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凉山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产业类型主要有文化演艺、文化娱乐、文化融合、文化活动四类,演化出舞台艺术、影视、“彝族音乐+餐饮文化”、本土音乐节等典型产业形态。通过调查,呈现四类产业形态数量、分布和特点,为评估凉山彝族传统音乐产业化发展趋势和创新水平、识别不同产业形态发展存在的问题提供可用信息。在相关政策指引下,打造彝族舞台艺术品牌项目、推动彝族音乐影视产业横向拓展、主题化设计“彝族音乐+餐饮文化”体验馆、构筑“音乐节+”文化生态模式等路径能够优化现有产业形态结构,有助于创新性、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产业;调查;优化
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凉山甘洛彝族民间乐人口述史考察与整理研究”(22YJC760090);2021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重点科研项目“凉山甘洛县彝族民间音乐文化遗存实考调研”(XNYY2021002)。
凉山州歌舞团群舞《阿嬷的故事》(来自:舞影佳创)
2005年国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分别提出“合理利用、传承发展”[1] 、“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2] ,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次强调“合理利用非遗资源”[3] 的重要性,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质量发展”。[4] 相关政策标志着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沃土。政策扶持只是非遗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其推动力是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市场需求,国家为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多项有效策略,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市场和社会。目前中国非遗消费产品主要有精神需求型产品及服务(舞台演艺产品等)和功能需求型产品及服务(传统工艺制品、传统医药及其衍生品等)。随业态拓展,影视、“非遗+餐饮”、非遗体验产品、非遗文旅产品、非遗研学教等产业相继发展,涌现一大批“老字号”“新国潮”品牌。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彝族居住区。州内自然资源丰富,民间生存着大量彝族传统音乐。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藏羌彝民族走廊民间文化组成部分,还在国家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发展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凉山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产业经历变革,非遗音乐项目逐渐走向市场,为地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综合互联网资讯和个体观察,目前凉山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产业类型主要有文化演艺、文化娱乐、文化融合、文化活动四类,演化出原创舞台艺术、影视、“彝族音乐+餐饮文化”、本土音乐节等典型产业形态。通过现状调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呈现不同产业形态数量、分布和发展特点。①通过了解、梳理、评估凉山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创新水平,识别不同产业形态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政策指引下凝练优化路径,促进相关产业创新性、可持续性发展。
①该调查主要呈现凉山彝族传统音乐产业化发展趋势和创新水平,根据显现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其研发投资、 产品价格、运营数据等市场反馈信息不在此调研范畴。
一、文化演艺类(舞台艺术)
舞台艺术项目分大型舞台剧作品②和小型剧目③。民族舞台艺术项目是传统音乐类、表演艺术类非遗最直观的转化形式,通常以音乐、舞蹈、戏剧为媒介来展示特定族群的传统文化样态,同时通过民族符号提炼(服饰、道具、布景等)和叙事表达,活态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现状调查
1956年凉山歌舞团成立以来推出众多艺术项目,助推凉山彝族传统艺术推广。除《阿哥追》《喜背新娘》《月琴叮当》《金色铃铛》《席勒的红裙》《溪涧》《节日的泉边》《永远的诺苏》《五彩凉山(民族服饰歌舞)》等作品,还推出一系列综合性舞台艺术项目,如大型歌舞剧《火·图腾》等。四川省歌舞剧院、凉山文旅集团、凉山文广传媒集团相继推出彝族风情歌舞剧、民族歌剧、音乐剧等原创项目,让“凉山彝族文化现象”成为持续热点。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后主要作品有(表1):
②大规模舞台表演,如戏曲、话剧、歌剧、舞剧、杂技剧等。
③规模较小且更具灵活性表演项目,如小戏曲、独幕剧、小话剧、小型歌舞剧、小品、杂技、魔术等。
2000年后凉山彝族原创舞台艺术作品特色鲜明,不同程度展示传统歌舞、原生态音乐,对凉山文化进行推广和宣传。从精品打造角度看还有提升空间,体现为:(1)形式较单调,歌舞剧作品占主流,跨界融合形式较少;(2)题材不丰富,内容多反映民族变迁、脱贫攻坚等,甚少与现代元素结合;(3)旅游演艺项目少,仅实景歌舞火秀《阿惹妞》为常态化文旅演艺项目。
(二)打造凉山彝族舞台艺术品牌项目
