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安东,那是很早的事了,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而且很多人认识安东,也都是先闻其名,后蒙其面。
安东是个很平常的人,他的外表形象总是和他的名气不相称,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愿因。凡是一切人间所闻快事、社会上的稗官野史、大自然的风貌特景、历史上的人间传说,经他笔端流于纸,那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有些尽管你已经耳熟能详,听过无数遍,但一见他的笔文,总是一种新鲜感,总能引起一次心灵震荡。
安东是他的笔名,除了认识和熟悉他的人,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姓名,除了行内行外的熟人,都亲切地叫他“安记者”。他当过《凉山日报》驻冕宁记者站的站长,“安站长”也是他的“名”。三天两天不见他在报刊上的名字,似乎还不怎么习惯。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新闻工作和文学写作、摄影艺术已经和他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初见到的《龙腾鹰翔虎啸蜀——一个凉山彜人的三星堆遐想》,心中就引起强烈的震撼。一个总是闲不住的安东,他怎么就有时间向读者、向社会献出了撼世力作。简直是爱不释手,一气把它读完 。读完之后,那心灵的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觉得要把所认识的安东重新品味一下。
早在报上和刊物上见到三星堆的介绍,印象是很早很早的事。被冠与“世界第九大奇迹”、“长江文明之源”似乎也合情合理。后来又见报端说这个三星堆和古彜人有关联,觉得奇,仔细想起来,也相信。但一见到安东的《龙》文就不得不由不得你另眼相看了。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淌了千万年,承载了多少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描述不尽。
在现有的历史存物以及还没有发现的地下埋藏物,它们都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很多历史的发展过程、演变原因、变化因果,我们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变化仍在进行、历史仍在发展。几千年的民族发展文明史,任何一部史书都不可能系统地、面面俱到的描述清楚。
安东,他不是历史学家,在平时的写作中涉入历史。但在这本书中,他把几千年的历史与现在联系在一起,而且是联系得那么准确,就是专业研究专家,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档次。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长远而浩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灾难、由于战难、由于久远,有些已无法说清来龙去脉。但总的来说,所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史实,既有中华民族发展的主脉,也参合了外来民族的影响。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人们发掘研究了半个多世纪,在现有的文物充分说明了,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着一个在当时是非常活跃、生产力相当先进的群体,后来又为什么受到灾难性的变革,使得这些文明被埋藏于地底,这个民族后活动到哪里去了。这些不是我们所能轻易搞清楚的,但有人在不断地努力,在找它们的定位点,安东先生就是一个。
把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与现彝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安东也许不是第一个,但目前他是最好的一个,是最成功的一个。他不是宣传三星堆文化,他是以三星堆文化史为载体,为彝民族文化的发展渊源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就如“序”文作者沈毅老师所说的“他对自己母族的热爱,对文化的执着,他对生活于斯的凉山大地的地理地貌及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的认知感悟,……(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及关于彝民族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等古老亦新的典籍,对彝民族前辈的真切而诚恳的拜访叩问和所做的勤苦的田野调查,让他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证据。在此悉心观照揣摩之下,以一个彜人的民间立场和较为宽厚的视角,进一步论证了他的人为‘遐想’”(摘自原作序言)。
他把彝民族的生产用具、图腾寄想、生活习惯、建筑风格、衣着服饰、行为习惯等种种与三星堆文物中的特色对应起来,并从中找到了精确的定位点。他宣传了彝民族文化发展史,宣传了彝民族文化,他悟出了彝民族发展创新的根谛。
我相信,这还不是安东的终点,这应该只是个起点,真诚的期望安东继续“遐想”,永无止境,奉给民族、奉给读者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