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景点:边屯文化博物馆
作者 ​何守伦 2024-03-29
原出处:​美丽永胜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到程海毛家湾景区游览。程海毛家湾景区,位于程海镇西南部,距永胜县城36公里,距丽江市区85公里,都有高速公路通达。程海,既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名称,又是丽江市永胜县一个乡镇的名称。毛家湾,分为北湾、南湾两个自然村,隶属于程海镇凤羽村委会。程海毛家湾景区,2020年被授牌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程海镇凤羽村,2021年被认定为云南省旅游名村。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202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01.jpg

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鸟瞰图

程海镇凤羽行政村毛家湾,现有毛姓人家200余户,共有村民1100多人。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从伟人毛泽东主席上推20代,湖南韶山与云南永胜毛氏共同始祖毛太华,为避战乱于元末明初从江西吉水来到云南永胜,娶了当地少数民族女子王氏为妻,后因从军立功而任百户长,率兵驻扎程海西南岸屯垦,再后来以军功得以内迁,但留下两个世袭军户,从此毛氏在此繁衍。这里也因此得名毛家湾。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02.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程海毛家湾,西靠凤凰山,东临程海河,古代背山面水,实为风水宝地。村庄背靠之山,形如凤凰展羽,所以叫凤凰山。山脚有村,名叫凤羽。古人认为,凤凰来仪,吉祥如意。说来也巧,韶山古代八景,就有凤舞韶山。有史记载,相传舜帝南巡,演奏韶乐于此,“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此得名韶山,音召凤凰之意。韶字拆开,就是音召。赵朴初在韶山古寺题有对联:舜帝南巡,奏扬韶乐传天下;红日东出,播种福田在人间。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03.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位请看“程海毛家湾景区导览图”,目前主要游览景观有4处: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祖先纪念园和毛氏宗祠。我们首先参观游览边屯文化博物馆。请看博物馆正面上方,题写着馆名全称——“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这个建在云南省永胜县的边屯文化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展示边屯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从其建筑外观来看,这个博物馆既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又像一艘拔锚起航的舰船,象征着边屯文化展翅翱翔、扬帆远航的美好前景。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04.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家现在一定想问,“边屯”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边屯”就是“戍边屯垦”的简称,戍边是军队守卫边疆,屯垦是驻兵开垦田地。由于中国历代屯垦,主要目的是为守卫边境,因此戍边和屯垦两词合用,意思是让军队驻扎下来守卫边疆、开垦田地。程海毛家湾景区,可以说是云南边屯文化的一个缩影。简单地说,边屯文化就是中原内地汉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域文化。永胜毛氏文化和他留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云南边屯文化的突出代表。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05.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云南,戍边屯垦萌发于秦汉,经过历朝历代发展,到明朝时达到高峰。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在云南设置卫所,推行“寓兵于农”政策,中原内地汉族主要以军屯形式,有的则以民屯、商屯形式,大量迁往云南各地屯垦。各位请看,边屯文化博物馆迎面的这15幅青铜浮雕,生动地展示了明代军屯、民屯和商屯的场景。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来自中原内地的汉族军民,多数与云南原住少数民族女子婚配,成家立户,繁衍子孙,世代为军,因此民间普遍有“夷娘汉老子”的说法。这种特殊背景下的民族交融方式,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屯文化。这种文化哺育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永胜边屯后裔,成就了包容亲和、崇文好学、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等精神品格。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06.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位朋友,咱们从左手边进馆参观。目前,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设有6个展厅:一楼设有边屯云南、边屯永胜(北胜州与澜沧卫)和沧阳春秋展厅,二楼设有云南文化名人、翰墨丹青话边屯和永胜非遗记忆展厅。我们重点参观设在一楼的边屯云南、边屯永胜和沧阳春秋3个展厅。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边屯云南

