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山彝族打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艺术和成就涵盖了巍山彝族人民久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原生态的信仰,其蕴含的价值是突出的和多元的!乐器作为打歌的灵魂载体,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衰。大理巍山青华中窑的南山歌,所使用的乐器——大三弦,独具特色,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但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大三弦的制作还是大三弦的使用,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本文中,笔者深入彝族打歌之乡调查,以青华中窑南山歌的乐器大三弦传承为例,揭示乐器视角下的彝族打歌现状,并提出几点传承保护建议。
关键词:彝族;巍山;打歌
前言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名,人口近800万人,是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除川、滇相连的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大片聚居区外,其余地区多呈小聚居、大杂居分布状态,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
大理州巍山县是大理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南诏文化的核心区,保留了非常丰富的南诏及彝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巍山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县人口30.4万人,彝族人口近10万人,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广泛分布在南诏镇、庙街镇、巍宝山乡、青华乡等各乡镇。其中,青华乡、马鞍山乡等五个乡镇的彝族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当地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1]
巍山彝族主要包括两个支系,其中,“腊罗拔”支系长期世居当地,也是当地彝族人口的主体部分。“厄尼蒲”(或“格尼蒲”)支系于清朝末期从南涧迁移而来,人口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青华的部分山寨。
巍山是古代文献之邦,南诏古国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文化。巍山打歌集歌、乐、舞三位一体,是当地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1]。2008年6月,巍山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其更加声名远播,成为巍山乃至大理州亮丽的民族文化名片。近几年来,也有学者到巍山研究巍山彝族打歌,例如刘成成《巍山彝族打歌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调查研究》、惠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巍山彝族打歌为例》等。同时,巍山县还成立了彝学学会,出了《巍山彝族打歌山歌小调选编》、《巍山彝学研究》等书。尽管如此,学界对巍山彝族打歌的调查研究还非常欠缺,急需开展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工作。多年来,出于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对巍山打歌的热爱,笔者多次到巍山各地进行走访调查。在本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深入到青华乡中窑等地,采访了一批民间艺人,收集了一大批第一手的田野资料。本文在田野调查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梳理出青华中窑为代表的巍山彝族打歌的传承现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其今后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出个人的观点。
一、巍山彝族打歌概况
巍山是一个彝族自治县,彝族人民不仅热情好客,还能歌善舞,打歌是他们最直接的表少达热情的方式。同时彝族打歌也是巍山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重要的节日,一定不了打歌这种娱乐方式,打歌不分年龄,大到六七十,小到五六岁,都能在打歌场上见到他们的身影。耳濡目染,从小就接触打歌,加上自己的爱好,就这样传承了下来。在巍山彝语里,打歌叫做“啊咳”。[2]
(一)巍山彝族打歌起源传说
