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深度挖掘云南省弥勒市彝族阿哲支系的音乐舞蹈文化,以及彝族阿细支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基地组织老师、研究生与本科生们赴弥勒进行田野调查。2023年2月22日至24日,采风团队先后前往弥勒市西一镇红万村探访彝族阿细祭火文化发源地,于巡检司镇下高甸村考察学习彝族阿哲文化以及传统乐舞,在西三镇可邑小镇调研阿细跳月传习点并学习传统乐舞“阿细跳月”。老师与同学们对彝族阿哲、阿细传统文化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知,也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独特魅力。本次报道将着重为大家介绍彝族阿哲、阿细两个支系的传统乐舞文化。
彝族阿细跳月传习点与阿哲文化高甸传习馆
彝族阿哲支系乐舞文化
一、调研地点概况
巡检司镇下高甸村位于巡检司镇东北部,是高甸村民委员会驻地,国土面积8.1平方公里,全村共123户501人,均为彝族支系阿哲人。下高甸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字、毕摩、歌、舞、乐、服饰、礼仪、习俗等传统文化。2015年前,每隔一年在下高甸村举办的“彝族阿哲爱佐与爱莎歌舞艺术节”已成为当今传承发扬阿哲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下高甸村以文明创建为抓手,积极营造文明新风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下高甸村
二、历史源流
弥勒彝族阿哲支系是彝族重要支系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巡检司镇和五山乡一带。彝族阿哲支系人民在巡检司镇占总人口63%,在五山乡占全乡总人口的80%以上。
彝族阿哲支系的历史曾在《西南彝志.六祖起源》里有过模糊的记载。其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依附在彝族阿哲支系人民而存在的非物质形态化的风俗习惯、节庆礼仪、传统艺术或工艺技能等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因此,他们至今仍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字与语言,以及古朴、灵动的阿哲支系音乐舞蹈文化。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发明创造的一部伟大而精湛的天文历法。它是按照每月36天计算,10个月为一年,第十月过完又增加5至6天为过年日,每三到四年循环一次。
彝族南部古彝文碑
彝族南部古彝文
三、彝族阿哲支系历史文化
1. 彝族阿哲支系舞蹈表演形式
彝族阿哲舞蹈起源于远古生产劳动、宗教祭祀活动,后融入社会生活。当地人民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因此祭祀舞蹈需在特定的活动中才能看见。其民间音乐舞蹈几乎囊括了阿哲支系人民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
阿哲支系舞蹈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节日庆典舞和祭祀娱神舞两大类。节日喜庆舞包括在火把节、男女青年社交,结婚等场合时跳的舞;祭祀娱神舞包括送葬、祭龙、送火神等带有宗教祭祀性质的场合时跳的舞;兵器舞是祭丧送灵时跳的一种送魂娱神舞。
阿哲支系人民对神的虔诚便是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地人民能歌善舞,善于将歌舞结合,有舞必有歌,有歌必有乐,充分体现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这也是彝族阿哲支系舞蹈的重要特征之一。
2. 阿哲跳乐
彝族除了“阿细跳月”外,阿哲支系同样有“阿哲跳乐”。“阿哲跳乐”是阿哲支系的民间传统舞蹈,其源于阿哲先民爱佐与爱莎的爱情故事,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传统火把节),阿哲人民便聚集在一起举行纪念爱佐与爱莎的跳乐活动,热闹非凡。
“阿哲跳乐”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小跳”舞步柔和,歌声轻柔;“大跳”活泼大方,情绪激昂。舞蹈时通常以“小跳”开始,围圈进行,至情绪激昂时转入大跳,舞者们手上的动作也由分合扶手变为甩拍击掌,同时“大跳”的队形打破了“小跳”一直的圈跳,开始进行队形的变化与穿插;其伴奏乐器主要有四弦、木叶、二胡等,舞蹈中伴有“爱佐、爱莎来果哩(出来玩)......”、“爱佐、爱莎来里嗦(幸福愉快)......”的歌声。2006年,“阿哲跳乐”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彝族阿哲支系“阿哲跳乐”
3. 音乐与乐器
