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文书法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具有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率意表现的特点。传统彝文书法主要有抄本手书、竹木简牍、金石铭刻、甲骨、兽皮等表现形式,字体具有鲜明的地方差别和文化创意性。彝文书法与汉字书法都源于实用文字的书写,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探究彝文书法创作表现方法,就是要让它在当代艺术发展长河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传承,繁荣和发展彝族文化艺术。
关键词:彝文书法;表现形式;比较表现方法
彝文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彝族有史以来一直使用的文字,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是我国民族古老文字中较古老的文字之一。由这种古老文字所记载和传承的,是迄今已经发掘、收集、整理的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文献。随着这些年来对这些彝文文献典籍的研究梳理,彝文书法艺术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当前对彝文书法究竟该如何发展,学界尚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对彝文书法的艺术表现与创新问题,各地也还在摸索之中。本文就彝文书法的艺术创作表现方法问题,结合实践作一些分析探讨。
一、彝文书法及其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彝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彝文书法也被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受到学界的重视。究竟彝文有没有书法,或者说古彝文文献资料算不算书法,也颇多争议。对于这个问题,按照邱振中先生的观点,“任何一种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都会逐渐产生出将文字加以美化的要求,渐渐地,书写便有了各种细心的修饰,年深月久,修饰的技巧积累到一定程度,经过修饰的文字便与日常使用的文字有了明显的区别。这种着意书写的文字,便是所谓的‘书法’。”[1](P217)从这一点可以说明,彝族文字在被毕摩创造、规范和用于记录彝族社会历史、宗教、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和医学病理等的过程中,以及大众学习者手抄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逐渐产生从开始的语言文字形式转向日常着意书写和修饰的视觉艺术文字形式。这种着意书写的文字,就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各类彝文文献典籍、金石铭刻、竹木简牍、甲骨兽皮等文献资料上的字体,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彝文书法。
由此,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彝文书法,是一种以彝族文字为基础,主要由文字的创造、规范和使用者毕摩以及大众学习者书写的,多见于彝族古文献典籍、金石铭刻、竹木简牍等载体,并在彝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字体。伴随着彝文字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彝文书法的发展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们具有独特鲜明的特点。
一是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彝族典籍《物始纪略》、《彝族创世志》、《阿细的先基》、《西南彝志》等的文献材料可以证明,彝族与汉族一样,是一个自古以来就重血统、善史志、修家谱、记传承的民族。”[2](P122)正因为彝族善史志、记传承,才产生了一部部世代相传的彝文文献典籍和数以千计的彝文碑刻,它们既是彝族社会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宗教、艺术、民间口传文学的文明史,也是由主要传承者毕摩以彝族文字亦或彝文书法记录传承的书法艺术发展史。在中国书法史上,还没有出现像彝文书法这样如此之多的鸿篇巨制的书法长卷,如《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宇宙人文论》等无数的手抄本典籍,以及彝区各地数量之多的叙述家谱、家支、历史事件和人物、宗教信仰及祭祀活动、民风民俗等的彝文碑刻。以书法艺术形式表现如此丰富而广泛的内容,在书法史上可见一斑。