“边屯云南”展厅通过三个部分,充分展示了云南戍边屯垦的历史和业绩。从某种意义上说,云南边屯史既是内地人口不断迁入云南、定居云南,与云南原住民族一道开发云南的历史;又是中原内地汉文化传入云南,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历史。而一部中国史,也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咱们先参观第一部分:设治经营,实边屯垦。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设治经营 实边屯垦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的第一页是从云南“元谋人”写起的。元谋猿人的生活时代距今已有170万年,比陕西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早100万年左右,可以说是迄今发现的中华民族的最早先民。有的猿人从云南高原上迁移出去后,就三五成群走向四方,经过以万为单位计算的漫长岁月,分布在中华大地的各个地区,形成多元的满天星斗的格局。然而,云南从政治上与中原内地直接联系,是从战国时期庄蹻入滇才开始的。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07.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楚顷襄王派庄蹻率兵,从今湖北顺长江而上,经重庆(巴)、四川(蜀),到今贵阳登岸,征服夜郎部落,向西进入滇池一带,“以兵威定属楚”。正当庄蹻准备归报楚王时,秦国派兵攻占了楚国的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蹻在公元前279年,统兵2万余人入滇,这是内地移民云南时间最早、人数较多的一次。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顺便说一下,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是对云南族类最早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史记》所谓“西南夷”,就是今天的云南全部、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的各少数民族。因此后来常用“夷”来称呼少数民族,“夷”从字形看是“发明弓箭的人”。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记·西南夷列传》还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大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云南就生活着合称“西南夷”的许多民族或部族,他们的服饰打扮有所不同,有的定居在一个地方,进行农耕,建立村落;有的还过着游牧的生活,遍布滇池和洱海地区。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被称为“滇”,原因有两个:一是古代以昆明滇池为中心,在滇中和滇东北居住着一个叫“滇”的部族,因而地以族名;二是战国时期庄蹻率兵进入云南,在今昆明晋宁一带定居并成为首领,他的后人还被汉武帝封为 “滇王”,颁赐了“滇王之印”,俨然成了一个国家,因而地以国名。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庄蹻是中国第一个从内地到云南参与开发的重要历史人物,如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有其高大雕像。他从楚国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发展了滇池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当地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滇文化。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贮贝器,在仅二三十厘米的器盖上,竟然雕铸有房屋建筑、动物以及各种人物活动造型上百个,再现了古滇王国奴隶社会的风貌。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08.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玉溪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用一头健壮的牛为案身,双角前伸,颈肌丰满,一头猛虎扑向牛身,咬住牛尾用力拉扯,一头小牛躲避在大牛腹下,造型奇特,工艺精美,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年代最早为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铜鼓。大理祥云大波那出土的屋宇形铜棺,系战国时期部族君长的葬具,重257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雕花铜棺。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发兵10万征服云南。《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发巴蜀兵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因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昆明晋宁石寨山滇王墓群出土的“滇王之印”,完全印证了司马迁记载的真实性。滇王之印,纯金铸造,重90克,印面刻有“滇王之印”四个篆字,边长2.4厘米见方,上有蛇钮印把。它是云南隶属于中央的最早物证,现保存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09.jpgbiantun10.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汉武帝征服云南部分地区后,设置了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益州郡,下辖24个县,郡的治所在滇池县(今晋宁);其中就有“云南县”,治所在今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这是“云南”一名的最早出现。“云南”名称的由来,有不少带有传奇色彩的说法,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彩云之南”。相传西汉元狩年间,有彩云出现在南中,汉武帝为探寻究竟,专门派人追踪彩云的下落,使者于是来到这块神奇的地方,并在彩云之南设置了“云南县”,云南之名由此开始。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69年,东汉明帝借哀牢王柳貌率众大规模内属之机,加强了对澜沧江以西的开发,将益州郡中划出的6个县,与新设立的哀牢县、博南县合并,在今滇西新设永昌郡,郡治在不韦县,即今保山市施甸县。这片地区古称“哀牢地”,大体包括了今天的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6个州市,当时管辖范围达今缅甸、老挝和泰国的北部。永昌郡的设置是公元初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大体奠定了明代以前中国西南部的疆界。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云南是蜀汉的后院。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部队春天从成都出发,循岷江而下到达宜宾,然后分兵三路:马忠向牂牁(今遵义),李恢向益州,诸葛亮向越嶲,与高定交战,直追至邛都(今西昌),收复越嶲郡,当时今永胜县属越嶲郡。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11.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文化大家袁嘉谷在《五月渡泸考》中说,“诸葛武侯由越嶲始渡泸,泸即永北(今永胜县)界之金沙江无疑”。诸葛亮从今永胜渡过金沙江,追击孟获至大理、昆明,采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连败叛军统帅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孟获心服口服,表示不再反叛。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自汉武帝时归入西汉的版图,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有中原居民以各种方式迁移到西南夷地区。到东汉末年,出现一批豪强大姓。诸葛亮安定西南后,调整行政区划,新设云南郡,并委派原永昌大姓吕凯为云南郡太守,辖区大体包括今天的楚雄、大理、丽江等州市,自此“云南”所指范围扩大。丽江永胜原属越嶲郡遂久县,此时被划归云南郡,郡治在今大理州祥云县。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诸葛亮治理云南重在安抚和笼络,注意任用大姓和夷帅为官吏,并利用少数民族的习俗施治,成为云南家喻户晓的人物。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在成都武侯祠题有对联:“能攻心,由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高度评价了诸葛亮审时度势、平定南中的功绩。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263年,魏灭蜀汉,晋王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王朝。晋武帝司马炎,把建宁、云南、永昌、兴古4郡从益州划分出来,设立宁州,为全国十九州之一,统治中心在今曲靖(当时称味县)。东晋末年,政治腐败,战乱不断,中央王朝失去对宁州的直接控制,云南被“南中大姓”爨氏统治,直到隋朝初年。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的“南中大姓”,是西汉以来进入云南屯戍的汉族移民,与氐、叟等民族融合发展而成,主要集中在朱提(昭通)、建宁(曲靖)两郡。东晋初年,霍氏、孟氏火并,爨氏坐收渔人之利,成为宁州最强大的势力。爨氏踞滇400多年间,宁州地区相对安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有关碑刻记述了这段史实。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通《孟孝琚碑》立于东汉永寿三年(157年),墓主孟璇,字孝琚,系内地汉族移民的后代;碑文用汉字和汉文格式,是汉文化传播到云南的证据。《霍氏晋墓壁画》所绘夷人部曲装饰,和彝族装饰很相类似;“部曲”依附大姓,平时耕种屯田,战时编为军伍。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靖《爨宝子碑》,又称小爨碑,立于东晋,现存曲靖一中;《爨龙颜碑》,又称大爨碑,立于南朝,现存陆良县薛官堡。大小爨碑被誉为“南碑瑰宝”,字体为隶书到楷书过渡的典型,碑文中有“屯兵参军建宁爨孙记”等字样,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发展的重要文献,同时对研究云南地方民族史具有重要价值。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对南中地区沿用北周制度设立南宁州。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制政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进而南下占领滇西北地区,接近大理洱海一带。公元707年,唐中宗李显派御史唐九征率兵入滇,击毁了吐蕃在滇西北的城堡,从而恢复了对洱海地区的统治。于是,唐九征竖立铁柱记功,地址在今大理州漾濞江畔,可惜铁柱现已不存。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唐标铁柱”所指史实。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时,在今大理洱海地区出现了6个较大的民族部落,其部落酋长称“诏”,历史上统称为“六诏”。其中,发祥于巍山、地处最南的“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扶持下,统一了其他五诏。公元738年,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标志着南诏国建立。第二年,皮逻阁迁都洱海西岸太和城,云南的统治中心又从曲靖转移到了洱海地区。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国是以“乌蛮”(今彝族先民)蒙姓为国王,“白蛮”(今白族先民)大姓为辅佐,联合云南境内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在公元8世纪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南诏国建立后,先后派遣数千人到成都“习孔子之诗书”,对推进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出现了“人知礼乐、本唐风化”的局面。南诏一共传位13王,统治200余年,大致与唐朝相始终。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937年,“白蛮”贵族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取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大理国属封建农奴制政权,大致与北宋、南宋相始终。由于中原宋王朝忙于抗击辽、金,无力经营西南事务,长期与大理段氏政权没有兵争。根据《宋史·宇文常传》记载,宋灭后蜀、平定四川以后,宋太祖赵匡胤曾用书房文具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不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这就是“宋挥玉斧”故事的由来。其实,大理国政权统治云南300多年间,与两宋始终保持着经济互市等密切联系,宋徽宗还正式册封段和誉为大理国王。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宋代大理国时期,洱海地区的白族文化已提高到相当水平,产生了“白文”,并用白文写下了《白史》《国史》等历史著作,以及诗歌、曲本、经书等广为流传。宋王朝在大渡河上造船,“以济西南诸蛮朝贡者”,并相继开放民间交易市场;还在云南与广西、四川的边境设有著名的“茶马互市”, 大理国与宋王朝民间的通商往来更加频繁。这有利于云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了云南社会经济向前发展。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统率10万大军南下,“乘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进入滇西北,攻占大理国,于是留下“元跨革囊”的历史典故。元跨革囊横跨丽江境内,包括今永胜金江古渡、米汤地一带。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随后设立“云南行省”,选派中书省(宰相府)最“忠爱”国家的回回人赛典赤,到云南行省任平章政事(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云南于是成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治所也从大理迁至昆明。从此,昆明便成为云南的省会,“云南”也正式作为省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出现在历史上。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行省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下辖37路及60余府州,行省与路府州之间还设多处宣慰司。云南行省随后开通由今昆明经贵州、湖南达北京的驿路,云南与长江中游及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联系。赛典赤到任后,“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元朝前期,云南在科举榜上无名;中期以后,考中进士者达6人之多。儒学在云南得以广泛传播,推动了云南文化与中原的一体化。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改元洪武。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发兵30万,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兵进伐云南,消灭元朝梁王,随后留其养子沐英镇守云南。沐英镇滇10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云南边疆,被追封为“黔宁王”。其后,沐氏世代镇滇,其子沐晟还被封为“黔国公”,直至明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初年,朝廷在云南边疆实行大规模移民屯垦,其中军屯人数最多。戍军设置卫所管理,规定从内地来的戍守军人携带家属,未婚者在驻地娶妻,安家落户,世代为军,屯田自给。云南卫所的数字,大抵是:洪武年间设十六处,正统以后增为二十五处,嘉靖以后为三十六处,万历年间为四十处,云南都司所领共133个千户所。大量军户定居下来的结果,改变了云南“夷多汉少”的状况。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12.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批落籍云南的汉族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和当地各民族一道共同开垦田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推动着云南的社会经济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明朝将元代的土官制度发展至较完善的土司制度,并在更大的地域范围推广,同时在边疆各地兴办学校教育,对增进云南各族对祖国的认同,以及云南与内地文化的融合十分有利。汉族驻军与当地民族逐渐融为一体,对云南各地民风民俗的形成、文化传统的变异,以致汉语方言不同特点的构建,也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着影响。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灭了明朝。不久,吴三桂降迎清兵进占北京,清朝建立。然而,许多反清力量和明朝遗臣在南方拥立了一些明朝宗室亲王为帝,史称“南明”。其中,后期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进入云南,以昆明为首都抗击清军。清朝平西王吴三桂绞杀永历皇帝以后,把云南变成“独立王国”,统治云南长达23年之久。康熙二十年(1681年),朝廷平定吴三桂、耿继茂、尚可喜藩王叛乱,使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代在云南实行绿营兵制,设置关、哨、汛、塘驻扎兵丁,所设地点多在山区和交通线上。这些山区和交通线上“星罗棋布”的驻防兵丁,多数是远地招募来的汉族,他们大都是贫苦人家,善于团结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山区边地。这就出现了不少带有关、哨、汛、塘字样的村寨地名,沿用至今的如永胜县的五里哨、六德塘、柳树塘等地名。这些卫戍、邮传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存在了,但地名却沿袭下来了,从中也可以探寻到清代移民的一些轨迹。好了,咱们接着参观第二部分:不断发展,文明渐开。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断发展 文明渐开