彝族阿哲支系的民间音乐从使用场合来看可以分为古歌、情歌、劳动歌曲、礼俗歌曲和儿歌五大类。古歌如《哭嫁歌》《婚嫁起源》《洪水神话》等,其中保存了大量的长篇叙事;情歌是阿哲族青年男女恋爱时使用最广泛的歌唱内容,如《阿勒哩》《乐作调》《饮水调》等;儿歌在过去承载着启迪智慧、传授生产生活智识和娱乐身心等重要作用;祭祀歌主要集中在婚嫁、丧葬两种活动中。如长者在儿女成亲时唱的《阿基基》;丧葬时女儿哭唱的《晚斋经》;毕摩为亡灵唱的《开路经》等。这类礼俗歌除毕摩外只有中老年人能唱。
彝族阿哲支系所使用的乐器繁多,主要有竹笛、响篾、四弦、二胡、唢呐、木叶等,道具模型有虎、狮、猴等。其中关公刀、霸王鞭、剑、鼓、镰刀等兵器可自成舞蹈体系。彝族阿哲支系人民使用的各种器乐节奏旋律不同,最丰富的器乐曲调是笛子、唢呐、四弦、二胡,其中笛子曲调有36调,唢呐则有72调。唢呐曲调子相当丰富,可用于喜庆、祭祀、婚嫁等场合,不同场合、不同礼仪吹奏不同的曲调。特别是阿哲支系人民在男女恋爱时并不需要用语言表达,而是通过特定的乐器演奏将心中的情感弹奏出来,因此也形成了阿哲支系人民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
响篾
木叶
四弦
4. 刺绣与服饰
彝族阿哲刺绣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针法丰富,包括立体绣、马尾裹绣、贴布绣、挑绣等10余种,刺绣图案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草虫鱼、山川河流等。绣娘们将人与自然相依相融的生存理念渗透于整套服饰中,其刺绣图案清秀精致、色彩绚丽,大面积用于妇女的头饰、围腰、鞋面及男人的月琴挂带、背篓带等装饰上,增强视觉效果。
彝族阿哲支系的先民曾经历过四次大的历史迁徙,在融合——迁徙——融合的过程中从远古西北的游牧民族发展为今天的农耕民族。因此,先民们将自己的亲历描绘于服饰上,使其成为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彝族阿哲支系的传统服饰具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特点。女子服饰从头到脚分为数种,主要有三角帽、大上衣、中上衣、围腰等。服饰上大都镶有各种小巧玲珑的银饰。男子均为深蓝带紫色的长袖上衣和坎肩褂子,裤子为大扭裆裤。同时,当地人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做了不同的服饰。如男童银质的寿星、虎头;女童的虎头帽;妇女的半镶、满镶等。在阿哲支系女子的传统服饰中,白色为少女穿的,蓝色为生产劳作时所穿,同时有一件衣服一生只穿三次,即出嫁时、老人过世时、自己过世时。
彝族阿哲支系刺绣细节
彝族阿哲支系刺绣编织
彝族阿哲支系服饰
5. 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亦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毕摩群体为主所传抄、保存、使用的大量文献典籍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化组成部分。毕摩为彝语音译,“毕”即“念诵”之意,“摩”即“有知识的长者”。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司祭、行医、占卜等。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播种等民间信仰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在彝族人民的心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因此,彝族阿哲支系人民多信祖先、信毕摩。
彝族阿哲支系1213米毕摩经书
毕摩参加中华彝族祭祖节
彝族阿哲支系毕摩
6. 图腾信仰
彝族阿哲支系人民多信仰图腾龙、鹰、葫芦、虎,也因蜘蛛曾救过阿哲支系人民祖先的命,便将蜘蛛视为神灵。在每年火把节之前的传统习俗祈福节目“招魂”中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蜘蛛的崇拜。在彝族阿哲支系也出现了汉文化中的八卦图,但在阿哲支系人民心中寓意着阴阳平衡,红色代表火,绿色代表水。
彝族阿哲支系图腾刻印
三、突出贡献者与相关传承人
1. 突出贡献者
普松涛
男,彝族,1965年11月生,弥勒市巡检司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他立足本职,敢于创新,深入彝族村寨,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与宣传本民族优秀文化,为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2. 相关传承人介绍
省级与州级传承人
●李伟:“乌铜走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杨学清: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杨永文: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音乐
