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莉:《楚雄直苴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及其功能》,载《思想战线》1999年第2期。
瓦渣克己:《凉山彝族新旧社会家支的特征和社会作用》,载《四川文物》1999年第4期。
李世康:《羊与彝族社会》,载《农业考古》1999年第1期。
陈玉龙:《滇南彝族“祭大竜”》,载《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蔡富莲:《凉山彝族习惯法对伤害五官的处罚及其特点》,载《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罗布合机:《积极稳妥地处理彝族家支问题》,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王明贵:《彝族古代文学总观》,载《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吴兴旺:《没有沙锅的沙锅寨──来自一个彝族小山寨的故事》,载《民族团结》1999年第8期。
马旷源:《云南当代彝族文学片论》,载《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武自立:《在云南调查彝族语言和历史》,载《民族团结》1999年第4期。
曲木铁西:《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载《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蔡华:《论彝族旧婚姻伦理以及对青年教育的影响》,载《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卢万发:《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兼谈彝族教育发展史》,载《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裘亚萍:《彝族“神灯舞”简介》,载《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5期。
杨甫旺:《渠昆云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载《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5期。
李晓莉:《智慧、灵性和美的展示──直苴彝族“取西”文化与赛装节》,载《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1期。
董桄福:《彜家哑神的“言说”──哀牢山彝族“裸体哑巴会”记》,载《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
沂蒙:《彝族太阳历雕塑神柱》,载《民族工作》1999年第11期。
陈杉:《彝族月琴》,载《今日民族》1999年第8期。
木基元:《新世纪云南民族印象——彝族》,载《民族工作》1999年第6期。
毛伟:《评彝族叙事长诗《可倮古城传奇》》,载《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1期。
张启成:《〈豳风·七月〉用彝族太阳历质疑》,载《文史天地》1999年第2期。
李乔:《彝族太阳历与<诗经·豳风>的正释》,载《贵州文史天地》1999年第1期。
普忠良:《我国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贵州》,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何耀华:《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史略贵州》,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卢春樱:《试论彝族传统禁忌文化贵州》,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王正贤:《向星墓葬与彝族古代社会文化贵州》,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王明贵:《神秘的“三”:彝族民俗事象文化意蕴探寻贵州》,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龙文德:《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佛教协会成立》,载《法音》1999年第1期。
余立梁:《试论楚雄彝族的土主崇拜》,载《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花瑞卿:《云南彝族银饰探微》,载《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杨甫旺:《彝族生殖文化概论》,载《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李子贤:《大凉山美姑县彝族神话与宗教民俗》,载《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侯宝川:《凉山彝族的三色艺术——试论凉山彝族民间色彩》,载《重庆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芮增瑞:《彝族文化两题》,载《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周琼:《彝族族源浅论》,载《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杨甫旺:《云南彝族石崇拜文化初探》,载《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潘正云. 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对策贵州》,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马廷中:《彝族古代原始宗教信仰浅论》,载《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第1期。
普正勇:《彝族文学的拓荒者──李乔》,载《民族工作》2000年第5期。
张启仁:《禄劝彝族家支制度与“做斋”大典》,载《民族工作》2000年第7期。
安尚育:《云南明清彝族文人文学》,载《今日民族》2000年第10期。
彝族火塘教育》,载《今日民族》2000年第10期。
陈永香:《论彝族的土地祭祀》,载《民间文化》2000年Z2期。
《西南中国纳西族、彝族的民俗文化》,载《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
邵世远:《哀劳彝族“抹黑脸”》,载《民俗研究》2000年第3期。
巴莫阿依:《萦绕在彝族聚居地的“汉嘎”幽灵──米市彝汉民族关系田野考察记》,载《民俗研究》2000年第4期。
龙倮贵:《滇南彝族尼苏人谚语》,载《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2期。
汪致敏:《红河彝族音乐文化》,载《民族艺术研究 2000年第2期。
毛家汇:《文山彝族四弦舞的曲调特征》,载《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2期。
刘竹英:《昆明地区的彝族扁鼓舞》,载《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3期。
汪致敏:《彝族烟盒舞的缘起及流变》,载《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6期。
章建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载《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S1期。
滕星:《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载《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滕星:《影响与制约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的因素与条件》,载《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斯蒂芬·郝瑞、曲木铁西、马尔子:《白乌彝族教育的成功之道》,载《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洋眼看彝族》,载《民族团结》2000年第11期。
《本土学者说彝族》,载《民族团结》2000年第11期。
巴莫曲布嫫:《“吉尔”考——凉山彝族灵物崇拜综观》,载《民族艺术》2000年第3期。