伴随着朝廷的设治经营和实边屯垦,云南的交通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五尺道、博南古道、茶马古道等道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内地、云南边疆与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人流、物流、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边屯文化在云南的发展,也成为了云南社会发展、文明渐开的重要原因之一。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13.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将军常頞继续李冰修五尺道之事,征调巴蜀士卒开拓自今四川宜宾直达云南昭通、曲靖的五尺道。这是中央政府最早在云南修路。因为路面仅宽五尺,所以称为“五尺道”。“五尺道”在今昭通盐津、曲靖大关等地仍有留存。这些路段,石硬山险,据说要用火烧,使岩石疏松,才能开凿出来。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14.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汉武帝在秦开五尺道的基础上,继续修筑直通滇池的道路,长约两千余里。这就是所谓“南夷道”。为修筑这条道路,调动了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屯田南夷”。意思是说,为解决筑路民夫的粮食供应,招募内地商人出钱雇用农民到西南地区屯垦。可以推定,这时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农民在沿线定居下来。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关中、四川和云南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今葱岭以西)后回到长安,他向汉武帝报告,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发现有一条从今四川、云南通往印度贩运丝绸的古道,汉武帝派人寻找这条商道,结果在云南洱海地区受到昆明族的阻挡,未能如愿。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打通这条商道,在京城长安 “凿昆明池象之”,以训练“楼船水军”,准备征讨洱海地区的昆明族,进一步打通南方丝绸之路,于是留下“汉习楼船”的历史典故。唐代杜甫的诗句“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也叙述了这一史实。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15.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汉王朝为了便于交通,进一步拓修“博南古道”,即今大理、永平、漾濞到保山的路段,因永平县在东汉时称博南县而得名。博南古道跨过澜沧江处设立了兰津渡口,这是云南最早的渡口,最初只是篾绳为桥,到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改修为铁索桥,定名霁虹桥。在拓修博南古道时,留下了云南最古老的民歌——《通博南歌》。其歌词是:“汉广德,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陆地上的南方丝绸之路,古称“蜀身毒道”。它是由四川成都(蜀)开始,经过云南进入缅甸,到达印度(身毒)的古老交通线。南方丝绸之路从四川成都分为越嶲道(越西)、朱提道(昭通),两条道路进入云南,在滇西为博南道(永平)、永昌道(保山),到腾越(今腾冲)接天竺道(印度),直通缅甸、印度到达欧亚各国。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16.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事实上,南方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已开通,它比北方丝绸之路还早两个世纪。《云南公路史》记载,秦汉以来,蜀身毒道或称南方丝绸之路已开通,在川滇分东西两条主干道,西干道(灵关道)自四川成都、芦山、西昌、盐源,经云南永宁、蒗渠、永胜进入洱海地区。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宋时期修整了大理至拉萨的“大雪山道”,并发展成为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云南进入西藏和川西藏区的贸易古道,因以马帮驮运茶叶为主要特征而得名。藏族素有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是藏区过去不产茶。祖国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打仗都需要大量骡马,但是供不应求,而滇川藏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其历史背景与地方史料、民间文学资料上看,云南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都与丽江永胜有关。茶马古道最为著名的是滇藏线。它南起普洱茶产地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经过大理、丽江、迪庆,分别进入四川和西藏境内,再经西藏昌都、邦达、林芝到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通道。除了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形成一个密如蛛网的交通网络。滇西永胜,东接川蜀,南邻大理,北望藏区,境内金江古渡、梓里古渡,成为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交通要津。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就在今永胜县设“茶马司”,以茶交换马匹。明代在今涛源镇设置陶睿百户伍,并设官方驿站“金沙江堡”,“置军屯田,兼令往来递送,以代驿传”。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在今永胜开辟“茶马互市”,与西藏达赖喇嘛、青海根都台吉在此以茶换马,每年入藏普洱茶数万担,交换骡马数千匹。永北城、清水驿、金江街、中洲街、金官街等地,一时成为丝路古道上的重镇。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代至民国,金江古渡先后设有金江巡检司、金江知事厅、金江县佐等官府衙门,渡口船只牢固宽大,雇用人役健壮稳定,并有固定资产作为经费,因此称为“官渡”。涛源金沙江边街市兴起,成为商贾热闹之地。正如清代杨瑛《金江晚渡》诗云:“金江渡水浩无边,过客停车欲济川。最是晚来堪画处,隔江争唤渡人船。”  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代所建梓里古渡金龙桥,史称“丽江入永之门户,滇蜀交通之孔道”。东连川康、南下大理、北上藏区的一条条茶马古道,就从澜沧卫城(永胜县城)放射开去。就广为流传于永胜民间叙事长诗《赶马调》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渊源考证,作为活跃在滇西地区马帮之一的永胜马帮,必然与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有着密切的联系。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元代来永胜屯戍的军民,其中不乏“军匠”“工匠”定居,并在民间传承珐琅银器技艺。到了明清时期,永胜珐琅银器已销往缅甸、印度等地。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基础知识》中记述:“北京景泰蓝是驰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品之一,13世纪由云南传到北京,盛于明朝景泰年间,又多用宝石蓝、孔雀蓝等蓝色珐琅釉料,因此称之为景泰蓝。”永胜珐琅银器技艺,先后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17.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长期以来,永胜盛产红糖、花生、棉花、瓷器等生活必需品。元明时期,永胜陶瓷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骎骎与江西争胜,迤西各属皆用之”,成为南方丝路上的重要贸易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滇缅公路通车,永胜瓷器行销全滇,部分销往缅甸等国。1960年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曾带去永胜瓷器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际友人。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因为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商贸文化交往,不但形成了传统的农历九月骡马物资交流会,还融合了源于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酥油茶和白族、彝族的烤茶,创造出了家家有的“永胜油茶”。可以说,永胜油荼还是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和产物呢。好了,咱们接着参观第三部分:边屯业绩,永存史志。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边屯业绩 永存史志