巍山彝族打歌起源甚早。唐代文献樊绰《蛮书》就有记载:“,俗传正月初夜,鸣鼓系腰以歌,为踏歌之戏。”[3]民间也有多种其起源传说。[1]
1. 军队起源说
据民间传说,彝族打歌源于唐代天宝年间,继皮逻阁统一六诏以后,继续开疆扩土,侵扰了唐王朝的领地,导致了唐宫个南诏国的矛盾激化。天宝十三年,一支唐军追到了达子山,由于唐军人生地不熟,不敢轻举妄动,治好把南诏兵马围困在达子山,并派了探子去打听情况。当时,南诏士兵不过四十余人,面对唐军的围困,此时已经穷途末路,只好背水一战,宁愿死也不想被唐军活捉。于是在寺庙里吹起了“芦笙”,吹起了笛子,唱起了调子,吹着唱着,就情不自禁地绕着圈子跳了起来,最后在圈子中烧起了一笼火。越跳越带劲。动静越来越大,唐军探子一听动静,以为援兵到了,就回营禀报。第二天,唐军就撤了,四十多个南诏士兵取得了胜利,从此,为了纪念彝族人勇敢,聪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作为一种军事策略,彝族打歌就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
2. 部落战争说
据民间传说,在部落时期,彝族人民和别族人民发生战争,彝族人民被围困在山头,眼看要被打败,彝家人民急中生智,在山头烧起大火,跺起脚,围着火塘转了起来,甩着大刀,火光四射,杀声四起,嘴里喊着“你这族呢瞧着!”(现在彝族人打歌调中衬词)。别族的人看到山头火光冲天,声音一波一波的传来,以为援兵到了,于是就退兵了。后来,彝家人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便兴起了打歌。
3. 南诏蒙舍说
唐代六诏时期,蒙舍诏主皮逻阁为统一六诏,借星回节祭祖之际,召其余五诏主于松明楼上,并在宴间找借口退出了宴席,命部下点火烧楼,烧了五位诏主。没了五位诏主,皮逻阁就轻轻松松的攻下了五诏,成为六诏之主,建立了南诏国。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和庆祝这次胜利,巍山彝族人民就踏歌围火狂欢。这就是火把节打歌的由来。
4.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
又有老人说,打歌的由来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实行以夷治夷,曾有人出谋围火舞刀,以少胜多,吓退敌兵。为纪念战争胜利,于是就兴起围火打歌。
我们可以从以上四种传说可以看出,作为“圆圈舞”的彝族打歌,应与古代的部落争斗有很大的关系。时至今日,彝族打歌依然是众人围圈或围着篝火踏地边歌边舞,与藏族的“锅庄”十分相似。
藏族与彝族同属古代氐羌族群,其“锅庄”舞亦属“圆圈舞”类型,舞者不分男女,手拉手围成一圈,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锅庄舞,又称“果卓”、“歌庄”、“卓”等。《清史稿 • 乐志》中对“锅庄”已有记载,音译为“郭庄”,《卫藏通志》将其描述为围着锅台而舞之意。关于锅庄舞的起源传说甚多。其中一则说的是:西藏拉萨大昭寺竣工时,格萨尔王命令所有的观众围着寺庙跳舞庆祝,后来发展成为圆圈舞。另一种说法是:藏族群众围着房子中间的灶台跳舞,久而久之形成了“锅庄舞”的艺术形式[4]。根据藏学家研究与史料记载,锅庄起源于早期西藏奴隶社会时期的盟誓活动,并逐发展成为一种藏族民间的歌舞形式。由此可以推测,圆圈舞我们彝族打歌和锅庄舞,都有庆祝之意。
相较于藏族歌舞的研究,学界对彝族打歌的研究成果还很稀少。藏族锅庄的研究方法及其观点,可以为今后的打歌研究提供不少启发。
(二)巍山彝族打歌分类
近年彝族打歌在巍山各个乡镇都有广泛流传,都是边歌边舞的圆圈舞形式。具体而言,根据歌舞、伴奏等要素的差异,大致又可以分为四个类型:[1]
1. 东山打歌
东山打歌主要分布在巍山坝子以东地区,以大仓乡镇新胜、小三家为代表。该种类型的打歌,芦笙主压节奏,大刀助阵,打歌的脚步缓慢而稳重,气势磅礴。
2. 西山打歌
西山打歌主要分布在巍山县的西部地区,以五印西山打歌为代表。以芦笙为主旋律,笛子伴奏。西山打歌唱词优美,比较注重唱词的格律押韵。
3. 马鞍山打歌
马鞍山打歌又称青云打歌,主要分布在巍山北部地区,尤其以青云村为代表。该打歌节奏欢快多变,动作粗犷奔放,打歌步伐变化丰富,有对穿、半转、全转、三步一掂、半翻半转、三翻三转等,让人看了眼花缭乱。2006年10月,当地打歌队伍参加“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栏目表演,被誉为“最难学的舞步”。在打歌场中,有的吹芦笙,有的吹笛子,还有舞大刀的,其中,以笛子引奏,以芦笙压阵就是马鞍山打歌的特点。
4. 青华弦子歌
青华弦子歌主要流行于巍山南部的青华乡中窑村一代,以大三弦子为主要的节奏乐器。在打歌场上,男性身穿羊皮褂子,背着大三弦边弹边歌边舞,身体前后摆动,脚步铿锵有力。女性则手持羊皮,和着弦声,边拍边歌边舞,节奏铿锵,步伐典雅。
以上四类打歌,马鞍山打歌因其表演形态丰富,有关部门的推广传播较多,知名度较高,其传承和发展状态较好,东山打歌次之。青华弦子歌以彝族传统乐器大三弦主奏,拍打羊和奏,其表演形式最具特色,但因为乐器制作、乐手、歌手传承青黄不接等原因,其发展传承现状与很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一样令人堪忧,急需开展相关保护和研究。因此,本文选择青华弦子歌作为巍山彝族打歌的代表,以乐器的传承为中心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和探讨。
二、青华弦子歌的基本特点
