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贵州中、西北、西南地区最早的原住民,有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分布历史可追溯,还有本民族不同群体你来我往的呈交换场地般分布的特点,即是其延续不断的分布历史的证明。贵州中、西北、西南地区既是彝族的居住地之一,更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彝族中最早的原住民当为够葛支系,据《曲姐》、《陆外》等歌谣和文献《物始纪略》等记载:“阿娄阿德,修天布星斗,阿德苏纳,补地播草木,苏纳拉嘎,把偶像塑造,拉嘎魄魄,把珠宝培育。”在贵州西南地区,还流传着一部叫《戈阿楼》的英雄史诗,主人公戈阿楼是历史传说中的彝族古代英雄,即够阿娄,作品反映的是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彝族地区的掠夺性征伐和彝族人民顽强反抗,却借用了始祖够阿娄的名字。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记载:彝族腊够支系是最早同出自武僰支系的武濮所结合的氏族,也就是最早活动在云贵高原的“夷濮”族群。腊够支系,一般简称“够”,异音则作“戈”或“轨”,与“鬼”的音近,贵阳、黔西等的古彝语地名“够诺”或“轨诺”、“果仲”、“果钟”等的命名同彝族腊够支系有关,它完全是以彝族腊够支系的居住来取名的。武濮系群体与夜郎民族有着直接的联系,贵州的赫章可乐是古夜郎国一个时期的中心或“旁小邑”,虽还有待印证,但可乐一带最早的居民是庞大的“武僰”族群中的“夷濮”群体和“卢夷”系统的阿着仇部等。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彝文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在金沙江中下游、乌江和北盘江流域,活动着称之“武僰”的庞大族群,夜郎的主体民族“夷濮”即其中的分支。夷濮的群体有多个来源:其一为活动在今贵州省的贵阳、毕节、安顺、六盘水、黔西南境内的够阿娄部族先后结合了“武僰”群体中的武濮所部族;其次,“六祖”分支的第六支默德施氏的两大分支和古侯的两个分支;第三,发祥于古曲州、靖州地的阿着仇部在古曲州、靖州地活动千余年,或为卢夷的阿着仇部等,都是当时的夷濮群体的组成。卢夷的阿着仇的故地又作朱提,称巴凡兀姑的今贵州威宁一带也曾为其活动中心。根据彝文献的记载,当春秋前后时期,在黔西北地区和毗连的今云南省的昭通市一带,活动着古夷人武僰氏一支的仇娄阿摩氏,到父子连名谱的22代后,改称阿着仇氏(因其名演化为地名,汉文献记的这一演化地名为朱提音shuchi,接近着仇、或着赤),又,仇娄的“娄”,在彝语土语中,有“lw21”、“lo21”、“le21”等数种发音,“lo21”的音同汉语的卢音最近,故汉文献记作“卢夷之国”,卢夷之国在春秋时期曾参加了周武王伐商纣的战争。卢夷之国的范围主要在今天的黔西北地区和毗连的今云南省的昭通市一带,包括今四川省的宜宾、泸州两市的部分地方,当时的一个时期,今云南省的昭通市一带彝语称“吐靡”,“吐”又音转为“曲”,故云南昭通市一带在汉文献里或名为朱提,或名为“曲州”,今贵州威宁及其周边则称“借靡”、“借卓”(《彝族指路书·威宁牛棚卷》之禄氏本、聂氏本等),汉文献作“靖州”。在公元前5~4世纪时期,夜郎国始进入卢夷国地。随着彝族“六祖”中各部的入黔,夜郎国灭亡,余部远逃至云南西部。阿着仇氏势弱,被秦的势力所压制,又受他部攻打,其第27代君长沓卢乌从今贵州威宁草海一带经威宁可渡、云南宣威迁往云南的沾益和曲靖一带。此事在《大定府志·旧事志六·乌撒安氏本末六》也有记载。
彝族武、乍、糯、侯、布、默“六祖”分支后,乍支系最先进入今威宁草海与赫章可乐一带,《彝族源流·乍氏谱》等载:“乍择地可道,可道与可乐。”乍支系在这一带作短时的留住后,经今云南昭通一带,大部迁到凉山地区。分支后的彝族“六祖”中的乍支系也开始进入这一地域,《彝族源流·乍氏谱》等载:“乍择地可道,可道与可乐。”这里已经涉及可乐地方。前2~1世纪时,彝族“六祖”中的第四支古侯氏更是大规模迁徙来到黔西北、黔中、黔北及周边地区,古侯氏的一大支在今贵州省的威宁草海之滨举行隆重的“九德额”分支仪式后,即东向今贵州省的安顺市和遵义市等地迁徙与活动,西向今云南省的昭通市、大理州一带迁徙与活动,北向今四川省的凉山州和泸州市一带迁徙与活动。