巴且日火:《凉山彝族非血缘亲属称谓试析》,载《民族语文》2000年第5期。
李明:《他昂首从彝山走来——评彝族作家阿凉子者的小说》,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刘诚芳. 蔡华:《彝族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蔡华. 刘诚芳:《彝族双语教育两类模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冰河:《彝族的漆器及装饰图案艺术》,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徐其超:《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之花——论彝族双语作家阿蕾创作》,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7期。
潘正云:《凉山彝族人名命名特点及文化内涵》,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9期。
马林英:《凉山农村彝族妇女可持续发展研究》,》,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0期。
冯敏、罗凉昭:《凉山彝族生活环境改革与妇女的健康发展考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0期。
刘俊哲:《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米吾作:《论凉山彝族移民扶贫》,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S3期。
蔡华、刘诚芳:《彝族双语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调研报告》,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阿吉:《凉山大学成立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所》,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江玉祥:《论彝族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的孟获形象》,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戈隆阿弘:《确立彝族“云贵高原土著说”的依据》,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钱正杰:《屏山彝族及彝族故事家立罗周信》,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徐铭:《彝族历史人口概说》,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罗布合机:《解放前凉山彝族战事一瞥》,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郑成军:《云南小凉山彝族家支制度及其变迁》,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马史火:《凉山彝族祖先崇拜与厚葬习俗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及对策》,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蔡富莲:《论凉山彝族的魂鬼崇拜观念》,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S3期。
何自国:《彝族饮食文化与川菜文化的比较研究》,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S3期。
张启仁:《浅谈禄劝彝族家支的族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杨甫旺. 杨琼英:《彝族火葬文化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王明东:《彝族木刻的文化解释》,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朱国权:《彝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6期。
郝金文:《从彝语“嫫”的演变看彝族母权制的遗迹》,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普丽春:《浅论彝族“烟盒舞”及其文化特征》,载《学术探索》2000年第5期。
苏静:《历史的跨越——解放50年来甘孜彝族社会的发展概说》,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王路平:《论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更新和发展》,载《贵州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
林琳:《 彝族虎文化》,载《民族论坛》2000年第2期。
邓立木:《彝族丧葬文化变迁浅析》,载《思想战线》2000年第4期。
王明东:《清代彝族农业刍议》,载《思想战线》2000年第4期。
徐铭:《白彝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的基础》,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刘家强、张智勇:《彝族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米正国:《当代彝族女性价值观与社会角色的变迁》,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孙庆忠:《林耀华教授和他的凉山彝族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邹渊:《贵州彝族习惯法概略》,载《贵州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苏静:《试论甘孜彝族在拉库起义中的地位和作用》,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阿牛木支:《当前彝族罪犯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载《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巴莫阿依:《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载《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王继超:《彝族古乌撒“向星”墓葬考》,载《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段露影:《谈琵琶曲〈彝族舞曲〉》,载《安徽新戏》2001年第6期。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雪山乡》,载《创造》2001年第9期。
普凤琼:《挖掘石林彝族传统文化 活跃石林旅游经济》,载《创造》2001年第10期。
朱元富:《彝族谷种神话与母体崇拜》,载《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李清:《彝族自然崇拜与稻作祭仪》,载《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杨甫旺:《彝族铜鼓礼俗与稻作文化》,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肖国荣:《永仁县直苴乡彝族稻作文化初探——永仁县直苴乡赛装节与稻作祭祀》,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余立:《论彝族节日文化》,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冯敏、罗凉昭:《从居住环境文化透视妇女的健康发展──以凉山彝族的田野考察为例》,载《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3期。
苏太恒:《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经济发展调查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向中银:《<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丛书>与中国彝族古代史学理论的被发现》,载《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第3期。
