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丘北花灯作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从丘北花灯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艺术特色、保护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丘北花灯的文化价值,并提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丘北花灯;历史传承;保护现状;现代发展
引言
丘北花灯,作为云南花灯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它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丘北花灯进行剖析,以期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丘北花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1.1 历史起源
据《邱北县志》(1999年)载:丘北花灯原称为唱灯,以唱为主,花灯曲调与小调一样,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一气唱完,中间无一句说白。在多人唱灯的灯目中,出现打岔、对白,用唱表达叙事内容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通海县河西郑木匠到马者龙盖武庙,教唱灯人学唱滇戏、花灯。宣统三年(1911年),罗平陈银匠到普者黑打制银首饰,李玉森、蒋国荣拜陈为师,相约20人学唱花灯。经花灯艺人的传授,马者龙、普者黑、午铺、水围营、双龙营、八道哨、锦屏、白泥井、大勒哨、龙戛、滥泥寨、腻脚、冲头、舍得、温浏、羊街、树皮、天星等地汉族、彝族、白族聚居村落,先后组建了花灯班。丘北花灯调源于地方山歌、民歌。天星、温浏、平寨一带的花灯艺人吸收广南民歌《赶马调》的旋律融成花灯调《拐妹调》、《放羊调》、《小小扁担》的声腔旋律,节奏是从官寨秧补民歌《雾露天》演变而来的。彝族山歌《牙骨筷子一小双》的声腔、旋律演变为花灯《恭贺辞》、《打戒箍》。外地灯调流入丘北后,根据地区传唱的民族民间民歌,又进行了二度创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丘北花灯《放羊调》、《祝英台》、《小小扁担》、《雾露天》等。彝族村寨花灯班除用彝语为丧葬老人唱的《嘎波洛》外,还有花灯《小雀讨媳妇》、《插巴姑娘》等。白族村寨除有用白语唱诉死者处世为人的花灯《散花调》外,还有《打渔郎》等。由于诸多原因,丘北花灯一度受到冷落,近年,随着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丘北花灯又重新步入人们视野。在丘北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丘北花灯艺术的保护、弘扬、传承均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1.2 发展演变
丘北花灯形成于清光绪年间,兴盛于民国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花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花灯艺术在丘北县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花灯歌舞、花灯戏两种主要表演形式。花灯戏的角色行当逐步丰富,歌舞表演成为其重要特征。此外,花灯音乐也融合了外地传入的花灯曲调和本地民间音乐的曲调,形成了丰富的音乐体系。
丘北流传的外省花灯曲调,一为自明朝开始的移民入滇所带来,代表性的曲调有浙江一带的《孟姜女》、《一杯酒》、《採茶调》,安徽的《花鼓调》,贵州的《祝英台》等,这些曲调都有不少变体。本省外地州县传入丘北的花灯调有《虞美情》、《老绣荷苞》、《烟花女》、《双探妹》等。
1957年11月,丘北县建立了全州第一个专业花灯剧团。1958年,州民族文工团成立,该团建立初期,主要演职员基本上是花灯演员,在很长一段时期中,以演出花灯剧为主。在文山州各县文工团队(包含先期的山区文化工作队在内)也经常以演出花灯歌舞和花灯戏为主。这些专业团体除学习上演省内深受群众喜爱的《七妹与蛇郎》、《三访亲》等大型花灯剧外,还创作上演了一大批自创的花灯剧目,如《情深旗艳》、《爱四化》、《爷孙送菜》、《纯喜的爱情》、《含笑忆当年》、《她才十八岁》等。这些花灯剧的音乐除应用我省常用的花灯曲调外,还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本地的花灯音乐,尤其是在花灯歌舞《歌满七园》、《跳穿灯》、《盘江春》的音乐创作上显得更为突出。丘北花灯的起源可追溯至明初至民国年间,时间跨度大,分布地域广。据史料记载,花灯作为中原文化艺术的一种,随着移民入滇的政策和商贾的流动,逐渐传入丘北。清道光年以后,省内通海、玉溪等地的工匠、商贾将当地花灯民间音乐融入丘北,与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丘北花灯。
2. 丘北花灯的艺术特色
2.1 语言特色
丘北花灯主要使用汉、彝两种语言演唱,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用彝语演唱的花灯多见于县内的树皮、双龙营、舍得、腻脚等彝族村寨,其余乡镇则多使用汉语。这种语言特色使得丘北花灯在传承过程中既保持了地方特色,又丰富了文化内涵。
2.2 舞蹈特色
花灯舞蹈是丘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明显的动作是“崴步”。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配合手部动作和手中的道具、扇子等,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舞蹈表演。花灯舞蹈不仅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还展现了丘北花灯独特的艺术魅力。
2.3 音乐特色
丘北花灯音乐既有外地传入的花灯曲调,又有源于本地民间音乐的曲调。花灯艺人通过吸收广南民歌《赶马调》等旋律,创作出了《拐妹调》《放羊调》等花灯调。此外,彝族山歌的声腔、旋律也演变为花灯调《恭贺词》《打戒箍》等。这些音乐元素的融入,使得丘北花灯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3. 丘北花灯的保护现状
近年来,随着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丘北花灯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丘北花灯被列入县级、州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开展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工作,通过举办花灯艺术周、花灯培训班等活动,推动丘北花灯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依托丘北花灯剧目资源优势,积极创作《三难升官郎》 《一个贪官的自述》 《反腐倡廉扬清风》等新时代廉洁文化“强基行动”系列文艺作品,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演出,实现演出覆盖12个乡(镇)及部分单位、社区。同时完成花灯小戏《筑梦丘北》 《老路新曲》、小品《一处好戏》 《法网恢恢》 《丁二牛蜕变记》 《真假检查》 《评先进》 《神医》的创作和排演。花灯小戏《神医》入围云南省第六届群众文化“彩云奖”,远赴临沧市参加群众文艺的饕餮盛宴,展现了丘北群众文化的繁荣盛景。创作排练了花灯小戏《神医》、花灯歌舞《浣纱情》两个节目,参加云南省第十届花灯滇剧艺术周,传承、弘扬花灯滇剧艺术,宣传展示丘北县独具特色的花灯非遗艺术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宣传推广,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及广场舞曲目。
4. 丘北花灯的未来发展
4.1 传承与创新
丘北花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年轻一代的花灯艺人应积极探索将现代元素融入花灯艺术中,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貌、民族特色和地方元素的现代花灯剧目。同时,加强对传统花灯艺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
4.2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加强花灯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是丘北花灯未来发展的关键。通过举办花灯艺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提高花灯艺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健全花灯艺术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花灯艺术事业。
4.3 产业化与市场化
推动丘北花灯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是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发花灯旅游项目、打造花灯文化品牌等方式,将丘北花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同时,加强花灯艺术的市场营销和推广工作,提高丘北花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结论
丘北花灯作为云南花灯的重要分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其历史起源、发展演变、艺术特色、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丘北花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丘北花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其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让丘北花灯这一地方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本文图片由云南省丘北县民族文化传承展演中心提供)
参考文献:
[1]《邱北县志》,张正荣,陈兴年,主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版。
[2]《丘北花灯选集》,梁宇明,主编。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2016年版。
作者简介:管鹏,男,彝族,1978年12月12日生。酷爱文学、音乐和文化。长期扎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写作题材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新闻、歌曲写作及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等。在《人民日报》、《歌剧》、《云南日报》、《云南民族》、《今日民族》、《民族音乐》、《民族时报》、《云南群众文化》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500余篇/首/则,受过多次表彰,有部分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