二是风格多样性。“现存的彝文可以分为云南型、贵州型、四川型、广西型。从彝文的字形来看:云南彝文多用毛笔书写,笔画较多,婉转波折,笔锋明显。贵州彝文多用毛笔书写,笔画较多,字形圆润,略为倾斜。四川彝文多用竹笔书写,遒劲方直,字形明晰。广西彝文和贵州彝文基本一致。”[2](P267)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彝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孕育了彝文文字的发展形态,而不同彝文字体风格的产生,取决于创作或书写者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当前,在川、滇、黔、桂四省的彝族聚居区,发掘和收集了大量的彝文献典籍和金石铭文等,这些书写文献和镌刻铭文的彝文书法,颇具典型的地方风格。如贵州水西彝文文献中的字体书法,书法笔锋明显,波折起伏,顿挫婉转而刚劲有力,“有人为该地区的字书风格作了高度概括:‘横不平,竖不直,弯弯扭扭,曲线美。’”[3](P87)如 《宇宙人文论》之字体书法,用笔丰富多彩,笔势劲健,风貌简古,有如明代宋克之章草神韵。又如,川、滇大小凉山彝文纸书文献的字体书法,多以竹笔书写,书法字体粗壮圆润,少笔锋,收藏于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吉木家支彝文文献的字体最具代表性,书法字体浓淡墨相间,象形写意意趣浓厚,较好地体现了古彝文字的原始特点。
三是表现的率意性。当一种书法艺术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的时候,书法艺术所体现的“道”与“技”双重性的契合就趋于协调。当这些日常着意书写的文字被书写者倾注了美感意识和书写技巧时,彝文书法的艺术自觉与作书者真实情感和率意表现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当面对这些彝族先民们日常书写的“书法”时,会被作品中体现出的质朴、亲和、直率的民族性格和流露的真情实感所震慑。正是这种肩负着民族历史责任的情感体现,它才统摄着毕摩和彝族社会中许多有识之人用发展中的彝文字体以布局谋篇的谋略,不断地适应书法多种材料技法的应用,相对于书法“技”的价值来说,或妍或丑、或正或奇,以书法形式记录的过程进行更为重要。那些结字用笔的笔力墨线的淋漓挥洒,那些笔形字态的象形与表意朴拙自然的韵味,无不体现着彝文书法的率意与本真精神。
二、传统彝文书法的表现形式
(一)抄本形式的彝文书法
在彝文文献中,以纸本手书抄写的文献可能为最多。由这类文献书写的彝文书法,也因纸材料和毛笔、竹笔等工具材料表现的可塑性,书法艺术风格也十分独特。从各地发掘的现有实物看,表现内容大多以历史、宗教、文化习俗、天文地理、病理医学等为主,这是彝文书法承载的文化历史价值。与汉字书法一样,从甲骨文、金文、小篆这些发掘的实物来看,在其书法艺术价值的后面,更大的是潜在的文化历史价值的效应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是时代发展和政权更替作推助,而彝文书法则在彝族社会中自我分化发展。所以,抄本形式的彝文书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封闭性的影响,这些手书的抄本彝文书法,也就具有了地方特征,如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的抄本彝文书法,就具有各自的特点。
(二)竹木简牍形式的彝文书法
这类形式的彝文书法,是把一块块竹、木片用麻绳串联成卷,再在上面书写相关内容的书法,这与汉字书法的竹木简牍是一致的。这种形式的彝文书法,由于纸张的匮乏,毕摩或大众学习者们书写时,也是用竹、木、羽毛等书写工具书于竹、木片之上。这类书法,也明显带有手书的特征,随竹、木片直行书写,与汉代竹简木牍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收藏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书写于清代的彝文竹简《勒俄阿莫》、《苏尼源流》,收藏于西南民族大学彝文文献中心的毕摩经书《祭祀经》等。这种形式的彝文书法,各地都藏有数量不等的、字体风格也有着地方的区别,书写目的则具有一致性。
(三)金石铭刻形式的彝文书法
这类形式的彝文书法,主要表现为摩崖、碑刻、甲骨、印玺等形制材料上。尤其以碑刻为最多。云南武定、元谋等地,贵州毕节、大方、纳雍等和广西、四川等地均有发现,是继抄本形式彝文书法之后又一种有着丰富的表现内容及形式的彝文书法。这种形式的彝文书法字体更显饱满粗阔和有力,笔画沉着雄健,如《罗婺贤代碑》摩崖镌字骨力雄强,饱满丰润。贵州和广西的金石铭刻形式的彝文字形则状如章草,呈现出笔锋明显,顿挫笔突出,弯直相间、平直并用。字体清晰流畅,笔锋刚劲有力,顿挫明显,行文从左至左直书。如《大渡河建石桥记》、《拦龙桥碑记》等金石铭刻,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表现形式的特点。
(四)其他形式的彝文书法
这种形式主要包括骨质、兽皮、旗帜等载体的彝文书法。其书法因工具材料使用的不同,字体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刻制于动物的肋骨、股骨、肩胛骨、头盖骨等骨头上的骨刻文字,字体线条犀利,棱角分明,书写随形。而骨简则依据骨片长短成行书写,字体风格也因各地而异,形式风格和章法与汉代竹木简牍相似。书于兽皮之上的皮书,字体线条饱满圆润,直书成行,字体大小参差,字体书写特点也有地方差别。
三、彝文书法与汉字书法表现方法比较
据许多彝学专家推断,彝文产生已有数千年历史,并与汉字在远古的时代有着渊源。学者陈英、余宏模等人就认为“彝汉同源”,本文持此观点。并认为,在汉字从早期记事的实用需要一步步走向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彝文也在实用需要的书写过程中完成着书法美的形式意味和演变。
(一)彝文书法与汉字书法都源于实用文字的书写
