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在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村落及村落文化、西南民族村落的结构与类型、西南民族杂居村落的规模与分布特征、村落双语现象的产生与村落的民族文化认同,双语的历史状况及其西南民族杂居村落的社会语言状况进行总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实证性个案调查和研究,进一步探讨和分析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彝语社区多民族杂居村落的社会语言状况和族际语的使用情况,即具体探讨了多民族杂居村落族际语言使用态度,语言交际模式,语码转换、语言保持、语言选择趋向、语言使用和变化发展趋势及村落双语教育和村落双语文化等诸多村落双语环境所呈现出的语言现象和特征。论证了彝语社区语言文字的规范、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本书研究方法与手段:双语现象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随着民族的接触、语言的接触而产生的。该成果是在深入西南地区多民族杂居较为典型的村落,利用社会语言学理论知识和田野调查的基本理论知识,以问卷调查、录音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为期两个月(1999年6月―8)的实地调查,获取了课题研究所必需的大量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双语调查中贯用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结合国内相关资料完成的。
本书的主旨与研究特点:该成果立足我国西南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地理分布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多语言现实,着眼我国西南地区民族大杂居、小聚集的村落分布特点,选择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杂居的村落作为考察重点和研究对象,把研究视点集中在“村落双语”这一社会语言问题上,以个案调查和研究的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目的在于从多层次对我国民族地区村落双语的状况和语言接触历史演变轨迹进行总体认识,通过个案的研究形式揭示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杂居村落语言使用中所具有的个性和共性特征。
本书价值:
1.双语(语言兼用)现象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村落双语研究是双语研究的工程。国内外有关双语研究的专著种类繁多,但是有关村落双语研究的著作很少见。该代表作是当前我国社区双语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最新的重要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2.该成果是经实地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西南多民族杂居村落双语使用情况资料和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的。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论著十分少见。该项研究成果既可以为社会语言学提供鲜活的村落材料,也可以为学科理论体系提供实证性观点,还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规划提供一定的学术依据。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3.该成果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对西南多民族杂居村落双语交际和使用特点的把握,进一步开展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完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对保留和发展民族文化以及制订民族语言规划完善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和管理,推动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其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于2004年9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