市级非遗传承人——音乐
● 杨永华;● 庙王英;● 虾丽兰;● 杨永军
民间艺人——音乐舞蹈
●杨福英;●杨永平;●赵海燕;●杨莉莉;●邓云琼;●黎艳。
四、传承发展现状
彝族阿哲支系拥有着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著名的彝文原件十月历《滇彝天文》于1984年在巡检司镇阿哲族地区发现;2006年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师有福先生出版了介绍阿哲族历史、经济、风俗等的《彝族文化论》、《彝族高甸》;2009年出版了彝族阿哲创世史诗《爱佐与爱莎》;2006年巡检司镇高甸被列为云南省等省级非物质的遗产保护区,目前被命名的县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21人,州级1人,省级3人。
但由于多种原因,其保护方式仍是静态的,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载体—民间艺人及相关艺人的关注较少,缺少人文关怀,很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承续、发展,忽略了活态的保护。因此,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当下,亟待需要我们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并付诸行动,让更多人主动走近我们优秀的非遗传统文化。
彝族阿细支系乐舞文化
一、调研地点概况
1. 可邑小镇
可邑小镇位于弥勒市城区北部,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空气质量优,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有“森林氧吧”之称。小镇依托可邑古村落保护,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保留传承独特的节庆与习俗,将祭祀、民族歌舞、乐器表演融入旅游,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目前,可邑小镇着力打造以阿细民族文化为核心,集阿细文化创意产业、阿细民族文化体验、阿细民俗展演、生态宜居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以彝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风情小镇。
“阿细跳月”传习点
2. 红万村
红万村地处西一镇西部,为彝族阿细人聚居的山区村寨,是彝族“阿细祭火”文化的发源地。其海拔1950米,是喀斯特地貌与温带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地。红万村现已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标志,2006年5月,被公布命名为彝族(阿细)传统文化保护区。2014年被中央民委授予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近年来,西一镇积极整合资金,在村内打造了红万村民俗文化旅游线路,完成原祭火广场向东、西、北扩宽10米,铺设花面石环形观众看台15000平方米、主席台和贵宾席300平方米的祭火广场改造、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改造、游容接待中心改造、民族文化演出队伍建设。
红万村阿细祭火仪式
二、历史源流
阿细是云南彝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阿细人居住在云南省弥勒市,主要分布于西一镇、西二镇和西三镇,也就是当地所说的西山一带,同时在石林县也有少量分布。阿细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东南部方言阿细土语。阿细人自称为“阿细泼”,他称为“阿细”。他们世代讲阿细语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阿细人也不会书写彝文,相反他们大多数人都会讲汉语并会使用汉字。由于靠山而居,阿细人从前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现在以栽种烤烟为主,玉米为辅。生产方式仍以农耕为主。
三、彝族阿细支系传统乐舞
