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彝文,即中国传统彝文,也叫“爨文”、“韪书”、“夷字”、“倮文”、“驷文”、“揖书”、“夷字”、“舂文”等,为彝族的主要特色和明显标志。古彝文,是相比于四川凉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统一把彝文改良为印刷版的“规范彝文”(也叫“新彝文”)来说的。古彝文的传统造字方式有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和假借等五种,在六盘水市以及整个贵州省彝区,有关从业人员现在仍然使用古彝文。相关研究团队分析指出,古彝文能够和我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古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当今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该说法现已为全社会所接受。
现存于盘州市普古乡康文学手中距今182年的彝文通书
具专家考证,古彝文距今有8000至10000年的历史,属典型的表意单音节文字,可以作为文字起源的代表,是彝族人记录生活、交流思想和承载语言的符号,是彝语交流信息的图像工具。
盘州彝族毕摩用书
早在5000年以前,彝族的先民就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十月太阳历,他们也开始采用比较完善的古彝文作为一定程度的指示符号和说明,而彝族先民也就列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但是,由于封建社会中彝文的持有和使用者大多为土司及毕摩,所以继承过程中也十分保守。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西北、西南民族地方的治理,主要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由本地方的各民族头目来任要职,从而形成了地方统治者,即为土司,也叫土官或土酋。土司原则“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因此土司除不能登基称帝,其余任何待遇均可以比照帝王,仅需每年象征性的向朝廷征收微薄的赋税。所以,为有利于加强自己的统治优势,彝族土司对各民族的统治在思想和文化上极力的进行了极力垄断,通常仅允许在毕摩(也就是教师、祭司)、医官等极少数人掌握彝族文字,运用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药、算术、生物、农牧等领域。而毕摩和医官等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在继承彝文的过程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从而造成对古彝文传承的极大局限,至今如此。
《东部彝语方言》彝汉对照
历史上由于“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改土归流”等军事、政治和经济政策的推行,汉字便慢慢流入川、滇、黔、桂,到了清雍正以后,不管官方或者民间,对文字的运用都基本趋于汉字,古彝文由于收到传承的局限性,因此仅作为彝族人祭祀、占卜时所使用,其余领域均用汉字记载,所以当前,对古彝文的继承和运用主要是毕摩。
贵州市民宗委古籍办主任杨小明到盘州调研古籍工作
由于彝文从古至今都是通过手抄或镌刻等方法流传,过程中变异多端,从而导致异体字层出不穷。如今贵州的古彝文正体字为1194个,而异体字则有3923个。经进一步计算,截至当前贵州收集可使用的古彝文共9658个字。2021年,贵州省成功开发出古彝文计算机输入法,并组织全省50多名古彝文工作者开展集中学习,但只能运用于WPS文本。2023年9月,经进一步完善,贵州省的古彝文电脑输入法再次升级,实现古彝文在部分移动设备的使用,并可以直接在PPT、视频编辑等应用软件上进行运用。由此,古彝文正式步入到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高速公路。
《简明彝汉字典》(贵州本)
古彝文,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发展、完善而产生的古文字,是彝族人民用来记录语言、生活、经验等的文字符号。收集、整理、学习、传承、展示、发展彝族古文字,对翻译、研究彝族先民在天文、地理、医药、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类彝文古籍中,不仅描述了彝族族群的迁徙史,更对世界认知、人类起源、人情事故、尊老爱幼、时令季节、农耕劳作、对症下药、历史事件、战争场面等进行了记录,大多采用五言表述方式,一一展现在字里行间。如《彝族源流》为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天文历算等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原始资料;《宇宙人文论》通过两个人在山顶的对话,阐述了彝族祖先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具体论述了“无极”(撒、额)生“太极”(妥、咙),太极生“两仪”(哎、埔)、两仪生“四象”(哎、哺、且、舍)、四象生“八卦”(哎、哺、且、舍、鲁、朶、哼、哈),以八卦分属父、母、长男、长女、次男、次女、少男、少女,象征着“有生命会行动”的人类产生。同时记叙“五行”(金、木、水、火、土),用“无形生万物”的道理,说明天、地、人都由“五行”发展变化而成,都含有“五行”元素。
《西南彝志》彝汉文对照
当然,涉及彝文典籍的书籍非常多,如记录族群迁徙史的各地区《指路经》、记录对症下药的《彝族祖传食疗验方》以及记录涉及彝族从母权制的出现到父权制的确立、婚姻兴起及其关系的稳定,人们兴耕织、创历法,创造并使用文字,逐渐走向文明的《诺沤曲姐》等著作。由此,古彝文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形有效参与到推动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同时能够追溯到彝族历法、各类节庆、风俗习惯等的起源,更加有力的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古彝文典籍还有民间藏版。以盘州市为例,经盘州市民宗局2023年2月份统计,全市现有彝族毕摩57人,其中平均每人有纯古彝文经书3套,每套至少11册共计古彝文36630字,合计彝文民间藏书171册左右。其中,最早的古彝文藏书为盘州市普古乡卧落村村民康文学手中珍藏的《通书》、《指路》等彝文书籍,该经书共六卷,均手书于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距今已有182年历史。这套经书涉及彝族历算、六十轮甲、看病、问卜、婚丧嫁娶等内容,是研究盘州市乃至贵州省彝族历史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
《玄通大书》彝汉对照
