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彝族羌族民间舞蹈的异同略说
作者 徐兵 2022-05-30
原出处:《四川戏剧》2012年第4期
摘要:舞蹈来源于生活。彝族和羌族作为四川省有代表性的两个少数民族,由于两族平日高山生活、服饰穿着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似,致使两族舞蹈体态上有相同的地方。究其民间舞蹈,有诸多相似之处,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笔者就两个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型、服饰和体态动律三个方面的异同做出比较,并分析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彝族;羌族;民间舞蹈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彝族和羌族是四川省有代表性的两个少数民族,受历史和环境的影响,两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相近似,都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安定的农耕生活,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和传承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两个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舞蹈有诸多相似之处,也都有各自的特点。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族舞蹈 图片来自千里凉山)

凉山彝族是四川省少数民族的一个代表,主要聚居在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民间舞蹈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羌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现在主要集中居住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以及北川地区,受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一部分迁居到成都邛崃,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羌族民间舞蹈很多,主要是表达羌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神的崇拜等,至今还保留着原始、古朴的舞蹈艺术形式。彝族和羌族都聚居在四川盆周的高山地带,其民间舞蹈也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类型的异同

彝族舞蹈与羌族舞蹈从其习俗、宗教等活动中舞蹈的形态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祭祀舞、习俗舞、战争舞、劳作舞四大类。彝族舞蹈有:“苏尼且、孜额且、知孜苏且、瓦孜嘿、扯格、锅多、扑火舞、都火、喜希苏且、达体、谷追、舍解且、格子且”。①羌族舞蹈有:“莎朗、哟粗布、布兹拉、巴绒、克西格拉和哈日”。②可以看出,彝族民间舞蹈和羌族民间舞蹈就类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达体舞”与“莎朗”

彝族舞蹈和羌族舞蹈的习俗舞从形态上来看,最大的相同之处是“圈舞”。彝族流传最广泛、普及程度最高的是“达体舞”,是以“圈舞”的形式保留至今的。羌族最普及的“莎朗”也是“圈舞”形式。在舞蹈时都是男女一起手拉手,连臂而舞,都按逆时针方向舞动。舞蹈中伴有歌唱,自娱性极强,大多在传统节日或丰收时节进行。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达体舞”和“莎朗”都属于自娱性舞蹈。“达体舞”是普及率最高的群众性彝族舞蹈。在彝族各地区也称“对脚”、“达踢”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娱性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各区县。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手挽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随乐而舞。舞蹈以下肢动作为主,因连臂而舞,故手臂动作较少,也比较简单。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达体舞 海来阿平摄)

“莎朗”是一种具有浓厚游牧生活特色的舞蹈,传说是“莎朗女神”教人们跳的舞蹈。广泛流传于各羌族地区,因生活习惯及自然环境的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也有所区别,动作规范标准也不太一致。每逢羌族的婚礼、节日、丰收时都会架起一堆堆熊熊的篝火,围绕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莎朗”,一般边唱边跳。它与流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达体舞”在形式上有相似的特点,舞蹈时也是众人连臂而舞,载歌载舞,通常节奏皆以歌声协调,无其他伴奏。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苏尼舞”与“布兹拉”

彝族和羌族都崇拜大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彝族主持祭祀活动的是“毕摩”和“苏尼”。“毕摩”和“苏尼”为祭司,主要负责祭祀活动中诵经、祀神、跳“苏尼舞”,“苏尼舞”汉族称皮鼓舞。羌族的“释比”在祭祀活动中跳的舞蹈称为“布兹拉”,汉族称羊皮鼓舞。两种皮鼓舞的功能是相同的,都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者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本民族的祭师;祭师在舞蹈时都持皮鼓。纵观古今,彝、羌舞蹈中都有皮鼓舞的出现,而皮鼓舞的出现一般都是在祭祀活动中,属于祭祀类舞蹈。彝、羌皮鼓舞舞者都以左手持鼓,右手持鼓锤敲击鼓面。但彝、羌皮鼓有所区别,羌族的为单面鼓,而彝族有单面也有双面的。彝族皮鼓舞一般为单人舞,而羌族羊皮鼓舞有单人舞,也有集体舞。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奔放的羌族舞蹈 图片来自四川文明网)