普珍:《道教“壶天”、“洞天”与彝族丧俗》,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朱树荣:《探析旅游业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为例》,载《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8期。
苏静:《甘孜彝族与凉山彝族的关系简介》,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苏静:《甘孜彝族与本州各民族的关系浅谈》,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包燕丽:《彝族皮甲探源》,载《南方文物》2001年第1期。
黄光成:《彝族婚礼》,载《今日民族》2001年第1期。
朱运宽:《彝族“祭龙节”》,载《今日民族》2001年第2期。
张彦鑫:《彝族阿细人的敬老》,载《今日民族》2001年第9期。
杨德鋆:《滇南舞与歌的粹彩——吴志刚〈彝族烟盒舞与海菜腔〉序》,载《民族艺术研究》2001年第3期。
曹天明:《撵雀活动中的响把舞——红河彝族“跳掌”舞蹈探析》,载《民族艺术研究》2001年第6期。
黄建明:《彝族〈教育经典〉浅论》,载《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泽辉:《彝族皮铠甲的来历》,载《中国民族》2001年第5期。
斯蒂文·郝瑞(美国)、 马莫阿依、 曲木铁西:《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眼中的彝族漆器中国民族》2001年第6期。
黄建明:《彝族19世纪国外学者介绍的彝族无名叙事诗应为〈阿诗玛〉》,载《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
安尚育:《云南古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载《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黄建明:《关于彝族文字称谓》,载《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
段凤华:《基督教在江城国庆乡彝族地区的传播及影响》,载《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马军:《论彝族文化习俗中的生态经济观》,载《生态经济 》2001年第8期。
傅光宇:《阴阳五行在中国彝族农业神祭祀与日本农业神祭祀中之异同》,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
普丽春:《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文化特征浅析》,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
昂自明:《大小凉山彝族杀年猪的祭祖仪式及象征意义》,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4期。
马林英:《对凉山彝族婚姻文化变迁及行为调适的考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潘正云:《彝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李平凡:《贵州彝族古代妇女的婚姻家庭》,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罗曲:《凉山彝族传统民间歌舞》,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0期。
丸山宏 . 张泽洪:《论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的仪礼传统——以送葬仪礼为中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曾凡贞:《 浅论大小凉山彝族宗法性的婚姻形态》,《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左金龙:《彝族民俗二则》,载《云南农业》2001年第2期。
陈应国:《彝族传统》,载《舞蹈》云南农业 2001年第8期。
冯利. 宋兆麟:《凉山彝族的传统纺毛工艺》,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昂自明:《彝族撒尼人祭“密枝”的原始功利目的探源——对祭祀辞和仪式的诠释》,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朱炳祥. 普珍:《彝族吉符“卍、卐”研究》,载《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肖美仙:《略论彝族作家普飞的儿童文学》,载《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普同金:《彝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死亡观》,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金国兴:《云南彝族传统美德初探》,载《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张海洋. 胡英姿:《凉山彝族婚改内容解析——兼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的互动》,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王林吉:《大凉山彝族饮食礼俗》,载《中州今古》2001年第5期。
刘丽萍:《浅谈如何提高彝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载《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白兴发:《彝族传统禁忌的成因及文化功能》,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杨甫旺:《彝族竹崇拜与生殖文化初论》,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陈永香:《论彝族的火崇拜》,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徐文仲:《彝族火把节》,载《贵州档案》2002年第2期。
高登荣:《经济生活与社会文化变迁——对云南坎村彝族的考察》,载《贵州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司亚勤、王路平:《论古代彝族的宇宙论贵州》,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杨伟:《彝族古代教育理论初探》,载《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
罗世勋:《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与水西及周边地区彝族的汉文化教育》,载《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3期。
杨柳:《浅谈彝族的色彩崇拜和装饰图案》,载《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
苏静:《论当代甘孜彝族婚姻制度的演变》,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杨甫旺:《口头神话与民间信仰——云南彝族马樱花神话个案研究》,载《柳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苗斌:《彝族谚语一组》,载《今日民族》2002年第2期。
苗斌:《白族、彝族谚语一组》,载《今日民族》2002年第4期。
杭建荣:《安宁彝族的镰甲舞》,载《今日民族》2002年第6期。
龙符:《彝族三眼土洞箫和土巴乌》,载《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2期。
牛军:《简论彝族宗教神话中的原始死亡观》,载《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3期。
马云霞:《析云南红河彝族舞蹈中江外、江内之区别》,载《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王美玉:《谈红河彝族民歌的种类、特点及发展》,载《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杨德祥:《永仁彝族赛装节》,载《中国民族》2002年第4期。
