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教育史浅探
作者 万栋才 2002-12-01
原出处:《昭通日报》

  昭通历史悠久,在旧、新石器时代均有人类栖息、居住的洞穴和村落遗址,西周时曾建立过"窦地"王国,春秋时是杜宇部族的领地。昭通的古代教育,在夏、商、周、春秋至秦时期,无史料记载,也没有出土文物可考,"五尺道"的开通后,中原文化西移,从典籍和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昭通的教育史,如:汉晋、唐、元、明清历代设置了以中央教育制度协调的地方官学和民间私学,制定了有关的制度。我们研究昭通的教育史,是了解借鉴古代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之一。r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朱提(汉晋)时期郡国官学的初创r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时,蜀郡太守文翁创办了郡国官学,对地方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汉武帝十分重视,并下令在全国推广。到汉平帝时设置了教育机构,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设序。郡国官学先从蜀郡兴起,对开发蜀地培养了不少人才。昭通在汉晋时期称朱提,属蜀地,其教育在这次郡国官学的推动下开始发展起来,并坚持到魏晋时期。r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通出土的《汉孟孝琚碑》有这样两段记载:"广,四岁失母,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比德于玉)乃改名为璇,字孝琚。""病哉仁人,积德若滋。孔子大圣,抱道不施。尚困于世,(况于人哉?德行)渊。"(谢饮涧《孟孝琚碑考释》)这两段文字记载了孟孝琚受教育的全过程。"十二岁随官"是指孟孝琚由于丧母,其父把他的生活学习托付给朱提郡府或孟姓创办的郡国官学,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昭通在汉代的教育情况:一是有一定的教育机构及基础设施,按汉平帝时的设置,昭通(朱提郡)当时有学、校、庠、序各级学校,按照周代以来"25户"可以设塾的规定,民间私学如:"蒙馆"、"书馆"也相继在朱提(昭通)、堂狼(巧家)、南广(盐津)、南昌(镇雄)等县开办起来。二是有一定的师资队伍,学,教师一人;校教师四人,庠序及私塾教师按魏晋南北朝时的户籍计算应该有40人左右。三是规定了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从孟碑"通孝经"和"孔子大圣"的记载推断,《论语》、《孝经》是必修课;从鲁甸出土的几何花砖推断:还开设了算术课程;到了东晋时,课程设置增加了许多,从《晋霍彪招魂墓壁画》图案推断,教学内容还包括了绘画、书法等技艺,识字课以讲述汉夷衣着、饮食、器用、农耕、骑射、祭祀、劳作乃至于飞禽走兽等应用词汇,类似后世的《百家姓》、《三字经》等初级读物。r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汉以来,由于汉夷文化的相互交流,汉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思想也传入了朱提,"今文经学"思想强调:"尊孔",探发六经的"?言大义"以治国,讲求"师法"。在学风上讲"阴阳五行",把天地人事分为五数,用五行相配,将宇宙万物纳入五行范畴,这一思想跟西南夷的《宇宙人文论》中"五生十成"或"十生五成"的观点相一致。这样一来,"今文经学"思想便成了朱提教育的指导思想。"晋墓壁画"正是这一思想的载体,"壁画"把天地万物按五行分为五个画面(顶和四壁),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原始辩证法的教育思想。r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代以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尤其是"郡国官学",在汉至魏晋时期的三百余年间,在朱提奠定了基础。并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各类人才,正如《华阳志》中所讲的:朱提"其民好学,滨犍为,号多人士,为宁州冠冕"。r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爨乌蛮(唐)时期的教育r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代是我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确立了较规范的教育制度,其特点是分科办学,专业较广泛。r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初的昭通是恭州、曲州的辖地,仍称朱提,天宝(公元742年)以后归属南诏,称东爨乌蛮(七部落)。东爨乌蛮的教育,《资治通鉴?唐纪》有一段记载:"韦皋在西川,开青溪道以通群蛮,使由蜀入贡;又选群蛮子弟聚成都,教以书算。欲以慰悦羁縻之,学成则去,复以他子弟继之。如是五十年。群蛮子弟学成于成都者,殆以千数。"开青溪道是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8年)的事,这就是说明八世纪末到九世纪上半叶,西南群蛮派遣子弟到成都留学。群蛮当包括东爨乌蛮,这里离成都最近,其中必然有东爨乌蛮汉夷上层子弟留学成都。成都是西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已办有类似中央所办的各类专业大学,如:"书学院"、"算学院"和"国子学院"、"太学院"、"四门学院"一类的学校,这样才能够使"群蛮子弟"留学成都接受教育并参加"院试"和"乡试"。按当时地方教育制度的规定:县学只设"经学",名额50人,通一经者可升入"四门学",东爨乌蒙的初等教育,无论官府或是汉以来的大姓,一定办有"经学"一类的学校,并开设了诗经、书经等必修课和识字课。每年或间隔几年招收学子20到50名。公元798年后的五十余年间,已有几十名汉夷学子到成都专科学校书法学院和算学院留学深造。这些"群蛮子弟"必定是经过了童生小考"县试"和"乡试"的优秀者方能选送。r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王朝的建立,虽然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政治动荡,战乱频仍,但对东爨乌蛮影响不大,进入唐帝国时期,汉晋时的大姓(孟姓朱姓等)根基尚未动摇,"六姓蛮"势力仍然存在,在地方势力和乌蛮势力的保护下,私人办学仍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从《权载之文集?送袁中丞持节册南诏五韵》诗中也可以知道东爨乌蛮的教育。诗曰:"烟雨?道深,麾幢汉仪盛......上国洽恩波,外臣尊礼命"。这是一首袁滋返唐时在石门关吟成的送别诗,记载了袁滋返唐经过东爨乌蛮沿途受接待的礼仪情景。其中"汉仪盛"、"尊礼命"等句反映了初级教育延续了汉以来的教育体制或汉文化的传播,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周礼》、《礼仪》、《礼记》、《论语》等课程。教育目的是为了东爨乌蛮的开化文明,最重要的是实现其"羁縻之"。r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昭通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