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为历史埋下几十万个针脚
作者 豆包文化传媒 2019-10-05
原出处:豆包文化传媒

彝族服饰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做花”工艺。“做花”即是对彝族服装及其用品上的纹饰工艺的统称,是在衣服的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帽子、头帕、挂包、围腰等部位装饰上做各种花纹,其最常用的工艺习俗有贴花、挑花、穿花、锁花、盘花、补花以及刺绣、滚绣等。       
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倮厄村的彝族同胞属牛尾巴支系,妇女服饰由龙凤箍(顶上的花冠源自彝族地区满山遍野的马樱花,还有帽子、吊饰等组成)、上衣、小褂、腰带、围腰、裤子等部分组成。花色艳丽、做工繁复,其中,花饰均采自妇女们在大自然中日常遇见的植物,针绣时不打底稿,直接在布料上由手工绣出。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1.jpg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刺绣传承人何秀英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秀英老人,在人群中一眼就可以认出来,是因为她身上的花花绿绿的彝族服装,而这服装,全靠她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一套衣服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初识老人,是在不久前蒙自市非遗经费补贴发放的大会上,她和姑娘成为整个会场最引人注目的人,老人是彝族服饰项目的省级传承人,姑娘则是市级。一针一线,穿起了历史,也穿起了生活。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2.jpg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秀英老人和姑娘们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人目前在蒙自守着外孙读书,作为彝族服饰项目省级传承人的她,不再经常亲自做了,而自己的姑娘马美琼则承担了大部分的传承:刺绣、制作、销售等等,一个颇有商业头脑及远见的女子。小马说:之所以不顾很多人的劝阻,把儿子送到蒙自读中学,就是因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如果当年读书,可能目前彝族服饰的发展就不是目前这个状况。因为农村教学水平低,所以省吃俭用送孩子到了市里,而自己则依然在家乡一个叫老寨的乡镇矿上上班。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她们这个彝族支系叫做“牛尾巴支系”,集中在老寨想倮厄村,是一个彝族大寨子,也是彝族服饰制作的发源地。我们开了六十公里的车,在和文山交界的地方,找到了她们。张秀英老人特地安排好外孙,回到家中。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她先拿出了一套彝族服装,崭新。但是这套衣服已经制成五十余年了,这是她结婚前为自己做的嫁妆,一直舍不得穿,终于成了传家宝。 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3.jpg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整套彝族服饰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她们从小就接受服饰制作的指导,经过多年的飞针走线,已经非常娴熟:在山上、田里看到什么植物动物,都可以拿来成为素材,经过一针一线的抽象还原,将大自然穿在身上,有了另外一种神韵。密密麻麻的针脚,艳丽不俗的颜色,夸张又不失分寸的设计,成就了彝族服饰的美丽。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朵花,就要绣二十分钟,而一套衣服,这种花色、线条,不下几万组。想想要多长时间?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4.jpg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精美的刺绣花纹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一个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展示着古老的民族文化,述说着悠悠的历史岁月。彝家儿女会拿针就会绣花,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对美好事物的认知、理解以及聪明才智都融入刺绣,展示于服饰。据说,彝家姑娘每天换一套衣服,一年365天可以不重复。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刺绣服饰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过数千年的演绎,现在的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集中体现了彝族的社会特点、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态内容。红河州的彝绣用色大胆夸张、构图精美、针法灵活、针脚细密、工艺独特、风格迥异,一针一线都是艺术品,一花一朵都是民族符号。0H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曲比子拉 编辑: 曲比子拉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