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海菜腔及其教育传承的特殊功能
作者 ​普丽春 李文杰 2024-04-06
原出处:《广西民大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

摘要:海菜腔是云南彝族支系“三道红”的民歌,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建水、开远、个旧等地。海菜腔演唱内容丰厚、音乐形式独特、民族特色鲜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菜腔扎根于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之中,蕴涵着彝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其教育传承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具有特殊的功能。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教育传承;特殊功能

海菜腔,又称“石屏腔”“大板桨”“大搬桨”“曲子”,贬称“草曲”,海菜腔和沙莜腔、五三腔、四腔一起被称为“滇南四大腔”。海菜腔的旋律和音乐形式保持着彝族独特的风格,演唱语言为汉语,堪称彝汉艺术合璧,深受各族人民喜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瑰宝。
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huaifu3.jpg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海菜腔的起源与发展

(一)彝族海菜腔的来源

海菜腔发源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城东南的异龙湖,石屏境内主要居住着彝、汉、傣、哈尼、回等民族,其中彝族是石屏县的土著民族,主要有尼苏颇(他称“三道红”)、尼苏泼(他称“花腰”)、山苏和朴喇四个支系。“三道红”和“花腰”是汉人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根据彝族极有特色的打扮和服饰所起的称谓,如尼苏颇女性常把长发编成独辫并续接假发辫,在接发处用红绳或红绒线把发辫扎成三道盘在头上,前面再用纱帕(一般为黑色纱帕)包裹,后面并排露出三道红色,“三道红”由此而得名。“三道红”先民自称“倮罗”或“罗罗”,其汉语意思为:“倮”为龙,“罗”为虎,就是龙虎的意思。古彝以虎为荣,自称“虎族”,男性称“倮罗颇”(“颇”为雄性),女性称“倮罗摩”(“摩”为雌性)。石屏“三道红”主要居住于异龙湖畔、坝心、冒合、陶村、异龙镇及鸭子坝、新城白花龙河流域、宝秀茴水、哨冲邑堵、龙朋、牛街等地,斐名中外的海菜腔就是能歌善舞的彝族“三道红”献给世界的珍贵精神礼物。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异龙湖原名玉龙湖,因湖南岸的玉龙山而得名。是云南省八大高原湖泊之一,是石屏人民的“母亲湖”,也是孕育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等优秀民族艺术的“母亲湖”。关于“海菜腔”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为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海菜腔因异龙湖盛产海菜而得名。石屏人把异龙湖叫做“海子”或“海”,“海”中长有一种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海菜,彝民在“海”上边扯海菜边唱曲子,这种曲子就被称为“海菜腔”。这是流传最广泛的也是大部分学者、艺术家认可的一种说法,如《彝族海菜腔 彝族烟盒舞宝典》(孙管生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和《红河彝族辞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中均这样解释海菜腔名称。笔者在石屏县龙朋镇调查时曾就该问题请教过海菜腔的国家级传承人后宝云,他也是持这种观点。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种观点认为海菜腔的名字是彝语汉译的结果,但彝语原义又各不相同。著名的民俗学家、海菜腔专家许象坤从彝族语言的角度,对海菜腔名称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海菜腔”来自彝语“黑吉”,是“海上对歌”的意思,汉族把彝语“黑吉”听成了自己熟悉的“海菜”之音,“海菜腔”之名也就应运而生;民间艺术家孙正尧认为海菜腔来自彝语的“赫切”,即指“在一个非常宽广的范围内,大家都喜欢的调子”。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也有学者认为海菜腔之名与“石榴花”有关。如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白章富认为“大水村地区的甜石榴闻名滇南,海菜腔又名石榴花,就是因此而命名”。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认为,海菜腔的名称无论是来源于汉语还是彝言,最初之意为何,它们都与异龙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和彝族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海菜腔的发展

