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呷子洛:甘洛彝族毕摩文献调查研究
作者 阿呷子洛 2021-06-3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甘洛彝学

摘要:毕摩既是历史文献的集大成和传承者又是历史文献的保管者,为彝族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和这种宗教形式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毕摩是彝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毕摩文化涵盖了人民的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和礼仪等丰富的内容,是彝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毕摩文献记载了彝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是我们研究彝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法,参加本村毕摩做毕仪式的观察以及走访甘洛县毕摩家和甘洛县毕摩市场,了解到一些毕摩手中保存有大量的毕摩文献。
关键词:彝族;毕摩文献;研究

晋常璩(ju)所著《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载“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夷中有桀黠(jie xia)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qi)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说明在魏晋以前,彝族就有了被称为“夷经”的经籍文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冉zhu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至地节三年,夷人以立郡赋重,宣帝乃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其王候颇知文书,而法严重。”这里的“文书”,当是指“夷文书”,可见早在汉之前就有了规范的彝族文献。彝族毕摩文献是经过无数代毕摩在不断收集、整理创制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如各地的《指路经》在记载的地名从莫洛液曲到祖界额穆濮固都基本一致,而从指路起点到莫洛液曲的路径因迁徙路线不同而不同。又如,在凉山各支系的毕摩所掌握的《颂毕·毕谱》一书中“颂毕”部分基本一致,而“毕谱”部分因则各宗族谱系不同而侧重点不同。[1]
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甘洛县基本概况

甘洛县是1956年才 越西县划分新建的年轻县,甘洛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全县总人口23.55万,全县幅员面积1253、85平方公里,总人口23.55万人,辖28个乡镇,227个行政村和一个临时村。县境内居住着彝、汉、藏、苗等14种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78%以上,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该县东以马鞍山为界,与峨边县、金口河区交界;南与美姑县、越西县接壤;西与石棉县毗邻;北临大渡河与汉源县相望。甘洛县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义诺土语区、圣乍土语区和田坝土语区,分为西南片区即(曲木苏地区),东南片区(诺木苏地区)、玉田片区(独立白彝地区),各区域之间因方言的不同,彝族习俗的浓厚程度也不一,彝族毕摩的规模大小也差异,彝族毕摩文献的收集、保存、传承的数量也不同。据了解,甘洛彝族毕摩大概有800位左右,毕摩文献只有少部分比较有声望的才有(甘洛大毕摩木从政府提供信息)。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甘洛县彝族毕摩文献基本概况

《凉山毕摩》一书将毕摩特依大致分为“黎数”、“咒术”、“历算占卜”三大类。小类:占历算类、咒术类、驱遣类、除祛污秽类、镶除蜕除类、赔偿类、卫护类、调和类、祈愿类、祭祀类、归魂类、送灵类、禁锢类招唤类、医术技法类、溯源类、其他类。经笔者调研发现,据不完全统计,甘洛县有800多位毕摩,有1600多卷经书文献。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甘洛彝族毕摩文献主要分为以下15类:超度送灵类(35)卷;诅咒类(40)卷;谴返咒语类(10)卷;驱逐凶鬼类(13)卷祛污祛秽类(10)卷;卸除伴生作祟类(4)卷;驱咒女妖类(3)卷;祈嗣求子类(6)卷;招魂赎魂类(18)卷;安神祛邪类(10)卷;萌誓神判类(6)卷;卸除疯魔癫邪类(3)卷;驱逐癞病类(10)卷;祭毕摩苏尼神类(5)卷;无固定专用类(13)卷。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甘洛彝族毕摩文献分类(阿木以古提供)