王金铁:《大凉山向共和国报告——纪念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载《中国民族》 2002年第9期。
王国强:《神奇的彝族火把节》,载《中国民族》2002年第9期。
李光荣:《彝族歌舞与闻一多《〈九歌〉古歌舞剧悬解》,载《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李绍明:《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商榷》,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罗勇:《普安彝族“十二营”考》,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鹿忆鹿:《眼睛的神话——从彝族的一目神话、直目神话谈起》,载《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蒋晓华:《喜德县乃彝族中心腹地之说》,载《文史杂志》2002年第1期。
罗曲:《凉山彝族民间文艺与凉山彝区的旅游》,载《文史杂志》 2002年第5期。
丁绍光:《火把节上的盛装彝族人》,载《现代交际》2002年第6期。
罗曲:《毁灭:不是无缘无故——彝族神话毁灭与再生研究之一》,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沙马拉毅:《论彝族当代文学创作的传统继承、借鉴与发展》,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罗曲:《选留:文化洗礼后的社会发展需要——彝族神话毁灭与再生研究之二》,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徐其超、汤巧巧:《荒原的垦拓——评罗曲、李文华〈彝族民间文艺概论〉》,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7期。
杨桂红:《试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以碧塔海边彝族为例》,载《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年第2期。
周德翰:《无量山区彝族风情三题》,载《云南农业》2002年第9期。
杨甫旺. 马粼:《彝族树崇拜与生殖文化》,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杨甫旺:《彝族鹰崇拜与生殖文化》,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
王明东:《彝族生态文化探析》,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彝族对火的崇拜》,载《云南消防》 20第2年第1期。
王明东:《清代彝族地区土地买卖、典当和租佃分析》,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刘世生:《论彝族密枝节》,载《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喜读《峨山彝族自治县志》中国地方志 20第2年第5期。
丸山宏. 张泽洪:《纳西族和彝族的超度亡灵仪礼》,载《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杨甫旺:《彝族山神:从旱作到稻作的祭祀主题》,载《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范祖錡:《昆明西山区团结彝族白族乡调查的报告》,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李顺昌:《彝族香堂人的民间曲艺》,载《中州今古》2002年第1期。
萨古曲惹:《彝族的“天菩萨” 》,载《中州今古》2002年第3期。
邬锡鑫:《彝族叙事诗中民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载《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马锦卫. 曹晓蓉:《彝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流变》,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2期。
《彝族跳宫节的传说》,载《云南农业》20第2年第12期。
吉尔体日:《凉山彝族宗教起源的考察——以彝文典籍为中心》,载《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胡小平:《火的圣典:凉山彝族火把节》,载《文化交流》2003年第6期。
谭自春:《彝族羊皮鼓舞》,载《今日民族》2003年第11期。
黄河:《试论彝族神话与原始宗教》,载《昆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白兴发:《彝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贵州》,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张德元:《凉山彝族家支制度论要贵州》,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肖惠华:《从彝族史诗、神话和民俗中看彝族女权》,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云南农业 20第3年第10期。云南彝族的“荞年节”
白兴发:《近百年来彝族史研究综述》,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
陈玉翠:《试探彝族先民的人类起源观》,载《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周云富:《凉山彝族传统婚俗及改革趋势研究》,载《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鹿忆鹿:《眼睛的神话——从彝族的一目神话、直目神话谈起》,载《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
杨福清:《百听不厌的象明彝族情歌》,载《今日民族》2003年第10期。
罗正友:《彝族鸡冠帽》,载《今日民族》2003年第10期。
戴荣亮:《彝族“响把节”》,载《今日民族》2003年第8期。
胡小平:《火的圣典——凉山彝族火把节》,载《新西部》2003年第11期。
刘晓燕:《彝族灵魂观念中的善与恶》,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彭逢铭:《当代凉山彝族婚姻家庭的特点和趋势》,载《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叶峰:《回归 拯救 拓展——从四位彝族画家看凉山绘画》,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年第9期。
瓦其比火:《古朴而神秘的线描艺术——论凉山彝族毕摩画》,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8期。
刘浩:《从彝族的风俗文化看彝家民居》,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8期。
潘先林:《方国瑜先生与彝族史研究》,载《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
马廷中:《明清时期。云贵地区彝族农业经济研究》,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普忠良:《彝族自称与彝语氏族地名》,载《民族语文》2003年第1期。
巴莫曲布嫫:《构思高山图式——华盛顿大学博克博物馆彝族文化展览侧记》,载《民族艺术》2003年第2期。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山民的仪式生活》,载《民族艺术》2003年第2期。
马翀炜:《众神狂欢与意义追寻——彝族阿细人驱火妖节日的人类学分析》,载《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3期。
杨兆麟:《古朴的华贵——探访凉山彝族民间工艺》,载《今日民族》2003年第7期。
杨甫旺:《民族传统节日的共生、传承和转型——彝族赛装节个案研究贵州》,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沙马拉毅:《论彝族毕摩文学》,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东旻:《川滇黔彝族同基督教的冲突与调适》,载《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普忠良:《越南的彝族及其历史文化述略》,载《世界民族》2003年第2期。
