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旅游大发展中凸显彝族民俗文化的对策建议
摘要:西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发展空间无限、潜力巨大。本文分析了西昌旅游的现状、潜力,指出了彝族民俗文化在西昌旅游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未来西昌旅游大发展中凸显彝族民俗文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昌旅游 彝族民俗 对策建议
大自然赐予地球人类的三宝是水、空气和阳光,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西昌因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被誉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西昌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忽略了具有内在旅游生命力的彝族民俗文化。为此,本文就西昌旅游大发展中如何凸显彝族民俗文化谈几点对策建议。
一、西昌旅游以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初步形成了自驾游、假日游、养老目的地
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水城相依相融、相得益彰,自然风光旖旎迷人,古城文化沉淀深厚,丰富特产名品荟萃,彝族民俗文化绚丽多姿,被誉为一座玩火的城市,航天高科技秘境令人心驰神往,邛海湿地旷达而抚摸多情,冬日暖阳温馨可爱,月亮晶莹皎洁圆润饱满,拥抱阳光山水,生态田园让人流连忘返,休闲度假成为适合人类旅居的理想之地。
以2006年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和凉山州“一办两创”为契机,经过凉山州委、州政府,西昌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继承和丰富了彝族火把节的国际品牌和世界影响力,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邛海国家湿地公园”、邛海泸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成功开发打造了月华乡“中国.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黄联土林,礼州古镇,安哈彝族风情游、大箐乡白庙彝族民俗旅游,川兴蜜桃采摘节、高枧乡荷花节、西乡乡凤凰葡萄节、樟木乡樱桃节、月华乡油桃采摘节、裕隆回族乡伊斯兰文化节等一批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乡村旅游。如今,西昌这座美丽的城市,享有“太阳城”、“ 月亮城”、“航天城”、“ 小春城”美誉,簇拥着“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中国最美的五大养生栖居地”、“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众多殊荣与光环,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彰显其城市个性魅力,西昌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自驾游、假日游、养老目的地,旅游发展空间无限、潜力巨大。
二、彝族民俗文化在西昌“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具有世界唯一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风尚习俗文化的统称。它以丰富鲜明的民俗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原始气味、厚重的历史氛围和显著的地域差异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诱惑力。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应该说是苍白无力的,也是短命的。浙江杭州西湖、湖南南岳衡山、山东东岳泰山等全国知名景区景点凭借千百年来积蓄的深厚文化底蕴,形成了如今蓬勃井喷的旅游生命力。
民族的是世界的。西藏以神秘的布达拉宫,藏传佛教和藏族民俗文化成为世界旅游圣地。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倾力开发打造民俗文化旅游,荣膺“最美中国民俗风情游目的地”。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从一开始就与白族民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苍山洱海自然风光、白族风情、大理古城历史文化等入手,获得了“国际文化休闲旅游魅力城市”称号。
翻开中国版图,彝族主要分布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西北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彝族人口为871.4343万人,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彝族历史悠久辉煌、文化古老灿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方式创造了语言、文字、天文历法和独特习俗。彝文属当今世界先进的表音文字,古彝文也是世界古老文字之一,用彝文书写的金石碑刻琳琅满目,文献典籍卷帙浩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彝族克智”和彝族民间格言谚语“尔比”,以生动形象、想象丰富、富有哲理、逻辑严密、诙谐风趣的语言展示和彰显彝族人的语言天赋。彝族十月太阳历使用在秦末汉初,起源于西羌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和最简便的天文历法。火把文化举世闻名、毕摩文化神秘奇特、服饰文化华丽端庄、建筑文化古朴典雅、婚俗文化异彩纷呈、漆器文化绚丽多姿、丧葬文化渊远厚重,其中“彝族火把节”、“十月太阳历”和火葬仪式,为丰富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彝民族无疑成为古老、先进的世界民族之列。
凉山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彝族传统文化保持得最完整、最原始的地方,彝族文化底蕴深远醇厚,民族风情浓郁古朴。而西昌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彝族民俗文化旅游必然成为最具开发潜力和内在生命力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西昌“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过程中,凸显彝族民俗文化具有世界唯一性、稀缺性和无可替代性,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三、以建设邛海“国际重要湿地”为核心,在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建设中凸显彝族民俗文化,把西昌打造成“民俗文化、航天科技、生态田园、阳光山水”四位一体的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一)对西昌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的定位
