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玛拉毅彝文信息处理的现实意义
作者 高文 2011-11-15
原出处:彝学研究网

摘要:沙玛拉毅是少数民族信息处理的拓荒者,是彝文输入法的创始人,他的发明使古老的彝文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走进了光与电的现代化信息时代,推动了彝族社会有传统向现代的迅速转变。
关键词:彝文;信息处理;沙玛拉毅;时代意义

1998年4月,有关国际信息处理标准的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在参观微软公司时,比尔·盖茨好奇地问沙马拉毅:“中国人的名字都是三个字,为什么你的名字是四个字?”拉毅笑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彝族人名大多数四个字,藏族人名有五个、十一个字符的,维吾尔族人名有七个字符的……”盖茨随即对他的副总交待:立即将按三字定格处理中国人名的程序改为多字式。接着,盖茨询问了中国少数民族及文字信息处理的情况后,真诚地说:“你能不能来我公司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开发?每月薪酬8000美元。”拉毅立即礼貌地回答:“谢谢,我们中国已经具备开发的条件,我愿在国内从事技术开发。”回国后,很多朋友都问拉毅:“为什么不跟盖茨干?”沙马教授思绪万千,心潮难平:“我是新中国培养的,我不能把中国的技术拱手交给外国人,让外国人转过来赚中国人的钱。”这就是沙玛拉毅我国民族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科学家。[1]
r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沙玛拉毅和他的彝文信息处理

1953年10月,一个婴孩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乌觉村一间茅草房里。父母为他起名“拉毅”,“拉”即彝语中的“虎”,“毅”是文明,合起来即“文明之虎”。民主改革后,9岁的拉毅兴奋地走进学校。由于语言障碍,37人的班级,毕业时只剩下9人;能考取初中继续学业的只有拉毅一人。后考取高中学习毕业,进入甘洛水电厂当了一名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进入西南民族学院彝文系学习毕业留校任教。80年代初,当时汉字印刷已迈进了“光与电”的时代,而彝文还在采用“铅与火”的生成方式他决心改变这个局面。彝文字符的码化极为复杂困难,拉毅又使出了勇猛进取的虎劲。他骑车跑遍了成都的书店,购买了37本有关书籍攻读。他最后确定:彝文编码用57个笔画单元,1165个字符,所有字符编成一套拼音码,外加一套字形码,及简码、词组码等。1985年,此项成果通过了鉴定。1986年,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在鉴定会上,北京大学教授王选赞扬说:“沙马拉毅输入法值得推广”。从此,这个输入法被定名并流行于世,这是中国唯一用人名定名的输入法。r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3年,“计算机彝文字输入方法及其键盘”经国家知识产权局三年多审查,正式授予发明专利权。其他彝文输入技术则相形见绌,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2] 1994年底,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四单位下达任务,由沙马拉毅带头研制《通用多八位彝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方案,参与国际竞争。在国外,英国、美国、德国和爱尔兰等都有学者制订了方案,竞争异常激烈。1995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会议在土耳其安卡拉举行。之后四年间,又在希腊、伦敦等地连续举行了四次。拉毅一次又一次出征。经几番较量,英、美、德的方案相继退出,只剩了爱尔兰的迈克尔。在希腊,迈克尔提出以819个字符为准;在伦敦,又提出53个笔画单元“最佳”。在西雅图、东京,迈克尔继续坚持己见。沙马拉毅则据理反驳,逐步得到多数与会代表的赞同。2000年9月,第六次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要对中国方案投票表决。为此,拉毅又把自己紧闭在家十三天,写成了高水平的发言稿。会上,拉毅用流畅的英语发言,句句铿锵有力。在提问时段里,没有一声异议,连雄辩的迈克尔也闭口不言。“通过!”会议主席一锤定音,这是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全票通过的结果。中国胜利了! [3]r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沙玛拉毅信息处理的现实意义

