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彝族古歌在乌蒙山地区流行类型与风格
作者 ​王继超 2025-02-28
原出处:​《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5期

摘要:乌蒙山地区流行的口传彝族古歌由婚丧的习俗仪式所承载,因人生礼仪而传播和延续,有固定的格式来支持其特殊的风格,有着全民族所接受的精神娱乐功能,又兼之有传播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准教材功能,创造出了曾经辉煌灿烂与独具特色的古代诗歌艺术,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佳作。
关键词:口传;彝族古歌;乌蒙山;流行类型;风格

DSC_9427.jpg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乌蒙山地区的口传彝族古歌(彝语作“咪古”),是相对彝族文献古歌而言的。所谓口传彝族古歌,通俗地说,就是在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流传有一定历史的彝族古老民间歌谣。其特殊性在于它因人的生、婚(情)、丧(即人生三部曲)仪式而传播与生存。由此可以说它既具备了中国少数民族古歌的一般性即共同性,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即以人生三部曲为内容而存在。在生、婚(情)、丧彝族古歌的组成中,青年男女进入恋爱期的对歌叫做唱“曲谷”[1],嫁女的歌称之“阿买恳”[2]或“阿树”“曲姐”等,男方家唱的迎亲歌称作“陆外”[3],丧葬祭祀时唱的歌称之“肯洪”[4],与之匹配的舞称之“肯洪呗”(汉语称之“铃铛舞”)。这一系列作品是乌蒙山地区彝族古歌系统、完整的保存,其以口传为载体记录传承的方式表现了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乌蒙山地区彝族古歌的类型

彝族古歌(咪古)的起源可追溯到“洪水泛滥”的传说时期,彝族先祖笃慕在天帝策格兹的撮合下,在贝谷恳嘎([据东川府要]载,在云南东川区,“纳花沟、普翅诸水,迳碧谷坝为碧谷江,北流入巧家”)[5]设歌场,与北斗星女、南斗星女、北极星女举行情歌“曲谷”仪式、出嫁歌“阿买恳”“曲姐”婚歌“陆外”仪式,和三星女由此结为夫妻,生下“六祖”,重造人烟。彝族古歌由此下传。从“六祖”分支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口口相传的古歌以仪式分类型,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只是到了近三四十年的时间,由民俗支配的文化生态出现了大的断裂,它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纵观彝族古歌,它的歌词固定,曲子固定,民俗固定,大量丰富的歌词有着文学价值,丰富的曲子(主要是情歌和嫁歌两类)有艺术(音乐)的参考价值,以亘古不变的词曲来维系固定的民俗活动。在近四十年来的记录整理中,我们发现,在情、嫁、婚、丧为分类的彝族古歌中无新的创作记录,有的都是一代接一代传唱的固定的词和曲,在同一文化圈的群体里可谓百听不厌,以习俗的固定体现出严肃性和神圣性,看似保守和顽固,但也却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情歌类的“曲谷”

“曲谷”是彝族情歌的彝语名。它通过仪式、过程、歌的长短、诉情、言情、故事等各个方面来体现娱乐与民俗意义。“曲谷”有头有尾、有秩序组织,有仪式、有言情、有故事。对歌仪式要经过主持人“把鸠”组织和最后的裁判输赢,经过迎神后,先对仪式歌作开场,进入主题歌,根据约定对短歌或者长歌,以退歌神来结束对歌,“把鸠”裁判对歌胜负。短歌一般都是由三段式构成,多为相思的倾情与诉苦,“曲谷”的长歌,即长篇叙事情歌,称“曲谷走谷”。“走谷”在彝语里有“一整套”的含义,有的干脆称之“曲谷大道理”。一个“走谷”为一个爱情故事,多悲剧结局,鲜有完美的结果。一般为一至数百数千行的五言句组成,有着口传者的生活与水平的烙印。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在彝族聚居区,仅有个别近七十岁以上的男女还能知晓“曲谷”的演唱。在“曲谷”这种古歌流行甚广的年代,“曲谷”是一种带有限制性的娱乐,即专利属于年轻男女,活动场所须远离村寨。由于种种原因,“曲谷”(尤其长歌)这种类型的古歌已趋于濒危。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嫁歌类的“阿买恳”

彝族古歌中的出嫁歌叫做“阿买恳”(还流传有“阿树”“曲姐”等彝语的名称)。形式上,彝族古歌中的出嫁歌既有称之“叟口咪”的三段式的短歌,又有以《乌鲁诺纪》[6]为代表的叙事长歌。“阿买恳”有仪式性和实用性两大特色。仪式性表现的民俗意义、实用性则反映出它的群体性、娱乐性、教育性。“阿买恳”的群体性在于同一文化圈的人所喜闻乐见而积极参与,出于精神消费的需要,它也有着极强的娱乐性,在用菜油和松明照明的年代,学习和演唱“阿买恳”是可以在村寨中、在家里公开进行的一种无可替代的单纯的娱乐活动。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买恳”的一系列活动被人们自豪地称之为“祖乃摩节”,意思是君长所实行的礼仪,它有高贵性,被看作是贵族的娱乐,这主要是出于对它神圣感的一种认同的说法。为了这崇高的礼仪而苦苦寻找古歌(“咪谷”)的根,歌手们从小跟着父母学,与同伴比赛,乃至于到“阿买恳”的歌场上表现与发挥自己。“阿买恳”歌词中有丰富的有关历史、地理、数学等内容,还有如何为人的道德要求等内容,有着教育功用,这是它不容忽视的价值。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婚歌类的“陆外”[7]