何谓城市,通俗的理解就是发达的商业氛围、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的素质、文明程度以及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10年前,谁能想象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西昌邛海能建成“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当年修建“西昌城南大道”(后改名“航天大道”,2011年4月被评为“四川十大最美大道”)时,私底下曾遭到许多市民和游客的谩骂,认为这是在浪费土地、浪费国家资金,是在搞形象工程,如今航天大道已拥挤不堪。实践证明,前瞻性、战略性的决策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因素。
从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上看: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从国家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上来看:城区常住人口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从西昌城市发展规模上看:《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中明确提出:西昌城区包括市区6个街道办事处和四合乡、高枧乡、川兴镇、西郊乡、海南乡、经久乡、马道镇、太和镇、小庙乡、西乡乡和安宁镇的部分行政辖区范围内,总面积400.72平方公里。预测人口规模西昌中心城区人口2015年为48万人,2020年为55万人,2030年为70万人。
由此可见,《规划》中2015-2020年、2020-2030年西昌城区人口将分别增加7万人、15万人。2017年左右西昌城区人口将达50万人,步入中等城市行列。随着2015年国家全面放开单独二胎生育新政策,国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西昌城区范围规模扩张、居住环境条件极大改善以及人口基数增大等有利因素,2040年西昌城区常住人口有望突破100万人,西昌这座城市也必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进入Ⅱ型大城市行列。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七条第三款“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的规定,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0年修订一次的基本原则,到2021年《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将作修编,重新编制《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40年),西昌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应从2021年开始调整为:“建设川滇结合部、乌蒙片区、攀西地区大城市”。
(二)对西昌旅游发展总体目标的定位
据预测,中国将成全球最大国内游市场,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将提速,高端旅游成未来新的旅游热点。西昌是内陆辐射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攀西阳光度假旅游核心区。随着连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福州、西安、昆明、重庆等国内航线的开通,西昌与中国各大城市搭建起高效快捷的“空中走廊”,连接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京昆高速公路2015年底全线贯通(成昆段建成通车),连接西南地区铁路动脉的成昆铁路复线2020年建成,连接京昆西攀段的丽江至攀枝花高速公路2018年通车,西昌至昭通、西昌至香格里拉、宜宾至攀枝花、乐山至西昌等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四袁公路改造、航天大道东延线、东河大道、机场路提升改造、绕城环线北线段及绕城高速公路等西昌城市道路基础建设加快推进,西昌旅游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2010年9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凉山考察时提出:再造一个新西昌,把西昌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这一历史地位和长远发展目标,曾描绘了西昌发展的美好蓝图。随着西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2015年4月,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在调研西昌城市规划建设时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这一城市定位和旅游发展目标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切实可行、内涵丰富、目标宏伟。
西昌市应积极响应,顺应发展形势,自觉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旅游发展的思路,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为西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凉山“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康养基地”中起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航天科技观光旅游”、“彝族风情旅游”、“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西昌阳光度假旅游”是西昌旅游的金字招牌,其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新型多功能航天基地,也是中国目前唯一能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基地,被誉为“中国休斯顿”。建议由州政府统筹,西昌市、冕宁县共同创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最终实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形成“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旅游景区的国际品牌和世界影响力。