青华弦子歌主要分布在巍山以南的青华乡中窑村。青华乡中窑村共18个村民小组。其中南山歌流行在中窑村、官田村和翻身村,以中窑为活动中心,分布的地区相对集中。以下内容来自笔者2019年2月20日田野调查。
(一)青华弦子歌的由来
据老一辈说,在国民党时期,家里有三个儿子的,要抓一个去当兵,有五个的要抓两个去当兵。为了逃避被抓去当兵,家里有多个儿子的,就被迫逃走他乡,到别的地方生活。当时南涧“大瓦遮”、“三家村”的人逃到我们村,慢慢的人越来越多,闲余饭后,为了消遣时间,大家开始琢磨打歌的舞步,在他们本地方的打歌步伐上稍有变动,可以说,青华弦子歌最基本的步伐(六步)是从南涧传过来的,而又兴起于中窑村,所以又被称为中窑南山歌。
(二)青华弦子歌的风格特点
1. 基本演出形式
中窑南山歌在打歌场上可以不烧火,男女围成一个圈,或者进入打歌场时为一排,慢慢的围成圈。打歌前,在圈中放置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放上装有生米的升斗,在升斗上插上三根点燃的香火,然后在升斗前放一个生猪头,意为敬天敬地敬祖宗。打歌时,男穿羊皮弹三弦,女拍羊皮和节奏,笛声清脆,弦声铮铮,别有一番风味。中窑南山歌的独特之处是,它以弦子仿效芦笙旋律,用山歌仿效彝族打歌调,是用汉语唱调的一种独特的打歌方式,反映克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彝汉两家和谐相处的历史,同时,打歌中,笛声、弦声、唱腔和脚步,四者合为一体,有弹有唱,气势十分感人!
2. 基本步伐
中窑南山歌步伐分为三种:六步,十二步,十八步。其中,六步为基本步伐,叫做直步。十二步和十八步是在1984年二月八要到州上演出,有文工团的杨树芬老师和中窑村村民李学明在六步的基础上编出来的。十二步叫做翻歌,十八步叫做攒歌!
3. 乐器
中窑南山歌主要用到的乐器是大三弦歌和笛子。其中,大三弦为主要的乐器。在打歌场上,可以没有笛子,但绝对不能没有大三弦。大三弦掌握着整个打歌场的节奏,打歌快慢变化,全靠弦音。如若掌控不好,整个打歌场就会乱套,这是打歌中最忌讳的。
至于笛子,在打歌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笛声清脆,弦声铮铮,一高一低的声音配合,别有一番风味,使打歌场变成消除忧愁,消除烦恼的最佳地方。同时,在人们打歌打到兴奋时,女子会拿起羊皮拍起来,目的是为了配合弦子的节奏,使弦音更有韵律。如若没有羊皮,也可以用能够发声的道具代替,例如我们平时见到的饮料塑料瓶。
(三)大三弦的演奏形式
大三弦是青华打歌的灵魂的乐器,主导着打歌场上的节奏和气氛。以下所有照片均来自笔者自拍。
1. 演奏的指法
大三弦长一米三左右,斜挎在身上,右手拿着弦拱,左手掌控着三个音,由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根据节拍,在弦长三分之一的地方上下滑动来配合着右手弹奏。第一个节拍时,只有食指按在高音上,按的位置偏高,第二拍,多了中指,按在中间位置,第三拍,三个手指同时按在高音上,位置偏下。在演奏时,手指变换灵活,切换自如。
2. 定调、定音
在演奏之前,弦手把大三弦斜挎在身上,拿出弦码,放在弦筒的中间位置(可根据弦音上下波动,进行调整),把三根弦线按照位置分别放在弦码的线槽里。弦码准备完毕,接着调整弦线,由于不用的时候,三弦的弦线出于回送状态,在用到之时,扭动调音部件,使弦线出于紧绷状态。然后右手带着弦拱开始试音,不断地调整音色,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演奏。弦谱如下:
六步和十二步弦调:啦来来来来,啦咪来来来,啦咪来咪咪咪来来来;十八步弦调:来咪啦咪,来咪啦咪,来咪啦咪咪咪来来来 嗯啊(最后弦音的发声)。
3. 表演姿势
斜挎大三弦,左手固定弦线,右手开始弹奏。
开始为六步。六步是最基础的步伐,也是最简单的步伐。
十二步是在六步的基础上多了一个翻转的动作。
最后是十八步,也是南山歌中最难的一个动作,要求比较高,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跳出来的动作就会非常别扭。
4. 大三弦的使用场合
在以前,打歌,流行在喜事和百事之间,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日宴席、孩子周岁、建新等等,也开始流行打歌。在打歌中,大三弦作为必不可少的道具,必定都在场。
5. 大三弦与笛子和唱调人的配合
大三弦掌控着整个打歌场面,与笛子配合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弦音一响,就开始六步,待整个打歌场围成一个圈时,笛子开始响起,然后唱调的带头人开始开启第一句调子,其他的人就合着唱起来。第一句调子,可以男的先开始,也可以由女的先开始,这个不做过多的讲究。第二种:弦子和笛子同时响起,六步也就跟着开始,待围城一圈后,开始调子对唱。这三者之间的配合,需要非常的默契,一旦这三者之中有一方出差错,必定会使整个打歌场陷入混乱之中,因此,三者的配合,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三、青华弦子歌的传承现状
自1970年以来,青华弦子歌就在本地广泛开展活动,还先后到过巍山县城、大理市区等地参加文艺展演,均取得良好成绩。
(一)青华弦子歌的获奖情况
1984年二月八祭祖节,村里组队到大理州参加竞赛演出,荣获第二名。与此同时,在县庆演出中,被日本民间艺人看中,并特意挑选演员邀请赴日本演出。