西汉末至东汉初,彝族“六祖”中的第六支默德施氏也不遗余力地迁入今黔西北、黔中、黔西南等地,除最大的水西部,分布与贵州关岭一带的安慕役部,分布在贵州兴义、盘县等地的普安于矢部即阿外惹部都各留有近百代的父子连名谱。彝族“六祖”中的第五支德布氏的第18代(约前200年左右时)传人多海邓生海邓葛余、海邓阿仁两子,葛余为磨弥、乌撒两部祖、阿仁为播勒部祖。播勒部第28代毕余阿纣生阿纣阿孟、阿纣莫德两子,阿纣阿孟传播勒部大宗,莫德为罗殿国之祖。播勒部的活动范围,以今贵州安顺市的西秀区一带为中心,周边含普定、平坝、镇宁等县一带;贞丰、安龙一带属播勒分支的阿纣莫德部(罗殿国),紫云一带又属阿纣莫德部分支的举依杜颇部,播勒及其两个分支,在彝文文献中都当作播勒部看待。唐时封为罗殿王的阿佩,他的别帅为滇王,即是播勒普里大宗系的君长,播勒部的三大支在宋代时还形成战洞部等九部。在汉文献作普里,播勒普里系上起柏墨,下至阿窝,没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布支系的乌撒一支也至迟于魏晋时期迁入黔西北及周边地区。
默支系发展19代后,由滇东北向黔西北迁徙,其第20~23代时先后在黔西北的今威宁草海和赫章可乐一带活动,到第24代妥阿哲(被讹为济火。济火,系妥阿哲的第二世祖)时以今贵州省大方县为中心定居下来。水西阿哲氏的父子连名谱记录和传承为彝族谱牒的典范,“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长水西,受命于中朝,为蛮长,为罗甸王,为姚州刺使,为顺元宣抚使,为贵州宣慰使,为水西宣慰使,号凡六更,而于其国。”水西部以四十八部辖十三“则溪”,其方国型的地方政权建构尤具特色,阿哲部的慕俄勾彝族方国政权,由阿哲蔺(尼)升格而来,尼政权和勾政权的区别在于,尼政权的构建是以一个家族为主的,而勾政权则是以一个家族为主的同时联合多个家族来构建。阿哲部的“慕俄勾”勾政权在所有彝族勾政权中,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阿哲部的“慕俄勾”勾政权结构紧密,体系发育完善,在内阁设置上引进了南诏的“九爽”,阿哲部称之“九扯”,即九个部门,所谓“九扯九纵”即是“九个部门,九位主官”的意思。水西的政权体制由定格到完善到沿袭了1474年,并一直影响着彝民族的古今分布,其政权的沿袭是世界政权史上的一大奇迹。魏晋时期,乌撒部进入黔西北,今贵州威宁、赫章及毕节、纳雍、水城、盘县及云南宣威的一些地方属于其势力范围,存在了近1100年,也建立了称之“纪俄勾”的政权,辖二十四部、九大“则溪”地。播勒、乌撒、水西、阿外惹、安慕役等各部,在今天的贵州的相当一些地区互为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传承着彝族各个历史时期的连接不断的分布。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彝族人口共842744人。其中,毕节地区468800人,六盘水市262308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7956人,贵阳市29282人(其中包含大量户口迁到贵阳的在校彝族学生),安顺市7726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6927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5707人,遵义市2977人,铜仁地区1061人。贵州彝族自称分别“能素nɯ55su13”或“尼素”等,历史属性上,有武、布、默支系分布,大部分地区对自称、他称的支系已淡化,在接近云南省的部分地区,还有“素”、“黑彝”、“白彝”、“勾则”、“红彝”、“青彝”作支系名的他称或自称。
贵州省彝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贵州彝族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最具有特色的是婚嫁、丧葬、节庆等习俗与风情文化,无论是婚嫁或丧葬的每个程序都以歌舞为表现形式,如婚嫁中的“阿买恳”(酒礼舞)、丧事仪式中的“肯洪呗”(铃铛舞)。彝族习俗歌舞礼仪搭桥,以歌唱,以诗歌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对天文、地理、历史、音乐、军事、数学、医药以及民俗等多方位进行辐射,对数千年彝族社会的生存发展的确功不可没。