元明以来,中原王朝实现了对云南的全面统治,尤其是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汉文化在云南得到广泛传播,许多学者编撰了大量史志著作,留下了不少关于戍边屯垦的珍贵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考古工作突飞猛进,为研究云南边屯文化提供了大量实物材料,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18.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请看这块碑刻,名为“屯田碑记”。它发现于永胜县三川镇翠湖村委会龙潭村,制作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8年)七月。碑文记载的是明朝万历二十五年,“过仁伍”将所属田地从万历二十四年到万历三十年,逐年分配给皮惠武、陈应福、陈必吾、李尚年、陈邦、刘朝祖等军户分撒屯种的告示。此碑是记录澜沧卫屯田历史的重要实物。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19.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请看刘慥主纂的《永北府志》,这是永胜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清乾隆二年(1737年),刘慥考中二甲赐进士出身,再经朝考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学习两年后授翰林院编修,参编国史《大清一统志》。随后,刘慥被钦命为福建按察使,再升河南、山西布政使,署理河南、山西巡抚职事,成为文职二品官员,故有刘藩台、刘方伯之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刘慥因病辞官回到永北府清水驿。刘慥回乡7年,虽然行动不便,但他热心地方事业,倡修程河水道,倡导文化教育,主纂《永北府志》。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20.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北府志》记载:“滇处遐荒,久阻声教,设科取士自明朝永乐九年始。永郡之士能以科目选,自明朝天顺壬午乡试、成化丙戌会试二榜始。自是以来,骎骎日上。”这对增进永胜文化与中原内地一体化十分有利。据不完全统计,永胜从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至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取进士8人,考取举人62人(含副榜8人),考取拔贡23人。这样的成绩,对于永胜这样一个地处边疆,从明朝初期才开始有正式教育机构的府州来说,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值得我们后人继承的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遗产。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边屯永胜

咱们接着参观“边屯永胜”展厅。这个展厅又称“北胜州与澜沧卫”展厅,展览着边屯名郡永胜的历史沿革、人文风貌和历史文物。永胜是一部历史文化长卷,多元的民族、多元的文化,在这幅长卷上散发出陈年佳酿的气息。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嶲郡遂久县

从金沙江中游出土的“蜀郡铁锄”来看,丽江永胜至迟到了汉代已进入定居农耕时代,于是汉武帝便设越嶲郡遂久县管辖。所谓越嶲,是因西汉军队越过嶲水开拓新的领地而得名。嶲水即今大渡河,是成都平原通向凉山州西昌盆地的地理界线。又据《山海经》记载:“巴遂之山,绳水出焉。”绳水即金沙江,遂久县是以“巴遂”得名,其范围就是金沙江中游的两岸地区,也就是包括今永胜县在内的丽江一带。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21.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汉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隶属于越嶲郡遂久县的古代永胜,就成为连接四川凉山与云南大理的交通要道。正如《新纂云南通志》所称:“永胜在西汉为遂久县地,自昔为越嶲与大理之交通孔道,其文化之发达当较早。”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郡遂久县