早期汉字的实用书写之甲骨文、金文书法,源于人们的日常实用性书写。彝文文字作为中国早期文字的衍生形式,也是而且一直都是以实用性的需要用于记录彝族社会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文献,正是彝族先民们日常书写的产物。正如中国汉字书法最伟大的作品王羲之《兰亭序》、《丧乱帖》,颜真卿《祭侄文稿》都是日常书写的产物一样,彝文《物始纪略》 《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等作品也都始于日常书写。这种并非为欣赏的目的而创作的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作者书写时精神活动的轨迹。“一种与日常书写关系如此密切的书法,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与‘书面语言的美化’分道扬镳。人们使用这种文字,即介入书法活动,而这种书法所挟带的种种观念、感觉,已经通过人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渗透在他的灵魂中。”[1](P219)所以,不论是汉字书法还是彝文书法,这种日常实用书写所遗留下来的数以万计的书法作品,既是一个时代的字迹,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兴衰沉浮,又是一个人随手书写时的文化气质、性格和命运的内心生活写照,以及这些字迹后面所蕴含的美感意识和书写技巧。
(二)彝文书法与汉字书法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表现形式
从传世的书法作品来看,彝文书法与汉字书法都从远古走来,从相同的文字中蜕变而走向艺术审美。甲骨形式的汉字书法和彝文书法,以刻画坚韧犀利的线条和行款形式浑朴天然。金石铭刻形式的汉字书法和彝文书法,都以凿刻或铸造的圆浑刚劲的书法字体尽显彝汉文字的鬼斧神工之魅力。纸本手书的彝文书法和汉字书法,则以线条、结体、章法的多样变化来创作表现出具有民族文化底蕴与审美内涵的书法作品。竹木简牍的彝文与汉字书法,则更是表现形式相同、表现手法相似。彝文书法与汉字书法这些相同或相似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同源同根的,各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只不过这种文化交流与渗透力度或强烈或微弱,或直接或间接而已。
(三)彝文书法实用化发展,汉字书法开放性发展
中国早期文字产生后,汉字书法从早期为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实用性书写逐渐转向实用化与艺术化并行发展,而后则高度艺术化,特别是书法发展至汉魏六朝,篆、隶、楷、行、草诸体完备,各文人书家相继涉足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领域,使汉字书法完成了从生产生活实用向艺术审美表现的“技”、“艺”、“道”的境界追求,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精彩绝伦的书法艺术作品。自始至终,汉字书法书法都有各朝代的国家政权为其护佑,使其不断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萌生新的艺术表现观念意识,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书风,如有学者总结的商周尚象、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等的时代总体风貌。
彝文书法似乎在漫长的岁月中未有惊人之突破,然而平缓的进程可能正孕育着更加有序、有质、有规律的发展。它没有像汉字书法一样有着国家政权为其护佑,但却在封闭的彝族社会内部以一种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和文化嬗变的态势,融入了彝族人民的文化心理、智慧和彝族人的文化血统、文化气质,实现了书法的传承与延续。基于实用化的功能,记录和传承彝族文化、艺术、宗教、天文地理、历法星占、病理医药等,使彝文书法演绎了一部高度实用化的艺术发展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因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彝文书法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和表现手法,并在很长一段时间范围内完成了各地方性书体的发展演变。
四、当代彝文书法创作表现方法
彝文书法在当代受到人们的重视,是这个时代民族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结果。作为体现彝族人的文化气质,彝族人的审美观念的彝文书法,在过去彝族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彝区发展着而不鲜为人知。在当今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浪潮中,彝文书法凸显了它的璀璨光芒,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民族艺术的创作表现研究阵营中,充实和壮大了彝文书法创作发展的人才队伍,也逐渐使彝文书法走向学术争鸣,与时代同步的发展高度。就当前彝文书法创作的发展形势而言,可以谋求以下一些创作表现方法,促进彝文书法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上溯下探,学古通今
书法艺术创作是一种精微的艺术活动,需要调动主体的对于“技”、 “艺”的把握之“道”。而这种由“技”而“艺”乃至“道”的获得,是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炼和在磨合中达到一种默契,才能在创作表现出来。彝文书法创作的技、艺的获得,也有一个长期的学养积累过程,与汉字书法一样,需要不断地向古人学习,以求取广博。