1.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又称彝族三弦舞,是云南省弥勒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细跳月在阿细语中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是彝族阿细人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关阿细跳月的传说众说不一,彝族学者常汉林著的《阿细迁徙史》一书中记载:“阿细跳月起源于原始的刀耕火种,发展形成于南诏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而据弥勒文化馆的石光兰老师向我们介绍的民间故事,阿细的先辈为了扑灭一场火灾造成的森林大火,族人青年领袖阿娥与阿者带领全族男女老少赤足上阵,扑灭大火,这也被视为阿细跳月弹跳动作的最初来源。
彝族“阿细跳月”青年舞
据传承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以前“阿细跳月”最重要的功能便是男女相识的媒介。男女往往三五成群,夜幕降临的时候,在村与村的交界处或是山林中开始“跳月”,通过“跳月”成就了无数对姻缘。50年代以后的“阿细跳月”逐渐成为了阿细人节假日的娱乐活动,近年来它也逐渐成为阿细人的文化标识,实用功能慢慢退去,更多的成为了艺术商品。
(1)表演形式
阿细跳月舞蹈以“三步乐”为基本舞步,节奏多为五拍乐句,前三排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据传承人向采风团队介绍,阿细跳月主要可以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节拍轻慢舒缓,诙谐有趣,左右四步进退,又鹤步单腿不着地下压12次,再配上小巧玲珑的小三弦、二胡、三胡、竹笛、月琴等乐器,使老年舞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青年舞”男子肩挎大三弦,舞步为五拍组合,可以前后、左右移动,亦能原地转圈,动作刚劲有力,节拍欢快活泼,女性舞者和着节拍与男性对舞。“青年舞”对舞多有多排长队、多圈向心等。步法似踏火弹跳,先用双脚轮跳三下成三拍,单脚蹬脚跳第四、五拍,如此反复。每至高潮,笛声、弦声、掌声、歌声融为一体,舞步及队形大幅度移动与变化,场面壮观。
(2)音乐特点
阿细跳月的音乐早期以《先基调》《拉哩嗏调》《西山谣》为主,19世纪下半叶,阿细跳月吸收了彝族其他支系的歌舞音乐,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的阿细民间歌舞音乐。至20世纪初期,发展为以dol、mi、sol为骨干音的宫调式大三度五拍节的舞蹈音乐。中音笛和低音笛的第四、五两拍是两个四分休止,高音笛的四、五两拍是一个四分休止和一个八分休止。三支笛子的音组织方式给人以前密后疏的感觉。小三弦、三胡和月琴在音组织方式上与笛子相反,密集的音型组织出现在第四拍和第五拍,恰好与笛子声部形成前后呼应,如同歌唱中的一问一答。
(3)伴奏乐器
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以大三弦、小三弦为主,辅以三胡、月琴、竹笛、木叶、哨子等。
大三弦,阿细语称为“三弦弊达么”。琴筒直径约28厘米,筒长约40厘米,面蒙羊皮,柄长115厘米,颈顶稍向后弯曲,有三个木耳、三股弦线,以1、3、5三个音为主骨干音。舞时由男子背着边弹边跳,音色醇厚,铮铮亢奋,具有感染力。
小三弦,阿细语称“三弦阿逮若”,琴筒直径约12厘米,筒长约15厘米,柄长75厘米,大小无定式,音色圆润,是跳月“老人舞”中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和道具。
三胡,阿细人称“嘿胡”。木制琴筒,蒙蛇皮(或羊皮),琴杆用紫竹,杆端有三个森轸,三弦。琴弓略粗、竹制弓形、双股马尾,分别穿于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间。演奏时一、二弦与二、三弦同时发音,音色丰富独特,柔和、圆润,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彝族“阿细跳月”伴奏乐队
(4)服饰特点
阿细跳月舞蹈时老年人穿深色上衣,扭裆裤,黑布鞋。男青年穿白色对襟上衣,黑色中式长裤,黑布鞋,外套家织带直条纹的麻布褂(不系扣)。女青年将束发从左至右盘于头顶,发束上(额顶)缀一枚银扣,再系上紧固线和珠链。也可将珠链盘于头上,插两朵小绸花,戴耳坠。穿前摆短后摆长的上衣,长仅过膝的镶边裤,围腰后再系宽约10厘米的布制腰带。将上衣的后下摆折成三角形别入腰带内,穿绣花鞋。
2. 阿细霸王鞭
阿细霸王鞭是彝族阿细人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从祭祀舞发展而来,传统动作节奏一般为6/4拍,现在已经大胆创新,搬上舞台,节拍根据需要有时有4/4、5/4等,一般用打击乐器来伴奏,有时用阿细老人舞音乐来伴奏。其传统基本动作主要有:划三左右肩、垫步进出身、左右脚单跪、直破三金棍、破脚转身跳、兔子跳沟沟、划四左右肩、勾脚单弹跳、岔打跨步转、勾脚双双对、五打转飞燕;其新创基本动作及名称为前棍相亲吻、棍左下接吻、青蛙群打架、兔子回窝步、进六退七八、立身弹弓跳、弹跳棍划空。
彝族阿细霸王鞭
3. 阿细叉舞
阿细叉舞阿细语称“寨比”。它属于祭祀舞蹈的一种,有较强的艺术性,是一般由鼓点控制音乐节拍的舞蹈,1985年红河州首届原始音乐舞蹈汇演中正式被搬上舞台。其基本动作有:四步徐转身、对跟顶头转、尖擦点三步、猴子抓泥巴、叉尖斜对天、叉横直冲天。
彝族阿细叉舞
4. 阿细刀舞
