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毛理想)
毕摩在大理巍山地区称为“阿闭”,彝族毕摩是彝族社会的祭祀者,带有浓烈的原始宗教色彩。毕摩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毕摩文化以祭祀礼仪为中心,同时包括彝族原始哲学思想、医学药理、历史地理等诸多宗教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笔者系一名高校学生,本文就以巍山县紫金乡彝族传统村落阿卡渡村为例,简要谈谈巍山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现状及笔者肤浅的思考。
一、阿卡渡村毕摩文化现状分析
阿卡渡村汉语名为中上村,位于巍山县紫金乡南面,全村地处高寒山区,居民房屋以传统彝族土掌房为主,房屋多依据地形地势建造于山坡、半山坡,现今有一百余户,四百余人,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落。
全村以“只”、“毛”两姓为主,夹杂少量的其他姓氏,其中“只”姓占据多数。全村在村落里通用彝语(在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中,下一代小孩会听但不会讲彝话的现象比较普遍),属彝族西部方言区,为彝族“腊罗把”支系,自称“腊罗把”,他称“罗罗”。
(一)毕摩文化现状
彝族有句谚语:“跑得快的是骏马,懂得多的是阿闭。”在彝族的旧社会里,毕摩不仅精通彝文,是彝族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且也精通祭祀礼仪、历史地理等各种知识,可以说毕摩是彝族旧社会里的百科全书。在彝族旧社会里,人们生病、建造房子、孩子出生等许多事情都要请毕摩念经祈福,毕摩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阿卡渡本村没有毕摩,要做祭祀礼仪都要请外村的毕摩,本村里也没有祖上有毕摩的记载或口头传说。毕摩文化在阿卡渡村的传承如今主要在丧葬祭祀礼仪中,因本村没有毕摩,在建造房子、祭祀山神等活动都出现了毕摩信仰真空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村里稍微懂点祭祀礼仪的人,而这些人并非真正意义上宗教祭祀的神职人员。阿卡渡村村民遇到丧事时,在上世纪信息交通不便,请一个村民直接到附近村里的毕摩家中请毕摩为死者念诵经文。随着手机的普及现在只要打个电话,毕摩就会自己骑摩托车前来。
巍山彝族丧葬礼仪极为隆重,彝族人视死如生,当地汉族人经常说:“罗罗丧葬祭祀多”。彝族人认为已逝的亡灵只有沿着毕摩的《指路经》才能回到“租界”(彝族《指路经》中许多彝区将亡灵送到昭通的“滋滋普乌”,巍山大多数彝区将亡灵送到大理苍山脚下,阿卡渡村将亡灵送到苍山脚下),才能保佑在世的家人。所以阿卡渡村民在亲人逝世后都会请毕摩前来主持丧葬仪式。
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传统文化,毕摩文化在阿卡渡村的传承受到了威胁。因本村没有毕摩,除丧葬祭祀以外都出现了毕摩信仰真空的状态。近年来,人们与外界接触不断扩大,在阿卡渡村也出现了请汉族的祭祀者"先生"主持祭祀的事例,而彝族的毕摩从没有机会去汉族地区主持祭祀礼仪,汉族的祭祀人员慢慢进入彝区,彝族地区传统毕摩生存受到潜在的消亡威胁。2019年初,阿卡渡村一户村民其母逝世,因其母是汉族,所以在主持丧葬祭祀仪式中既请了彝族的祭祀者毕摩,又请了汉族祭祀者“先生”,在阿卡渡村开了请两种不同祭祀者的先河。这样的事例反映了彝族传统毕摩文化正在受到潜在消亡的威胁,也反映了在新时期人们信仰的迷茫。
(二)毕摩文化现状分析
1、观念落后,缺乏重视
观念落后是造成阿卡渡毕摩文化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阿卡渡村许多村民将毕摩视为封建迷信的代表,文革时期那些错误、陈旧的思想观念充斥其中,没有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毕摩,没有看到毕摩在彝族社会里发挥的精神纽带作用。
迷信与文化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不能将毕摩文化视为封建迷信的产物。毕摩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体现了彝族人特有的价值观念,对于传承、保护、开发彝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家支”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毕摩文化的传承
“家支”即家族支系,它是以父系血缘为中心形成的社会集团。在阿卡渡村,“家支”通常以一个动物名称来命名,全村分为牛、羊、鼠等若干家支,家支之间往往形成势力集团。通常情况下,同一家支内部互不通婚,有利于下一代孩子的成长。但家支思想具有很强的封建家族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毕摩文化的传承。