“陆外”是彝家结婚时在新郎家唱的歌的彝语名称。其中的“陆”有“总结出来的哲理与教育”含义,“外”有唱的意思。“陆外”这类古歌可视为是血缘姻亲的颂歌,它的主题十分明确地宣扬“舅权”至上。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乌蒙山地区的彝族婚歌“陆外”的仪式并不繁复严格。婚礼进行到第二天,在新郎家的大堂,参加婚礼的人两排对座,分宾主,以送亲队的一排为宾居右,以新郎家的代表为一排,主人居左。新郎家的歌手唱一两首起头歌后,客方就可以开唱,或进行对唱。“陆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绝对在新郎的家唱,迎亲队到新娘家迎新娘的时候,在拜见新娘家的“绰嘎摩”(坐镇管事堂的德高望重的族老等人)和展示礼物的两个仪式事也会唱两首。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歌词的体例上, “陆外”和《曲谷》《阿买恳》等又是完全一样的。它既有短的三段式体例的歌词,也有叙事性的长篇式唱词。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丧歌类的“肯洪”

彝家的丧事活动场面是十分隆重的,以主人家为一方,各姻亲家作为多方,讲究体面和排场,彝家格言的“鲁比”和情歌等古歌都推崇“打牛染红山顶、打羊染红山腰、打猪染黑山脚、打鸡填花草丛”的丧事祭祀。场面的隆重在于其象征性的演兵布阵。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毕摩的《算死书》一类工具书中,提及人的死因时说,要么是被天地父母收去灵魂,要么是被一种称之“类纪替罢”的邪祟把灵魂给陷害了,最多的是被称之为“司署”的勾魂鬼把灵魂勾走。为被害的亲人复仇是人们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贵州通志》等明代以来的文献都对彝族的丧祭仪式作了一定的记录[8]。彝族丧祭仪式的象征演武布阵,或“驰马若战斗状”,在 “以逐鬼神”,为逝去的亲人 “复仇”的过程中,深刻地演绎出传统的尚武精神。主人家和各姻亲家的铃铛舞手所歌舞的“肯洪”,从“曲照”进入仪式,作为丧事歌的“肯洪”在这一系列规范与固定的民俗活动中,边歌边舞用不多的曲子却唱出了非常丰富的歌词。“肯洪”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著名的铃铛舞从丧礼舞的“肯洪”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就是充分的证明。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乌蒙山地区彝族古歌的风格

乌蒙山地区彝族古歌有仪式主导和格式主导两种主要风格。其一,这种古歌表现为生婚丧仪式服务,从而为仪式所主导;其二,它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表现为三数内涵漫溢出的三段式格式、且长短兼容和和类似《诗经》的比兴手段的普遍运用等。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仪式主导的风格

口传彝族古歌讲究仪式,每道仪式用一首歌来完成,它既为仪式服务,而又为仪式所主导,有着浓厚的仪式歌的色彩。“曲谷”的专门仪式有谷直候(献酒奠神)、谷邳赖(叙歌祖)、兜(争伴侣)、斗把勺(约伴侣)、乍(试探)、哲(商议)、诸(求)、珠(催)、陡朵(出门)、沟(渡)、啥(会)、足(聚)、才尼(入座)、开(排列位置)、口扑(开口)、叩(入题)、诃合(开场)、姐则杜、颖则措(树感情建恩爱),至此,开场仪式结束,即进行长短歌的对唱比赛,时间十数日或数日、或少则一夜不等,到结束时还有“纠”(分手)、合(送别)、阁(退场)、姐则颖则给(断情根)、颖写(招魂)、谷颖漏(退神)等一系列仪式程序必须完成,才算一场情歌活动的完成。主持仪式和分胜负,有称“把鸠”的负责,他(她)既是司仪又是裁判,曲谷虽然是情歌,但它的词却高雅,加之曲调伤感,绝无(也不准有)庸俗的“淫奔之词”。“曲谷”既是男女青年相互倾诉爱慕之情的情歌,也是“求子”活动即拜生育神 —— 吉录的习俗用歌,它可谓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关于爱情和生育的歌。[9]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姑娘出嫁活动中,所举行的各种仪式所唱的歌称之为“阿买恳”,每个仪式用一首以上的歌来完成。迎亲队与新娘的陪伴者设三六九不等的象征性“关卡”,对歌称“初促候”,以迎歌神酒献歌神开始,用送歌神和退邪祟做结尾[10]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陆外》婚歌通常能见的仪式由歌名命名,有《起头歌一》《起头歌二》《撮合婚姻》等。[11]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丧歌《肯洪》仪式歌如《检验丧场》《导歌舞》等。[12]奔丧的各姻亲家的绕灵转的“曲照”仪式结束,依父亲的舅舅家最大、母亲的舅舅家次之,其余再分长幼的辈份秩序进入各自的火堂,晚饭后,主人家的“肯洪” 铃铛舞手按长幼辈份到各姻亲家的火堂跳一曲“肯洪”,各姻亲家的“肯洪”铃铛舞手亦按长幼辈份到死者的灵前献歌献舞,所献歌舞即切入主题,根据死者的身份,与奔丧下祭者的关系,歌手依奔丧者对死者的称谓称呼死者,或照着唱本,或择对号的歌,表达对死者的深切怀念,倾诉生离死别之情。到天快亮时,各姻亲家的“肯洪”铃铛舞手再按长幼辈份到死者的灵前献《献香舞》,并各自唱跳“肯叶陋”《退场舞》,退开歌神等,仪式结束,布摩举行早祭和指路仪式,就可以送死者去殡埋(清代前是焚烧)。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格式主导的风格