1.超度送灵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要用于为亡魂举行的超度送灵仪式。内容深奥、用词较古、理解难度很大。目前已掌握的经书有《安神经》、《防痢经》、《痢源经》、《祖莹祛秽经》、《索取活魂经》、《卸灵经》、《祛秽经》、《献药经》、《葬痢经》、《堵绝死神经》、《卸秽经》、《德诂除孽经》、《祛除业绩经》、《溯源经》、《献鸡经》、《献祭经》、《防癞经》、《凤凰经》、《稚牛经》、《盔甲经》、《献畜招魂经》、《祛污除秽经》、《卸魔经》、《卸摩副经》、《换星经》、《储灵经》、《源流经》、《阳刚经》、《禁刹经》、《顺位经》、《敛灵祛秽经》、《毕摩献祭经》、《献祭祛经》、《祝酒经》、《祈嗣经》、《婚媾经》、《胛卜除秽经》、《扭松毛经》、《禽神经》、《禽神享祭经》、《善神经》、《胛卜享祭经》、《神座献祭经》、《卸债经》、《胛卜经》、《寻求死因经》、《颂神经》、《了债洁净经》、《鸡卜经》、《卜筮祭荥经》、《祛秽祈福经》、《首祭经》、《祈福献祭经》、《绝魂归路经》、《启福经》、《寻寻经》、《劈孽经》、《起灵经》、《集魂经》、《调和族人经》、《锁灵路经》、《送灵献茶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诅咒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咒鬼经》、《迷鬼繁经》、《迷鬼简经》、《设迷经》、《撒迷经》、《围鬼繁经》、《驱除阴狗经》、《驱逐绝鬼经》、《悬崖神女经》、《驱逐猴痨经》、《吞食猴痨经》、《汉地猴痨经》、《清除猴痨经》、《驱痨经》、《食痨经》、《神牛经》、《驱山猛虎经》、《食邪经》、《天神调解经》、《佑神经》、《食人经》、《狐仙经》、《猛神经》、《阿堵惑鬼经》、《神鹿经》、《瓦散拉切经》、《赞颂瓦散经》、《俄迪宴客经》、《藏人驱鬼经》、《送禽神经》、《难字经》、《佑毕快神经》、《猛虎制敌经》、《招请神兵经》、《杉林岩神经》、《颂毕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遣返咒语怨词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遣返邪乱经》、《藏人谴咒经》、《遗债经》、《谴怨经》、《遣返咒怨经》、《掘魂经》、《杉林祛邪经》、《藏人祛邪经》、《祛除火祟经》、《椎牛谴咒经》、《牛魂谴咒经》等。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驱逐凶鬼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剿鬼经》、《择缚凶鬼经》、《遣送凶鬼经》、《阻绝凶鬼经》、《驮鬼经》、《除凶孽经》、《驱逐蛇域经》、《驱除凶杀经》、《河湖索魂经》、《崖中索魂经》、《请魂经》、《净魂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祛污祛秽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驱污经》、《祛秽经》、《洁净经》、《无秽经》、《除乱经》、《净身经》、《祓除鼠祟经》、《祛除虫秽经》、《羊群祓秽经》、《堵秽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卸除伴生作祟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祛邪经》、《除邪经》、《祛祟经》、《驱逐绝鬼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驱咒女妖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驱咒女妖经》、《妖魂引路经》、《女儿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祈嗣求子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债祈嗣经》、《祛邪求子经》、《调合运禄经》、《调合运气经》、《制刹孽运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招魂赎魂魄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赎魂经》、《汉地赎魂经》、《挽魂挣魄经》、《游魂经》、《赎取育魂经》、《夺魂经》、《岁离月附经》、《延寿经》、《续咒经》、《替身经》、《弃旧纳新经》、《挽魂经》、《寻魂经》、《拯救运禄经》、《福寿经》、《堵馋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安神祛邪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卸除疼痛经》、《引神经》、《谴邪经》、《除邪经》、《祛风湿经》、《防箭经》、《引风雹经》、《防雹经》、《阻隔经》、《择定神牛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盟誓神判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遣返诅盟经》、《吞线引血经》、《防范诅盟经》、《诅咒经》、《防蛇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卸除疯魔癫邪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驱风经》、《驱逐经》、《疯狗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驱逐癞病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谴癞经》、《祓癞经》、《引癞经》、《祛除癞根经》、《蒸癞经》、《田园蒸癞经》、《驱逐麻风经》、《藏人驱癞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祭毕摩苏尼神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神刹邪经》、《净毕身经》、《祭巫经》、《刹邪经》。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无固定专用类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迷经》、《致迷快神经》、《遣返迷惑鬼经》、《邪逐邪善经》、《襁褓卸邪经》、《偿还孽债经》、《葬孽经》、《幼仔除经》、《驱病经》、《咒词经》、《蒸治疗法咒》、《喷火咒》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阿木以古告诉我们:他手中有138卷,凉山的大部分他都有,手抄本居多,少部分是收集起来的。一般“毕摩”必须熟练掌握的经文有:《算命经》公母各一卷、《断口嘴经》三卷、《招魂经》三卷、《祛各类风湿病经》三卷、《祛猴病经》一卷、《咒经》十卷、《送祖灵经》三十二卷。笔者于2020年5月5日在甘洛县综合体育馆后面的毕摩市场了解到,毕摩阿尔木呷自称手中有60卷毕摩经书,都是手抄本。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甘洛彝族毕摩文献的载体