在彝族社会里,毕摩的传承主要表现为:以毕摩世家传承为主导,即以毕摩世家所在家支传承为主导,传男不传女,非毕摩世家的所属家支只起到相辅的作用。阿卡渡村本身没有毕摩,或本村毕摩早已失传,要在其他领村拜师学习毕摩,传统的家支观念已经成为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不难看出,落后的家支观念和特权思想阻碍了毕摩文化的传承。
二、毕摩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阿卡渡在毕摩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丧葬祭祀礼仪中,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毕摩形象内涵缺乏、毕摩仪式简化屡见不鲜。
(一)毕摩形象内涵缺乏
笔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阿卡渡人,从小目睹阿卡渡村主持的许多丧葬礼仪,对毕摩形象内涵深表堪忧。
现在来阿卡渡村主持祭祀礼仪的毕摩,着装随意,和普通的百姓没任何区别。往些年,毕摩来主持丧葬礼仪通常穿一套灰色的衣服、裤子和绿色的胶鞋;近些年泥利午村的罗毕摩主持丧葬礼仪经常穿一套西装和皮鞋,唯一有点毕摩文化符号的就是头上戴的帽子和手中的铜铃。
当今非物质文化越来越受到政府、百姓的重视,毕摩作为彝族社会的神职人员,其形象内涵有待加强。近来,在巍山掀起的打歌队热潮中,带动了民族服饰的蓬勃发展,打歌队都有自己的演出服饰。毕摩在主持祭祀礼仪中,更应注重自身的形象,在从事做法事时穿一套毕摩服饰是加强其形象内涵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毕摩仪式简化
在彝族社会里,彝族人视死如生,其丧葬仪式繁多,但是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的祭祀礼仪被简化,许多祭祀仪式面临消亡的威胁。
笔者在和泥利午村罗毕摩交流中了解到,现在许多村子里,村上的“总理”(巍山地区办客的主人家请来主持、负责办客事务的人)为了方便,往往省去许多事情,将祭祀仪式简化。罗毕摩说到:“人倒是闲了,礼仪却面临消亡”。
(三)毕摩报酬不合理
在早期的彝族社会里,毕摩做法事是义务的,不取任何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主人家为感谢毕摩会送些食物给毕摩,久而久之送食物便成了毕摩做法事的报酬。现今,“工钱”和食物成为毕摩的报酬。
前来阿卡渡村主持丧葬祭祀仪式的毕摩一天工钱为一百二十元,当地普通劳动力出工一天为八十元,毕摩天天不能做法事,其工钱也是相对合理的。但食物报酬却存在严重不合理,在阿卡渡村主持丧葬礼仪的毕摩得到的食物有大米、羊肉、羊皮、酒等若干祭祀品,其市场价值超过毕摩一天所得的工钱,因此毕摩所得的报酬存在不合理性,既然已经开了工钱,毕摩不应再拿这么多食物。
三、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
综上对阿卡渡村毕摩文化现状的分析与存在的问题,对阿卡渡村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提出笔者一些肤浅的观点。
(一)改变观念,尊重毕摩
不难看出,在阿卡渡村一小部分落后腐朽的观念充斥其中,将迷信与文化二者混淆,没有从本质上看到毕摩在彝族社会中起到的精神纽带作用。为此,村民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尊重毕摩,努力宣传毕摩文化。
(二)毕摩要提高形象内涵,毕摩仪式不能简化
毕摩作为彝族社会的神职人员,注重自身形象就是对毕摩良好形象的宣传。为此,毕摩在做法事时应着装毕摩服饰,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毕摩要严格按照传统的仪式主持祭祀活动,其祭祀仪式不能简化,祭祀仪式的简化往往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三)培养本村学徒
毕摩文化要传承下去,必须要有传承人,青年是传承文化的希望和主体,要鼓励年轻一代学习毕摩文化,让毕摩文化薪火相传。培养本村的毕摩,是对毕摩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毕摩世家应摒弃落后的家支观念,应积极将毕摩文化传授给更多彝族同胞。培养本村的毕摩,这对于本村毕摩文化传承和满足村民信仰大有益处。
结 语
毕摩文化是一种信仰,毕摩文化在彝族社会中起到了精神纽带的作用,是彝族民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毕摩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威胁,所以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守住毕摩文化的土壤,让毕摩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作者简介:
毛理想,彝名支格阿想,90后彝族,在校大学生,蒙自市作协会员,偶有作品发表。热爱民族,热爱文学,期待每一个生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