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西彝族有三大突历史出建树:其一,建立政权,且体系完善世袭千年的政权史堪称世界之最;其二,本民族文字的使育较之各个彝区,更显成熟;其三,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民族团结蔚为传统
[关键词]:彝族 政权 文字 民族 建树
一、水西彝族的政权历史建树
水西所建立政权沿袭与存在,《大定府志》载:“安氏自汉后主建兴三年至康熙三十七年,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长水西。其受命于中朝,为蛮长、为罗甸王、为姚州刺史、为顺元宣抚使、为贵州宜慰使、为水西宜慰使,号凡六更。而于其国[1],……”,“故自火济至今千有余年,世长其土,勒四十八部,部之长曰头目[2] 。”
水西彝族政权在黔西北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七百四十七年。这一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为蛮长、为罗甸王”,是君长制政权的时期,着一时期较为漫长,是“西南夷君长以什数的存在与延续;“为姚州刺史”等,属受“羁縻”的政权时期;“为顺元宣抚使、为贵州宜慰使、为水西宜慰使”,属土司制政权的时期。蛮长、罗甸王、姚州刺史、顺元宣抚使、贵州宜慰使、水西宜慰使等,水西彝族政权虽六次更名号,但都是“受命于中朝”。水西的方国型的地方政权建构犹具特色。其彝族方国政权,由阿哲蔺(尼)升格为慕俄勾而来。尼政权和勾政权的区别在于,尼政权的构建是以一个家族为主的,而勾政权则是以一个家族为主的同时联合多个家族来构建。水西的“慕俄勾”勾政权在所有彝族勾政权中,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慕俄勾”勾政权结构紧密,体系发育完善,水西主要采取宗法、族权与政权合一、则溪三种统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名称为“阿哲蔺”,即以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核心内容就是确保君长地位继承的世袭特权。君长是最高家族长,在统辖范围主宰政治、军事、祭祀以及经济等权力;族权与政权合一制度称“慕俄勾”,通过婚姻关系、战功的认可,缔结盟约等,把异姓联系起来,使所统辖地盘犹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形成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则溪制度是,地缘和血缘相结合,军事、经济和行政相结合,共同构成一个较为严密的管理系统。
在内阁设置上属南诏的“九爽”类型,水西称之“九扯”,即九个部门。所谓“九扯九纵”是“九个部门,九位主官”的意思,有人把他理解为九个品秩是错误的。在“慕俄勾”勾政权下属的地方机构设置上,把水西(含贵州一部)地盘按十三个行政区来划分,即十三“则溪”。 “慕俄勾”勾政权中央直隶一个“则溪”,《大定府志.疆土志一》载“水西自分三路,称为中水、下水、底水,盖沿三路达鲁花赤、三部土官之旧,每路之下有四宗亲,以宗亲领之,故名,后讹为则溪,其制犹唐之州、宋之军也;凡十二宗亲云,十二宗亲各有分地,又别领土目四人,谓之四十八部,合宗亲为六十也,每宗亲及土目之下,又分为一百二十,各有人领之,谓之一百二十骂裔,骂裔之下各有十夜所,谓之千二百夜所。土目、骂裔、夜所,盖中国之乡里也。”据《爨文丛刻﹒人民土地则溪的管理》的记载,在基层政权“则溪”的管理上,制度规范,分工明细,责任明确,如则窝则溪的管理:“热卧则溪方面,首席洛姆主管,是古哈谷姆、与阿姆布奢;鲁勺益佐、陇赞布姆、濮贤叟密、阿租额觉、阿租古恒、阿博恩娄,散卧的两家,在热卧则溪,任穆濯奕所。[3]”又如《大定府志﹒得初土目监生安光祖所译〈夷书〉四则之其三》称:“木胯则溪:管钱粮阿户,兵马阿五;火著则溪:管钱粮归宗,兵马以义;化角则溪:管钱粮德初,兵马法沙;——以上三则溪属府。架勒则溪:管钱粮阿隆,兵马扒瓦;——此地拨归水城。则窝则溪:管钱粮褒舍,兵马法胯;雄所则溪:管钱粮阿乌密,兵马密苏;以著则溪:管钱粮以苴,兵马阿布;——以上三则溪属黔西。的独则溪:管钱粮这借,兵马叉戛[嘎]那;朵泥则溪:管钱粮那威,兵马卧这;陇胯则溪:管钱粮陇胯,兵马支铺;以上三则溪属平远陇胯系根亨子孙,非瓞实安氏遗脉也。安架则溪:管钱粮阿则七,兵马底苏;其地多属水城,少属郎岱。六莫、于的二则溪,在清镇、修文等处,即水外六目地也。宣慰时,管地方钱粮之夷目号六慕濯色,操练兵马之夷目号慕苴骂色。”
十三“则溪” 由 四十八土目管理,水西四十八部即四十八目,《黔南识略》载:“安氏从前所设之四十八目,在府亲辖境内者十有五:曰阿五,曰阿户,曰化沙,曰归宗,曰嚓革喇,曰卜底,曰杓佐,曰补露,曰以腻,曰总机,曰以支,曰以列,曰得初,曰黑拱,曰罗氏。其在府属及水东者三十有三:曰以箇,曰熊胯,曰得素,曰阿卦,曰黑胯,曰阿戈,曰龙耳,曰龙夜,曰遮勒,曰化那,曰底飞,曰祖尔架,曰陇胯,曰以马,曰阿世卧,曰丙列,曰约虎,曰阿底,曰糯腻,曰密受,曰者代,曰郎白,曰巴架,曰阿乌迷,曰阿箇,曰扒瓦,曰阿坦,曰巴底,曰者社,曰阔波,曰纳额,曰归集,曰内露,今皆从袭虚名而已。阿戈,在今安平界中;底飞,即紧修文;龙耳,龙里或?龙夜,清镇之落阳小蛇尝;化那,有大小化那,在清镇;引枼遮勒,今清镇卫城,古镇西卫[4]。”[3]清﹒乾隆﹒爱必达纂修清乾隆十四年修﹒黔南识略﹒三十二卷﹒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四十八土目,又称四十八“穆濯”, “穆濯”或作“摩戳”,原义为随从人员,如在婚礼活动中,姑娘出嫁时,其叔、兄(或弟)及姑,舅表中选代表送亲,这些送亲的人一般各准备一座骑,找一名陪同人,一是作伴,二是负责喂养马匹,似随从人员,称之“穆濯、”或“嘿绰、”“绰绰”、“绰企”等,将家事放大到社会、国家政权构建后,“穆濯”即成了一等大员,在水西地区,即为先时的三十七、后时四十八部的主官,“穆濯”这一职能,在乌撒部称“苏保”或“粟哄”,在磨弥部称“卓啰”,普安部则称“营”,其余各部也另有名称,但不详,也都不如水西阿哲这样具体。