格式相对固定是乌蒙山地区的口传彝族古歌又一主要风格,表现为三段式与长短兼容和比兴手法的普遍贯穿运用等。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贯穿三数风格的内涵。数字三包含着彝族深刻的哲学内涵,三即代表着天地人,即天地人合一。这种观念以形式或格式贯穿于彝族古歌中。彝族古歌有“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的特征,在“陆外”和“肯洪”中比比皆是;“以彼物比此物”在整个彝族古歌(咪古)贯穿始终根据内容的需要用三段式格式往下堆叠创作,多以五言为主。在手法上赋、比、兴的运用随处可见,出现了“彝式叙事长诗”。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长短兼容的风格。彝族古歌(咪古)既有短歌三段式和长歌的“咪舍”,[13]长歌中有若干三段式长歌的有机循环,短歌也会拉到长歌的长度。长歌以《曲谷》和《阿买恳》为例,《曲谷》的长歌,每首长歌为一个恋爱故事。这些恋爱故事的主人公有人,如《米谷姐娄啥》《娄赤旨睢》等。还有天、地、日、月、草、木、山、水、鸟、虫、兽等,如《天郎和地女》《恒扎祝和投扎啻》等。彝族古歌“曲谷”中,自然界的一切都被拟人化,而且人情味十足,性格各不雷同。每个故事有包含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三个要素,同时集恋爱故事、寓言、童话、神话的表现手法于一体,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征和浪漫主义色彩。堪称彝族诗歌艺术中的珍宝。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买恳》(《曲姐》)也有许多长篇,如《乌鲁诺纪》《阿玉哭嫁》等。这些长歌,在格式上,其叙事包括若干的三段式的五言句子的循环,明显地表现出长短兼容的风格。从体裁上也还可分出神话传说和童话寓言,如《创世歌》《声音震动了山谷》等。[14]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类似《诗经》的风格。彝族古歌(咪古)有着“诗六义”一样的体裁与表现手法,即风、雅、颂的体裁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比、兴的手法。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曲谷”为例,如: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洪鲁山顶上,鸟大都开叫,仅一只不叫,为哪般不叫,不见它的伴,它为此不叫。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洪鲁山中间,麂大都开叫,独一只不叫,为哪般不叫,不见它的伴,它为此不叫。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洪鲁山脚下,妹大都开唱,有一位不唱,为哪般不唱,不见意中人,她为此不唱。[15]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阿买恳”为例,如: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怜的植物,就数是蕨了,会开花可怜,不开也可怜。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怜的水类,就数岩浆水,会下滴可怜,不滴也可怜。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怜出嫁女,数禁食可怜,得饭吃可怜,不吃也可怜。[16]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风格与《诗经》的比兴风格一致。《诗经》的重要性在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而“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笔》)所谓“不学诗、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彝族没有古歌,大家也就“无以言”,正是成千上万首的古歌(咪古),支撑着丰富多彩而独特的乌蒙山彝族的风情习俗文化,正是这些习俗中的礼俗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存在,与《诗经》在体裁和形式上、表现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闪烁着交相辉映的亮点。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彝族古歌有口传性、传统性、仪式性、濒危性等突出特征,它由情婚丧的习俗仪式所承载,因人生礼仪而传播和延续,以诗歌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有固定的格式来支持其特殊的风格,有着全民族所接受的精神娱乐功能,又兼之有传播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准教材功能,是生存文化的载体,诗歌艺术的瑰宝,有着极大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利用的空间。C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王继超. 火耀布摩经 [M].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
[2]王继超,文朝志. 阿买恳 [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3]王继超. 乌鲁诺纪 [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4]阿洛兴德. 曲谷精选 [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
[5]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贵州通志,前事志 [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6]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 [M].中华书局,1977.

作者:​王继超(1957.3-2022.4.12),生前单位: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原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5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