彝族毕摩做毕的法具主要有:神扇:“切克”;神铃:“毕句”;神笠:“勒伟”,是毕摩的保护伞和辟邪物;签筒:“乌吐”,被认为有镇魔降妖之功用;经书:“毕摩特依”,是毕摩举行仪式的重要根据与诵经的程序或内容指导或规定仪式活动的展开和延伸。彝族毕摩文献载体主要有树木、骨头、竹简、布帛、兽皮、金属、石刻等非纸质文献和纸质文献。经笔者调研了解到,甘洛县彝族毕摩文献大部分都是纸质文献、羊皮文献、木板画图文献、布帛文献。主要是手抄本居多。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甘洛县彝族毕摩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彝文文献概论》一书记载了彝文文献的收集、整理、出版就要以“救书、救人、救学科”为路径,保护和利用好祖先传承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抢救、保护、搜集、整理、编译、出版彝文文献。毕摩文献是彝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彝族文献的保护也就是保护了毕摩文献。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笔者调研发现,甘洛县彝族毕摩文献数量庞大,散落于民间各位毕摩手中,没有很好的保护利用起来,有些被水侵蚀、被老鼠啃蚀,有的一年到头放在屋檐下,没有拿出来晒,被腐烂掉,很多重要的珍藏本没有手抄本,就永远消失。很多毕摩没有学徒,就算是有学徒也是半途而废,他们人认为在家等着人家来喊去做毕,有时候一个月只有几场,一场小型的也就两三百,大型的四五百,一个月的生活开销都不够,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四五千的工资,养家糊口,对于毕摩文献的重视程度也就逐渐降低,经书的传承也就难以为继。很多毕了几十年的老毕摩已将经书内容烂熟于心,不需要随身携带,就放在家里,任其腐烂。因此对甘洛毕摩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迫在眉睫,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问卷对象提出如下建议与意见。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救书”:设立毕摩文献储藏室。在甘洛县文化馆设立毕摩文献储藏室,将散落于民间的毕摩经书统一征集、分类、储存在储藏室里,以便防止腐烂散失;建立毕摩文献专题档案室。建议由政府牵头划拨专项经费,在甘洛县档案馆,建立毕摩文献专题档案室,根据档案资料收藏、保护。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民间组织的作用。利用甘洛县彝学学会这个民间社会组织,建立彝族毕摩微信群,共同探讨毕摩文化,开设毕摩文化传习所,将有兴趣的群众集中在一起,由目前甘洛县比较有声望的毕摩教他们彝文,灌输彝族历史文化,将毕摩经书的内容贯穿其中,共同传承毕摩文化。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救人与救学科。建立专业,培养人才。甘洛县毕摩800多位,毕摩文献浩如烟海,需要有专门的“懂行”的专业人才来管理,各个高校可以建议设立毕摩文献专业,将毕摩文献按分类收集、整理、编译、出版,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毕摩文献。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举办毕摩文献专题学术讲座。甘洛县彝学学会自2017年成立以来,邀请了甘洛籍大学教授举办了几次专题讲座,收效极大。对于彝族毕摩文献专题研究学术会议,也可以邀请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相关彝文文献专业的教授和学生做专题讲座,为甘洛县彝族毕摩文献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建议和意见。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

毕摩文献是彝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摩文献载体和记载内容的保护是当务之急。甘洛县彝族毕摩文献数量繁多,散落于毕摩手中。集中统一管理需要建立专业人才队伍,与当地的毕摩共同收集、整理、分类、编译、出版,以便科学保护好毕摩文献。毕摩文化涵盖了人民的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和礼仪等丰富的内容,是彝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毕摩文献记载了彝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是我们研究彝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对比摩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助于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IQ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阿牛史日,吉郎五野.彝族毕摩文献(J).美姑县档案局.
[2] 中央民族大学彝文文献编译室.彝文文献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3] 罗曲.对彝族文献研究现状的思考(J).
[4] 刘渝松.对楚雄彝族文献开发利用的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二十三卷.
[5] 彝族古典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6期.
[6] 阿牛史日,吉郎五野.凉山毕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
[7] 罗曲:彝族毕摩文化中的孝文化文本鸟瞰(J).文化透视:2016年第1期,第51—55页。

作者简介:阿呷子洛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甘洛县彝学学会秘书长。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