(一)沙玛拉毅彝文信息处理使古老的彝文和彝族古籍顺利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中国的彝族有800万余人(2010),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东西部、西部、中部六个方言。六个方言有一定差别,但有许多共同特点。彝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字,并有丰富的彝文经典。彝文经典《帝王世纪》载:彝族29代世祖武老撮时代的祭司宓阿叠创造了彝文;《西南彝志》记载:聪明无比的伊阿伍创造了彝文。马学良等《彝族文化史》说:“战国时的巴蜀文字有可能与彝族文字存在着历史上的联系。[4] 根据经典彝文古籍《西南彝志》的记载,彝族先人从远古的“哎哺时代”,就开始使用彝文记载历史。而自战国时期“六祖分支”后,担当着史官责任的(布摩),他们忠实地整理前人的著述,不断地增补历史记录。就这样,滇川黔桂彝族各支的毕摩、摩史,一代又一代地辛勤劳动记录着历史传承着自己的文明,现存传世的各地彝文古籍估计在1万册以上,这些古籍涉及到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彝文字典、教育、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诗歌、民歌、谚语、谜语、美术、文艺、历史、谱牒、地理、伦理、民俗、祭祀、算学、等方面内容之丰富,可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记载,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文化瑰宝。彝文信息化处理为这些古籍的整理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r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沙玛拉毅的信息处理解决了信息时代下数百万彝族同胞的文字使用问题。r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引起的一场新的技术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质的飞跃。平常的生活中电脑和网络咨询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偏远的边疆地方,也脱离不开网络社会的影响。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在今红河州建水县(临安府)创办过使用彝文的毕摩会考制度,涉及到红河、玉溪、普洱等地州市,但是在民不聊生执行民族压迫政策的旧社会,彝文并没有成为彝族人民兴教的工具,彝族也谈不上走上兴旺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落实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为彝族制定了一套拼音方案,民间对传统彝文的感情很深,人们经济交往和社会活动中广泛的使用传统彝文,所以拼音方案慢慢的废弃了。沙玛拉毅输入法为人们快捷的使用彝文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撑。r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沙玛拉毅信息处理推动彝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r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玛拉毅信息处理为彝族教育的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于1978年开始创办,一类模式于1984年开始创办。首先解决解决了教材迅速更新的问题,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随着新事物的出现,新理念的增添,教材应及时调整,彝文信息处理能及时的应对。在教职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彝文信息处理也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这个便捷就是贴近彝胞、贴近现代科技,易掌握、效果好。在使用彝文信息处理系统的过程中提高计算机水平,也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能力。在偏僻的山村里,许多彝族群众不识字,但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扫盲活动,他们能看懂彝文简易读物了。全州10个彝族聚居县已在青壮年农牧民中基本扫除彝文文盲,非文盲率达70%。州语委用彝汉文对照的形式先后编译出版了共计220多万字的四大科普丛书。同时还针对彝族地区群众对生理、生育和家庭教育等知识严重缺乏的实际,编译出版了彝汉文对照《婚育与家庭教育知识读本》,系统讲解了生理卫生、节育避孕、优生优育等科普知识。在凉山,无论报纸,还是电视、广播,甚至网络,人们都能“看彝文,听彝语”。凉山社会事业的发展正展现出彝文信息处理强劲的发展势头。[5]r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小结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而布衣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加速信息的传播,刺激信息需求,促使西方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r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我国又产生新一代的毕昇---王选院士,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国内市场成功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王选没有发明汉字激光拍照系统,中国学术界都在为中华文明的远景而忧心忡忡,有的学者已经在大声宣扬全盘西化的好处。是王选院士从技术上让汉语进入计算机语言,进入信息社会,保护了中华文明。沙玛拉毅彝信息处理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挽救了面临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及文化。他的彝文入发加速少数民族地方教育、新闻、电视、广播、出版业的发展。向少数民族同胞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普及了科学技术知识,对少数民族大发展有巨深远的影响。r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丁杰,沙马拉毅-彝文信息化的开创者,凉山日报 2010-05-14  
[2][3] 钱玉趾 肖健卿沙马拉毅——大凉山走出的“文明之虎”光明日报:2006-12-3)
[4]马学良等.彝族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5.138.149.
[5]宋明,镌刻凉山30年社会进步《凉山日报》2010.08.4.

作者:高文(1981-)彝族,西南民族大学2010级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电话13693497039,通讯地址:成都市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0级民族学博士。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