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南诏军事
作者 阿木德布 2010-09-12
原出处:彝族人网
    南诏是中国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光辉一页。当我们再次回首历史尘烟中渐行渐远的南诏时,不得不惊叹南诏先进的军政合一制度。南诏王既是国家的元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数百年来南征北战,东打西伐的南诏国却没有一支常备的军队。军事上实行的乡兵制,乡兵平时为农,就地防务,战时为兵,是一支看不见的军队。
 
RA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王之下,设“清平官”与“大军将”。清平官共六人,每天与南诏王一起共同处理国家大事。六人之中,推选一人为内算官,代南诏王处理公文,有两名副手协助内算官处理公务。清平官之下设置“六曹”,即兵曹、户曹、客曹、刑曹、士曹、仓曹。六曹为南诏最高行政执行机构,设曹长。南诏后期,六曹改制为幕、琮、慈、罚、劝、厥、万、引、禾等“九爽”。大军将十二人,与清平官平级,属武官,出则为统领一方的节度、都督,在朝则协助南诏王处理军机事务。军队在南诏王统帅下,设大军将、军将、将。南诏军“家有壮丁,壮者皆为战卒,有马者为马军”。各地战卒,以邑落远近编为东、南、西、北四军。各军旗帜色彩不同,以示区别。每军置一将,或统千人,或领五百。四军置一军将统领。农闲时操练,战时出征,战争结束后,返回聚邑从事农业生产。
RA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宫中设“羽仪军”,全部由清平官、大军将及高层官员子弟充任,负责守卫南诏王室,也是南诏王的仪仗队伍,数量没有限定。羽仪军由“羽仪长”统领。羽仪长一般有8名,执掌南诏宫廷内部的安全防卫,被称为“方内节度使”。清平官以下的所有官员,晋见南诏王时,都不准佩剑、携带兵器,只有羽仪长可以佩剑。南诏王议政、生活的地方,羽仪长都可以自由出入。羽仪长虽然不像清平官、大军将那样参与议政、决策军国大事,但却是南诏王最信任的心腹。
RA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军队战时对兵士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兵种分步兵(步卒)和骑兵(马军)两种。据《蛮书》载:“凡试马军,须五次上。射中片板,为一次上;中双庶子,为一次上;四十步外走马据颇柱,中斗子,为一次上;盘枪百转无失,为一次上;能算能书,为一次上。试过,有优给。 步卒须为五次上。玷苍山顶立旗,先上到旗下,为一次上;蓦一丈三尺坑过,为一次上;急流水上浮二千尺,为一次上;弄剑,为一次上;负一石五斗米四十里,为一次上。已上一一试过,得上次者补罗苴也。”。现在别说马军的选拔要求,苍山依旧在,当普通的步卒,都要能先上到苍山顶,能跳过一丈三尺的坑,能在急流水上浮二千尺,会弄剑,能背一石五斗米走四十里,人人都比现在的美国陆战队员还强,从乡兵中选拔出来的罗苴子,更是”戴光兜鍪、负犀皮铜股排,跣足,历险如飞。每百人,罗苴佐一人管之。“,这样的军队让当年李宓的20万大军身葬西洱河也就不足为奇了。
RA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平时对兵士的训练是,“蛮王为楼,及诸城镇林邑,但有空平处,即立木八十尺,刻其上为斗子,中间以墨三寸规之,名曰“颇柱”。所试人持竹剑,去颇柱四十步外,走马向前柱,中斗子者上,中第二规次之,中第一规为下。每农隙之时,邑中有马者,皆骑马于颇柱下试习。每岁十一、十二月,农收既毕,兵曹长行文书境内诸城邑村谷,各依四军,集人试枪剑甲胄腰刀,悉须犀利,一事阙即有罪,其法一如临敌。布阵,罗苴子在前,以次弓手排下,以次马军三十骑为队。如此次第,常为定制。临行交错,为犯令。 ”。
RA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军队战时独特的监察制度,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卓有成效的。“每战,南诏皆遣清平官或腹心一人在军前监视。有用命不用命及功大小先后,一一疏记,回具白南诏,凭此为定赏罚。军将犯令,皆得杖,或至五十,或一百,更重者徙瘴地。诸在职之人,皆以战功为褒贬黜陟。……用军之次,面前伤刀箭许将息,背后伤刀箭辄退者,即刃其后。” 。
RA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总是意味着干些杀人放火的勾当,在南诏254年的历史上,每次战争也全非正义行动,战争中允许自己的队伍进行劫掠财物和能工巧匠,但从太平洋岸到印度洋边,无论是攻破成都,还是出国到狮子国维和,都从来没有搞过什么大规模的人口屠杀,这在国内有些主流史学家心中耿耿于怀的奴隶制军队,也算得上是一支世界军事史上难得的文明之师。
发布: 普驰达岭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大理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