政权结构紧密,体系发育完善,制度适时性强,世袭继承继位的顺畅保证,使水西在水西部地的政权沿袭从第25代的妥阿哲(济火)到第84代的额菲密宗(安胜祖),还不算在云南的20代,在今天的威宁和赫章、以可乐为中心4代,仅从今天的大方算起,60代世袭存在了一千四百七十四年,创造了世界政权史上的奇迹。
二、水西彝族的本民族文字历史建树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将古代社会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种形态[4],其中文字的创造发明使用是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文字是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计算机是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标志,两者的发明意义有着同等的重大。在我国,土生土长、并各成体系的文字有三种:即中文(汉文)、彝文和纳西东巴文。彝文的创造发明使用是彝族对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宝库的丰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彝族的水西慕俄勾政权,历来有重视彝文使用、传播、整理的传统,如水西阿哲部的第29世君长洛那阿阔就曾经对彝文进行过整理,其事迹因此见诸于《诺沤》、《滇系》等彝汉文献中。
水西勾政权核心的君长到十二宗亲、四十八部(更苴、穆濯、骂裔、夜所等)贵族各家都分属有文化传播世家的布摩,水西君长家的布摩最早是《大定府志》所录的“白皆土目安国泰所译《夷书》九则”中称的突穆和渣喇两家,“《夷书》九则”说:“其先,蛮夷君长突穆为大巫,渣喇为次巫,慕德为小巫。”“突穆、渣喇嫡派在宣威,在大定者乃其支庶也[5]。”突穆、渣喇和慕德三家都出自德娄氏,在作彝姓的能益中,突穆与渣喇是连用的。因在水西部担任大布摩,故在丧祭等仪式中,要专门设置突穆、德娄(即渣喇)的神位。同样十二宗亲、四十八部也有各自的专职布摩,布摩形成世家。布摩为了使其后代很好地继承自己的本领,在君长的要求与支持下,也兴办一种叫“布吐”的彝文学堂(校),如赫章县的辅处乡的“辅处”这一地名就来自彝语的“布吐”,辅处的“布吐”系乌撒家所兴办,另外在威宁的龙场等地也有“布吐”这类小地名,即都是布摩子弟学习彝文的场所。
奢香夫人当政袭任贵州宣慰使后,对彝族文字的使用与传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把彝族文字从神秘中解放出来,打破了传统禁忌的坚冰,使彝文成规模地出现在金石等载体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开来,彝文从传统的传经记史的功用扩大到记账、契约、记录歌谣、书信往来等日常生活中。
至少在三国以来,水西、乌撒、乌蒙、播勒(罗殿国)、磨弥、阿芋路等毗连彝区,从布摩中分离出一种专门以彝文作工具使用而能言善辩的职业的摩史,活跃在彝族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作为社会上层的更兹、慕魁甚至也加入此行列,摩史在水西等地区自然典型地成了“为官一秩”,布摩和摩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彝文在这一地区的使用,从而促进了彝文字发育更加成熟,体系的更加完善,始终走在彝族居住区的前列,成果斐然。以布摩典籍为例,丧事祭祀系列经典,在贵州覆盖影响了除乌撒而外的地区;摩史文献,仅以《西南彝志》而言,在整个彝区也是屈指可数的而得公认的。数以万计的布摩典籍和摩史文献,虽经历次劫难,在原水西地区,仍有数千部留存。明成化钟为代表了水西地区的金属铭刻彝文;《妥阿哲记功碑》、《千岁衢碑》、《水西大渡河见桥碑》等千计的彝文摩崖、碑、石刻,更是见证了水西彝族的本民族文字历史建树。
三、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建树
在秦汉时期的南中地区,活跃着朝廷代表的太守、地方势力的汉族大姓、土著势力的“夷帅”三股势力,到汉晋时期,南中地区,由“夷帅”、大姓和代表朝廷势力的郡(太)守三大势力所控制,在长期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地方势力的汉族大姓、土著势力的“夷帅”势力往往通过一定的形式结盟,而南中的大夷帅默部水西妥阿哲(济火或火济)采取相对独立的态势,不为周围所左右,但却又能把握时机。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嶲。别遣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华阳国志﹒南中志》)。”将雍闿的继任者孟获打败。妥阿哲(济火或火济)为诸葛亮的中路军李恢部纳粮、献通道乃至于开道。《炎徼纪闻﹒卷三》载:“蜀汉时有火济者,从丞相亮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今宣慰使安氏远祖也 [6]。”《大定府志》载:“火,深目长身,面黎色而白齿。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诸蛮戴之。武侯至,献粮通道以迎,遂佐擒孟获,因令世长其土。”