蜀汉建兴三年,即公元225年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亲征云南,最后“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并对原有郡县加以调整,从越嶲、益州、永昌3郡中分出遂久、叶榆(大理)等7县新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云南郡的治所。今之永胜县,划归云南郡,仍称遂久县。《云南通志》记载:“汉遂久县,在金沙江东北,古称白门,盖入云南郡之门也。”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云南文化大家袁嘉谷考证,诸葛亮“五月渡泸”的地点就在永胜金江古渡一带。他在《五月渡泸考》中说,蜀汉武侯南征,先由越嶲,“越嶲今属蜀(今四川),古兼隶滇之永北(今永胜)”,“揆势而决之,元世祖(忽必烈)从中道入滇,革囊济金沙,顾祖禹所谓从越嶲渡江,未尝不师武侯之成法”。“侯由越嶲始渡泸,泸即永北界之金沙江无疑”。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国北方赕

唐代“白国主”张乐进求,曾被封为“云南大将军”,遂久县(今永胜)位于白国之北。晋书《华阳国志》记载:“汉遂久县,古称白门,谓白国之门也。”白国又称白子国,公元3世纪前后白蛮首领建立,地址在今大理州弥渡县一带。张乐进求后来禅位属乌蛮的南诏始祖细奴逻,弥渡“南诏铁柱”作为权力转移的象征,一直被南诏尊奉。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从洱海周围、金沙江上游移来白蛮、麽些、傈僳、施蛮、顺蛮等部族,在今永胜县东部设北方赕,在今永胜县西部顺州一带设牛赕。据考证,赕、甸同义,都指平川坝子,属彝语支民族语的音译。永胜境内甸头、甸尾、习甸、丙甸等地名,是其历史遗迹。唐代南诏蒙氏曾在永胜境内设置北方赕,并在今程海镇崀峨村建有兵寨性质的崀峨城,其遗址距今永胜县城30公里,现在主要有彝族支系崀峨人聚居于此。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理国善巨郡

宋代大理国设善巨郡、成纪镇,治所在今永胜县城北门外大树坪。公元1048年,大理国相国高智升派其孙高泰慧(鄯阐侯高升泰第四子)治理善巨郡,从此高氏子孙世代统治永胜、华坪等地,长达800余年之久。位于永胜县城东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源箐观音寺,初建时就是高氏土司的家庙。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22.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北直隶厅志》记载,灵源箐“石壁有唐吴道子观音画像,世守北胜土知州高多罗生筑庵供奉”。落款为“唐吴道子笔”的石刻观音像,为云南最古的石刻观音造像。清朝乾隆年间,浙江人许炎摹刻观音小像,以便人们拓印悬挂。为了显示永北观音拓本真迹,须盖“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为证。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丽江路北胜州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奔袭南宋后方,兵分三路自北而来,革囊渡江攻取大理。忽必烈亲自率领中路军,主要在宁蒗与丽江奉科、宝山之间渡江,有一部分则从永胜与大理之间渡过金沙江。《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元初兵过大渡河,兵分三道入境,(高氏)势屈迎降。元以兵自北来,首捷此土,故名北胜。” 从此,“白国之门”永胜又称“北国胜门”。再者,唐宋时期,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理洱海地区,今永胜县地处其北,所以有“北国胜门”的称赞。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世祖忽必烈起初在今永胜县东部(包括今华坪县)设施州,在今永胜县西部设顺州。原因在于唐代南诏国从金沙江上游两岸移来大量“施蛮、顺蛮”部族人口,长期分布定居这里,所以用施、顺名州。所谓“施蛮”“顺蛮”,都属于乌蛮的一部分,即今彝族、傈僳族的先民。施州设置两年后改名北胜州,属元朝所设丽江路总管府。而“顺州”一名,一直沿用至今。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23.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氏世袭北胜州土知州,传至高斌祥时升其为北胜府土知府,并授中顺大夫衔,后因军功升为云南行省右丞并授资善大夫衔。元代在今宁蒗县北部设永宁州,南部置蒗蕖州,均属北胜府。当时,北胜府土知府高斌祥还在府城东边建立了小吉都兵寨,作为常备武装彝族他留人驻军之地。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最初也落脚在小吉都兵寨。后来,小吉都兵寨迁往川滇交通要塞他留山,直至清朝咸丰年间毁于战火,迄今仍存他留人古城堡遗址,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留人营盘村古墓群。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历代王朝在实行军事平定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都实行过规模不等的屯垦。清代王学俭撰题清水驿《黄氏墓志》称:“元世祖革囊渡江,开辟吾郡,屯田于邑。黄氏实出蒙古,由元及今,已六百年矣。”清邑黄氏,今为汉族。由此可见,元代永胜已经有外来人口屯田实边。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澜沧卫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统率30万大军,平定曲靖、昆明、大理等地后,又“平蒙化府、邓川州,破佛光寨,过金沙江,攻北胜府(今永胜),擒其平章高生,复平丽江(路)巨津等州”。次年三月,朱元璋谕告傅友德,“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北胜州(府)是明军“控制要害”之地,留下了不少军士戍守,毛太华此时也被招募从军。  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24.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镇守云南的黔宁王沐英之子沐春,奏准在今永胜设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并将原驻昆明的云南中卫数千官兵调卫北胜州,担负保卫边疆、镇守地方和屯田垦殖任务。现今永胜多数汉族自称“祖先是洪武调卫来的”,便是这个原因。第二年,澜沧卫指挥使王佐率领本卫官兵,以及北胜、永宁、蒗蕖、顺州等州官民,在原北胜州土城之南新建一座汉式砖城,时称澜沧卫城,即今永胜县城。随后,北胜州衙署迁入澜沧卫城,又被称为北胜州城。这是澜沧卫、北胜州军民为永胜历史作出的杰出贡献。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25.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于“澜沧卫”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永胜县志》记载,是因“明初称金沙江为北澜沧江,卫以江得名”;二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是因北胜州西南有澜沧山而得名。譬如《明史·地理志》记载:“北胜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布政司,……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弘治九年徙治澜沧卫城,西南有澜沧山。”又如《清史稿·地理志》记载:“永北直隶厅,……西南有澜沧山,卫、驿皆以此得名。”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澜沧山又名金水苍山,上有五峰巨坪。澜沧卫城在史籍、方志、诗文中,又被简称、别称为沧城。而沧城所在地北胜州,又被称为沧阳,有保存至今的“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为证。《春秋·谷梁传》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澜沧卫、北胜州大部分地区,地处澜沧山之南、北澜沧江(金沙江)之北,所以称为沧阳。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代这批军户,在永胜境内的坝区成片聚居屯垦,促进了永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融合。永胜南部片区今有镇名“期纳”,据考证是夷语音译地名,“期”为肥沃,“纳”为地方,意为土地肥沃之地。由此也可推测,期纳盆地原住居民主要是彝语支民族,明代军屯汉族大量迁入,彝语支民族或被同化,或已迁徙,但由于地名的稳定性,使少数民族语地名留存下来了。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境内彝族支系他留人,墓碑载其先祖来自湖广长沙府,有的来自江西吉安府。有学者据此认为,永胜“他留人是卫所废弛、军户在地化后,融合了原居族群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种“夷娘汉老子”式的融合,既是一种血缘的融合,也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融合。所以我们说,永胜毛氏文化和他留文化,是中原内地汉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云南边屯文化的突出代表。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朝永北府