贵州彝族情,婚、丧与各种吉庆活动礼仪程序复杂繁多,以“曲谷”即唱情歌(含求子活动的“吉录谷”)为例,就有谷直候(献酒奠神)、谷邳赖(叙歌祖)、儿(争伴侣)、斗把勺(约伴侣)、乍(试探)、哲(商议)、诸(求)、珠(催)、陡朵(出门)、沟(渡)、啥(会)、足(聚)、才尼(入座)、开(排列位置)、口扑(开口)、叩(入题)、诃合(开场)、姐则杜、颖则措(树感情建恩爱),至此,开场仪式结束,即进行长短歌的对唱比赛,时间十数日或数日、或少则一夜不等,到结束时还有“纠”(分手)、合(送别)、阁(退场)、姐则颖则给(断情根)、颖写(招魂)、谷颖漏(退神)等一系列仪式程序必须完成,才算一场情歌活动的完成。主持仪式和分胜负,有称“把鸠”的负责,他(她)既是司仪又是裁判。
阿买恳活动是整个家庭、家族和姻亲的集体行为,是约定而必须执行的制度,讲究排场的隆重。仪式尤其复杂,仅常见的程序有府启嘎,洛朵蚩(撵姻亲家的挡道狗、叩院门或城门)、玛都诺(唱颂杜鹃花)、濯阁扑(开篱门)、洛阁扑(开寨或城门)、洛抖旺哲啥(夸门前的石台阶)、濯嘎扑(问候主持仪式的寨老)、初初候(向迎亲的人致敬)、可则约则勺(叙婚晏及杯盛)等,相传大礼设九十九道门,中礼设六十六道门,一般设三十三道门,即使简化了礼仪程序的当代,根据人们熟悉掌握礼仪的不同,设三、六、九、十二不等的门,门是象征性的,一道门一道关卡,迎亲的人马过关,就必须能应对答唱出嫁者的女伴,一道门(即一道关)至少用一首歌唱答。待迎亲的人晚餐之后,接着进行“壳扎透”(交礼品)、克武克佐(敬命运女神、诉与父母及家人、同伴等的离别之情)、许沽(披披毡)、用仪式歌完成这一系列程序后,方正式开场唱阿买恳(或称阿树、曲姐)。或唱“祖乃摩杰”,或唱“叟口咪”。阿买恳仪式完成时,同样有退场、退神等程序,每个程序至少要用一首歌。男方家在结婚时唱陆外(婚歌),根据结婚者(新郎)的家庭关系、姻亲关系,对拜见、问候不同的对象献不同的歌,陆外不仅口碑丰富,作为唱本的文献也丰富,《诺讴》的使用基本上与陆外相同。
丧祭活动中唱丧歌,称“恳洪”。仪式以死者为中心,他(她)的家人、姻亲、好友等,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关系,结合死者的生平、遭遇,献上不同的、但词却是固定的挽歌,如《子悼父》、《父悼子》、《母悼子》、《子悼母》、《舅悼甥》、《甥悼舅》、《夫悼妻》、《妻悼父》、《媳悼婆》、《外族悼本族》、《悼朋友》、《鹤悼松》、《谁不死》、《哭风》等。通常要进行比赛,一决胜负,分出高下。
彝族,明、清以前通行火葬。骨灰用陶坛装好埋入地下或放入岩洞内,坟堆呈小圆土包,称之“向天坟”。明、清以后,逐渐改为装棺土葬。人死后,要请“布摩”翻经书择定下葬吉日,寨邻、亲友前来帮助料理,各姻亲家背酒、牵牛、羊,带大队人马前来奔丧,奔丧队有毕摩、补吐领头,后面一人执象征旗帜的《那史》,《那史》之后是四名或八名铃铛舞手,铃铛舞手着象征戎装的红色“骑马裙”,头戴纸竹制的头盔,铃铛舞手之后为数十计、或百计、或千计持刀枪剑戟与牵牛猪羊三牲的称“骂幺”(士兵)的人,在“补吐”的指挥下,围着若塔亭状临时建筑及其四角转作太极形,或转作鹰翅形等,跳“恳洪呗”(铃铛舞),铃铛舞手歌舞,“骂幺”鸣枪放炮喊杀,象征演武布阵。彝族认为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在祠堂,一个守墓地,一个回到祖宗来的地方。为敬奉在祠堂的那些祖先,家族或家支建有祠堂,将祖先的姓氏名字用彝文写在木竹板或装入上篾箩的竹筒,供在祠堂或堂屋上方。“祖筒”内的红线代表男性死者,绿线代表女性死者,羊毛表示垫、盖之物,白花燃草或茅草根代表祖先的魂灵。祠堂要保持纯真、洁净,非正常死亡者,要先由“武布毕摩”举行专门的仪式,进行正常丧祭后其“祖筒”才能进入祠堂,青年男女夭折以及无后嗣者,魂灵不能置入祠堂供祀。祭祖活动分一般祭祀的“匹筛”和六代后进行的“珐替”、九代后的“尼目”。“珐替”与“尼目”的祖灵进入祖桶。祖桶放置于人迹罕至的悬崖上,祖桶里放入微缩的炊具、农具、兵器、金、银等。
彝族传统节日有“火把节”、“十月年”(彝年)、“赛马节”、“祭花节”等节日。“火把节”、“十月年”是最隆重、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每逢节日,全省有上万人参加的活动场所达数十个之多。
贵州彝族服饰种类繁多,尤具特色。既有地区、年龄、性别、盛装、常装之别,又有婚、丧、战、礼、毕摩服等专用服饰。典型代表是威宁板底型和威宁马街型,花纹主要以刺绣为主,饰纹以“虎头纹”、“涡旋纹”为主。衣服领口周围的花纹线条组合图案,彝语称“毕力妥鲁”,意为“圆形宇宙”;衣角上的欧云以白底黑螺纹为主,象征八卦图,白底为“天父”,黑螺纹为“地母”,充分体现了彝族传统的宇宙观和天文观。