王文军:《从“六苦一”到“一苦六”——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六苦一村见闻》,载《今日民族》2003年第6期。
阿伍:《彝族的族称贵州》,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阿伍:《彝族的族源贵州》,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阿伍:《彝族的人口分布贵州》,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普忠良:《彝族自称与彝语氏族地名——兼谈彝族自称、支系及氏族地名繁多的缘由贵州》,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白兴发:《彝族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学术探索》2003年第6期。
王国祥:《民族旅游地区保护与开发互动机制探索——云南省邱北县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个案研究》,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李全华:《楚雄彝族文化现象新探》,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李光荣:《彝族歌舞与闻一多《悬解》的诞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2期。
张晓蓓:《彝族妇女在婚姻习惯法里的法律地位——兼与清代婚姻法比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罗曲:《再生:是对新生活秩序的期望和新文化的肯定——彝族毁灭与再生神话研究之三》,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3期。
曲木尔足:《浅析彝族漆器艺术》,载《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何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彝族新文化建设》,载《文史杂志》2003年第3期。
张宏伟:《滇东彝族“确哦”“确比”探微》,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蔡华:《道教与彝族“咒鬼经”的比较研究》,载《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牛军:《彝族的死亡观与祖先崇拜》,载《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2期。
戴荣亮:《彝族“阿卑”狂欢节》,载《今日民族》2003年第4期。
杨甫旺. 刘祖鑫:《云南双柏小麦地冲彝族跳虎节历史文化考察》,载《柳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
马建荣:《论彝族择居的文化根源》,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白兴发:《彝族禁忌的起源及演变试探》,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李相兴:《彝族与古濮人关系论析》,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蔡华. 罗永华:《试析巍山彝区道教宫观与彝族宗教文化》,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
阿牛木支. 米正国:《当代彝族社会转型与文化建构》,载《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陈国光:《印度种姓制度与凉山彝族等级制》,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王贤友:《彝族撒尼人的宗教信仰——以<普兹楠兹——彝族祭祀词>为中心》,载《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马锦卫:《凉山彝族的祭祀仪式——以“尼牡措毕”为中心》,载《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蔡富莲:《凉山彝族的招魂仪式及灵魂崇拜》,载《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沙马拉毅:《彝族尔比论》,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蔡远:《从蒋介石的学生到共和国离休干部——记彝族精英李仕安》,《文史精华》2003年第3期。
石裕祖:《彝族踏歌壁画及踏歌述论》,载《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1期。
张瑛:《西南地区先秦及秦汉时期。彝族先民服饰地理研究》,载《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2期。
刘晓燕:《彝族灵魂观念中的幽冥世界》,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李焰川:《彝族年歌》,载《中州今古》2003年第1期。
李祥福:《城镇化情景中的族群认同——以云南省元阳县彝族为例》,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张瑛:《先秦及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彝族服饰地理研究》,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曲比阿果、子莫伍果:《凉山彝族民间文艺与凉山旅游》,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沙马拉毅:《论彝族“克智”》,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余鸣:《云南彝族“白倮”支系服饰文化探源》,载《文艺研究》2003年第1期。
沙马拉毅:《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载《天府新论》2003年第2期。
彭绍昌:《百色彝族民俗考察》,载《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徐治:《 彝族盛典——关于祭祖、祭龙和祭火的场面》,载《今日民族》2003年第1期。
:《彝族三道酒》 党建 2003年第3期。
彝族——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党建 2003年第3期。
陈新宇:《大方县彝族教育探析》,载《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
胡小平:《说说凉山彝族》,《森林与人类》 2004年第1期。
郑伟强:《彝族谱牒之研究》,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丁润生:《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初探——兼谈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载《周易研究》 2003年第6期。
左汝芬:《浸透南诏古风的巍山彝族朝山打歌会》,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范例:《彝族漆器的造型、色彩及图纹意蕴》,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巴莫曲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以诺苏彝族的口头论辩和史诗传统为例》,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罗成萍:《浅论滇西彝族支系“腊儸”的民歌和音乐》,载《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6期。
苏静:《继承和发展甘孜彝族民间器乐的思考》,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刘郁. 王良范:《巫术与心理治疗的意义场域同构——以侗族、彝族的巫术个案为例贵州》,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