海菜腔集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于一身,音域宽广,高亢如山峰叠起,低缓似溪水潺潺,被誉为“滇版诗经”“没有污染的艺术”“民族中的美声唱法”“真正伟大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取得很大成绩。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6年龙朋镇民间艺人施万恒、蔡桂英赴甘肃省莲花山花儿歌会表演海菜腔,引起中外宾客极大兴趣。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5年,施万恒、李怀秀随国家文化部出访德国、法国、日本等地,悠扬高亢的海菜腔,一次次引起轰动,被外国学者誉为“真正伟大的艺术”。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龙朋文化站和云南田丰音像制品公司拍摄的滇南彝族四大腔,把海菜腔推向市场。同年8月,当时的石屏县文化馆馆长邹和平以海菜腔曲调为素材创作的舞蹈音乐《小马·囡》获得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金奖及创作奖。该节目在2002年12月又获得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国残联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文艺类一等奖。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3年底,民间艺人施万恒、李怀秀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获原生态对唱组金奖,2004年农历大年初一至初六中央电视台12频道转播了这场决赛及颁奖实况,海菜腔等少数民族歌舞成为当年春节的一道文化大餐。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年5月,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新盖中盖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一曲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震惊四座。当时为评委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这样评论海菜腔:“这是没有污染的艺术,真正的民族唱法……活的艺术。”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年8月,李怀秀、李怀福参加国家文化部等单位在山西省左权县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他们演唱的海菜腔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他们也荣获中国“民歌王”的称号。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5月20日,李怀秀、李怀福参加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再获原生态唱法组金奖。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5月,海菜腔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石屏彝族海菜腔就榜上有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瑰宝。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huaifu2.jpg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海菜腔教育传承的环境及演唱结构

(一)彝族海菜腔教育传承的环境

海菜腔主要在“吃火草烟”的“玩场”上演唱。“火草”是石屏县山区田埂、地头和路旁的一种草本植物,高二十公分左右,茎和叶呈灰色,茎顶端开黄花。“火草”做烟丝,既可提神醒目,又可驱赶蚊虫,颇受彝族人的喜爱。“吃火草烟”不是简单的吸烟活动,而是石屏、建水一带彝族青年男女独特的社交方式,因姑娘们给小伙子装烟丝、点烟,小伙子吸烟(当地方言为“吃烟”)而得名。“吃火草烟”彝语叫做“朝勒妮勒捭”,尼苏颇人又把“吃火草烟”称“玩小姑娘”或“玩小伙子”,这里的“玩”绝无“玩弄”“戏弄”之意,而是彝语中主语谓语倒装的语法习惯,“玩小姑娘”或“玩小伙子”即指“小姑娘玩”“小伙子玩”。“吃火草烟”的场地被称为“玩场”。“吃火草烟”属集体活动,彝族男青年多利用赶集过节的机会,邀请邻村的姑娘们“吃火草烟”。如果被邀请的姑娘们同意,他们就可定下“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选择夜晚在村外的山头上进行。月亮升上来了,男女青年如约赶到“玩场”,伴随着熊熊篝火,他们尽情装烟吃烟,唱海菜腔,跳烟盒舞,达情言爱,谈天说地,自娱自乐。往往一场持续几天的“吃火草烟”活动下来,可以促使好几对男女成为意中人。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海菜腔的演唱结构

按照其演唱结构,完整的一套海菜腔由“拘腔”“正曲”和“白话腔”三部分构成。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部分为“拘腔”。“拘腔”即海菜腔的开始部分,“拘”字是石屏、建水一带的方言,表示“谦让、推辞”之意。彝族是一个谦逊豁达的民族,正式演唱之前要先“拘”一下,赞美对方的唱技,表达“我向您学习”之意,恭请对方先唱,这些客气话就叫“拘腔”。“拘腔”唱词一般口语化,生动活泼。此时的腔调一般高亢,多有“气势惊人”之势。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部分为“正曲”。“拘腔”唱到最后,进入海菜腔的下一阶段——正曲,这是海菜腔的主题部分,也是最为繁杂,格式最固定的部分。正曲一般28字,分4句话,每句7字,恰似汉语诗词中的七言绝句,这正好印证了彝族海菜腔受到汉文化影响的说法。演唱时,曲子要分七句唱完,每句叫一腔,所以正曲部分又叫正七腔。这28字并非逐字逐腔演唱,而是词与词中间多有衬词,腔与腔之间多加他腔(如拘腔、亚腔、舍腔、空腔和白话腔)。正曲中的每个字演唱位置也是固定的,28个字在头腔、二腔、三腔、四腔、五腔、六腔、七腔中如此分配:6、1、5、2、7、4、3(有些地方按6、1、5、2、7、5、2或者6、1、4、3、7、4、3的分配),民间又称之为“点字眼”。如此复杂的结构,如果不懂其格式和规律,即便是精通音乐者,也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曲格式固定,内容主要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唱词构成,歌者也可即兴编作,爱情歌曲居多。按照其内容的不同,海菜腔正曲分为:遇曲(男女相会歌曲)、试曲(试探对方,征询愿望)、夸曲(夸赞对方)、勾曲(挑逗对方,引起注意)、恋曲(表达爱慕之意)、闲曲(用消遣的语句展示才华)、扫曲(拒绝对方)、怨曲(埋怨自己运气不佳,才气不高,不能获得真爱)、离曲(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和挂曲(男女彼此间的挂念、思念之情)等。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部分为“白话腔”。“白话腔”是海菜腔的尾声,是海菜腔表演中最精彩的部分。“白话腔”又称“款白话”,“款”为石屏、建水等滇南一带的方言,表示闲聊、“侃大山”之意。“白话”是带有方言韵味的五言句。“款白话”就是用每句五个字的话语互相提问和回答,每句的最后一字要押韵,内容与正曲毫无关系,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人物趣事均可入歌。“白话腔”要求对唱双方才华出众,聪明机灵,能够即景唱词,现编现唱。在此意义上说,每一个出色的海菜腔歌手,首先得是一个诗人。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海菜腔教育传承的特殊功能

