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彝族精神的表达——读《“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
作者 王永虹 2010-10-21
原出处:大理日报

  最近,由云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秦莹博士著,尹绍亭、夏代忠主编的《“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一书,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ZS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S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全书由导论、跳菜礼仪概述、从生活到宴席、村寨飨宴礼仪、从村寨到舞台、走出大山闯世界六个部分组成。全书共31万字,图文并茂,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从人类学民族学角度系统研究跳菜的专著,该书已经被收入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丛书,该丛书获得了全国图书装帧设计一等奖。其中,由瞿明安主编,秦莹博士参加撰写了两章内容的《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上下册)获得云南省第13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作者秦莹博士为了写这本书,自2006年起先后二十余次深入南涧县,其足迹踏遍了南涧县无量山、哀牢山、澜沧江畔的村村寨寨,作者紧紧围绕当地彝族“跳菜”这一最高的待客礼仪进行全面深入的田野调查,先后访问过上百名的跳菜传承人,文化工作者、个体老板、摄影爱好者、跳菜艺人家属,其累计调查时间达到一年半。据了解,仅婚礼“跳菜”秦莹博士就先后实录了12场。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和反复确证,使得本书的资料非常翔实且极具真实性,无论是“跳菜”中呈现的食品、舞蹈、音乐、人物、礼仪,还是“跳菜”所涉及的时间、空间和场景等具体文化事象,均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和概括,使得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ZS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书运用象征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南涧彝族的“跳菜”礼仪进行了深描式的解读和分析,是象征人类学理论本土化或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书中,作者从文化再生产的视角解读了“跳菜”这一南涧彝族飨宴礼仪如何从村寨日常生活的元素中被剥离出来成为村寨重大生活事件的宴礼符码,跳菜艺人在上菜这一看似平凡的过程中以舞蹈的形式进行编码而形成“跳着舞上菜”这一独特的飨宴之礼,成功地构拟了从生活到宴礼的象征符号的获致过程,并详细地分析了南涧彝族飨宴礼仪的饮食象征和艺术象征这一复合文化现象,可谓在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上的应用实践和理论创新。ZS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秦莹博士从动态的角度追溯了“跳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如何从饮食礼仪转换到舞台艺术和文化品牌的历史过程,着力于对编码主体在象征符号形式和内容建构中的主体性呈现进行细致分析,这是本书非常独到的一个亮点。秦莹博士认为,南涧彝族舞台表演“跳菜”屡获殊荣,使“跳菜”本身不仅凸显了编导最初赋予它的“南涧彝族精神的表达”这一理想境界,而且在南涧县的大力宣传和推介中逐渐成了南涧彝族文化的形象代言。随后作者从消费社会兴起的旅游业升温的视角,分析了“跳菜”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作为文化资本被商家和“跳菜”艺人再度编码而形成了新的“商业展演跳菜”,以及如何在经历商海打拼作为文化产业开发项目进行开发的,其中注册商标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进一步地强化了其文化品牌的形象。秦莹博士还在结语中以“跳菜”在20世纪的整个发展历程为背景,认为南涧彝族“跳菜”从村寨到舞台和市场,不仅是一个象征符号在文化再生产中不断被重新编码获得新的意指内容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地方性知识参与主流文化的从“小传统”走向“大传统”的过程。秦莹博士参与南涧彝族“跳菜”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实践,就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证明了本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ZS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瞿明安认为,这本著作无论是饮食人类学的实证研究方面还是在象征人类学的理论构建方面都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堪称当代人类学、民族学田野民族志的典范作品。瞿明安在序言中说,本书是“跳菜”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其他作者可以在本书研究的基础上,将“跳菜”作多角度和更深层次的专题研究,如“跳菜”的传承方式,“跳菜”所展示的当地彝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跳菜”与当地彝族其他类似文化现象如“跳歌”、“跳酒”的互动关系等等。瞿明安教授相信只要经过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和开拓创新,“跳菜”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事象必将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甚至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一个经典话题。ZS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大理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