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朝廷取消澜沧卫屯伍制度,原有屯田、赋税、户籍统属北胜州管辖,但“征屯赋仍按伍催收”,致使边屯地名存留至今。永胜现今还有以官、伍、营、所、军、马场等称谓的地名50多个,就是明代军屯移民的语言证据。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92年,北胜直隶州升为永北府,永宁州、蒗蕖州、顺州都属永北府,管辖地方即今永胜、华坪、宁蒗3县区域。“永北”一名,是由永宁、北胜各取一字得来。后来,清王朝改永北府为永北直隶厅,下辖北胜州、永宁府、蒗蕖州、顺州土司和羊坪土千总。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县名由来

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废除府、厅、州设置,永北直隶厅分为永北县和华坪县,并在永北县下设金江、仁里、宁蒗分县。当时,云南军阀混战,永北连遭兵祸,先是滇西镇守副使罗树昌反云南都督唐继尧兵败永北,后有昭通镇守使张汝骥反昆明镇守使龙云退守永北全军覆灭。当时有人认为“永北”,有“永远败北”之患,于是请求更改县名。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34年,民国政府批准反其意而改永胜县,同时兼承历史地名永宁的“永”、北胜的“胜”,寓意“永远安宁的北国胜门”。自古以来,永胜既是滇西北的粮食主产区和军事重镇,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津,在云南经济建设、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中发挥着积极作用。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沧阳春秋

biantun26.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位朋友,咱们接着参观“沧阳春秋”展厅。这里展陈着永胜境内出土的上百件珍贵文物,闪耀着永胜县的远古史迹和文明之光。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27.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永胜先人自文明之初,就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创造。永胜先人那份艰辛开拓家园的情形,对于今人来说只是一片模糊的追忆,但他们却为后人留下了至关重要的痕迹,以使后人得以了解他们艰辛的生活片段。这些痕迹——尤其是那些尚未有文字记载阶段留下的石器、青铜器,无疑是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类祖先留给后人最丰厚的文化遗产。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28.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物化石

大家知道,云南既是地球生命的摇篮,又是人类的发祥地。在玉溪澄江帽天山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群,距今5.3亿年,蕴藏着地球生物进化突变之谜。云南还有1亿多年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也展现了这里远古动物界的繁荣。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29.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也注意到,在丽江永胜这块热土上,存在过比人类历史更久远的生命的化石,那就是在顺州镇州城、板桥出土的大量贝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以及在期纳镇果园村大团坡、涛源镇白塔箐等地出土的东方剑齿象一类哺乳动物化石。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顺州镇板桥村委会河东村民喻荣昌,2009年在这块岩石上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邓涛等专家2020年9月鉴定,证实这是一块蛇颈龙化石。这块蛇颈龙化石,骨骼已经全部石化,现存部分主要为颈脊椎及其部分椎骨、肋骨、股骨等化石。整块岩石重3吨左右,形成化石的动物部分,高1.45米,宽1.06米,化石保存比较完好。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中科院专家和相关文献介绍,蛇颈龙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出现,到1.5亿年左右的侏罗纪遍布海洋,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与恐龙一起灭绝。根据对其化石研究表明,蛇颈龙的体型巨大,应该是当时海洋中的霸主。它的外形像一条蛇穿过一个乌龟壳,躯体宽扁,尾巴较短,颈长似蛇,故名蛇颈龙。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30.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蛇颈龙生活习性很像现代海狮,它基本上在海洋中生活,头虽偏小,但口很大,口内长有很多细长的锥形牙齿,以鱼类为主食。蛇颈龙身长一般三五米,有些种类的身长达11米至15米,个别种类长达18米。蛇颈龙四肢为适于划水的肉质鳍脚,使其既能在水中往来自如,又能爬上岸来休息,属海生爬行类的统称,是一类适应浅水环境中生活的类群。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蛇颈龙生活的中生代,陆地上的统治者是恐龙。鉴于外观上脖子长的特征,以及同属爬行类动物,人们很容易将蛇颈龙同恐龙混为一谈。实际上,蛇颈龙和恐龙是完全不同的生物。恐龙的后肢是从腰部垂直向下立于地面的,而蛇颈龙是向身体两侧伸展。恐龙的脚足有脚趾和脚爪,而蛇颈龙的脚足则与海豚脚足相似。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发现的蛇颈龙等古生物化石及其出土地点,不仅在探索生命起源及地理变迁方面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也可以成为探索学习古生物和古地质知识的文化旅游景观。好了,我们接着来看看永胜的石器、青铜器和陶瓷器吧!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器时代

