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彝族社会在经济转型和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随着彝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及彝族人口的大量流动,在社会交往、文化传播和经济活动当中,各种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使分布于各地的彝族同胞都面临发展的困境。为了把握彝族社会发展研究的整体状况,我们在期刊网上进行了全面检索,筛选出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文章和调查研究报告795篇,另外,笔者还从优秀硕士、博士论文目录和彝族人网中挑选出71篇,总计864篇。其中关于彝区经济发展的有184篇;关于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有127篇;关于彝区社会问题的221篇;关于彝区教育的93篇;关于彝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的188篇。另外,还有基因和遗传学对彝族研究的论文有49篇。
关于彝区经济发展
关于彝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可分为区域经济发展(75篇)、农业与农业科技(67篇)、扶贫(25篇)和工商业(16篇)等四个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面,对各个主要的彝族聚居区的研究都有涉及。但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针对大小凉山以及攀西地区的研究最多、最系统。在农业与农业科技方面,以畜牧业发展研究为主的文章占了一半以上。说明畜牧业不仅在彝族传统的经济结构中有重要地位,也是彝区今后发展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关于彝区贫困问题的调查研究,新的研究成果是马林英教授的两篇文章:《社会性别:彝区发展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2004/06)和《性别与发展的实践――分享“参与功能性脱盲脱贫的试点”项目经验》(2005/06)。这两篇文章的价值在于突破了政府主导的旧的扶贫模式的窠臼,通过笔者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索一种参与式的功能性扶贫方法。关于彝区工商业发展的研究涉及到民族贸易、工业化、个体经济和企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平均每年不到1篇论文。这种研究状况与同一时期彝区工商业迅猛发展的现实很不相称。说明彝族在工业和商业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
关于彝区文化发展
彝族文化发展研究实际上都是围绕“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的,总体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实现彝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对于经济发展研究而言,关于彝族文化发展的研究无论成果数量和学术水准都要明显高出很多。而且这些论著在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讨论中处于学术前沿的地位。这不仅反映了彝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学术力量都在迅速提高,更彰显出彝族精英阶层的文化自觉、文化调适和文化创新意识得到了全面提升。换一句话讲:在探索中国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彝族人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关于彝区社会问题
从文献统计来看,针对彝族和彝族地区的社会问题研究数量最多,达22l篇。大致可分为公共卫生、毒品和艾滋病、社会性别和儿童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四个方面。
公共卫生方面主要涉及流行病和传染病。另外,彝族妇女的生殖健康和儿童的营养状况以及遗传病问题也比较突出。彝族学者一方面通过实地调查以揭示问题的严重性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在积极争取应用研究项目,实施预防教育和行动干预。社会性别的研究也是彝学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在这方面马林英教授的工作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她不仅连续发表了10余篇相关论文和专著,还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社会性别研究的培训,并且在自己的项目点上开展社会实践,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性别意识的提高。
关于彝族教育发展
彝区教育发展的研究也是彝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基础教育、双语教育和教育发展史三个方面。在基础教育方面涉及适龄儿童失辍学问题、寄宿制教育方法、乡村教育改革、传统文化对国民教育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等问题,虽然这些研究都不系统,理论性也不强,但还是揭示出了深刻的问题。双语教育的研究是彝族教育研究中的亮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另外,对彝族传统教育思想和彝族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在彝族学者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彝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关于彝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是彝学研究中新的增长点,发展非常快。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69篇)、旅游业发展(23篇)和彝族传统医学(95篇)三个方面。
在69篇生态环境保护文章中,有25篇是探讨彝族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的文章,有10篇是讨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发展关系的文章,这些研究说明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彝区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也受到重视,从1998年开始,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彝族医学著作在整理古彝文文献时不断被发现,特别是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彝族传统医药受到广泛重视,不仅彝学界在研究,中医药学界、生物学界的学者也在研究,相关成果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彝族杜会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彝学研究的主流。这种新的局面与彝族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与彝族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相契合,也与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