2006年,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巍山被省政府命名为“彝族打歌之乡”,青华弦子歌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10月,应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的邀请,县文化部门从中窑村的中窑南山歌艺人和青云村打歌艺人中抽调25人组成“巍山青云彝族打歌队”,参加《CCTV—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演出[5],让国内外数亿群众一睹巍山打歌迷人风采。南山歌打歌队队员李学明、张国忠、白光华等人参与此次演出,于10月18日载誉返回巍山,并成为本村打歌队的重要核心力量,为南山歌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10月16日,中窑南山歌在“十九大时光——巍山彝家弦子歌颂党恩”的节目编排中被选进大理新闻,并播放时间长达3分钟。青华弦子歌笛声婉转、三弦铮铮,淳朴动情,给观念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打歌领头人现状
打歌是一种群体活动,并非个人行为,在打歌场上,需要众多的人参加才能把打歌的气氛推到高潮。但是,打歌中分着领头人和参与者。领头人,就是打歌带头者,包括弹弦子的领头人和唱调子的领头人,在打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需要配一位吹笛手。实地采访中窑村各部分的领头者后,现把相关信息梳理如下:
1. 艺人的生存状态
中窑彝族民众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副业,农忙季节就务农,农闲季节则经营渔、林等副业。劳作的时候,常常播放平时录制好的打歌音乐来自娱自乐。
南山打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上世纪,当地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村民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村民经常自发地组织和参加各种打歌活动,打歌具有鲜明的原生性和古朴性[6]。该村村民往往在家人和乡亲的带动、引导下,在村中大大小小的打歌场上学会了打歌,并乐此不疲。还有部分有心人拜师学艺,成为打歌场上的领头人。
2. 艺人的打歌基础
巍山是文献民邦,是一个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久,巍山彝族人民在生活中创造了“打歌”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民间打歌文化世代相传。青华中窑,也是彝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时至今日,每当有重要的节日例如火把节,二月八等,都要打歌。村中一年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打歌,使得这里的人们从小就耳濡目染,造就了打歌传承的天然环境。后来,又因自己格外喜欢打歌,在日后的打歌活动中,以和同伴交流,自己琢磨的方式不断和丰富着自己的打歌技巧。
3. 艺人求艺的过程
在中窑南山歌的打歌活动中骨干人物包括:弦手,笛子手和唱调者。其中唱调者,一般都能在打歌活动中,和领头人一起附和着就可以,不需要特意去学,或者拜师等去花费大量时间去琢磨。但是对于弦手和笛子手就不一样了。弦手和笛子手,除了在打歌活动中学和师傅学以外,最需要的是自己下来的琢磨,能在打歌场上和师傅那里学到的就只是基本的旋律和调。熟能生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才能弹出南山歌的灵魂。才能在打歌活动中起到它的作用。所以,大三弦,是南山歌的灵魂。南山歌打歌领头者的情况见附录。
(三)大三弦的制作与传承
传统上,大三弦都是弦子手自己制作,或请当地工匠的制作,其工艺较为复杂,目前,存活的人中仅有1人能够从事大三弦的制作,而且年事已高。其他的弦子主要靠购买。以下部分来自周学明老者口述。
1. 弦子材料的选取
要想制作出一把好的弦子,选取材料就是关键的一步,首先是它的材料,可以选取为核桃树,梨树,冬瓜树,椿树或者攀枝花树。能选到椿树或者攀枝花树是最好的。这些树,材质较好,可以保存的时间较长,可以增加弦子的使用年限。而且也容易雕刻。第二步,看树的形状,只选取直的树,有稍微弯的也可以进行加工。在树刚被砍下来得时候就得进行加工和雕刻。雕刻好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风干。等水分干后,如若有变弯的地方,还需要打磨。
2. 着色
在雕刻好后,水分干后即可上色,按照材质来选取漆的颜色,一般有清光漆和红漆。红漆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3. 弦线的选取
弦线的选取一般选择钢丝,如若不是钢丝,弦线的松紧不好调控,容易被弹断,并且使用年限短。同时,钢丝有更好的音质,弹起来非常响亮,并且也能防弦线生锈。
4. 调音部件的选取与制作
调音部件,是大三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着整个大三弦的命脉。在选取材料的时候,得选材质较好的,例如农村叫的“鸡柿子”树和“板栗树”,这两种树更适合。弦线不容易在弹的时候变松,不容易走音。在制作之时,首先把生的树削成头圆屁股尖的小棒槌,接着在棒槌尾部差不多整个棒槌四分之一的地方钻一个小孔,目的是为了穿弦线。有的为了增加弦手的手感,还在小棒槌的头部和中部划出一些小沟。
