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不但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有自己的文字。在开发祖国西南边陲的历史长河中,贵州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物。
彝族文物涉及面广,数量繁多。有不可移动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典型的彝族村寨、有文物标志的彝族节日场所、重要的彝族文物出土点、有代表性的彝族传统工艺作坊和可移动的各种传世文物、出土文物、出水文物、出洞文物以及通过民俗事象世代传承的有形文物、无形文物等。现存的彝族文物主要有石碑、铜钟、历史文献、医学典籍、契约、服饰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
建国以来,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落实以及对文物抢救工作的开展,彝族历史文物得到了国家的重视。1964年贵州省分布的省保单位中,大方奢香墓和毕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首批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加大对民族工作和文物工作力度的同时,许多县市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文化抢救编译室”。在文化馆和文管所的协助下,各地对彝族文物进行了认真的普查与保护,一些重要彝族历史文物重新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核批与保护。
1982年公布的省保单位中,大方奢香墓、毕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再次核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大方水西大渡河桥及其大渡河桥彝汉文碑刻、大方千岁衢及其千岁衢碑刻、大方阁鸦驿道、大方九层衙门遗址等同期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又将大方慕俄格城堡遗址、威宁彝族向天墓群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就大方公布的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22处为彝族古迹址、古墓葬、古碑刻、古桥、古道及其彝族传统节日场所等。国家文物局专门划拨经费于大方修建了我国第一个彝文碑刻陈列室,各级政府部门也分别划拨资金对彝族文物以及彝文碑刻进行了征集与保护。1988年国务院将大方奢香墓、毕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在大方修建了以奢香夫人命名的彝族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征集收藏彝族历史文物上千余件,从而使许多彝族历史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与利用,充分体现和展示了彝族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保护经费的投入,但因彝族历史文物分布广,且散乱现象严重,许多彝文碑刻仍然遍布山野杂林,一些古桥、古道和重要遗址E1渐消失,许多彝族文物以及彝文古籍仍还流落民间。据不完全统计,仅大方县境内,1984年调查时,已发现彝文碑刻250块之多,到目前为止,奢香博物馆征集收藏的彝文碑刻不足10块。去年县文管所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普查时,仅发现50余块,且许多碑刻早已无人管理,残蚀风化严重,一些古桥、古道、墓碑等被当地百姓拆为它用,其现象真是惨不忍睹。就连奢香博物馆内所征集展出的一些彝族历史文物,因保护设备条件太差,残蚀现象也较严重。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是前人创造历史和文化的实物见证。保护历史文物的目的重在于利用。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建设伟大祖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先民们奋斗不息,共同缔造了辉煌的历史。作为今人,我们理应保护好祖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而是否真正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关键在于加强管理。自建奢香博物馆来,对贵州彝族历史文物虽然作了一定的征集与保护,但鉴于贵州彝族历史文物分布广(遍及于整个黔西北地区),且不可移动性强等特点,即便各县文管所作了一定的保护,但因其管理者专业知识以及对彝语言文化的认知程度等因素,各地对彝族历史文物的保护难免存在局限。广大民众,特别是我们的部分年轻人,在汹涌澎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思想认识步入了误区,他们认为只有外来文化最先进、品位高,而我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较落后、品位低,以至莫明其妙地产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卑心理,而崇尚外来文化,冷漠甚至摈弃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意无意地破坏历代祖宗为我们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一些文化品位,旅游品位极高的彝族村寨、彝族文物点整体形象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它们的价值。为此,开发、抢救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彝族传统文化及其载体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开发利用彝族文物,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作为彝族,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拒绝外来文化,而应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一切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以此丰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绝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都是落后的,品位低的东西。事实证明,我们民族确实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彝家的歌、彝家的舞、彝族人创建的典型文化、典型建筑,以及众多的彝文碑刻、彝文典籍、彝族文物等,无一不是我们彝族人民的骄傲,我们有何理由自愧不如,自暴自弃,有意无意地践踏破坏我们民族的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其次,开发利用彝族文物,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意识。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尽快将那些现存的、不可移动的、具备典型彝族特色又保存较为完好的彝族村寨、彝族文物点保护起来,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抓紧整修,对外开放,再逐步申报为省级以至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单位,设立保护标志,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而对那些可移动的彝族文物,我们更应立即采取征集保护措施。对那些散乱的彝族文物,如彝文碑刻、彝文典籍、彝族服饰、彝族出土文物,以及彝族先民留下的生产、生活用具等,集中汇集于像奢香博物馆那样的彝族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内,一者便于加强保护与研究,二者让彝族文物能够留传千古,以供后人的参观与传承。
开发和保护历史文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在迎接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中,切实做好对民族文物的保护规划、计划、并将其纳入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中。我们必须认真充实民族文物知识,努力提高民众意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祖国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让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期更加发扬光大,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