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总人口有776.23万人(2000年),主要聚居地是云南省(470.57万人)、四川省(212万人)、贵州省(90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近1万人)。彝族使用彝语,彝语分六大方言,即北部方言、东部方言、东南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中部方言。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操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话。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其次是语音方面。各地的文字也有较多的异文别体。这都需要统一和规范。
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在商代使用甲骨文,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文字主要是金文。到了战国时代(前475~前221年)出现了群雄争霸、诸侯并立的局面,出现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唐兰《中国文字学》说:“六国的文字杂乱太甚,也就产生了‘书同文’的理想。”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为了巩固统一的秦朝政权,秦始皇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秦王朝规定,以秦的字体作为规范,“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因此,在神州大地通行的六国文字渐次湮灭。汉代的文字基本上承袭秦系文字。秦始皇在统一文字方面,是有功可颂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关注语言文字的改革。1952年7月,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9年1月,周恩来总理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三项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从那时至今56年来,在完成三项任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字改革的任务不限于文字,还涉及语言,“推广普通话”就涉及语言范畴。“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白话文学和“官话”的传播,使其规范逐渐明确,影响日益扩大。“普通话”不等于北方话或北京话,因为它还吸收了其他方言的成分,比任何方言更丰富,更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由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统一、和谐,由于汉民族的高度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对语言规范化的重视,以及《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与发展,为汉字信息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简化汉字方面,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后有调整),实际淘汰异体字1027个,给学习和使用汉字提供了方便。1956年1月,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以后出版了《简化字总表》,简化的汉字占常用汉字1/3。1981年5月,国家标准局发布实施国家标准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收字6763个)。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这是国家公布的规范字表。它规定了每个字的规范字形、包括笔画数、笔顺和笔画部件的组合结构。当然,还有其他汉字标准化、规范化的举措,逐步实现汉字的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为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汉字信息处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党和政府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整理与规范也很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有关机构及彝学专家学者先后对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彝族文字进行整理、规范。对此,四川的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组建了得力班子,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虽然走了一段弯路,最终制定了《彝文规范方案》。1980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上述方案并正式颁布实施。沙马拉毅在《彝文规范方案》的基础上,经过艰苦努力,研制成“沙马拉毅输入法”以及一整套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系统,相继形成了三项国家标准和一项国际标准,使古老的彝文闪亮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然而,云南省、贵州省的彝文的整理与规范不太顺利。贵州没有制定出彝文规范方案。云南省有关机构经过多方努力,形成了规范;1987年云南省政府批准“云南规范彝文”在全省试验推行。云南地跨云贵高原西南部,横断山脉盘踞省境西部,地形错综复杂,山高谷深,峰峦起伏,山地高原占全省面积93%以上。云南彝族人口多,分布广,有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交通极为不便;大方言中又有许多小方言土语,方言土语之间的差别很大。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云南规范彝文”的试验推行十分困难。1989年,云南省政府停止了推行工作。
四川的彝族操北部方言,云南宁蒗县、昭通市的部分彝族也操北部方言,操北部方言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这30%的彝族同胞可以受益于四川省制定的《彝文规范方案》,可以应用“沙马拉毅输入法”,可以凭借彝文信息处理技术,走进“光与电的时代”;但是,还有70%不方便。因此,彝文统一规范就具有不容置疑的必要性。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多数地区元音分松紧,浊辅音较多,韵母一般由单元音构成,没有辅音韵尾;部分地区有鼻化韵;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声调。句子成分的基本次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时在被修饰词之后;状语一般在被修饰词之前。这是彝语的最主要特点,尽管方言土语多,也是可以进行规范和统一的。长期以来,几大彝语方言区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的不规范不统一的状况,彝族的一些有识之士心里异常焦急。下工夫研究彝族语言文字的规范与统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构想。这个构想的主要内容是:增多若干个辅音,与四川的《彝文规范方案》中的元音相拼,就可以表达所有方言中语音的音节,就可以记写所有方言中彝字的音节。在“沙马拉毅输入法”方面,他也作了周密的研究,加入增加的辅音,扩展增多的音节;扩大字库,增加增多的彝字,改进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全彝族文字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就可以让全彝族文字进入“光与电的时代”,促进全彝族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彝文不能统一、规范,除了地理环境、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方言土语多、文字杂乱的客观因素外,还有人的观念的因素。对于彝文统一、规范的观念有三种:第一种是主张统一、规范,认为它具有可行性,且大有好处;第二种是强调传统习惯根深蒂固,统一规范难度太大,因而不主张统一、规范;第三种是主张整理、编纂超方言彝文字典,选定彝文字数、确定字形、字义,读音则按各方言念读。这三种观念形成三种势力,谁也不让谁,谁也说不服谁。
具有汉语知识的人都知道,汉语分为八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广东话)等。有些方言之间,差异很大,彼此不能通话。还有,许多方言内部,又有许多土语,差异也很大。汉语方言土语的复杂性可以说超过了彝语,但是,这并不影响党和国家确定以“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开初,数省都在同时研究制定各自的规范彝文,这种方法形成不了全民族的规范彝文。1990年,第四次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的翻译、整理、研究、出版协作会上,提出了整理超方言彝文、编纂超方言《彝文字典》,经历数年的研究、整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个协作机构最终发现超方言彝文不能作为彝语的通用文字,便于1999年10月12日宣布停止研究、整理而告终。同时,这个协作机构召集会议讨论,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198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彝文规范方案》作为全彝族的规范文字推广使用;会议还郑重地形成了《关于把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作为彝族规范文字》的纪要。