5. 装饰
在整个大三弦制作完成后,在弦筒和弦头之间挂上一条红布条,一方面是为了把弦子固定在弦手身上。另一方面,红布条不仅代表着吉祥喜庆之意,在老一辈的眼里,红色还具有驱鬼驱魔的功能,系在弦上,遇到去百事场合打歌,也不怕鬼神缠身,或者把鬼神等之类不好的东西带回家,来扰乱家庭的和谐。所以就用红色布条来作为弦子的装饰。看起来既喜庆又吉祥。
6. 与弦子结缘的故事
弦子制作者现龄74岁,七八岁时就开始接触弦子,由于小的时候经常到打歌场上玩,后来又出于对弦子的喜爱,于是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己摸索着制作弦子,一开始制作迷你版的小弦子,很是收到大家的欢迎。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把制作出来的都烧了。等改革开放后,老者又凭着自己的记忆开始了弦子的制作。不过,这次制作出来的,是大三弦。不同于以前的是,出于老者对龙的图案的喜爱,且为了美观,把原来的弦头雕刻成了龙头。同时,老者看到吉他的形状,觉得也很美观,又在大三弦上稍加改装,就改成了下面的样子。在问到弦子制作时,老者表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不会制作,第一,他们对这个东西没兴趣;第二,觉得弦子制作起来太麻烦,无论从材料的选取上,还是到各个部件的制作,都很磨耐性!第三,慢慢的南山歌已经不在流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机会越来越少,就算制作出来,也没有销路。
7. 平时大三弦的保养注意事项
首先,要把弦线放松,不要总出于紧绷状态。其次,弦码往上滑,或者取下来。平时注意保护弦筒,避免重压,或者重击,以免变形或者被破坏。除此之外,平时应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不可受潮或者阳光暴晒。
8. 继承与创新
老人说,当时看到别人有,自己也想有,所以下来就自己琢磨,自己探索,自己改装,自己想象,后面慢慢的开始在弦子上雕刻,属于自学,没有老师教。老者多年制作大三弦,其中也有很多创新之处,例如弦头的改造,弦杆的创新等。
(四)青华弦子歌的传承现状
近年来,青华弦子歌大型演出(例如到省上或者出省)的次数几乎没有,在娱乐场所和人们的视野中快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了。从笔者实地调查、采访的情况来看,目前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
1. 村里的打歌次数越来越少
从以前每年打10多次降到现在两三次,甚至彝族人最重要的“火把节”这天,都不打歌。随着打歌次数越来越少,下一代学习的机会屈指可数。再加上年轻一代,要么在外打工,要么就在外学习,或者又出于不喜欢打歌这个角度来说,南山歌的继承都面临着断层的问题。现在的领头人终将会老去,年轻的一代不会,也不喜欢,南山歌的发展和传承,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学校对南山歌的传承问题不予以重视
在青华,有诸多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只有漾江小学,录制了南山歌的音乐,把南山歌当成广播体操来训练,不过也因为教南山哥的老师也只懂皮毛,所以学生也跳的一塌糊涂,没有什么明显效果。青华中学,也曾经请白光华、字庭学等几位继承人到学校给学生教过,不过也就一两晚的时间,学生还没有学会,就不了了之。
3. 民间广场传承情况
广场舞是巍山市民主要的打歌传承方式。在巍山县城的各小广场上,播放着打歌音乐,几人围着跳,有马鞍山打歌,无印打歌,但是很少见到中窑南山歌的踪影。因为,中窑南山歌人少打不起来。其次,播放的音乐始终没有现场演奏的正式,如果想打出南山歌的灵魂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广场继承,我们南山歌的领头人认为只是一种皮毛继承,没有南山歌的精华在里面。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其他也就是县上或者为了做个宣传,临时组织一些人来打歌,其他地方都没见过有南山歌存在的迹象。
(五)原因分析
根据这一现象,笔者深入调查,在和艺人交流后,分析出以下几点原因。
1.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例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家庭KTV的增设,麻将扑克的兴起等,各种各样的诱惑,使得打歌对人们的诱惑力越来越低;
2. 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外出学习的居多,目前村里就只有老人和小孩,组织打歌,人数不够。所以打歌次数越来越少,偶尔组织一次两次,年轻人也会因为羞涩或者避嫌(父母和孩子是不能在同一个打歌场上打歌的,打歌场上讲究辈分)而不参与打歌。
3. 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窑南山歌一直存在,但是只有极少人知道,而且知道的也只有父辈这个岁数的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多都没有听说过南山歌。