一是学习传统彝文书法中彝文的纯正书写意味。现在,有人在这一领域也总结出了一些书写规律,如学者马锦卫把彝文的书写结构分为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交叉结构七种形式,便于学书者从结体上认知规律。而有学者又将彝文书写顺序分为:先主后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中间后上下、先外围后里边、先两边后中间,先上下后中间等行笔顺序,使书学者能把握书写要领正确书写。二是精研传统经典的彝文书法碑帖。彝文书法经典作品繁多,可以以现有规范彝文为基础,做好书写基本功,再在此基础上以各地区的彝文书法字体风格的作品为切入点去学习研究,就像汉字书法由近及远、溯本求源地学习一样。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学习范本。可供我们学习参考的彝文书法范本很多,可依据地方风格分类学习,如《宇宙源流》、《镌字凤氏碑》、《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千岁衢碑记》,以及抄本手书和木刻本的诸多文献,都是极佳的学习范本。
(二)融入汉字书法表现方法与技巧
第一,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借用汉字书法丰富灵活的形式。汉字书法的格式,有中堂、直幅、横披、扇面、手卷、信札、对联、通景屏等多种形式,而古彝文书法的章法结构大多是遵循每行字从上到下每幅字从左到右的直行书写特点。彝文书法创作可以灵活采用汉字书法的这些格式进行创作,使其能够适应现代人共识的书法作品形式,让人们便捷地接受广泛地宣传。
第二,从表现内容上,也可以像汉字书法一样,把彝族文化中精辟的文萃选择性加以表现,一来宣传彝族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把汉文化中的经典要义以彝文书法的审美形式创新性表现出来,实现彝、汉文化艺术的互动交流。
第三,从艺术表现载体和工具材料上,彝文书法也可以作创新尝试。传统彝文书法载体主要是纸、金石铭刻、木刻,还有部分甲骨、兽皮等载体,书写工具也大多是竹、木、羽毛、毛笔等。现在大多也像汉字书法一样用毛笔书写。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变,会对传统彝文书法字体的既有形式意味形成挑战,这就需要创作者审时度势,以严谨求实的艺术创作态度去提炼和加工古彝文书法的现代表现性,充分吸纳汉字书法艺术对书写工具和材料的适应性,去丰富和完善彝文书法的艺术创作。
第四,从彝文书体规范上,也可以借鉴汉字书法的创作经验。汉字书法有篆、隶、楷、行、草诸体之分,有金文、秦篆、汉隶、魏碑、唐楷之青史美誉,佳作连连。古彝文文字及书法发展数千年,没有像汉字书法那样有楷、隶、行、草、篆之分,无论是金石铭刻和手抄卷册的书法,多以“正体字”为主,且书写的地方差异大。但凭借当前这些大好形势,也可以借鉴汉字书法的书体发展经验加以探索和尝试,创作出有新面貌的书法艺术作品。如近几年来创作中涌现的“楷、行、隶、草”等书体的创作不断崭露头角,就是一个例证。
(三)实用性和艺术性双轨式发展
历史上的彝文书法经历了源自文字和源自书写的高度实用化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彝文书法发挥了它传承文字、记录历史的实用功能,完成了古彝文书写的规范与美的形式意味的界定,使彝文书法在字体构成和构形方面凸显了彝族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的文化创意性。相对于彝文书法而言,汉字书法则紧随历史发展与文化演进,从开始的源自书写的实用性,完成了从萌生期到鼎盛期、再到实用与艺术化发展的过渡期,最后走向了一种艺术的全面自觉,使汉字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符码。
有鉴于此,当前彝文书法创作,首先就应当让它从实用化的高度自律中走出来,用艺术化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意识及手法创新发展彝文书法的艺术表现功能,基于彝文书法原有的表现手法,推陈出新,融入当代人的审美观念,把当代人的文化心理、艺术气质和精神意向融会其中,使彝文书法与时代发展同步。其次,用艺术化发展的眼光去提升实用性的表现领域,提高彝文书法在生产生活中丰富民族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职能。
彝文书法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探求彝文书法创作表现方法,能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彝文书法那种独特的民族精神气象,那种富有神秘意味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激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关心、关注和参与到这项民族艺术的传承发展中,让它在时代艺术发展长河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传承,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彝区,繁荣和发展彝族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邱振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马锦卫.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朱崇先.彝文古籍整理与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作者: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原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5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拍摄于2019年巍山彝文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