从此,彝文的规范、统一进程在加快。2009年5月9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彝学会的领导在西昌邛海宾馆召开了关于彝文规范完善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冯元蔚、禄文斌、孙自强、马立三、沙马拉毅、何军等。会议就规范完善彝文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由禄文斌同志为四省区规范彝文领导小组组长,沙马拉毅等为副组长。会议认为,进一步规范完善彝族文字是我们这代彝人的神圣职责,是彝族人的一件大事。规范、完善、统一彝族文字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以前彝文规范完善工作的经验,认为彝文的规范完善工作采用“融为一体、相互学习、各自使用、逐步统一”的原则,将各省彝文规范字常用字统一起来,融入一体,统一使用。会议主张,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纂《中国规范彝文字典》,要求统一字体,统一用拉丁字母作为注音符号。
会议建议,2009年11月,由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召集,在成都召开第一次彝文规范标准工作会议。根据四省区《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彝文的会议纪要》,会议安排了各省的具体工作任务,会议决定:
1.将1980年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四川的规范彝文包括819个字符和带次高调符号的字共1165个;云南的1987年由云南省政府批准试行的云南规范彝文,包括2230个正体字和365个借音用字共2595个字;贵州《简明彝汉字典》(贵州省彝学研究会、贵州民语委办、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等编,1991年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正体字彝文,共2194个;广西增加两个音节字,统一编为《中国规范彝文字典》。
2.为便于共同学习彝文和计算机、手机的彝文输入,《通用规范彝文字典》中的彝文,统一用拉丁字母作为彝文注音符号。字体、字形要统一。
3.2010年8月20前,要完成国际音标注音的彝文转写为拉丁字母注音……11月底前由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审定了滇川黔桂民委、民语委根据滇、川、黔、桂四省区彝学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规范彝文的建议》而制定出来的拼音方案和通用规范彝文标准方案。在国务院批准的规范彝文的43个辅音和10个元音的基础上增加6个辅音,成为全国通用彝文拼音方案,即:49个辅音和10个元音,共有1251个音节字符。这一方案涵盖了四省区共同整理规范出来的5598个彝文字,并且把这5598个彝文字确定为通用规范彝文的标准文字。
与会同志们一致认为,通用彝文及其拼音方案规范科学,对彝文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家一致认为,今后,要用彝文就是用这49个辅音和10个元音、5598个范围内的彝文字,全国各地的彝文都要按这个标准来规范彝文用字。
会议还要求西南民族大学承担通用彝文及其拼音的培训、推广工作。
2009年5月9日,担任四省区规范彝文领导小组组长的禄文斌是原贵州省人大副主任、贵州省彝学会会长;担任四省区规范彝文领导小组副组长的沙马拉毅是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副校长,四川省彝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不久,沙马拉毅又担任了“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2009年11月15日,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作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四川省民委、省民语委副主任何晓平,西南民族大学校长赵心愚、副校长沙马拉毅以及来自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民委、民语委、彝语文工作机构的有关专家、学者,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民族研究院的部分师生等参加了成立大会。四川省副省长、省民语委主任张作哈在讲话中表示,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成立是我国彝语文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彝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对进一步推动滇、川、黔、桂四省区彝语文全面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对及时准确的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促进彝语文健康发展,推动彝族文化和彝族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在讲话中对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成立表示祝贺。他希望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在四省区民族语文工作部门的支持下,负起组织、协调的责任,继续发挥四省区协作的传统,在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和彝语用字用词规范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彝语文发展和彝区社会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他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成立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规划协调处王奇副处长宣读了对成立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批文。教育部文字信息管理司王铁琨副司长将“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牌授予西南民族大学沙马拉毅副校长。沙玛拉毅表示,将认真做好彝语术语标准化的各项工作,为彝语的规范及彝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可以说,“沙马拉毅输入法”及与之相关的彝文信息处理技术应该是统一规范彝文的引擎技术,因此,沙马拉毅就自然而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统一规范彝文的领军人物。彝文统一规范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明朗,乐观。
统一规范全民族的彝文,应该是彝族历史上的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壮举,完成这项壮举的有功之臣必将载入史册,被一代又一代赞美、传颂。
2010年10月18日,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第二次术语审定会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召开,沙马拉毅主任主持了会议。会上,沙马拉毅向与会代表报告了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成绩,以及近期的工作安排、今后的工作规划与目标等。会议审定通过了“全国通用彝文拼音方案”和通用彝文文字标准(即5598个彝文标准文字)。“通用彝文拼音方案”是在1980年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规定的43个辅音、10个元音的基础上增加6个辅音,计有1251个音节字符。增加的6个辅音是:d1、t1、ddl、ndl、nl、wh。
会议还决定,将组织有关专家开始编撰出版通用彝文字典和计算机通用彝文系统;通用彝文拼音方案及通用彝文的培训工作,由西南民族大学承担。
在不久的将来,八百万彝族同胞将用同一种语音言谈、歌唱,将在计算机前用同一种击键方法撰文、传播,将在世界民族之林用同一种雄壮的步伐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这里,我们还想说,对于高层次的彝文信息处理,规范彝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简要地说,应该在1980年《彝文规范方案》的基础上,使用拉丁字母拼写;彝语文本应按词拼写(一词一个拼式);彝文词原则上应注入词类、词性、词义的元素,这样,也会有利于学习,认知及跨文学传通。
原载:禄文斌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1月1出版,《彝学弘论》;文稿来源:云村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