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鼓舞,彝语称“冉木比”,流传于文山州丘北县八道哨彝族乡彝族名将黎天才故乡黎家庄的姑租村。姑租村,共有118户,总人口534人,是滇南高原上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羊皮鼓舞,不仅蕴含着彝族人民丰富的历史记忆,更是他们原始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成为了一道难以破译的文化密码。
说羊皮鼓舞是难以破译的彝族文化密码,主要原因是其舞蹈的原真性和唯一性。丘北县有彝族8万余人,彝族村寨众多,但羊皮鼓舞仅在姑租村流传,就连紧紧相连的黎家庄村也是典型彝族村寨,并且都同属彝族中的黑彝(乃叟泼)支系,却不见羊皮鼓舞的身影。姑租版本的彝族羊皮鼓舞,是丘北的唯一,云南的唯一,中国的唯一。有专家这样的评价,这个舞蹈只在丘北的姑租村见过,其它地方没见过。丘北姑租的彝族羊皮鼓舞,堪称是彝族舞蹈的“活化石”。
查阅了一下资料,影响最大的羊皮鼓舞,当数羌族的羊皮鼓舞和楚雄的彝族羊皮鼓舞,但羌族的羊皮鼓舞和楚雄的彝族羊皮鼓舞流传的地区广泛。羌族的羊皮鼓舞、楚雄的彝族羊皮鼓舞和丘北彝族的羊皮鼓舞文化内涵是基本一致的:祭祀、驱邪、纳福,为死者送葬,同属祭祀性舞蹈。舞蹈的特征也基本一致:严肃、庄重、萧穆。但动作语素却大相径庭,毫无关联,所使用的道具也无相似之处。但核心都是“羊皮鼓”,舞时两种形态,一个是手抬羊皮,一个是手提羊皮鼓。羊皮鼓舞包含了民族历史、民俗礼仪、农耕祭祀、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内容,具有记述历史、传播知识、教化后人的文化功能,是彝族原生态歌舞艺术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羌人南迁之后,大部定居于今四川凉山州和甘孜州、雅安市之间,与土著的“夷”系统的各部族发生了战争和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特别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错而处,来往密切,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方式上逐步改变和融合,逐渐从牧猎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羌族和彝族的“羊皮鼓舞”存在什么联系,还有待专家学者更进一步的探究。
据史料记载,唐代,丘北为东爨乌蛮地。南诏和宋大理政权时期,丘北属东三十七部之一的惠摩部。县境内彝族有黑彝、白彝、撒尼、仆拉、阿细等支系,是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羊皮鼓舞,是丘北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丘北彝族羊皮鼓舞的起源,虽无从考证,但据当地羊皮鼓舞传承人介绍,这一舞蹈在彝族村寨中世代相传了500余年,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丘北彝族羊皮鼓的来历,仅有一个世代流传的故事:古时候,彝家山寨有两个兄弟,父母死的早,老大阴险歹毒,老二诚实善良。老大霸占了全部家产,不给老二吃,不给老二穿。老二只有靠半人放羊饭牛过日子,过的十分可怜。一天,老二又累又饿,到一条小溪边喝水,昏倒在了小溪边。一群猴子也是也是到溪边喝水,发现老二很是好奇,便叽叽呀呀的把老二扛到半山崖上的岩洞里,围着他狂欢跳舞。老二醒来时悄悄的睁开眼睛偷偷看猴子跳舞,看到开心处就起身大笑起来,拍手叫好,全部猴子都被吓得大惊失色的逃跑了。老二在洞中得到了猴子从人间偷来的金银财宝。回家后,老二盖起了新房,购置了土地,娶回了新媳妇,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老二的突然暴富引起老大的猜疑,去问老二你哪来的这么多钱,老二傻乎乎的如实相告,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讲述了一遍。老大第二天就效仿着老二的做法,佯装昏倒在溪边,那些猴群同样叽叽呀呀的把老大扛到半山崖上的岩洞里,老大忍不住放了一个屁,猴哥们认为这是一具已经发臭了的尸体,于是便把老大从半山崖上摔下。老大死后,老二找到大哥尸体抬回家,老二厚葬了哥哥。老二悲痛万分,送葬时,跳起了从洞中学来的猴子舞,边跳边哭,让人看着凄然泪下,悲从心生。善良的老二还把从猴子洞里学来的舞蹈传授给彝家山寨的人,彝族羊皮鼓舞就这样一带又一带的传承下来。
丘北彝族羊皮鼓舞的表演形式独特而神秘。在表演中,通常由一人手持牛角号在前领舞,第二人敲羊皮鼓,第三人打大锣,其余人则装扮成猴子的样子,用树叶、棕叶围下身,光脚徒手围棺而舞。舞蹈动作由“路钱”、“吃炒豆”、“烤火”、“做粑粑”、“喜鹊走路”等几个部分组成,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路钱”意为为逝者开道,抛撒“买路钱”的姿态;“烤火”则寓意给予死者温暖的含义;“绕花”则模拟猴子的姿态绕棺,哀悼和思恋逝者的含义。这些动作不仅形象逼真,而且极富趣味性,是彝族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折射,也是彝族先民古代生活的再现。根据舞蹈的形式和特征判断,此舞的最初起源应该是在至今30-25万年前的狩猎时代,而不是民间口传的500余年前。
羊皮鼓舞的表演者皆为男性,人数少则六、七人,多则十几人、几十人。在表演过程中,他们身着彝族传统的原始棕叶服饰,身上涂满“火”的图案,手提羊皮鼓乐器,在牛角号的引领下随着鼓点的节奏起舞。整个舞蹈过程庄重而肃穆,既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祖先和神灵的虔诚崇拜。
羊皮鼓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羊皮鼓舞的表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彝族古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感受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风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羊皮鼓舞这一传统文化形式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离开家乡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的消失和遗忘也使得羊皮鼓舞这一文化形式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我们应该加强对羊皮鼓舞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等措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并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难以破译的彝族文化密码——羊皮鼓舞。
1980年以来,丘北文化工作者多次深入姑租村,对彝族羊皮鼓舞这一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用文字、影像的形式将羊皮鼓舞记录下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视,丘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羊皮鼓舞展开了多次有针对性的调查,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资料的修改、完善和充实,并逐级申报。2017年6月,羊皮鼓舞顺利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化工作者从1980年初开始调查到今天,没敢对彝族羊皮鼓舞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战略性改动和艺术性加工,舞蹈还是和舞蹈成型时一模一样。舞蹈表演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中间没有一个专业演员,也没任何一个艺术家敢对这个舞蹈指手画脚。由于没有确凿的史料记载和碑文记载,丘北县姑租村彝族羊皮鼓舞的历史渊源,分布情况,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至今还蕴含着许多无法破译的文化密码。
作者:管鹏,云南省丘北县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