二、服饰的异同

凉山彝族的服饰,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凉山地区彝族服饰大致分为头帕、上衣、下身、领带、鞋子五部分。彝族男子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汉语称“英雄髻”。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一种方式,不能触摸。男子下身多着宽脚长裤,根据地区的不同,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之分。凉山彝族男女上身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女子大多都穿裙子,一般为两节,腰小摆大。成人为三节,上节为腰,中节直桶状,下节成细密格纹。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褶皱,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彝族的衣领则是单独制作而成,不与上衣相连,呈条带状,上缀有银苞泡花,前面正中扣连处有一长方或梅花形领牌。凉山彝族服饰没有腰带,只有上衣及裤、裙。彝族男女均穿自制的绣花鞋和草鞋。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羌族服饰大致分为头帕、上衣、下身、腰带、鞋子五部分。羌族男女皆包头帕,男子喜包青色头帕,冬季有的还喜欢戴狐皮帽;女子服饰鲜艳多彩,头饰因区域不同分三类。一是绝大多数包青色头帕,绣以花纹,再覆绣花头巾,亮丽多彩;二是黑水地区妇女则包白色头帕;三是西北部包括赤布苏、理县等地妇女头顶瓦状绣花黑头帕。男女上身皆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形似旗袍,男则长过膝盖,女则袭脚背;下身则穿长裤。妇女衣服及裤脚边绣有鲜艳的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图案银饰;女孩选用的颜色多为鲜艳亮丽的色彩;羌族男子腰带较女子为简单简洁些,多系黑色羊毛腰带或红棉腰带、绣花腰带,女子则在绣花围腰后系绣花飘带,样式及花纹也比男子丰富多样;羌族女子喜穿“云云鞋”或“钩钩儿鞋”。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羌族女子群舞《花儿吉纳》 来自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三、体态动律的异同

1.舞蹈形态和动律相似

羌族舞蹈与彝族舞蹈形态、动律相似之处表现在身体前倾、上身挺立、膝盖微曲,身体在舞蹈的过程中自然颤动。纵贯四川省,我们发现在彝族舞蹈包括“跌脚”、“对脚”、“跳月”、“苏尼舞”等各种舞蹈的形态和风格与今天的羌族舞蹈最为接近。根据“同宗异支”发展规律来看,他们都是以携手环舞、顿足踏歌作为共性的。彝族舞蹈胴体的转动、顺拐等舞蹈动律可在羌族舞蹈中追根朔源。从而也证明了羌族舞蹈与彝族舞蹈有着重大的渊源关系。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来源于生活,由于两族平日高山生活、服饰穿着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似,致使两族舞蹈体态上有这些相同的地方。两族的舞蹈手臂动作都比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昂首、拧身等体态多见。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舞蹈风格的异同

彝族舞蹈一般与宗教信仰、民俗活动以及传统礼仪同时出现,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样的舞蹈,均按传统礼仪或者功能要求,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四川凉山地区彝族舞蹈大多简朴、含蓄、浑厚、稳沉,受文化交流传播的影响,凉山周边地区舞蹈比腹地的欢快。彝族舞蹈基本体态为上身挺直,头部稍向前俯,双手一般拉“察尔瓦”或叉腰,双腿在舞蹈时有上下屈伸与颤动,臀部稍翘。由于舞蹈时一般连臂而舞,或穿有“察尔瓦”,或拿有道具(鼓、伞等),故手臂动作受到限制。腿部动作异常丰富,“对脚”、“拐腿”等变化多端,上身与腿部动作变化相呼应,形成拧身与倾斜的体态动律美。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羌族民间舞蹈大多伴随着民俗活动,边歌边舞,一般无乐器伴奏,或以歌声、呼喊声、踏地声统一节奏协调表演。舞蹈没有严格的动作规范,具有一定的即兴性,生活气息浓郁。舞蹈,老百姓称为“手舞足蹈”,羌族民间舞蹈,蹈多于舞。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双脚的交替点踏、小腿划圈、腿部的屈伸与颤动、胯部的开与关、顶胯、肩与胯的划圆和转动、上身左右拧倾和“一顺边”等,双脚交替点踏的重拍一般在右脚上。由于羌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其舞蹈律动特征总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舞蹈时随舞者“顶胯”中重心移动,重心由支撑腿移向顶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腰和胯以上至肩部作轴向的环动,即为羌族舞蹈特有的“一顺边”之美,尤以“萨朗”表现得最为突出。二是以上身倾斜和拧倾动律为主。舞蹈时舞者上身呈“拧倾”状,从而形成“S”型的优美体态,并形成胴体轴向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蹝布蹴”、“布兹拉”等祭祀舞蹈中较常见。因受宗教祭祀仪式的影响,这又是形成羌族舞蹈动律下沉、舞姿古朴典雅的又一原因。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

彝族舞蹈和羌族舞蹈是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居住环境、审美习惯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在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流传下去。Rr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
①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下卷),中国IS-BN中心,1986年版。
② 沙呷阿依:《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的特点与发展》,《文化月刊》,2006年第10期。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
原载:《四川戏剧》2012年第4期。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