2023年和2024年盘州市彝族火把节期间,盘州市民宗局将各主会场和分会场的舞台电子底幕、LED电子显示屏、迎宾门对联、刀旗、企业摊位的名称及商品、节目单、主持词以及所有交通指示牌等均按照“彝文和汉文享有同等地位”原则,对相关内容进行双文字体现,展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以及“祖国万岁”、“火把节快乐”等内容。当本次火把节的各类图片、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各界人士对独具民族特色的精美古彝文赞不绝口。
《彝汉语文》第五册封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川、滇、黔、桂均陆续成立了彝文翻译组,贵州省以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最具代表性。全省汇聚了大量的彝文翻译专业人才,编写并出版了《简明汉彝字典》(贵州本)、《通用彝文字典》、《彝文识字课本》、《汉彝语文普及读本》和各年级《汉彝语文》等工具书和教材。盘州市亦对古彝文进行了积极的搜集、整理、保护、展示和发展。柳远超的《盘县次方言彝语》、车明旭的《汉彝双语词汇》、《盘县彝语地名考释》、《五局髦数》等均在全省具备彝文研究理论和彝语及古彝文翻译的较高水平。
《彝文识字课本》彝汉地名板块
《宪法》第四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2021年8月27日至28日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关于语言文字工作指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第十九条“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中要求对“民族文化等资源的保护”。2017年7月,六盘水市委办公室、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六盘水市关于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重点产业为扶持发展民俗旅游业、扶持发展民族节日文化业、扶持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业、扶持发展民族食品餐饮业、扶持发展民宿服务业和扶持发展民族药业。从当前我市古彝文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来看,在民族文化发展的任何一个业态里,古彝文都能够有机的嵌入和融合进相关领域中。2021年贵州省民宗委印发的《贵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配套产业,调整优化产业机构,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提升民族特色村寨的地方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共产品品牌”;在“加强公共文化平台建设”中指出,全面搜集整理当地民族文字古籍等实物。就古彝文而言,完全能够作为少数民族特色符号被列入特色配套产业和民族特色的全产业链中。六盘水市在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要求:“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彝文文献经典》书籍彝汉文
在各类法律法规、政策意见的保障下,古彝文实现产业化发展已迎来前所未有的最佳机遇,焕发出蓬勃生机。加上计算机输入法的启用,对古彝文发展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如今通过对电子设备古彝文输入法的使用,全省上下古彝文的字形、字体均得到了规范化处理,避免了如毕摩文那样存在各种各样的异体字,正体字已驶入“书同文”的快车道。并且,由于该输入法分国际音标和笔画两种输入,因此只要会说彝语、懂国际音标就能打出相应文字;若不懂读音,知道写法,也可以通过笔画输入法轻松输入相应文字。所以,对古彝文输入法的使用,几乎不需再借助工具书,极大的提高了翻译效率和成文效果,产品企业、非遗工坊等要将汉文转化为古彝文已变得极其轻松和便捷。六盘水彝族至今保留了古老的彝族语言、文字、刺绣、挑花、纺织、服装服饰、民俗节庆、原生态山歌、古歌、酒令、器乐、舞蹈、饮食、传统手工艺、传统体育项目等等民族文化元素,特别是古彝文,已经形成了六盘水市甚至整个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要素之一。经调研,我市生产旅游产品、纪念品的企业、非遗工坊等均愿意将古彝文运用到自己的产品和纪念品当中。
《彝族婚嫁习俗》手抄本
由此,要实现古彝文的产业化发展,我们可以参考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文化研究与保护:加强对古彝文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团队,培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古彝文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六盘水市甚至所辖的各市区可以建立古彝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培养和充实彝文翻译研究工作人员,收集整理古彝文献资源,明确研究方向和内容,并定期组织成果交流,全面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古彝文,将各家支自行抄写有意“变形”的古彝文进行纠偏,统一符号,保证古彝文的有效发展。每年指导各相关部门将古彝文规范化融入到产业发展中,将彝族文化打造成地区农文旅业发展的一张特色名片,助推乡村振兴及农文旅发展。
《彝族源流》彝汉对照
二、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和文字识别等技术,对古彝文进行数字化编码和数据库建设。这有助于解决古彝文字符集庞大、异体字多、识别困难等问题,同时也方便了古彝文的保存、查询和传播。例如,合合信息联合上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发布了业内首个古彝文基础编码数据库,通过 API 数据接口等形式,帮助人们降低古彝文书籍、文献阅读的门槛。当然,最好是尽早实现古彝文电子词典的开发与使用,如当前的各类翻译软件,轻松实现汉字与其他文字的交错翻译,并能自动准确识读。
贵州彝文输入法(含盘州土语彝文输入)
三、教育与传承:将古彝文纳入教育体系,持续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古彝文的兴趣和认知。可以在彝族聚居区的学校增加培训学校或双语教学班,确保古彝文的传承后继有人,如淤泥彝族乡中心小学,每年都开设古彝文教学课程,为孩子奠定古彝文识别基础;同时,开展古彝文的基础培训和传承活动,建立传承基地,举办经验交流会等,提升社会关注度和统一规范使用古彝文。
《中国彝文书法选》中的彝文书法
