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火草线/商宇宏 摄
红彝人自称乃苏、纳苏,他称红彝,其应属彝族纳苏人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并在史料典籍中出现较早,唐南诏时载为独锦蛮,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禄丰和元谋三县交界处,包括今禄丰市中村、武定县猫街、元谋县羊街,部分则散居于元谋老城、武定白路、禄丰一平浪、高峰、广通等乡镇。
武定县猫街镇赶集的红彝人/商宇宏 摄
最早记载红彝人先民的历史古籍是唐代樊绰的《蛮书》(云南志),其《名类》部分中说道:“独锦蛮,乌蛮苗裔也。在秦藏(禄丰城)南,去安宁两日程。天宝中,为蹄州刺史,其族多姓李。异牟寻母,独锦蛮之女也,异牟寻之姑亦嫁独锦蛮;独锦蛮之女为牟寻妻,有子委负监,贞元十年为大将军,在勃弄、栋川为城。”独锦蛮首领李负蓝还被南诏任命为大将军去守卫的勃弄川城(白崖城)。而据多年以来诸多民族学者研究认为,独锦蛮便是聚居于禄丰、武定、元谋三县市交界的红彝人。因此,“次赕”即是红彝人的发源地,其属彝语转音可译为“次部落居住的坝子”。
《蛮书》中《云南管内物产》部分还说到南诏有越赕(腾冲)马,能日行数百里,称名“越赕骢”;而次赕、滇池马在当时是最好的战马:“次赕、滇池尤佳。”滇池即昆明地区,次赕就是罗次坝子。这两个地区处于滇中,土地平旷,物产丰富,是南诏国东拓的战略要地,异牟寻的父亲凤伽异东征,在昆川(昆明坝子)建拓东城(今昆明拓东路一带),属次赕管辖的炼象关一带已经是进入昆明的要冲,加上次赕有丰富的资源,川内居住着与皇族同一系统的乌蛮支系独锦蛮部落,皇族与独锦蛮联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见李成生《探寻罗茨唐代三城》,云南日报,2017-07-16)
猫街镇保家村土主庙/商宇宏 摄
据康熙《罗次县志》载,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王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建立了南诏国,南诏王对境内的独锦蛮采取了婚姻联盟政策。南诏王皮罗阁的孙子凤伽异选秦藏县(禄丰市)碧城的独锦蛮女为妃,凤伽异又将其妹妹嫁与独锦蛮头领为妻,凤伽异之子异牟寻选独锦蛮女为妃,异牟寻之孙劝佑丰选了独锦蛮女为妃。
康熙、光绪两代《罗次县志》中皆云:“灵通寺,在县南二十里罗堋旧县。相传蒙氏昭武选妃,罗次妃以二千金建寺。考滇史,昭武为蒙氏丰祐,疑即唐穆宗、文宗之间。”
武定县猫街镇赶集的红彝人/商宇宏 摄
因此,早在唐南诏时期,独锦蛮部落便与南诏王室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唐代“次赕”即罗茨一带(今禄丰市碧城镇、仁兴镇、勤丰镇)为两个较大的独锦蛮部落“罗部”和“次部”所居,他们在南诏王室的支持下建了著名的“黑城”。南诏国的一世王阁罗凤在位31年(748-779年)中,正处于王权扩张,疆域扩大的高峰时期,为巩固已得到的王权和加强对扩大疆域各部落的统治。《南诏德化碑》中将他“设险防非,凭隘起坚城之固”的城池建设一事例为他的重大政绩之一。
独锦蛮和南诏王室一度保持着联姻关系,因此“黑城”一带成为了南诏在“拓东”过程中的重要政治和军事要地。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取“罗部”“次部”首字设置罗次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州为罗次县,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罗次县并入禄丰县,故这片红彝人先民聚居之所设县以上建制的历史达683年。
武定县猫街镇赶集的红彝人/商宇宏 摄