(三)对邛海湿地公园的国际定位
针对湿地而言,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的潘塔纳尔沼泽地,面积高达 2500 万公顷(即25万平方公里),亚洲最大的草甸型湿地公园--山东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水域面积达1266平方公里,而邛海湿地水域面积仅为34平方公里。因此,邛海湿地应明确地位为“城市湿地公园”。
邛海是西昌这座城市及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灵气和福缘。目前,邛海湿地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最佳野生鸟类观赏地”等称号,为此,西昌市已明确提出了建设邛海“国际重要湿地”目标。“国际重要湿地”,又称拉姆塞尔公约,是一个政府间的协定,协定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国家措施及国际合作构建了框架。该协定从1971年签署,自1975年12月12日正式生效,中国于1992年加入此协定。截止2015年5月,全球共有2193处、中国有46处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目录》。西昌市应在已取得“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际重要湿地目录》的标准和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加快进度,列出时间表,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邛海“国际重要湿地”、“邛海泸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邛海湿地公园的国际品牌和世界影响力。
(四)西昌旅游发展中凸显彝族民俗文化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彰显旅游文化内涵、个性魅力的常规发展思维。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过程中,西昌市应依托“螺髻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泸沽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冕宁灵山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雷波马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等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围绕“民俗文化、航天科技、生态田园、阳光山水、休闲度假”为主要抓手,不失时机,突出具有独特优势、强劲生命力的彝族民俗文化,创建中国独树一帜的彝族风情旅游文化品牌。
1.发挥火把节的国际品牌和世界影响力。
在上千年的历史沿革中,火已成为彝族人的一种心灵寄托、生命希望、灵魂最后的皈依,一种崇拜、图腾,一种信仰。“彝族火把节”被誉为“眼睛的节日”、“东方狂欢节”,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十大民俗节日”。要继续坚持凉山州每5年举办一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西昌市每年举办一届“中国.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共享布拖县、普格县等火把之乡的火把文化盛宴,形成最具代表的中国凉山彝族火把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公约于2003年10月通过,2006年4月生效,中国自2004年8月加入公约。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三项人类非遗名录。“彝族火把节”曾被遴选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12年、2014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凉山州委、州政府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完善相关资料,继续申报中国彝族火把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发挥彝族火把节的国际品牌和世界影响力。
2.重新审视火把广场的文化地位和功能,显示特色鲜明的彝族文化符号。
火把广场,顾名思义就是以火把文化为主题的悠闲、娱乐的公共文化场所。从思路上我们可以这样定位:虽然不能达到西藏布达拉宫那样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但应该有一处标志性的彝族建筑或代表彝族文化的符号。56根火把柱,寓意56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但没有突出地方性和区域性。文化是生产力的灵魂,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的灵魂,这方面可大胆借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云南昭通市的“彝族六祖分支文化广场”。
建议在原功能不变的前提下,56根火把柱或整合为9根,或增加至99根,彝族寓意稳固、牢靠、坚实和久远之意,预示凉山及西昌各族人民长治久安、永恒发展、兴旺发达。与广场内“九虎群雕”、“山鹰雕塑”不谋而合,交相辉映、遥相呼应,既有彝族“九数”文化,又有“火、鹰、虎”图腾文化,形成了完整的文化链条。同时,可把彝族的传说、史诗等雕刻上柱。阿斯牛牛餐馆隔壁正在修建的文化演艺楼应充分体现独具特色的彝族建筑风格。汇聚优秀民间艺人,组建彝族民间艺术表演团,定期演出彝族(包括摩梭人、傈僳族)歌舞,民歌民谣(阿都高腔)、服饰、朵洛荷、毕摩、苏尼、彝族式摔跤、相声、口弦音乐(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月琴、马布、巴乌、克西举尔(笛)、葫芦笙等民间艺术,让外地旅客亲身感受和体验纯正地道、原汁原味和别样风味的彝族民俗文化。
3.挖掘彝族年,建一座毕摩文化广场,彰显彝族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外地游客到了凉山、西昌,更多地是通过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来了解、认识彝民族。彝族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其中“彝族年”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凉山州委、州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民委的支持,加强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市、六盘水市,四川省乐山市、攀枝花市等主要彝族聚居区党政间的对接,发挥各地彝学会,彝族专家、学者的作用,继续推进“昭觉共识”,争取用彝族十月太阳历恢复统一全国彝历年,形成浓郁民族特色和文化氛围的中国彝族年,将彝族年、毕摩文化形成继火把节之后的又一文化品牌。