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族群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研究一种文化,必先从分析其功能入手。彝族海菜腔,作为一种历经数千载的少数民族艺术,表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蕴含着彝族独特的文化特质,其传承具有独特的价值及功能。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社会功能

1.增进民族交往。海菜腔是彝族“三道红”交际娱乐的桥梁。家居相对封闭的人们通过演唱海菜腔结朋交友、消遣休闲,山间峰头,集场会旁,路上途中,刚刚见面的人唱几句海菜腔,互答互唱之后,心理距离拉近了,陌生人可能变成朋友。“太阳出来红彤彤,不觉来到花园中。四面八方是朋友,五湖四海为弟兄”描绘了彝族同胞相会成友的情景。海菜腔是彝族“三道红”青年男女走向婚姻的媒介。如前所述,海菜腔的主要演唱环境是“吃火草烟”的玩场。“吃火草烟”属集体活动,往往一场持续几天的“吃火草烟”活动下来,可以使好几对男女成为意中人,海菜腔在其中无疑起到媒介的作用。海菜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宝云老师的父母和他本人都是在玩场上定下终身结为秦晋之好的。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促进彝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进步的基础,文化发展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进步的方向保证,现代化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同样也需要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是一种资本”的观点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文化的经济价值受到世人的关注。海菜腔具有鲜明的彝族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对彝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屏县龙朋镇为彝族聚居区,也是目前彝族海菜腔传承最火红的地区。该镇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注重开发民族文化的经济潜力,1985年举办的“飞来石歌舞会”和1986年举办的“老年歌舞会”,汇聚了全镇上百名艺人,他们表演的海菜腔、沙莜腔、烟盒舞、响杆儿舞、手鼓舞等民族歌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歌舞活动时表演者需要穿民族服装,带动了当地服装行业的发展,众人欢聚一处不仅促进了物资交流,还刺激了当地餐饮业、住宿业和旅游业的发展。2000年,龙朋镇录制了四大腔的光盘并成功地将之推向市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海菜腔的传承活动大力推动了彝区经济发展。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教育功能