2021年以来,我一直在做《红彝人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课题的实地田野调查部分,这也是我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研究方法,因此早在二三月间我就到了禄丰市一平浪镇的杞栽、干海资、大窝一带和高峰乡等进行了实地调查。至7月21日,我舍远求近深入滇中北红彝人重要的聚居区武定县猫街镇进行田野调查。猫街生活着汉族、彝族(红彝、白彝)、苗族(白苗、花苗)和少部分回族,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松老山红彝首领毕顾保在咸丰年间的反清起义(咸丰九年春,云贵总督派兵烧杀彝民,毕顾保举义旗抗清,联合高桥杨再兴义军进占武定州城,分兵攻打富民、罗次,有力配合支援了滇西杜文秀回民起义军。激战9年,四占武定州城,七取罗次县,拿下禄劝城。1868年,毕顾保接受朝廷招安,授二品官衔,最后中毒身亡。)以及回族马英于1949年率武定县常备二中队起义并组成禄武游击大队参加革命斗争(至1950年1月10日,根据滇桂黔边区党委的决定,以安(宁)禄(丰)罗(茨)游击大队、边纵第三支队第二十五团游击大队、禄(劝)武(定)禄(丰)罗(茨)游击大队及禄(丰)罗(茨)游击大队为基础,在武定整编为滇桂黔边纵队独立第二团(又称滇北独立团),由马英任代团长)的事迹为整个武定乃至滇中北地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定县猫街镇红彝人古彝文文献/商宇宏 摄
到猫街之前我联系上了对红彝人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红彝青年李天俊先生,他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古彝文的角度对红彝人的源流、迁徙、文化等进行收集整理。21日是星期三,正逢猫街赶集,整个集镇人潮涌动、货物琳琅,在嘈杂的叫卖砍价声中不时还有着红彝人传统盛装的老者走过,可见在不同文化取长补短相互融通的的现在,红彝人依然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保持着“各美其美”。
巧之又巧,到镇上找好住所后,遇到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研究所的高登荣教授,他带着几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在猫街进行以乡村振兴为主的田野调查,他们一行恰巧和我共住一个旅店,于是到了中午在李天俊先生的带领下一同去到了离镇上约六七公里的保家村。根据走访发现保家村有三十余户,属彝汉杂居,彝族中以红彝人居多,还有少部分白彝人,属于汉彝聚居区域的过渡地带,从保家村往上去大多为红彝聚居村落,而往集镇方向辐射多数为汉族、白彝和回族聚居。因此经过考察分析可以发现猫街镇的民族(群体)分布规律,即以集镇为中心,坝区以汉族、白彝和回族聚居村落居多,而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区、半山区大多为红彝人聚居村落,东部、东南部山区、半山区则分布有苗族,其又分为白苗和花苗。
猫街镇保家村汉族土主/商宇宏 摄
在保家村我还观察到彝汉两种文化相互融合,但又各自保持着较为鲜明的特征。比如村后山有一个土主庙,约5-6平方大小,为土墙青瓦构架,里面供奉有三位人形石像,其中居中者体量较大,两边各一相对较小,左侧土主石像头部已被破坏,从年代上看应为清代所建。这三位土主石像不具佛道人物的基本外形特征,据村民所述可能是以先祖为像,奉为土主。这个土主庙为汉族所奉,村中的红彝人不参加祭祀,但在村中有一棵高大的古树,红彝人奉其为土主树,每逢岁时节日均会到此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平安。在离保家村十余公里外的黄栗树村一带的红彝人聚居村落中也没有土主庙,均立古树为土主祀奉。
访谈/民大民研所研究生普云洪 摄
在保家村一带做田野调查时对红彝人的源流迁徙等也从彝族史、口承史和彝文经典的角度进行了了解。得知,红彝人属彝族人文先祖阿普笃慕之子慕阿克(布部,又名慕克克,是阿普笃慕的第五子)支流,慕阿克第四代孙昭罗莫时在德刀祭祖分支后,其子罗尾格一支发展为罗部乌蛮,即现在的红彝人。但根据一些本土彝族学者研究认为在红彝人中也有少部分来自六祖中的慕阿彩(默部,又名慕彩彩,是阿普笃慕的第六子,红彝人称之为“蛇”家族)。还有一些来自慕雅考(乍部,是阿普笃慕第二子。现汉姓有杨、阳、欧阳等)。之后,经过不断融合到了唐南诏时期形成了前面所讲的“独锦蛮”,到了此时《蛮书》及各类方志史书中也开始不断出现关于“独锦蛮”的记载。据传,到了元初蒙古军队入滇,在攻打“黑城”取胜后,聚居于此的独锦蛮被迫向周边地区迁徙,形成了现在红彝人的分布状况。
文字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