事长诗改编,荣获1982年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
《达吉和她的父亲》
上映: 1961-01-01
地区: 内地
主演: 陈学洁 刘莲池 王春英 徐峙
导演: 王家乙
类型: 战争革命彝族经典老电影
剧情: 马赫社长按照彝族的礼节热情招待前来帮助他们修水库的工程队。工程队汉族工人任秉清一边设计施工,一边培养彝族技术人才。他经过了解,证实了学得最快最好的马赫社长的女儿达吉,就是自己解放前被奴隶主掠去的女儿。马赫闻知,感情上受到很大震动。达吉思想上也很矛盾。但通达的马赫觉得任师傅已年过半百,应当让达吉去认自己的亲生父亲。任师傅则不愿给马赫带来痛苦,认为达吉跟着马赫更为合适。崇高的父女,兄弟之情将他们紧密地连在一起……
《奇异的婚配》
上映: 1981-01-01
地区: 内地
主演: 颜世魁 方辉 白铭 颜彼得
导演: 林农
类型: 爱情彝族经典老电影
剧情: 雪山脚下,在彝族奴隶主恩扎古哈的寨子里,一场以娃子(奴隶)作赌注的摔跤正在进行。恩扎和邻寨的苏嘎头人都紧张地盯着各自的摔跤手,最后,恩扎的奴隶铁博终于取胜。此时,远处数匹马疾驰而来,管家从麻袋里倒出了一个美貌异常的汉族新媳妇-——雪莲,恩扎令家奴将她捆在树上当活人靶。轮到神枪手铁博射击,善良的铁博枪下留情,就下了雪莲的性命。……
《天菩萨》
上映: 1987-02-19
地区: 香港
主演: 颜彼得 孙飞虎 魏宗万 张路彤 胡小宝 陈瑶 高群 John X. Heart
导演: 严浩
类型: 彝族革命老电影
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空军中尉因参兴中日战争而流落大凉山,遭卖给彝族做奴隶,改名拉铁。拉铁在彝族内生活十年,爱上了少女牛牛,当他已适应那种生活时,却被通知要返回美国,在国家的大前提下,拉铁被逼放弃已拥有的生活和爱情,无奈地离去。……
《花腰新娘》
上映: 2005-04-13
地区: 内地
主演: 崔哲铭 印小天 张静初 何文超
导演: 章家瑞
类型: 爱情追求自由片
剧情: 彝族姑娘凤美(张静初)嫁给舞龙高手阿龙(印小天)的当晚,因破坏古老族规令阿龙很没面子,不久,凤美想方设法混进阿龙的舞龙队当起龙头,因积极改革舞龙模式将阿龙颜面扫尽,而凤美当着自己的面与暗恋她的酒吧小老板阿聪(崔哲铭)“眉来眼去”,则将阿龙的坏情绪推到高潮,忍无可忍之下,他按风俗与凤美退婚,此举令他失去舞龙队姑娘们的尊重。事后,阿龙追悔莫及,为发泄心中郁闷,他于醉酒后跳上屋顶舞起惊人心魄的醉舞龙,众人惊叹不已之际,凤美也重新对他认识。
《布阿诗嘎薇》(改编于彝族同名传说,彝族首部母语电影)
上映:2013年
主演:吉胡木古莫、拉仁
导演:贾萨杨万
编剧:且萨乌牛
执行制片:莫色布都、沙玛妞妞
(本片主创人员从导演、编剧、主演均为彝族人)
类型: 经典爱情故事片
剧情: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彝家女子长得非常漂亮,她就是“布阿诗嘎薇”。无恶不作,霸占一方的山寨土司在一次巡山打猎中发现了美丽的布阿诗嘎薇。山寨土司被布阿诗嘎薇的美深深吸引,为了贪占绝色,山寨土司派山寨兵前去强抢布阿诗嘎薇。布阿诗嘎薇得知这一消息后一路逃跑,在逃跑的路上她宁死不屈。山寨兵紧追布阿诗嘎薇到其哥哥家,把其哥哥杀害后强行带走布阿诗嘎薇。在押送布阿诗嘎薇回山寨的路上, 布阿诗嘎薇的父亲为营救女儿,在营救途中英勇战死。布阿诗嘎薇的弟弟快马传信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布阿诗嘎薇的恋人——拉达。拉达召集各部落骑手和勇士,翻山越岭、马不停蹄地前去营救布阿诗嘎薇。布阿诗嘎薇面对的又将是什么……
《支格阿鲁》(在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展映)
上映:2013年
导演:贾萨杨万
类型: 神话英雄故事片
剧情:讲述了从母系社会末期进入父系社会初期的社会动荡,描述了彝族英雄支格阿鲁艰难曲折的斗天、斗地、斗妖魔鬼怪,战胜人间的邪恶和不公平,建立了古滇王国,整个过程体现出作为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论是片中开场的笔墨文化还是演员的头饰、服饰,都力求将最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展示给观众。
