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响,脚板痒”唱的就是彝族打歌。打歌,也称“跳歌”、“踏歌”,彝语称“额克”,广泛流传于彝族聚居区。南涧彝族打歌历史悠久,分布广,影响大,在民间有“一天不唱不好在,一日不跳睡不着”的说法。2017年6月,南涧彝族打歌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人:鲁国花▲
家住南涧县宝华镇张家坟村的鲁国花就是彝族打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彝族村落里,鲁国花从小就对打歌耳闻目染,自己的打歌技艺更是家中祖传下来的,太爷爷鲁神宝,爷爷鲁光元,叔叔鲁朝金都是打歌艺人。
后来在阿本枝、字正鸿等师傅的栽培下,鲁国花的打歌技艺迅速提高,经常活跃在各种文艺舞台上和当地各种民俗活动中,在群众中较有影响力。丰富的活动经历使她成为南涧县培养打歌人才和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人才的重要民间艺人之一。2016年6月,鲁国花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南涧彝族打歌项目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南涧彝族打歌根据场合不同可分为:喜事打歌、忧事打歌和山会庙会打歌三种;按风格可分为三大类无量山系彝族打歌、哀牢山系彝族打歌、无量山镇红星一带的彝族打歌。这三类打歌,虽然风格各异,但舞蹈环境相同。南涧彝族打歌还和打歌调、民族器乐密切依存。
鲁国花熟悉南涧无量山系、哀牢山系及无量山镇红星一带的彝族打歌。精通十二步、十六步、三翻三转、正喜歌等打歌步伐,能熟练运用《三跺脚》《喜鹊蹲窝》《苍蝇搓脚》《踏步》《半翻全翻》《一步转通》《合脚》等打歌舞蹈组合。能吹奏芦笙、叶子、笛子,能唱山歌、牛歌,弹奏三弦等乐器,还能演唱多个民族的民间小调和酒歌。
鲁国花参加洱海歌手大赛 ▲
自1998年起,鲁国花开始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2年在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参与演出的南涧彝族打歌《三道弯》荣获十佳节目奖;2015年参加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金奖。
此外,从2011年开始,鲁国花每年都积极配合县委宣传部、县团委、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县文化馆做好展演、宣传等工作,积极主动参与打歌技艺技巧的传承培训,得到当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参加文化三下乡活动,鲁国花(左一) ▲
同时作为南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的一份子,积极参加打歌展演及各类比赛,多次为南涧赢得多项荣誉。同时多次应邀参加多家媒体专访,每次专访都大力向外界介绍南涧打歌及其它民族文化。参加学校和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邀请时,进行打歌技艺技巧的教授,在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广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打歌对于鲁国花来说是不可取舍的,未来她还会一直坚持从事打歌这份工作。她心中最想达到的一个目标就是把彝族的打歌,家乡的山歌小调传承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乡的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传唱下去,带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喜欢。
打歌进校园▲
鲁国花教学▲
多年来,鲁国花一边演出一边主动参与打歌传承培训和带徒,到目前为止,带出的徒弟约有30多人,她的徒弟均熟悉所有打歌技能技巧及打歌唱词,且能独立担任农村红白喜事的打歌任务。
鲁丽华(左一)▲
鲁丽华是鲁国花的徒弟也是侄女,她说跟着师傅一起学打歌的这些年,觉得非常的幸福和快乐,不仅能够体验到彝族最原始最传统的打歌方式,还能体验到彝族文化的魅力,以后她还会继续跟着鲁国花学习,把彝族的文化传承的更远,发扬光大。
近几年来,打歌的活动范围由边远山区逐渐进入城市,走上舞台。文艺工作者以打歌为素材,编创了《打歌》《山鸡情》《羊皮舞》《大三弦舞》等一批优秀舞蹈,并多次参加国家鸡、省级、州级各类大型演出,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让这一民间彝族舞蹈,大放异彩。
(原载:大理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