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摩文献的定义
“毕摩”是一个彝语的音译词,“毕”指“吟诵”,“魔”指老者,也就是主持彝族宗教祭祀活动的诵经者。毕摩是彝族的知识分子,也是彝族中地位较高的群体,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比如:彝族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司、主持者,巫师,普及彝族文化的老师,调解民事纠纷的“德古”(相当于判官)。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彝族古籍文献是由毕摩撰写和传承的成果,亦称为毕摩经典。毕摩经典统辖了彝族文献的方方面面,包含彝文典籍、口传祭经、传世史诗、英雄史诗、叙事长诗等内容,其特点为种类繁多,卷帙浩繁。做为彝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毕摩文献为后人的研究及学习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二、彝族毕摩文献的内容及价值
毕摩经典有着彝族“百科全书”的称号,之所以称为“百科全书”,是因为其包含的内容全面。本文的彝族毕摩古籍文献,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单位组织公开出版的百余部彝族文献经典译著。这些彝族文献记载着彝族的历史发展、口传祭经、传世史诗、英雄史诗、毕摩绘画、医学典籍、文艺理论、哲学智慧等内容,均为彝族毕摩所记录,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记叙西南民族史
大西南地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历来少数民族众多。毕摩文献分别论述了中国西南古方国、彝族的发祥之源、慕靡与彝族连续不断的百代传承、彝文《指路经》指向的彝族发祥地、彝族六祖分支与滇西彝族的形成、彝族六祖分支与彝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唐宋时期的彝族方国与部落政权、彝族文献记录的有代表性的彝族土司谱系的内容。这些彝族古籍文献可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相互印证,记录古方国(古滇国、古夜郎国、古哀牢国)的形成历史。记述彝族的源头,指出“彝族父子连名谱的起源势必当追溯到哎哺时期,是哎哺开启父子连名记谱的新河。”[1]《指路经》是彝族宗教祭祀活动中必须使用的重要经书,彝族部落的迁徙史可从《指路经》中寻其源流。例如《乌蒙山彝族指路》,这部经书就记录了彝族先民的起居点及迁徙路线。《指路经》不仅反映了彝族古代的丧葬习俗,也充分反映了彝族先民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
彝族文献中还记载唐代皮罗阁建立的南邵政权,阿外惹部的形成,“毗那国”的出现,自杞国的建立及发展,云南“乌蛮”部落的概况,四川勿邓、两林各部,云南、四川、贵州等土司族谱均有记录。以大量丰富的史料证明自古以来云南及西南地区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起到证史之有、补史之缺、正史之误的作用。由此可见,彝族文献对西南民族史的研究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对梳理西南民族史及彝族的发展情况大有裨益。
(二)传承彝族宗教文化
说起彝族宗教,不得不谈及彝族的拜祖教。拜祖即祭拜祖先,这是彝族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彝族信奉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拜祖教“在彝族人的观念中,祖先神能够一如生前对子女的爱护,庇护后代繁荣昌盛,降福子孙兴旺发达。因此,人们敬祖崇祖。”[2]毕摩为彝族祭祀仪式中的祭司,因而彝族拜祖教与毕摩文化息息相关。可见,彝族也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
彝族毕摩文献还详细罗列了彝族超度的经书及内容,祭祀程序的实录。并以禄劝茂山乡纳拥彝族阿保矣弄氏族祭祖超度礼仪为例,详细说明祭祖的情况。并写明耐姆-中国彝族罗婺人祭祖大典解说词,用中文解释经文大意,比如《洁净经》、《献山神经》的意思。这些拜祖祭奠,均以毕摩文献的形式保存下来了。彝族的拜祖教不排斥其他宗教,作为彝族人民的一种信仰,起到教化群众的作用。“拜祖教是以毕摩文化活动为中心的一种广泛存在于彝族民间的文化现象……从其内容来看,拜祖教以毕摩经籍为代表,是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文化,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核心。罗婺人的祭祖大典,规模大、内容丰富、耗时长,四川、云南、贵州地区均有耐姆祭祀仪式。可见,彝族也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
(三)促进科学及医药领域的发展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彝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彝族毕摩同时也兼有相星、占卜、历算等指责。他们具有一定的天文知识,并世代传承,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彝族天文历法体系。
彝族历法的情况。彝族十八月历法、十月太阳历、《二十八宿轮值日》均为彝族历法的内容。玛雅人创制的十八月历是玛雅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楚雄大姚,智慧的彝族先民也创制了十八月历法。“一年十八个月,一个月二十天,外加五天专做祭祀日,全年共365天的历法。”这种历法是以太阳为观测对象而制定的,不同的月份有不同的称谓。例如一月梅喳说(风吹月)、三月斯馁说(发芽月)等,彝族先民根据十八月历法耕种和生活。后因年代久远而废弃,只有少数毕摩对其一知半解。玛雅人的十八月历法举世闻名,彝族先民亦有十八月历法。同时也说明亚洲与美洲文化有相互交融的地方,彝族十八月历法的发现,十月太阳历法的记载、二十八宿纪日、择日创举均对世界文明、科技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彝族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天文历法方面,也体现在彝族医学方面。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将士于落马坡误食哑姑泉,将士三百余人失声喉痛。”后遇孟获之兄孟优,“孟以苦良皮、黑霸蒿、青茶、紫茎菊熬水服食,而肿消毒平。”兰茂《滇南本草》:“昔武侯入滇,得此草以治烟障。”云南白药闻名世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云南白药的秘方如今也已成为国家保密专利,此秘方就来自著名彝医曲焕章的“百宝丹”。百宝丹是曲焕章送给台儿庄抗日将士的救命药,在伤口上撒一点白药,三天就能愈合。后国民党为逼迫他交出药方,而将其折磨致死。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他的夫人缪兰英献出此方,改称白药,便是今天云南白药的前身。于1983年出版的《彝药志》,是我国第一部彝药专著,后又出版了《彝族医药荟萃》、《哀牢本草》、《中国彝医基础理论》、《中国彝族药学》等系列彝族医药论著,均为医学研究提供了范本。