1985年,文物工作者在永胜县程海镇河口村委会海沿村马军河遗址,出土了磨制而成的石锄、石斧、石锛等新石器100多件,还在地下掘出干栏式建筑木料,并在海沿村荞地坪石棺墓中出土了3件陶纺轮、2个火葬罐和1把青铜锄等遗物。云南文物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的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发掘价值。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调查队,抢救性地发掘了永胜县涛源镇红星村境内17500平方米遗址,发现了17处半地穴式屋基、1处地面干栏式屋基,揭开了140座土坑墓、石棺墓和儿童瓮棺,出土了石器、陶器、网坠、纺轮、骨器、玉器、铜器、铁器等生产生活用具上万件,被考古专家列为“云南八大考古新发现”。经初步鉴定,金沙江畔堆子地等遗址和出土遗物的年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初期。其中,半地穴式与地面式房屋并存,正是原始社会住房发展的共同特点。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境内出土的石器有斧、锛、凿、刀、针、镞等遗物,都用天然砾石磨制而成,型体多变,而以长条圆柱形石斧、长条形单孔石刀为典型器物。石网坠中间有凹槽,使用痕迹清晰。石镞平面呈宽叶形状,锋端尖细,刃部锋利。纺轮是古代陶制纺线用具,扁平圆形,中间穿孔,插入木柄可以捻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多有出土。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此丰富的远古遗物、遗迹,足以证明新石器时代依江傍湖而居的永胜先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打捞水产动物、猎捕野生动物的同时,也开始了早期原始农业生产活动。这些虽然早已化为历史的烟影,但从他们留下的这些石器上,今天的人们也不难追寻他们的踪迹。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铜时代

人类首先进入石器时代,而后青铜的尖利取代了粗笨的石器,于是人类迈入了青铜时代。一个民族能学会冶炼并使用金属,是判断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青铜时代开始于夏代晚期,即公元前1700年左右,历经商代、西周至春秋战国,前后约有1500年。秦汉以后铁器兴起,铜器逐渐减少,珍贵的铜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铜是红铜与铅或锡的合金,质地较为坚硬,能制各种工具和武器。青铜器本身应该是金灿灿的黄色,但因为久埋地下而带有“青灰色”锈迹,所以名叫“青铜”。青铜文明穿越数千年,来到今天的环境中,更多时候是展陈在博物馆里,以供人们鉴赏。此时的青铜器,体现的是历史与艺术气息,是文化与美的视觉效果,当然也带给参观者无限启迪。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31.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青铜冶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云南的先民就使用青铜器。商代河南安阳著名的妇好墓中的青铜器,部分矿料就产自云南。大理州剑川县海门口发掘了斧、钺、刀、镰、凿等青铜器和铜斧石范(模子),说明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云南已进入青铜时代。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丽江人”的故乡,青铜文化的线索也很清晰。1954年,永胜县在三川镇翠湖村修建龙潭水库时,因在芮官山麓缓坡地带取土,发掘出剑、戈、矛、钺等青铜兵器268件,以及青铜斧、凿、锄等生产工具14件。此外,翠湖龙潭遗址还发掘出陶器6件和铜铁合制器8件。这批青铜兵器的式样,与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西汉滇王古墓、湖北战国曾侯乙墓,以及四川凉山州等地出土的青铜兵器,风格基本相同。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32.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出土的这批青铜器,大部分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永胜县文物管理所珍藏了22件。目前,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展陈的主要有:西周铜斧、战国铜锄各1件,商代有肩铜钺、战国靴型铜钺各1件,战国铜戈2把、铜矛5把、短剑15把,还有战国铜环2个。青铜短剑仅长14至29厘米,柳叶型扁茎式,剑茎呈长方形,上有不规则穿孔,剑茎与剑身之间没有隔板,这与我国北方草原牧民文化有着密切关系。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青铜文化既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反映了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交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铜鼓。云南是铜鼓发现较多的省份,而且至今还有佤族、苗族、瑶族、壮族在生活中使用。铜鼓不仅是乐器,也是礼器和权力重器,在古代只有上层贵族才能拥有。1975年,楚雄州万家坝古墓中掘出的5面铜鼓,年代为公元前600多年的春秋时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铜鼓,它说明云南是铜鼓的故乡。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6年,永胜县三川镇军和村人唐虎尧,在村北600米处的严家箐缓坡地段开挖承包地时,掘出大小各一面铜鼓,鼓距地表五六十厘米。出土时鼓面朝上,鼓下各置1个陶罐,两鼓相距约4米,大鼓在右,小鼓居左,两鼓上方约1.5米处出土1只青铜杯,三者出土位置呈三角形,出土地还发现一些残陶器和小的青铜装饰物。军和铜鼓工艺古朴简洁,有泥范铸造合缝,而无烟熏痕迹,时代约为春秋时期,属“万家坝型”铜鼓,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边屯文化博物馆内。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33.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位请看,永胜军和大铜鼓。它的鼓面中心饰有光体(称太阳纹),其外饰有两圈圆形弦纹,两条弦线之间造成空间称“晕”,弦外延伸尖角形八芒。胸、腰、足素面,腰内壁有一对称的菱形网纹,其旁饰有四足爬虫纹。胸腰交接处有对称的四只扁耳,鼓身上有两道合范线。鼓的面径39厘米,胸径52厘米,足口外径58厘米,通高36厘米,壁厚1.2厘米,重21.5公斤。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位请看,永胜军和小铜鼓。它的鼓面中心饰有太阳纹,没有弦纹和晕,光体延伸尖角形六芒。胸、足素面,近足外壁饰有圆点纹,腰内壁饰有菱形网纹,足内壁饰有对称的单个菱形网纹和对称羽纹。胸腰交接处有相对的四只扁耳,鼓身上有两道合范线。鼓的面径26厘米,鼓足外径41厘米,通高27厘米,壁厚1.7厘米,重8公斤。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万家坝型铜鼓,大体沿着南方丝绸之路传往外地,永胜军和铜鼓是其往北传的物证。而比万家坝型铜鼓稍晚的晋宁石寨山型铜鼓,传播线路大体是从滇池往东至文山、曲靖至贵州、广西直往越南。云南铜鼓的发源、发展、传播的历史说明:云南各民族不但创造了光辉的古文化,而且有着包容、开放和发展的光荣史。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铜器的出现是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同中原地区的铜鼎一样,云南铜鼓也是象征权威的重器,一般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资格拥有。铜鼓在永胜三川坝的出土,表明此时的永胜已经有了阶级的划分,出现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大致已进入了比原始社会更高级的奴隶社会阶段。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铁器时代