彝族毕摩文化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信仰和仪式”为核心,内容丰富,涵盖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彝族文化的核心,被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瑰宝”。彝族“毕摩音乐”、“毕摩绘画 ”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已被录入201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建议在西昌市区规划建成一座民族特色浓郁的毕摩文化广场,彰显彝族文化的多元性。
4.凸显西昌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彝族文化符号和彝族建筑特色图案,形成旅游观光的看点和亮点。
虽然西昌气候得天独厚,“阳光山水、生态田园”优势明显,但与云南昆明、海南三亚、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比较而言,这些地方不仅有发达的城市、便捷的交通、成熟的景区,形成了蓬勃井喷的国际组团常规旅游,使西昌望尘莫及,也无法超越。而西昌是世界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州府所在地,拥有丰富的彝族民俗文化资源。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位:到丽江看古城,到桂林看山水,到九寨沟看自然风光,到西昌看彝族建筑特色文化。这恰恰是西昌的优势所在,也是西昌强劲的旅游生命力。如经过规划打造的仿古一条街、胜利路等街道独特的建筑符号,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特色、个性是高端旅游的标志,没有个性和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建议州、市联动,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在西昌航天大道、长安—东站等城市主要街道、街区和景区景点,按照彝族“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六大不同方言区,以传统、现代彝族建筑图案,整体打造西昌城区彝族建筑符号,即不影响现代建筑的美观,也充分显示浓郁的彝族建筑文化,彰显西昌景区景点别具一格的彝族建筑风格,以期达到“到西昌看彝族建筑特色文化”的效果和目标,形成西昌旅游观光的看点和亮点。
5.规划打造彝族餐饮文化街区,彝族服饰、漆器购物街区,形成旅游观光的人文景点。
西昌现有的彝族餐饮,彝族服饰、漆器经营零星分散,不成规模,无法达到旅游观光和购物的人文景点,错失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中能形成看点的彝族餐饮只有安哈镇彝寨、西部村寨、阿斯牛牛、凉山风等。最近,西昌市西郊乡尤家屯安置新村“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招商、建设中,这必将推动凉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彝族服饰”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议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契机,严格按照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在建设“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基础上,继续规划打造初具规模的彝族餐饮文化街区,彝族服饰、漆器购物街区,形成西昌旅游观光的人文景点。
6.规划打造西昌城区周边彝族风情旅游景点建设,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和乡村彝族特色文化旅游观光的看点。
西昌市已成功打造了安哈彝族风情游、大箐乡白庙村彝寨、开元乡新村彝寨、四合乡彝寨、民胜乡彝寨等彝族乡村,白墙青瓦的四合院,以“红、黑、黄”三原色为民居建筑绘上漂亮的图案,一座座独具浓郁民族特色的彝家新寨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让人领略到了返璞归真、回归乡村的旅途快乐与惬意。
与西昌近邻的喜德县已将东河乡瓦尔片区旅游开发(紧挨西昌市高枧乡)纳入国家乌蒙片区扶贫旅游规划,控制性详规也通过州级专家评审。拟将东河乡瓦尔片区作为旅游开发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全力打造喜德县“彝族老家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普格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螺髻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邛海—螺髻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螺髻山彝寨”内有彝族特色民居、土司府、毕摩苏尼园,寨门、碉楼、水景街等特色建筑及彝族服饰、彝族饮食、彝族文化、商贸四大功能区。“ 螺髻·九十九里”由百瀑谷、螺髻第一峰、云端之上、原始森林四大景观群组成,其景内温泉2013年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世界最大温泉瀑布。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昭觉县,致力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倾力打造“高原风光生态旅游”、“彝族文化特色旅游”品牌。聘请清华大学编制完成了《昭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昭觉谷克德国家湿地公园修建性详规》。昭觉“谷克德”高原湿地公园、高原汽车自驾游营地、洒拉地坡万亩玫瑰生态观光旅游、彝族特色牧区风光、博史瓦黑古岩画等旅游景区必将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重要途径。建议西昌市按乡村观光旅游标准规划打造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捷的四合乡彝族风情旅游景点。由州政府统筹,喜德县实施,按已编制的旅游规划,加快开发打造喜德县东河乡瓦尔片区“中国.邛海东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按乡村观光旅游标准高起点规划打造喜德县李子乡史觉村一、二组(紧挨西昌市安宁镇东山村二组,地处安宁河坝),北山乡北山村等彝族风情旅游景点。要充分发挥大西昌旅游经济圈的地位和作用,依托普格、昭觉等彝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逐步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形成西昌城区周边自然生态景观和乡村彝族特色文化旅游观光的看点。
