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是农村文化发展中走现代化与传统化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之路的一种可行模式。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洗礼,不少传统村落正在遭受“持续性破坏”,甚至濒临消亡。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思考
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保护古村落是农村文化发展中走现代化与传统化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之路的一种可行模式。
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即建村[2014]61号文件,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基本要求、保护措施、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及中央资金补助管理提出就具体的指导意见,当前城子古村保护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保护措施不够有力;二是保护经费相当缺乏。
一、泸西县城子古村落的基本情况
泸西县城子古村落,位于泸西县城南部,永宁乡境内大永宁村委会。地处两州(红河州、文山州)三县(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交界处,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路,距泸西县城25公里,距州府蒙自近200公里,距省城昆明197公里,是泸西县连通州内各县(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门,泸中(泸西县城至开远中和营)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极佳,为休闲、写生旅游的首选地。
古村现存民居的建造年代有条非常清晰的脉络,据记载:明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飞麟山上建土司府、江西街,至今已600余年。在昂土司鼎盛的年代,江西街房屋林立、店铺相接、后毁于兵火。古村现存历史最长的房屋为小龙树山顶的二十四家人。据现居的房内的一位老人说此房建于清雍正八年,至今己270余年。当时为二十四家人共同建造,旁屋顺等高线于同一水平面上,样式为最原始的土掌房民居,无院落无窗子,房屋围护结构均为泥土夯制。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寨的发展由山顶逐渐向下及向北发展,建立了中营居民组团。建筑样式也随着汉文化建造技术的进入而发生了改变,房屋逐渐变成了“一颗印”样式即一正房、二耳房、一照壁,内院即为天井,以利于采光,靠内院一侧墙,采用木质墙且开窗。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房屋居住的舒适性。但这些房屋屋顶依旧相连成一个一体的平台,还保持着彝族土筑民居的特色。随后,发展建立了小营民居组团,此时的民居开始出现汉式门头及坡项建筑,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完整,已深得汉式建筑的精髓(如李将军第),但大多数民居在吸取了汉式建筑的精华后,在屋顶与外墙的建造上依旧保持传统彝族土掌房的特征,成为汉彝建造技术完美结合的鲜明例子。城子古村因自然及历史的发展,完整而真实的保存了不同时期建造的民居的不同特点及发展过程,为民居建筑史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古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人。古村位居中央为厚土,左青龙属木,右白虎属金,上朱雀属火,下玄武属水。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相完整。城子古村在选址与建设上多处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是传统风水学说指导村寨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传统古村落保护面临危机。新村建设、旧村改造、道路动迁等等,都牵涉到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使原有的保护性规划较难落实。村落旧有的场所、节点、街巷空间正逐步缺失,部分体现传统特色的历史空间被侵占,出现了水体污染、河被填埋,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住在历史建筑里的居民希望改善居住环境,要求拆掉历史建筑翻造新房;农村环境整治原则要求村容村貌整洁划一,难免破坏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在现代化大发展的冲击下,古建筑保护的防线常常轻易地被冲破。
二、泸西县城子古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泸西县城子古村落具有原创性和不可再生性,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能够为泸西旅游发展提供优势的关键资源。进行古村落保护,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所属区域环境中,使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古村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流传后世,永续利用。
(二)有利于旅游业态的转型升级。目前泸西县有1个5A级景区即泸西阿庐古洞,以古村落为主的景区只有城子古村1个,但观光模式趋同。旅游发展特色是生命力,差异是竞争力,通过进行古村落保护,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规模化、精品化,以创新的文化理念和大手笔的文化策划,激活静态资源的价值内核,促进旅游业态的转型升级。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家园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生活质量追求日渐提高,古村落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进行古村落保护建设,使传统文化与现念接轨,以符合现代的语言和表现方式,激活并拓展古村落、古民居的功能价值和生命力,切实推动农村软硬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当地村民也可从旅游发展和土地资源整合中真正受益。
三、泸西县城子古村落保护的实施原则
(一)保护性原则。严格保护城子村周边的自然环境,保持城子村真实的面貌,以及和谐的居住生活形态,改善居住环境,运用保护与利用的方式,使其有生命力,可持续的发展。
(二)坚持保护第一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创新的保护模式和灵活的开发理念,变被动保护为保护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基础上科学保护,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互动发展。
(三)坚持分类指导与分级负责相结合。古村落、古民居的分布形式、现实情况、保护要求、开发形态不尽相同,要实现最佳形式的保护、最高效益的利用,必须系统谋划、科学运作、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四)坚持尊重民意与宣传引导相结合。“保护”工程是一项挖掘发展资源、惠及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要切实尊重群众意愿,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组织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实施,不搞形象工程,使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成为全社会普遍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四、泸西县城子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一)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 产权问题是古村落保护困扰已久的难题,古村的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私人所有,修缮所需大量资金,村民自己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进行修缮,政府未必能承担大量的资金。
(二)保护文化遗产。主要重点为:壮族的虫茧巴乌、彝族的大三弦、苗族芦笙等通过乐器制作及乐器演奏的形式向游客展现传统民俗,建设老协会、土司府两个陈列布展区,收集民族特色乐器和民族服饰、手工制品、艺术照片、老照片等展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户,进行原生态民族建筑、服饰、生产、生活习俗的展示。
(三)重点景点的修缮整治。在保持城子村落整体风貌与格局的同时重点对将军第、张冲故居、盘北指挥部建筑院落和墙体进行保护,在确保其建筑格局整体保留不变的前提下,对房屋檐口、门窗等局部有破损的地方进行局部维护和修缮。
(四)特色产业培植。发展示范农家乐和示范农家小旅馆。因势利导,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土掌房、看田园景、品民族情”为目的的“农家乐”生态休闲游,走出了一条以游补农、以游助农、以游促农的良性发展路子。
(五)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整治和完善村内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完善消防、防灾避险等必要的安全设施。整治文化遗产周边、公共场地、河塘沟渠等公共环境。(1)房屋修缮。按照《城子古村传统村落保护详细性规划》,重点做好村内现代化建筑的拆迁及改造。在不干涉居民日常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尽可能还原城子古村原貌,以屋顶坡改平,对屋面和墙面进行与古村落风貌相同的装饰处理。(2)集中圈养点建设。为做好村内的环境卫生工作,解决村内群众人畜混居的状况,在龙树坡坐落建设集中圈养点。(3)台地的绿化整治。充分利用植物生态隔离,合理遮荫,美化视野的特性。栽植本地树木为主,采用疏林草地布局方式,并配以本地特有的草和花进行绿化。(4)消防设施完善。架设管道、安装消防栓、购买消防摩托等。
(六)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落实责任义务,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村民和公众参与,建立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预警和退出机制。把村落保护要求写入村民公约,增加村民的经济利益和维护村民习俗的文化权益,确保村民在保护开发中获取收益,让村落保护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全社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