在很久以前,阿细人居住在深山老林,由于土匪经常袭击,阿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部落,奋起反击。男人用大刀,女人用镰刀奋起练兵,当年在练兵场上的刀法慢慢流传下来,至今搬上舞台,现称“阿细刀舞”。它是由鼓点来控制音乐节拍的舞蹈。其基本动作有:偷击碎步法、合刀怒视天、甩刀锐相对、跪地勤磨刀、划悠刀八式、后跟点步转、搏斗砍来侵、追击来犯敌。
5. 梭链舞
“梭链舞”又称“流星锤”,别称“开路先锋”,阿细语称“后补比”。道具为长3-4公分的绳端或铁链,并在其中系上铁梭或铁球等金属物,表演时人们手持梭链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做投、扔、甩、抛等动作。梭链舞是由鼓点来控制的散拍子旋律。其基本动作有:梭头左右飞、出梭飞开路、梭链旋风飞、顶头旋风转、地上旋风飞。
四、主要传承人
段正荣:男,1958年1月15日生,是云南省弥勒县三弦舞(阿细跳月)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段正荣是三弦舞第四代传人,师从父辈,谱系清晰。几十年来,他全面掌握了“阿细跳月”基本套路和核心技艺以及能够熟练演奏大、小三弦等伴奏乐器。他的舞姿,轻曼舒缓,粗犷豪放;乐器的演奏,让人“听到三弦响,脚板就发痒”。受到社会赞誉。同时,他带徒授艺,其徒弟主要有龙敏、毛成进、李学辉等,并积极参加传承、传播活动,是当地较有影响的传承人。
石钟鸣:男,1957年生,彝族。阿细歌舞省级传承人。他会制作大三弦、小三弦、霸王鞭、阿细刀叉等乐器和道具,全面掌握了“阿细跳月”等民间舞蹈的基本套路及动作要领。其表演刚劲有力,粗犷豪放,舞姿洒脱,极具感染力和民族特色,是彝族阿细人公认的民间舞蹈传承的代表人物。2002年5月,他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五、传承发展现状
彝族阿细支系的传统乐舞,主要是靠着阿细人通过师徒、家庭、婚姻等方式自主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阿细跳月”等乐舞的传承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随着世界、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政府介入了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年轻人也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等方式加入到了保护传承的队伍,让阿细跳月、阿细霸王鞭等传统乐舞恢复了新的生机。
1. 政府馆藏
首先,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弥勒市政府越来越重视“阿细跳月”等乐舞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出现在各种活动与媒介上。例如,政府也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大力宣传宣传“阿细跳月”,通过政府每年举办的阿细跳月节吸引不少游客,促进了可邑小镇乡村旅游,通过每年“阿细祭火”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也促进了红万村的旅游经济发展。
其次,弥勒市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乡镇相关文化部门都收藏了有关阿细跳月的音乐、舞蹈和乐器等珍品,并对其舞蹈与艺人状况进行整理和研究,还制作刻录影视材料,并编写相关书籍,如《阿细跳月论坛第一辑》等。
2. 村寨传习馆、陈列室
为了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政府还在相关村寨设置了传习馆、陈列室等,一方面鼓励传承人在这里将“阿细跳月”传承下去,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阿细跳月”,增强阿细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游客的参观,进一步了解和传播“阿细跳月”,发展西山民弥勒阿细跳月艺术团生态旅游。
采风团队与当地艺人学习“阿细跳月”
目前,西山地区村寨定点传习馆主要有西一镇文化站、西一镇红万村非遗传习点、西三镇凤凰村传习点、西三镇可邑村民俗文化陈列室和滥泥箐村“西山文化馆”。其中,红万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先基”的传承地,开展传习活动较为活跃,每年至少举办 3 次以上比赛活动。西三镇可邑村是云南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化村”,村寨里专门设置了“民俗文化陈列室”。上下两层木质的老房子,虽然面积不大只不过几百平方米,但是陈列室里所收藏展示的每一件物品都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除了“阿细跳月”的文化展示,还有关于阿细人的土司官帽,土锅,纺织机、手工刺绣、草鞋等保存百年的文物,所以说民俗文化陈列室其实就是阿细民俗博物馆。