海菜腔体现了彝族“三道红”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过程就是对后代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德育功能。无论是古代的“万育德为先”思想还是当代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的理念,无不体现了国人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化民也著。”董仲舒的话说明了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三道红”人把本族的道德标准和品德要求融入海菜腔,或含蓄或直白地对其后代进行道德的教育。如一曲海菜腔白话中的歌词这样唱到———男:阿爹阿嬷,吃光家当。女:吃趟喝趟,大吃大喝 。男:吃穷吃光,破衣烂裳。女:细细想想,眼泪汪汪。这首海菜腔生动地教育大家不要好吃懒做,否则只有“眼泪汪汪”的可怜结局。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高本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丰富素材。”海菜腔以“吃火草烟”为主要传承场,这种众人参与的“集体特性”就限制了演唱者不可能各自为阵,而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演唱者彼此配合,相得益彰。如“舍腔”就是众人应合齐唱的曲子,增添了歌唱情趣,渲染了“玩场”气氛。一曲完整的海菜腔唱下来,人们不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团体意识,这些正是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与希冀。通过彝族海菜腔的演唱对人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使彝族同胞团结合作、宽容热情、温恭自虚、尊重他人、崇尚和谐、勤俭节约的美德得以世代传承。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智育功能。海菜腔文化传承的智育功能体现在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上。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一是提高记忆力。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认识的提高和海菜腔影响的扩大,书本、电视和网络中开始介绍有关海菜腔的内容和唱法结构,部分海菜腔还被音乐家谱了曲。但是在此之前海菜腔是没有乐谱的,完全靠口传心授来传承,音高、音强、节奏、和声等,以及第几句中第几个字点字眼,什么时候加入其他腔体,演唱者必须牢记这些庞杂的结构。经典的海菜腔歌词,离不开较强的记忆力。所以在演唱海菜腔的过程中,锻炼了歌手大脑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能力,从而提高其记忆力。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二是磨炼意志力。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总是和克服困难相互联系。海菜腔对演唱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如高音的操练、点字眼的功力、即兴对歌的智慧,这些基本功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好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彝族歌手李怀秀之所以能把海菜腔唱好,与她十年学艺的辛苦分不开,她用强大的意志力克服了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最终成为了“民歌王后”。可见海菜腔的演唱使歌手意志得到了磨砺。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三是培养创造力。“创造性就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之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揭示了我们人类世界与动物界的天然分界线”“创造是人类最高智慧”,而“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雨果语)。海菜腔是彝族青年男女对唱时所运用的曲子,颇有赛歌之意,所以大多唱词是即兴发挥的。能唱会歌的小伙子在玩场上是最受姑娘们欢迎的人,而对不上歌者不但会受到姑娘们的冷落,还会让同村小伙子感到“失望”,同样,姑娘在玩场上如果表现出色,她们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每个人都会绞尽脑汁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演唱海菜腔的过程也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过程。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四是锻炼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是思考问题、感知事物的重要基础。海菜腔结构庞杂,演唱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点字眼”为例,歌手需要把四句话中的28字分配到七腔中,分配方法一般是6、1、5、2、7、4、3,即第一腔唱6个字,第二腔唱1个字,以此类推。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必须集中注意力,否则会“点错字眼”。在通宵达旦的对歌中,演唱者的注意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五,塑造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外显形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它是集体性潜意识。由于某一种文化对一个民族长期的熏陶,该文化的主体就会具有共同的、稳定的心理趋向,尽管有时并不为人所知,但它却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考虑问题的方式等,渗透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塑造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族的民族性格。“文化传承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是心理传承和价值体系传承。”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菜腔的演唱深化了彝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了彝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一堆篝火,数杆烟筒,几曲海菜腔,陌生的青年男女不仅可以相互熟悉和了解,而且有的结为秦晋之好。“拘腔”中的尊重他人,“款白话”时的竞争与幽默,演唱过程的“男组”和“女组”对唱中的团结协作,传承了彝族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了彝族开朗豁达、乐观进取、团结合作、谦虚温良、朴实耿直的民族性格。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美育功能。音乐的灵魂是“美”。朦胧月色中,一曲海菜腔,几杆火烟,一群青年男女,不仅让人们看到彝族“三道红”人的生活情趣,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曲中有曲,腔中有腔”的扑朔迷离而又经纬分明的歌体结构,跌宕起伏的节奏旋律,真假嗓音交替使用的演唱技巧无不透露出海菜腔的形式美;鲜明生动的唱词、美丽真实的情感无不展现出海菜腔的内容美;海风蝶泉、高山流水的美轮美奂无不展现出海菜腔的意境美。海菜腔以其委婉动人的旋律,饶有趣味的表现手法和月夜对歌的生动场景,体现了“三道红”人的美学观念。其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高度的统一融合,形成了海菜腔的美学性质和审美标准,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音乐美学观念的重要标志,显示了彝族传统美学思想的厚重底蕴。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世界的发展是无法割断历史的,离开了对先人长期的文化创造和积累的继承,人类将难以生存。因为民族文化是历史上维系该民族生存的经验体系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仅有族人适应和利用所处自然环境的经验和智慧,也包含对天文、地理、生物、人际关系、生产技能、生活知识的种种认识。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是一个民族能够存续的基础。同样,传承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是海菜腔独特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彝族的特殊才能和难能可贵的品格,使海菜腔在传递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塑造着与民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一代新人。0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文字来源:微信公众号-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注释从略;图片来源:石屏县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简介:普丽春,女(彝族),云南蒙自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长江学者”和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云南省社会科学专家、云南省教育科研专家等。兼任云南省领导科学与决策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云南省少数民族艺术学会常务理事会。

haicai01.jpg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