2023年《凉山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培育文艺精品,打造凉山旅游演艺品牌,繁荣发展旅游演艺”。[5] 《规划》强调创新艺术创作形式、综合运用新技术手段,促进精品化发展。政策指导下以“感官升级”为目标,结合主题拓展(ThematicExpansion)、音响创新(Soundlnnovation)、跨界融合(Cross-borderlntegration)、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提出凉山彝族舞台艺术项目TSCM路径(图1),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演艺+文旅”品牌项目。
二、文化娱乐类(影视)
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影视对文化传播和娱乐消费产生积极影响,增加就业、提升经济。民族地区影视产业是地域性传统音乐最具代表性拓展业态,“运用光影语言呈现民族地区独特文化形态和自然景观,以‘文化窗口’姿态为观众建构民族地区认知图景”。[6] 这种通过影视媒介记录、传播、推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在传承地域非遗文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现状调查
关于凉山彝族题材影视作品调查以商业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为主,彝族人类学影视作品不在此范畴。“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拍摄的纪录片《凉山彝族》是最早反映凉山彝族的影视作品”。[7] 4-6《达吉和他的父亲》(1961)是第一部凉山彝族题材故事片,随后《奴隶的女儿》(1978)、《从奴隶到将军》(1979)、《舞恋》(1981)、《奇异的婚配》(1981)、《天菩萨》(1987)、《大凉山传奇》(1988)、《彝海结盟》(1996)等相继问世,从电影叙事角度展示了凉山彝族的人文风貌。进入新世纪,凉山影视作品趋多元发展,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凉山彝族文化自觉性。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后凉山彝族题材影视作品有(表2):
2000年后凉山彝族题材影视作品较以往有所增量,呈多元发展态势。第一,出现如《奴隶》《凉山英雄》《凉山寻宝》《月亮船》等“草根”电影和小成本微电影,民族特色突出;第二,出现如《我的圣徒》《乌塔》等人文内涵丰富的艺术片;第三,大量影视作品对凉山彝族音乐、舞蹈、建筑及民风民貌有不同程度的展示,对凉山彝族文化宣传起到一定作用。整体看,首先,凉山彝族影视产业发展空间仍局限,普世性、娱乐性低,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身份认同问题,通常以彝文化元素和区域性故事为主线,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异文化”难以共情,无法建立情感联系;其次,作品整体质量不高,“当地影视作品大多满足本土彝族社群观影需求,内容题材单一,加之本土影视公司少,专业摄制人员缺乏,投入资金和精力不足”,[7] 4-6导致作品良莠不齐,很难进入主流市场。调查显示,以音乐人文为主线的影视作品匮乏,仅有电视剧《听见凉山》。此外,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在“泛娱乐化”“市场化”为主导的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票房、收视率与商业影视相差甚远,意味着投资存在风险,制约其发展。
(二)推动凉山彝族影视产业横向拓展
国家《“十四五”电影发展规划》提出“扶持民族题材电影创新发展”[8]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节目形态有机结合,打造更多原创节目品牌”。[9] 政策指导下,建议从音乐电影创作、原创综艺开发、新媒体影像推广、本土电影节常态发展四个层面,推动凉山彝族影视产业横向拓展(图2)。
三、文化融合类(“彝族音乐+餐饮文化”)
非遗文化和餐饮文化融合发展,通过跨界打破单一业态局限,创造全新文化体验。“非遗+餐饮” 既促进传统文化多样性传承,又开拓市场,吸引游客同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展示出“文化与经济”“创新与社会”有机联系。如成都宽窄巷子“禧来蜀韵园”将四川传统曲艺与川茶、川菜文化融合,同时开发戏曲服饰摄影等周边业务,传统川剧表演空间延伸到消费性餐饮场所,听戏看戏、品茶餐饮共生一体,打造出独特的川剧文化IP。这种做法不仅为民间乐人拓展表演活动场域,还为餐饮场所注入浓厚文化氛围,转型成为具有特色的新餐饮文化品牌,同时衍生一系列周边文化产品,创造经济价值。
(一)现状调查
为非遗艺人创造大众推介平台,凉山州也有做法。“凉山州阿斯牛牛彝族风情餐厅致力于将大凉山彝族非遗项目对游客进行展示和推介,阿都高腔、口弦、马布、甲错等非遗音乐文化得到很好的宣传。浓郁的彝族文化风情对外来游客很有吸引力,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10] 以凉山州西昌市为例,6家餐厅有“彝族音乐+餐饮文化”经营模式(表3):
西昌市为凉山州首府,调查统计当地融入彝族传统音乐、歌舞表演的餐饮场所共6家,其中阿斯牛牛风情餐厅在北京、成都等地均有分店营业。从经营模式看,以上餐饮品牌前景还有待观察,问题集中表现在跨界融合度低,6店表演形式趋同,仅有“迪曲白云”融合了西式概念在菜品和节目形式上有所创新。
(二)主题化设计“彝族音乐+餐饮文化”体验馆
国家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4] “非遗+餐饮”是典型的文化融合形式,代表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多形态传承(延续性)和演化(适应性),让大众在生活场景中体验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与乐趣。传统音乐与餐饮文化嫁接,主题化设计是关键,结合彝族传统音乐特点,可采取以下方案(图3)。
四、文化活动类(本土音乐节)