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与古彝文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如带有古彝文元素的工艺品、服饰、饰品、文具等。这些产品可以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展现古彝文的独特魅力,满足市场对文化特色产品的需求。各企业、商家、非遗工坊、产品名称等大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运用汉文和古彝文双文字。特别是餐饮业,产品、菜单、价目表、包装盒等均采用汉彝双文字印制,还可以配置彝族图案、符号等,充分彰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能给游客带来焕然一新、与众不同的感觉,并能久久回味,增加旅游产品的销售率。同时,大多数游客都会将所见所感拍摄成照片、视频等在新媒体上予以发布,这无形中为六盘水市培养了免费、巨大而不可估量的文化旅游宣传团队,对展示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能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火把节期间为商品展位的产品翻译
五、融合旅游产业:将古彝文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和线路。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展示古彝文的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举办古彝文化展览和体验活动,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彝文化。景区名称、门头、门票、各类指示牌、说明、提示等涉及汉文字的地方,均采用汉彝双文字体现,定能提升景区影响力。游客选择六盘水主要是奔气候而来,若我们能够为游客创建一个充满彝族文化乃至各民族文化固有元素的氛围,便能令相应的景区景点别具一格,让游客充满新奇感、神秘感。如进入藏区所看到的藏文、经幡、经筒、玛尼堆、箴言,进入内蒙看到的蒙古文、敖包,进入新疆看到的维吾尔文、尕巴等。旅游,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因此,我们精美而完整的古彝文不应该被至于文旅产业之外。
六盘水发布的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精品线路推荐的11个民族特色村寨中,钟山区海嘎村、六枝特区牛角村、水城区天门村、盘州市麻郎垤村等彝族聚集村寨均可全面融入古彝文元素,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应有元素和氛围。
火把节期间迎宾门上的彝汉双文字
六、多渠道宣传展示:出版古彝文的相关书籍、杂志、画册等,介绍古彝文的历史、文化和研究成果。利用影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制作关于古彝文的纪录片、动画片、短视频等,扩大古彝文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并可在全市各行政机关、乡镇特别是彝族乡、村,党委、政府标识牌、文件纸、宣传标语等均采用汉彝双文字,更能体现地方党委政府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力度,同时能够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增分增效,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通过融媒体中心,在电视、公众号、视频号、订阅号等新媒体中,展示古彝文板块,甚至开设彝语彝文专栏或节目,实现优秀民族文化宣传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各民族更加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央视频现场直播时彝汉双文字展示火把节主题
七、与其他产业互动:探索古彝文与红色旅游、三线建设等特色资源的联系,寻找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点,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例如举办相关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发展思路与对策。
八、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争取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制定有利于古彝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同时,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企业参与古彝文化产业的开发和运营。
彝文春联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普查和保护与古彝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彝族古歌、民歌、民乐、舞蹈、美术、书法、习俗、传统工艺、传统体育、民族节日等。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打造非物质文化精品等方式,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如2024年6月,盘州市在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淤泥乡麻郎垤村举办为期七天的“麻郎垤民族文化艺术节”,便有机的将彝族原生态歌舞、饮食、加工工具、传统手工艺、传统体育项目等列入比赛项目,有效展示了地方传统民族文化项目的有效传承。
十、品牌建设与推广:打造古彝文化的品牌形象,进行统一的品牌策划和推广。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研讨会及鼓励注册相应企业等,提高古彝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古彝文化产业的发展。
用彝文输入法在WPS文档中输入的彝文
古彝文世界六大古文字中唯一还“活着”(使用)的文字,是当前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实现古彝文的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者、民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在保护古彝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动古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要注重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体验,以科学、合理的谋划及实施促进古彝文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