(四)对哲学理论的补充
彝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彝族神话、创世歌谣记录了彝族社会的起源及发展史。毕摩作为彝族的知识分子,对这些歌谣神话进行收集、整理,并用彝文加以记录。这些毕摩经典记录了彝族先民对宇宙、人类起源、社会、天人关系及对人伦道德的思考。
毕摩文献还详细说明了毕摩的历史发展、社会职能,并将毕摩与儒家学派的“儒者”进行比较,指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作者还对彝族原始传世史诗及毕摩经典进行梳理。以《梅葛》为例,“梅”表示历史、文化的意思,“葛”表示吟诵、念唱的意思。“梅葛”二字表示吟诵历史,现也用“梅葛”表示彝族诗歌中的一种调子,即“梅葛调”,用此调吟唱的彝族诗歌也称为“梅葛”。“梅葛调”流传于楚雄,姚安县马游乡被称为梅葛之乡。多在彝族的节日庆典中由毕摩吟诵,无文字记载。于20世纪50年代,整理并翻译成汉文。整理后的《梅葛》分为四个部分,《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此书主要讲述彝族哲学的本体论和生死观。
此外,文献还归纳了彝族哲学本体论的特点:“对本体本身的关注;阴阳对立统一;阴阳观念与气观念;动中生,变化发展、由简单到复杂;和谐、分类有序。”[3]彝族哲学中对人类起源论、灵魂观、生死观的讨论,以及彝族文献中蕴含的伦理学思想。彝族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民族,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个人的言语行为,应合乎道德,才会给自己带来福禄。“语言美、讲话雅、行为正的人,得到好报应。思想坏、行为丑,必得恶报应。”[4]彝族还认为要处理好宗族关系尊敬师长,教化人们:“若心正仁慈,教育不良者。若善良明智,教化坏民奴。若欲求洪福,好心教于人。”彝族的《劝善经》,便是彝族对伦理道德重视的表现。《劝善经》不仅强调伦理道德,还提倡人们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理念至今都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彝族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彝族先民的智慧-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以及对伦理道德的重视。正是这些哲学思想及伦理道德,规范了一代又一代彝民的人格品德,督促彝族子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彝族哲学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体现出彝族先民对于哲学问题的思索,对天人关系的探索,并认为天与人、人与自然是有联系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应当顺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
(五)促进文学及艺术发展的多样化
彝族民间故事,材料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艺术形象,在彝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彝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说起彝族民间歌谣,不得不说彝族祝酒歌。彝族人民热情好客,多用美酒款待宾客。但凡有彝族分布的地方,少不了美酒,更少不了彝族的祝酒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敬酒歌》为例:“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阿老表,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喜欢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5]这首酒歌因其曲调粗犷,节奏欢畅被广为传唱,同时唱出了彝族人民的豪放热情、直爽诚恳、待人真诚又情义深长的特点。彝族民间歌谣别具民族特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用“三段诗”的创作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如《木哈拉白》[6]:“木哈拉白顶,风雪四季飘。要是没有雪,它就不美了。木哈拉白腰,马缨像火烧;要是花不红,它就不美了。木哈拉白腰脚,花开不会落,要是花落尽,它就不美了。”
毕摩绘画作品,如云南江城县毕摩绘画中就收录了:毕摩与圣人、毕摩作法、六畜兴旺、人世康乐、多子多福等名称的绘画作品。毕摩绘画还收录于英国国立图书馆中、法国亚洲语言学院中,还包括私人藏品,云南玉溪新平、峨山、通海、武定、禄劝等地,以及贵州地区均有分布。不同题材的毕摩绘画用不同的绘画环境表达,这些绘画涉及彝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 张纯德等《彝族文献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22.
[2] 张纯德等《彝族文献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56.
[3] 张纯德等《彝族文献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212.
[4] 朱崇先《彝族典籍文化·彝汉天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0:237.
[5] 引自左玉堂主编《云南彝族歌谣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23.
[6] 木哈拉白:彝语,即乌蒙雪山.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