(作者简介:阿苦里火,男,彝族,1974年8月生,现任凉山州国土资源局矿管科副科长。曾出版诗集《大凉山情缘》,2008年荣获“大地诗心·嵩山杯全国乡土诗歌大奖赛”三等奖并被评为“2008年度乡土诗人”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火把杯”征文赛散文类三等奖。为中国知名少数民族音乐组合“山鹰组合”主唱吉克曲布等歌手创作过歌词。 联系电话:15756842777)
关键词:西昌旅游 彝族民俗 对策建议
大自然赐予地球人类的三宝是水、空气和阳光,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西昌因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被誉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西昌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忽略了具有内在旅游生命力的彝族民俗文化。为此,本文就西昌旅游大发展中如何凸显彝族民俗文化谈几点对策建议。
一、西昌旅游以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初步形成了自驾游、假日游、养老目的地
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水城相依相融、相得益彰,自然风光旖旎迷人,古城文化沉淀深厚,丰富特产名品荟萃,彝族民俗文化绚丽多姿,被誉为一座玩火的城市,航天高科技秘境令人心驰神往,邛海湿地旷达而抚摸多情,冬日暖阳温馨可爱,月亮晶莹皎洁圆润饱满,拥抱阳光山水,生态田园让人流连忘返,休闲度假成为适合人类旅居的理想之地。
以2006年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和凉山州“一办两创”为契机,经过凉山州委、州政府,西昌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继承和丰富了彝族火把节的国际品牌和世界影响力,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邛海国家湿地公园”、邛海泸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成功开发打造了月华乡“中国.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黄联土林,礼州古镇,安哈彝族风情游、大箐乡白庙彝族民俗旅游,川兴蜜桃采摘节、高枧乡荷花节、西乡乡凤凰葡萄节、樟木乡樱桃节、月华乡油桃采摘节、裕隆回族乡伊斯兰文化节等一批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乡村旅游。如今,西昌这座美丽的城市,享有“太阳城”、“ 月亮城”、“航天城”、“ 小春城”美誉,簇拥着“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中国最美的五大养生栖居地”、“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众多殊荣与光环,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彰显其城市个性魅力,西昌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自驾游、假日游、养老目的地,旅游发展空间无限、潜力巨大。
二、彝族民俗文化在西昌“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具有世界唯一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风尚习俗文化的统称。它以丰富鲜明的民俗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原始气味、厚重的历史氛围和显著的地域差异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诱惑力。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应该说是苍白无力的,也是短命的。浙江杭州西湖、湖南南岳衡山、山东东岳泰山等全国知名景区景点凭借千百年来积蓄的深厚文化底蕴,形成了如今蓬勃井喷的旅游生命力。
民族的是世界的。西藏以神秘的布达拉宫,藏传佛教和藏族民俗文化成为世界旅游圣地。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倾力开发打造民俗文化旅游,荣膺“最美中国民俗风情游目的地”。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从一开始就与白族民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苍山洱海自然风光、白族风情、大理古城历史文化等入手,获得了“国际文化休闲旅游魅力城市”称号。
翻开中国版图,彝族主要分布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西北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彝族人口为871.4343万人,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彝族历史悠久辉煌、文化古老灿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方式创造了语言、文字、天文历法和独特习俗。彝文属当今世界先进的表音文字,古彝文也是世界古老文字之一,用彝文书写的金石碑刻琳琅满目,文献典籍卷帙浩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彝族克智”和彝族民间格言谚语“尔比”,以生动形象、想象丰富、富有哲理、逻辑严密、诙谐风趣的语言展示和彰显彝族人的语言天赋。彝族十月太阳历使用在秦末汉初,起源于西羌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和最简便的天文历法。火把文化举世闻名、毕摩文化神秘奇特、服饰文化华丽端庄、建筑文化古朴典雅、婚俗文化异彩纷呈、漆器文化绚丽多姿、丧葬文化渊远厚重,其中“彝族火把节”、“十月太阳历”和火葬仪式,为丰富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彝民族无疑成为古老、先进的世界民族之列。
凉山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彝族传统文化保持得最完整、最原始的地方,彝族文化底蕴深远醇厚,民族风情浓郁古朴。而西昌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彝族民俗文化旅游必然成为最具开发潜力和内在生命力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西昌“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过程中,凸显彝族民俗文化具有世界唯一性、稀缺性和无可替代性,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三、以建设邛海“国际重要湿地”为核心,在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建设中凸显彝族民俗文化,把西昌打造成“民俗文化、航天科技、生态田园、阳光山水”四位一体的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一)对西昌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的定位