音乐节以现场音乐演绎为主要产出,带动文创、餐饮、旅游等衍生产业链发展,创收形式包括票房、赞助商、地方财政支持、延伸产业收入等,是音乐与经济产生 “聚变”的体验产业模式之一。民族地区举办音乐节有多层意义,既有助于保护、传承和转化传统音乐,又能通过周边衍生产业刺激消费带动地方经济。这不仅推动非遗资源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为创意经济和文化产值增长提供支持,实现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为塑造地方文化品牌、提高本土知名度、吸引游客和投资、促进社区凝聚与文化多样性发展带来契机。
(一)现状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西昌举办首届火把音乐节以来,凉山各地相继举办多场音乐节,统计如下(表4):
调查结果分析:(1)摇滚乐、民谣、电子乐等流行乐展演居多,传统音乐、非遗器乐演奏、民族歌舞等内容推广和展示以“套餐”形式贯穿其中;(2)举办地以西昌为核心,辐射周边县区;(3)除“2016大凉山冬季阳光音乐季”“鲁南山风电音乐节”“湿地阳光音乐节”等项目与地方旅游资源有一 定结合,其余项目欠佳;(4)整体形式区别不大,“2016大凉山冬季阳光音乐季”“2017凉山火把音乐节”为系列活动,内容相对丰富;(5)项目形成“主题化”,常态机制不多,除火把音乐节持续举办,仅有“大凉山阳光音乐季”“冕宁县红色主题文化音乐活动”举办多届。
(二)构筑“音乐节+”文化生态模式
国家2019年《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2023年《关于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分别提出“打造旅游演艺品牌”[11] 和“非遗+旅游”[12] 模式,强调“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13] 音乐节作为文化事件,将音乐、社交、娱乐多种元素聚合,以“目的地”为支点,吸引游客“朝圣”,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载体。音乐节以其吸引力、文化体验、文化推广和跨文化交流等特征,与旅游产业形成深度关系。2023年《凉山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创新开发文化旅游节,塑造文艺品牌”。[5] 结合凉山州文化旅游资源特点,以“音乐节+”设计模式描绘非遗音乐与旅游结合多彩画像(图4)。
“音乐节+”使原本单一的商业活动产生文化叠加效应,构筑多元文化生态系统,项目设计需具备合作、创新精神和可持续思维。结合“项目管理”[14] 理念提以下建议:第一,多点化发展。凉山州各地风貌各有特色,音乐节项目多点化举办有利于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第二,中小型化发展。大型音乐节活动具有高投资性,若不能对成本、收益加以管理,则有亏损风险;第三,常态化可持续发展。主题音乐节项目形成常态,有利于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带动周边旅游业、服务业发展;第四,避免同质化。打造主题鲜明的音乐节项目,有利于推陈出新。第五,开发周边衍生产品。设计相关周边产品,如体恤、食品、工艺品等,刺激消费。
五、结语
现阶段看,凉山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产业表现出形式单一、产业链扩展受限态势。突破瓶颈需从“非遗+”思路出发,构建彝族传统音乐文化创新发展模式,将传统文化要素与一切创新要素结合,实现非遗资源活化和转型。目前我国已建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非遗项目现代化发展和产业化转型,促进传统文化与各行各业交融发展,形成可进化的当代化传承生态链。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2年累计投入资金96.5亿,非遗工程迎来新局面。《2022中国非遗消费创新报告》显示“国家认定的1128家老字号中,超七成有非遗要素,淘宝非遗店铺32853家,非遗商品消费者上亿,交易额较2020年增长11.6% ,非遗店铺数较2020年增长10% ”。[15] 抖音《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抖音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开播13场。过去一年抖音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94% ;在平台购买非遗产品的消费者数量为上一年的1.62倍”。[16] 报告还显示“锅庄舞位居抖音演艺类非遗播放量榜首,恩施扬琴、辽宁鼓乐、岫岩皮影戏、武山旋鼓舞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类濒危非遗位列播放量增长榜前十”。[16]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正不断从“活”到“火”,通过载体升级、科技赋能、跨界加持、产业渗透等方式,让非遗文化深度嵌入生活,其市场前景可观。
民族音乐是一部地域文化变迁史,是具有文化象征符号的传统艺术样式,也是乡村文化的特色名片。2020年凉山州取得脱贫攻坚阶段胜利,强化后续发展、持续“造血”是未来全州文化经济建设重心。凉山彝族传统音乐蕴藏丰厚,深化发展当地音乐资源,挖掘本土文化富矿滋养人民的同时反哺现实,为“讲好凉山故事、坚定民族自信”铸魂。未来,聚焦文化发展,弘扬人文之美,以“彝族音乐+”为发展轴心,将传统音乐与文化旅游、现代科技等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将历史记忆、地域风貌、民族特色彻底融入当地文化产业建设中,营造既有民族特质和传统底蕴又兼具时代气息的传统文化当代化生态格局,以此激活凉山文化经济发展内生活力,打造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凉山IP。
(参考文献略,请参阅原文)
原载:《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文图/来源:微信公众号-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唐进(1983—),男,四川成都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