4. 打不出名声。笔者通过采访,得知,在1984年,中窑南山歌被日本艺人看重,随后受邀请到日本演出。由于当时相关部门的各种考虑,把中窑南山歌的艺人换成了文工团的人员,到日本演出,因为都是新手,唱腔不对,脚步不对,无原汁原味,演出特别失败。从此,南山歌在日本名声扫地,再也没有机会在日本舞台上演出。
5. 艺人之间的内部矛盾。在某年的县庆演出时,因表现出色,被选到州上演出,结果又为了演出效果,弹弦子的由青华男子去,女的由五印的去。原本应该由青华女子去的机会被剥夺了,造成了艺人之间的内部矛盾。
6. 多年无创新。一种事物能被发展到今天,乃至以后,创新就是其发展下去的生命力。中窑南山歌,虽然步伐固定,但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据笔者调查发现,南山歌,在形式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原本比起其他电子产品就不占什么优势,这样一来,就更加失去了吸引力。
7. 艺人的福利待遇问题。这是艺人比较在乎的东西,如果是村里组织,那就是一个娱乐活动,或者就是自愿参加。可是如果要到县上或者州上演出,那就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就拿彝族的二月八祭祖节来说,这是我们巍山彝族人民比较重要的节日,每年的二月八,都要组织南山歌艺人到县上演出,此时,正值农民收小春的农忙季节,有时很可能就是家里夫妻两个都要去演出,加上平时整天的训练,就耽误了季节,赶不上种植或者收获的时间。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直接的损失。其次,每年到县上演出,都拿第二三名,会有相应的奖励,可这些奖励没有到艺人的手里,久而久之,艺人的积极性不高了。
这就是笔者经过实地采访后总结出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设计的方面很多。有相关部门的,有艺人的,也有学校的等等。
四、对策措施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起源于民间,由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中创造、发展的物质或非物质的艺术存在,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濒危性等特性,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文化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保护发展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巍山彝族打歌文化传统具有历史连续性。打歌对巍山的彝族民众及所有其他彝族人民而言,是社会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既是彝族人历史文化的积蓄体,又是彝族人民山区文化的缩影,是彝族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华弦子歌,作为巍山彝族打歌中重要及独特的一部分,近几年来的发展及继承情况很不乐观。抢救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保护工作。
1.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南山歌的发展情况,指定相应的有关“打歌”保护与发展的政策。要让中窑南山歌得到全面、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相关部门的领导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前瞻性战略眼光和文化部门配合、实施。我建议,依据国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保护条例,将保护措施上升到法律层面,使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加合理、有序。
2.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和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把中窑南山歌作为一种民俗传承,进入校园,培养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把中窑南山歌纳入学籍考察项目,鼓励支持学校将中窑南山歌作为广播体操来训练。
3. 对于民间艺人方面来说,一定要处理好待遇问题,提高艺人的积极性,鼓励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的有所创新。不能因为待遇和福利问题,影响艺人的积极性。协调好和艺人的关系。
4. 旅游开发商应打歌传承内容纳入将旅游业开发和文化产业打造的工作当中。巍山是一个旅游胜地,每年到这里的人有外省的,也有其他国家的。建议结合巍山的特色,开展旅游业和打造文化产业,使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大力宣传打歌文化,扩大影响。