除了这些传统的战争革命片、爱情故事片和神话英雄故事片,现在的彝族电影也更加多元化和贴近时代生活化,比如曾一度给彝族地区带来无数欢笑的《惹格娶妻》《惹格返乡》,和其他诸如反映生活现实的如环保题材、妨艾禁毒等的,以及涉及到更“新潮”的题材的微电影,等等,不一而足,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局面
4
电影是最考量人的方方面面的能力的综合性艺术门类,要把一部电影很好地呈现给观众,推向市场,需要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
我们可以再回过头简单谈谈彝族电影内容上的具体“操作”和“设计”问题。就像每类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一样,一般而言,不管是什么艺术,它都是具有特定的“对象”(受众)的。所以我觉得,彝族电影在力求“走出去拿大奖”的同时,更多应该是面对“属于自己”的观众,创造自己的市场,或者也可以说“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观众和市场。这个方面,彝族歌曲已经做出了成功的典范,“山鹰组合”和许许多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彝族歌手和彝族歌曲,就很好地“培养”出了自己的听众和市场。对彝族人而言,他们的歌曲(特别是母语——彝语歌曲)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这些歌曲和这些歌手就是“天生”为自己而“服务”、为自己而存在的——创造者与受众之间完全成为了一种文化需求下的相互需要。当然,作为全国第一支少数民族音乐组合,当年的山鹰组合最至关重要的是它跨出的第一步——它的成立——它的成立对当时来说就是一种创举。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的成立就是一种孙悟空出世般“惊天动地”的事件,具有非凡的意义。而今天,谈到“彝族实验电影”,我们也多么希望它具有这样的能耐和意义!当然,面对空前的艺术多样化的今天,这样的创举是越来越难了——竞争是空前的激烈了,所以要想像山鹰组合一样抢得先机独占鳌头是越来越困难。但是,它不是“完全不不可能”的。关键的只在于我们的眼光和行动而已。现在包括民间彝族电影人正在做的各种各样的实验性质的彝族电影,就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创新举措,是彝族电影之路上的一种探索和开拓,是一种“从狭路杀出一片天地”的具有某种悲壮性意味的行为,当然,有挑战九幽机遇,其中也具备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人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如今这个年代是“狭路相逢智者胜”。
但不管怎么说,抓住本土文化,拍出特点才是彝族电影真正的出路。这存在一个原生态的选择问题。在凉山,从事文学写作的队伍是庞大的,优秀人才也很多并且很密集,这又是一大优势:不管从选稿用稿(电影剧本)上来分析讨论也好,还是在相互之间的切磋、合作意义层面和从受众基础、“培养”市场层面来讨论分析也好,这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和天然场域。当然,彝族电影绝对不是彝族文学与电影的简单相加,它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复杂得多;我们这样说只是从一个简便的角度进行说明:彝族电影最大的实验场在凉山,这里具备彝族电影实验和发展的天然土壤和人才储备。
面对一个“想象力出奇地丰富,竞争也极其地残酷”的时代,成功与否的关键只在于我们的眼光与行动!面对一种开拓,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今天,我们处处“机遇与挑战并存,困境与希望同在”。
彝族电影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