何谓城市,通俗的理解就是发达的商业氛围、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的素质、文明程度以及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10年前,谁能想象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西昌邛海能建成“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当年修建“西昌城南大道”(后改名“航天大道”,2011年4月被评为“四川十大最美大道”)时,私底下曾遭到许多市民和游客的谩骂,认为这是在浪费土地、浪费国家资金,是在搞形象工程,如今航天大道已拥挤不堪。实践证明,前瞻性、战略性的决策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因素。
从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上看: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从国家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上来看:城区常住人口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从西昌城市发展规模上看:《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中明确提出:西昌城区包括市区6个街道办事处和四合乡、高枧乡、川兴镇、西郊乡、海南乡、经久乡、马道镇、太和镇、小庙乡、西乡乡和安宁镇的部分行政辖区范围内,总面积400.72平方公里。预测人口规模西昌中心城区人口2015年为48万人,2020年为55万人,2030年为70万人。
由此可见,《规划》中2015-2020年、2020-2030年西昌城区人口将分别增加7万人、15万人。2017年左右西昌城区人口将达50万人,步入中等城市行列。随着2015年国家全面放开单独二胎生育新政策,国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西昌城区范围规模扩张、居住环境条件极大改善以及人口基数增大等有利因素,2040年西昌城区常住人口有望突破100万人,西昌这座城市也必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进入Ⅱ型大城市行列。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七条第三款“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的规定,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0年修订一次的基本原则,到2021年《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将作修编,重新编制《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40年),西昌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应从2021年开始调整为:“建设川滇结合部、乌蒙片区、攀西地区大城市”。
(二)对西昌旅游发展总体目标的定位
据预测,中国将成全球最大国内游市场,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将提速,高端旅游成未来新的旅游热点。西昌是内陆辐射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攀西阳光度假旅游核心区。随着连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福州、西安、昆明、重庆等国内航线的开通,西昌与中国各大城市搭建起高效快捷的“空中走廊”,连接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京昆高速公路2015年底全线贯通(成昆段建成通车),连接西南地区铁路动脉的成昆铁路复线2020年建成,连接京昆西攀段的丽江至攀枝花高速公路2018年通车,西昌至昭通、西昌至香格里拉、宜宾至攀枝花、乐山至西昌等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四袁公路改造、航天大道东延线、东河大道、机场路提升改造、绕城环线北线段及绕城高速公路等西昌城市道路基础建设加快推进,西昌旅游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2010年9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凉山考察时提出:再造一个新西昌,把西昌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这一历史地位和长远发展目标,曾描绘了西昌发展的美好蓝图。随着西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2015年4月,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在调研西昌城市规划建设时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这一城市定位和旅游发展目标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切实可行、内涵丰富、目标宏伟。
西昌市应积极响应,顺应发展形势,自觉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旅游发展的思路,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为西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凉山“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康养基地”中起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航天科技观光旅游”、“彝族风情旅游”、“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西昌阳光度假旅游”是西昌旅游的金字招牌,其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新型多功能航天基地,也是中国目前唯一能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基地,被誉为“中国休斯顿”。建议由州政府统筹,西昌市、冕宁县共同创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最终实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形成“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旅游景区的国际品牌和世界影响力。
(三)对邛海湿地公园的国际定位
针对湿地而言,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的潘塔纳尔沼泽地,面积高达 2500 万公顷(即25万平方公里),亚洲最大的草甸型湿地公园--山东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水域面积达1266平方公里,而邛海湿地水域面积仅为34平方公里。因此,邛海湿地应明确地位为“城市湿地公园”。