妥阿哲协助诸葛亮统一了南中地区,为蜀汉北伐曹魏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后方,为国家结束分离局面而统一是立下功勋的。
妥阿哲时期制订的为政之道基本上都代代相传,即受命于中朝(国家),积粮、献粮、通道,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巩固西南边疆,同各民族和睦相处,使千年一贯制的政策保持了长期性和稳定性。其中在汉(蜀)、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出现了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著名君长如妥阿哲(后汉)、阿佩(唐)、普贵(宋)、阿画(元)、霭翠——奢香(明)、安坤(清),他们功勋彪炳史册,载入彝汉文献中。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镇守贵州都督马烨借故殴打奢香,以“叱壮士裸其香而笞其背[7]”,进行最恶毒的羞辱。水西各族人民忍无可忍,“四十八部诸罗,咸集香军门,戛颡愿尽死力助香夫”。剑拔弩张,形势万分危急,眼看一场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不义战争就要爆发,在这紧要关头,奢香夫人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毅然挺身而出,在刘淑贞的帮助下,上京面见朱元璋,求得事件的和平政治解决,使分裂国土、破坏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以失败而告终。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改善,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巩固了西南边疆,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水西地区在奢香夫人之前,交通极不方便,与内地接触较少,开发较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缓慢,“惟尔贵州,远在要荒”。水西地区尤其是“要荒”中的“要荒”。处于不毛之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控制这些地方,只好用“攻伐之兵,征讨之典”的办法,挥兵路过,只求得此处服王化,由于交通的原因,军队驻防,粮草无法保障,后勤供应没法保证,本地粮食顶多供应当地居民,没有优质产品粮供应大量的驻军。因此,奢香夫人的杰出贡献之一是,筑道路,设驿站,沟通了内地与西南边疆的交通巩固了边疆,促进了水西及贵州大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交通闭塞的局面被完全打开,水西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了。在水西境外,奢香修通了西至云南、北至四川的两大路,又立龙场九驿即龙场驿(修文)、陆广驿(修文)、谷里驿(黔西)、水西驿(黔西)、奢香驿(大方西溪)、金鸡驿(大方)、阁鸦驿(大方)、归化驿(大方)、毕节驿(毕节)于水西境内。特别是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加强同朝廷中央与周边的联系,开通了纵横贵州,连接湖南、四川、云南的东西、南北的两条道路,立龙场九驿于水西境内。
水西地方政权同各代中央王朝的关系至明初霭翠——奢香时期达到顶峰,不仅如此,奢香夫人还作“愿世世诸罗,令不敢为乱”的保证,教诲和一系列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后世,保证后世加强同历代封建中央王朝的关系,与各民族和睦相处,保境安民,巩固祖国的西南边疆,传统代代承传着,留下积极而有益的效应。表现为水西彝族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建树。
参考文献:
[1]《大定府志》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点校.大定府志.旧事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版.
[2]明·田汝成著﹒炎徼纪闻﹒卷三[m]﹒2007-01﹒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01
[3] 马学良主编﹒增订爨文丛刻﹒人民土地则溪的管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3。
[4]杨东莼、马雍、马局译.[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新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08。
[5] 《大定府志》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点校.大定府志.旧事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版.
[6]明·田汝成著《炎徼纪闻﹒卷三》[m]﹒2007-01﹒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01。
[7] 《大定府志》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点校.大定府志.旧事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