5. 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大力普及和开展“民族歌舞进校园活动”,使民族歌舞的保护和发展从娃娃抓起,从源头上发展。“中窑南山歌”是民族文化艺术,从小让孩子们接触,并且再加上学校的重视,对孩子热爱本民族文化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培养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管理,推广校园中窑南山歌打歌活动,定期开展师生集体“打歌”,或者把“打歌”作为广播体操等,真正把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落到实处,从娃娃抓起,从源头发展。
6. 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艺人各尽所能,为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传承人,应加强自己进行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大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普及和宣传力度,增强本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且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传承主体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为南山歌未来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此外,打歌作为民族重要的象征,它的保护与传承,二十一世纪的年轻彝族同胞责无旁贷。喜欢的,当做一种乐趣来传承,不喜欢的,当做是一种义务来传承。多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有好的发展建议可以给传承人提一提,一起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
结语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传承、保护和发展中窑南山歌,并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艺人能够解决的,我们需要放宽眼界,置身与当前的时代、文化背景,多渠道保存与多方面并重,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情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艺人等各个方面的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把中窑南山歌打出大理,打出云南乃至国外,打出自己的风格,并且发展下去,世代相传。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保护、弘扬民族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它不仅是我们彝族人自身的责任,更是人类文化发展所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本文作者调查中)
[1] 巍山县彝学学会主编.巍山彝族打歌山歌小调选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 刘成成.巍山彝族打歌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调查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05):74-81.
[3] 熊云、孟姣.古朴典雅的生命律动——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彝族打歌文化初探.[J].保山学院学报,2011,(03):27-32.
[4] 王生平.试论藏族锅庄舞的文化特征及价值[J].西藏民俗,2000,27(2):46-50.
[5] 惠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月刊,2014,35(164):93-96.
[6]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 [ M] .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 2009
[7] 忽亚平, 杨燕.巍山县文化馆 [ N]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彝族打歌 ” 代表性传承人郭建荣调查报告, 2008 -10 -15.
[8] 孙克勤.遗产保护与开发 [ 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9] 云南省巍山县文化局.巍山民族民间舞蹈.[ 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0.
[10]杨平侠. 巍山彝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11]张晖.松下踏歌壁画与巍山彝族打歌[J]大理学院学报,2004(06).
作者:白玲
原载:微观彝族;责编:南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