邛海是西昌这座城市及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灵气和福缘。目前,邛海湿地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最佳野生鸟类观赏地”等称号,为此,西昌市已明确提出了建设邛海“国际重要湿地”目标。“国际重要湿地”,又称拉姆塞尔公约,是一个政府间的协定,协定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国家措施及国际合作构建了框架。该协定从1971年签署,自1975年12月12日正式生效,中国于1992年加入此协定。截止2015年5月,全球共有2193处、中国有46处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目录》。西昌市应在已取得“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际重要湿地目录》的标准和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加快进度,列出时间表,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邛海“国际重要湿地”、“邛海泸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邛海湿地公园的国际品牌和世界影响力。
(四)西昌旅游发展中凸显彝族民俗文化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彰显旅游文化内涵、个性魅力的常规发展思维。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过程中,西昌市应依托“螺髻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泸沽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冕宁灵山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雷波马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等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围绕“民俗文化、航天科技、生态田园、阳光山水、休闲度假”为主要抓手,不失时机,突出具有独特优势、强劲生命力的彝族民俗文化,创建中国独树一帜的彝族风情旅游文化品牌。
1.发挥火把节的国际品牌和世界影响力。
在上千年的历史沿革中,火已成为彝族人的一种心灵寄托、生命希望、灵魂最后的皈依,一种崇拜、图腾,一种信仰。“彝族火把节”被誉为“眼睛的节日”、“东方狂欢节”,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十大民俗节日”。要继续坚持凉山州每5年举办一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西昌市每年举办一届“中国.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共享布拖县、普格县等火把之乡的火把文化盛宴,形成最具代表的中国凉山彝族火把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公约于2003年10月通过,2006年4月生效,中国自2004年8月加入公约。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三项人类非遗名录。“彝族火把节”曾被遴选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12年、2014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凉山州委、州政府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完善相关资料,继续申报中国彝族火把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发挥彝族火把节的国际品牌和世界影响力。
2.重新审视火把广场的文化地位和功能,显示特色鲜明的彝族文化符号。
火把广场,顾名思义就是以火把文化为主题的悠闲、娱乐的公共文化场所。从思路上我们可以这样定位:虽然不能达到西藏布达拉宫那样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但应该有一处标志性的彝族建筑或代表彝族文化的符号。56根火把柱,寓意56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但没有突出地方性和区域性。文化是生产力的灵魂,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的灵魂,这方面可大胆借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云南昭通市的“彝族六祖分支文化广场”。
建议在原功能不变的前提下,56根火把柱或整合为9根,或增加至99根,彝族寓意稳固、牢靠、坚实和久远之意,预示凉山及西昌各族人民长治久安、永恒发展、兴旺发达。与广场内“九虎群雕”、“山鹰雕塑”不谋而合,交相辉映、遥相呼应,既有彝族“九数”文化,又有“火、鹰、虎”图腾文化,形成了完整的文化链条。同时,可把彝族的传说、史诗等雕刻上柱。阿斯牛牛餐馆隔壁正在修建的文化演艺楼应充分体现独具特色的彝族建筑风格。汇聚优秀民间艺人,组建彝族民间艺术表演团,定期演出彝族(包括摩梭人、傈僳族)歌舞,民歌民谣(阿都高腔)、服饰、朵洛荷、毕摩、苏尼、彝族式摔跤、相声、口弦音乐(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月琴、马布、巴乌、克西举尔(笛)、葫芦笙等民间艺术,让外地旅客亲身感受和体验纯正地道、原汁原味和别样风味的彝族民俗文化。
3.挖掘彝族年,建一座毕摩文化广场,彰显彝族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外地游客到了凉山、西昌,更多地是通过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来了解、认识彝民族。彝族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其中“彝族年”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凉山州委、州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民委的支持,加强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市、六盘水市,四川省乐山市、攀枝花市等主要彝族聚居区党政间的对接,发挥各地彝学会,彝族专家、学者的作用,继续推进“昭觉共识”,争取用彝族十月太阳历恢复统一全国彝历年,形成浓郁民族特色和文化氛围的中国彝族年,将彝族年、毕摩文化形成继火把节之后的又一文化品牌。