3. 民间艺术团、文艺队
弥勒阿细跳月艺术团于 1992 年 3 月在“阿细跳月”的故乡弥勒成立,全由阿细农民组成。当时是为了迎接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是唯一登台表演的县级农民舞蹈团队。此后“弥勒阿细跳月艺术团”在全世界各大舞台上大放光彩。
除此之外,弥勒西山地区各乡镇、各村寨都组建了自己的文艺队,平时通过组织农村文艺汇演、“阿细跳月”邀请赛等方式进行激情斗舞、交流学习。2009 年,弥勒市人民政府将每年阳历的8月7日至9日确定为“中国·弥勒阿细跳月节”。此后每年的“中国·弥勒阿细跳月节”约有二十几支“阿细跳月”文艺队参加演出和比赛,表面上看是村与村之间各文艺队的竞争,是舞蹈动作之间的较量,实则是一种潜在的传承方式。同时也激起人们学习“阿细跳月”的热潮,使人们在竞争中自觉地加强传承。
彝族“阿细跳月”艺术团成员
4. 学校教育传承
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主体——人的活动,人是文化生态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民族文化传承人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他们承载和传递着整个民族的文化。所以,面对“阿细跳月”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危机局面,现在政府很重视对阿细人从小进行培养,将“阿细跳月”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弥勒市很多幼儿园开始教授孩子们欣赏“阿细跳月”乐曲,学习“阿细跳月”“阿细霸王鞭”等的基本步伐、动作,在《阿细跳月》的乐曲声中,边舞边唱。阿细跳月艺术团的非遗民族舞蹈与服装也走进了幼儿园,将艺术与民族文化的魅力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受到家乡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打下基础。不仅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增强了师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西三镇中心小学表演
弥勒市西三镇中心小学等学校也都将“阿细跳月”和“阿细霸王鞭”乐曲和舞蹈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作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现在乡镇上的小学很注重从小培养“阿细跳月”,并开设了教授三弦的课程,用“阿细跳月”做课间操,每个小学男生都有一把小三弦,从一年级就开始跳月。弥勒市文化馆和弥阳二小联合在弥阳二小筹建非遗传习点并举办“阿细跳月”和“阿细先基”培训班,免费学习,传承培训效果良好。“阿细跳月”是阿细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云南高校也比较重视对“阿细跳月”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利用教育平台加强传播。
阿哲与阿细作为云南彝族两个重要的支系,虽然生活习俗不尽相同,但作为两地最有代表性的歌舞“阿细跳月”与“阿哲跳乐”,却在乐器、舞蹈以及文化功能上有着相似的特征。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如今的“阿细跳月”和“阿哲跳乐”已从原来的祭祀、婚恋乐舞活动演变为各阶层群众共同参与的娱乐性乐舞活动,并在不懈传承中强化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记忆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解珺然. 阿细跳月与撒尼大三弦舞[D].中央音乐学院,2006.
[2]师有福,师霄. 爱佐与爱莎[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3]李先利,苏峰.浅谈弥勒彝族阿哲支系舞蹈文化[J].前沿,2013(12):176-178.
[4]吴兴帜,彭博. 论价值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存续形态——以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4):58-64.
责任编审:黄奕华;责任编辑:莎日娜;文字编辑:欧阳珊珊 李佳瑶 江鑫潮;提供:姜晓波,北舞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基地云南采风团队;视频剪辑:江鑫潮;排版制作:李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