贵州彝族风情浓郁,文化内涵丰富,《彝族撮泰吉》(贵州威宁)、《彝族铃铛舞》(赫章县)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彝族赶毡制作工艺》(威宁县)、《彝族酒礼舞》(威宁县)、《彝族年》(赫章县)、《彝族咪古》(毕节地区文化局)、《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毕节市)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赫章珠市乡的“彝族铃铛舞”荣获“山花奖”。《阿妹戚托》(晴隆县)唱响“多彩贵州”,亮相世界。
自2000年6月起,毕节地区成立《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彝族卷》编目领导小组,除作好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藏书编目外,由王继超、王子国、王世忠、罗德显等分别到贵州省博物馆、大方奢香博物馆、毕节地区档案馆、黔西、织金、大方、威宁、赫章等地进行编目登录,在地区民宗局的协调下,由王明贵同志负责纳雍县的编目登录,地区民族研究所的陈大进副所长负责毕节、金沙两市县的编目登录,李兴秀同志配合威宁县的大部分彝文古籍的编目登录,到2005年11月,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彝族卷》条目2550条,其中讲唱类250条。2006年到2008年,王继超还先后到威宁、赫章两县的一些乡镇作补充编目登录,到2009年6月,还增加了一些古籍条目和270余条讲唱类条目,讲唱类条目计560余条。这次所进行的彝文古籍编目历时十余年,由王继超对2900余条条目进行统一修改,相当一部分条目的内容提要甚至作了重写,熊梅同志始终协助王继超工作,参与修改、打印、归类所收到的条目,使《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一二》得以完成。我们在先前作过《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基础上,再次对贵州省的彝文古籍文献作了一次深入细致的阅读整理、从内容的分类上,按全国统一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分类,彝文古籍文献同十六个大类都能挂上号,但为便于操作,根据彝文文献自身的特点,我们将所登目古籍按其实际情况,分为甲编写本十四个类,一、丧祭习俗类:1.丧祭献祭;2.丧祭禳解消灾3.丧祭主体仪式;4.丧祭指路。二、祭祀祖宗类。三、祭祀与崇拜神祇类。四、祈福消灾类。五、历史谱牒类。六、摩史丧礼文献类。七、摩史婚礼艺文类。八、天文历法类。九、教育文献类。十、彝文长诗与歌词。十一、军事文献类。十二、翻译与故事类。十三、占算预测类:1.测算日期;2.命运预测;3.占算疾病;4.占算死亡类;5.占看鸡卦(股骨);6.占看猪膀;7.占看竹卦;8.占算凶兆;9.占算失物;10.占梦。十四、其他类。《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彝族卷·贵州分卷》还登录了80余条碑刻铭文类,也分做三个类别,至于讲唱类,按云南提供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民间故事的分类样板条进行分类。
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总体上来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一二》能充分反映贵州毕节彝文古籍的分布与收藏的基本面貌,但从纵的角度上看,因登录者的人力、物力所限与收藏者之间沟通难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二分之一的古籍还尚未得到登录,与所谓总目还存在相当的距离,好在古籍普查工作的序幕也已经拉开,我们只有在今后的普查工作中去进一步弥补不足了。
原载:王继超著《彝文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05-01。文字来源:云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