彝族毕摩文化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信仰和仪式”为核心,内容丰富,涵盖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彝族文化的核心,被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瑰宝”。彝族“毕摩音乐”、“毕摩绘画 ”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已被录入201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建议在西昌市区规划建成一座民族特色浓郁的毕摩文化广场,彰显彝族文化的多元性。
4.凸显西昌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彝族文化符号和彝族建筑特色图案,形成旅游观光的看点和亮点。
虽然西昌气候得天独厚,“阳光山水、生态田园”优势明显,但与云南昆明、海南三亚、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比较而言,这些地方不仅有发达的城市、便捷的交通、成熟的景区,形成了蓬勃井喷的国际组团常规旅游,使西昌望尘莫及,也无法超越。而西昌是世界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州府所在地,拥有丰富的彝族民俗文化资源。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位:到丽江看古城,到桂林看山水,到九寨沟看自然风光,到西昌看彝族建筑特色文化。这恰恰是西昌的优势所在,也是西昌强劲的旅游生命力。如经过规划打造的仿古一条街、胜利路等街道独特的建筑符号,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特色、个性是高端旅游的标志,没有个性和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建议州、市联动,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在西昌航天大道、长安—东站等城市主要街道、街区和景区景点,按照彝族“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六大不同方言区,以传统、现代彝族建筑图案,整体打造西昌城区彝族建筑符号,即不影响现代建筑的美观,也充分显示浓郁的彝族建筑文化,彰显西昌景区景点别具一格的彝族建筑风格,以期达到“到西昌看彝族建筑特色文化”的效果和目标,形成西昌旅游观光的看点和亮点。
5.规划打造彝族餐饮文化街区,彝族服饰、漆器购物街区,形成旅游观光的人文景点。
西昌现有的彝族餐饮,彝族服饰、漆器经营零星分散,不成规模,无法达到旅游观光和购物的人文景点,错失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中能形成看点的彝族餐饮只有安哈镇彝寨、西部村寨、阿斯牛牛、凉山风等。最近,西昌市西郊乡尤家屯安置新村“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招商、建设中,这必将推动凉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彝族服饰”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议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契机,严格按照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在建设“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基础上,继续规划打造初具规模的彝族餐饮文化街区,彝族服饰、漆器购物街区,形成西昌旅游观光的人文景点。
6.规划打造西昌城区周边彝族风情旅游景点建设,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和乡村彝族特色文化旅游观光的看点。
西昌市已成功打造了安哈彝族风情游、大箐乡白庙村彝寨、开元乡新村彝寨、四合乡彝寨、民胜乡彝寨等彝族乡村,白墙青瓦的四合院,以“红、黑、黄”三原色为民居建筑绘上漂亮的图案,一座座独具浓郁民族特色的彝家新寨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让人领略到了返璞归真、回归乡村的旅途快乐与惬意。
与西昌近邻的喜德县已将东河乡瓦尔片区旅游开发(紧挨西昌市高枧乡)纳入国家乌蒙片区扶贫旅游规划,控制性详规也通过州级专家评审。拟将东河乡瓦尔片区作为旅游开发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全力打造喜德县“彝族老家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普格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螺髻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邛海—螺髻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螺髻山彝寨”内有彝族特色民居、土司府、毕摩苏尼园,寨门、碉楼、水景街等特色建筑及彝族服饰、彝族饮食、彝族文化、商贸四大功能区。“ 螺髻·九十九里”由百瀑谷、螺髻第一峰、云端之上、原始森林四大景观群组成,其景内温泉2013年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世界最大温泉瀑布。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昭觉县,致力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倾力打造“高原风光生态旅游”、“彝族文化特色旅游”品牌。聘请清华大学编制完成了《昭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昭觉谷克德国家湿地公园修建性详规》。昭觉“谷克德”高原湿地公园、高原汽车自驾游营地、洒拉地坡万亩玫瑰生态观光旅游、彝族特色牧区风光、博史瓦黑古岩画等旅游景区必将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重要途径。建议西昌市按乡村观光旅游标准规划打造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捷的四合乡彝族风情旅游景点。由州政府统筹,喜德县实施,按已编制的旅游规划,加快开发打造喜德县东河乡瓦尔片区“中国.邛海东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按乡村观光旅游标准高起点规划打造喜德县李子乡史觉村一、二组(紧挨西昌市安宁镇东山村二组,地处安宁河坝),北山乡北山村等彝族风情旅游景点。要充分发挥大西昌旅游经济圈的地位和作用,依托普格、昭觉等彝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逐步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形成西昌城区周边自然生态景观和乡村彝族特色文化旅游观光的看点。
(作者简介:阿苦里火,男,彝族,1974年8月生,现任凉山州国土资源局矿管科副科长。曾出版诗集《大凉山情缘》,2008年荣获“大地诗心·嵩山杯全国乡土诗歌大奖赛”三等奖并被评为“2008年度乡土诗人”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火把杯”征文赛散文类三等奖。为中国知名少数民族音乐组合“山鹰组合”主唱吉克曲布等歌手创作过歌词。 联系电话:1575684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