东汉魏晋以来,随着中原王朝对云南治理的加强,内地先进技术不断进入永胜,铁器出现并不断取代青铜器。永胜铁器时代,经历东汉至元明清的发展,留下了佛像、金刚杵、火葬罐、青花瓷、书画作品等珍贵文物,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多元文化在永胜的发展。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位请看,这是三面八臂明王像。它是1979年在永胜县片角乡牟尼山吉祥塔底出土的,是国家一级文物。全像高28厘米,宽19.6厘米,厚8.3厘米,重4.83千克,铜质刷金,三面八臂,三眼,发竖起呈火焰状,额饰释迦牟尼佛像,赤身,跣足,站立,蛇络腋,腰系短裙,右二手高举金刚杵,其余手持物件缺失。此像是佛教密宗阿吒力教天王造像之一。尤为珍贵的是,这尊造像后背镌刻元代“至元二年吉日造”字样,也就是铸造于1336年的元朝。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位朋友,永胜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物馆里陈列着从金沙江畔涛源镇“堆子地古墓群”遗址出土的各种陶器,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永胜已经在制作和使用陶器。永胜出土的早期陶器,具有氐羌民族风格。氐羌风格的典型陶器是双耳罐。永胜出土的这种陶罐,最突出的特征是圆口、鼓腹、平底,大双板耳从口沿连接到下腹部,而且大双板耳内还有小双板耳,展现了永胜原始陶器独特之美和创新技艺。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34.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从唐宋南诏国、大理国就盛行火葬,元明两代火葬仍为云南最主要的葬俗。直到清初朝廷明令禁止火葬,云南葬俗才变为以土葬棺埋为主。陶器以其价廉物美、易于储存,成为当时云南各地最主要的葬具和随葬品,陶器艺术成就便体现在各式各样的火葬罐上。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永胜期纳镇满官龙潭村蔡家箐、程海镇海沿村荞地坪出土的文物看,元明时期永胜的火葬罐有黑陶罐、红陶罐和绿釉陶罐。永胜火葬罐有的瓷化程度已相当高,器物表面采用彩绘、刻划、压印、堆塑等手法装饰,纹样丰富,造型美观。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永胜有的火葬罐盖内还用朱砂写着梵文。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元明陶瓷有青釉、白釉、青花等色料,有罐、瓶、壶、杯、碗等器型,陶瓷工艺达到很高水平。永胜元代青釉罐,短颈凸出二道弦,罐腹椭圆,圈足平底,施釉不及底;肩部绘有云纹图案,肩、腹以褐色矿物质绘有十二生肖属相,每一属相用双线分隔开,下腹近足部绘有云纹、水纹图案,线条流畅,典雅古朴。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明代青釉罐,平口短颈,鼓腹,圈底,釉面光润清洁;罐盖如一张倒扣的荷叶,分成六莲瓣,其中绘以暗花折枝莲花,腰部绘以暗花折枝牡丹,下腹以紧密直立兰叶造型装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明代青花瓶,口沿平折,直颈丰肩,鼓腹下部渐收,足部微向外撇,底部青釉,造型丰满,釉质晶润;颈部装饰简单花纹,上腹部饰折枝芙蓉花,下腹饰云纹图案,纹饰使用花青色,风格新颖别致。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明代青花碗,口沿平折,敝口,向下渐收,胎白釉青,玻璃质感强;口沿绘有相交斜线纹,外壁绘有青花缠枝花卉,内壁绘有百合、灵芝,底部绘有十字宝杵纹,纹饰丰富,别有风韵。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35.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洪武年间,大量内地汉族士卒落籍永胜,不仅推动了永胜的农业发展,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中不乏陶瓷手工业者。永胜县城十字街发掘出来的两对灰陶鳌鱼,以及各种图案精美的瓦当、砖雕,加上县城东南凤鸣村马家山发现的明代龙窑遗址,印证了永胜至迟明朝初期已经有了灿烂的陶瓷文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开始建筑澜沧卫城,烧制大量城砖和殿阁、楼台、官署建筑的砖块、瓦饰,于是永胜陶瓷工艺飞速发展。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有着陶瓷业生产的丰厚条件。永北镇凤鸣、凉水一带,地处城关坝子南部,分布着深厚的黄黏土,这是青釉的主要原料。县城东南10多公里处的光照山,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高岭土又称瓷土,因景德镇高岭山的瓷土质量最优而得名。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胜瓷土储量500万吨以上,大部分可露天开采,质地细腻纯白,耐火性强,是上等造瓷原料。《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永北(今永胜)所产瓷土较皖、赣优良。近来永北瓷器骎骎与江西争胜,迤西各属皆用之。”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位朋友,历史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把“边屯文化”纳入全省重点打造的四大文化品牌,永胜边屯文化博览园应运而生。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2011年12月26日建成开馆,2020年被列为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02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tun36.jpg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我们参观游览了“边屯云南、边屯永胜、沧阳春秋”等展厅,相信会有助于充分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y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何守伦,系云南丽江永胜县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丽江师专旅游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兼任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客座教授、云南高校名师工作室导师、丽江旅游研究所所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及顾问;主持、参与了《云南世界遗产读本》《丽江红色旅游发展研究》《丽江旅游发展研究》等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云南永胜他留人与毛泽东祖先探源》等文章100余篇,编著出版著作、教材《永胜方言志》《华坪方言志》《丽江导游辞》《丽江旅游文化》《解秘他留文化》《云南旅游风情》《读懂云南》《旅游文化教程》《导游实训教程》《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等10余部;授予云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获得云南教育功勋奖章、丽江市宣传文化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
原载|微信公众号-美丽永胜(2022-05-18);原媒体|作者:何守伦;平台编辑:华子;审核:熊锦江。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