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平地镇里颇彝族羊皮鼓舞
作者 宋晗 2024-06-22
原出处:《牡丹》2021年14期

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其聚居地在我国西南部的高原与沿海的丘陵地区,集中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平地镇是里颇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白拉古村啊喇么组至今还流传着具有原生态气息的毕摩祭祀舞蹈——羊皮鼓舞。人们在节日之时、在劳动之余,穿起羊皮,敲起羊鼓,跳起羊舞,以此祭祀龙王和山神,祈求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angpigu1.jpg

李永忠/摄

一、历史背景

据彝文文献考证,大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彝族的先人们就已经迁移到我国的西南部分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最初的6个支系发展成如今较多的彝族支系和称谓。在位于著名的川西“民族走廊”南端的四川省攀枝花境内,主要分布的彝族支系有“诺苏”“里颇”“纳苏”等。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文献记载“里颇彝族”起源的朝代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里颇彝族”是由彝语发音直译而来,也可作“俚濮”“理泼”等,而据文献考证攀西裂谷土著里颇彝族人是“元谋人”的后裔之一,也是古彝人和古濮人的后代。里颇彝族同彝族其他支系一样,拥有在历史的变迁中沉淀的丰富民族文化。里颇彝族羊皮鼓舞又称里颇毕摩仪式舞,它作为里颇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部落时期。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angpigu3.jpg

梁建伟/摄

二、服装与道具

(一)服装

彝族的传统服饰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因素,它是具有本民族自身民族禀性的,在经历过岁月风霜的熏染洗礼后,至今传承不衰。由于彝族的支系在我国分布甚多,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也存在差异。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省、云南省交界的里颇彝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服装具有四川彝族和云南彝族的风格。羊皮鼓舞的服装以四川凉山地区彝族的黑、红、黄为主要基调,同时也能看到云南楚雄地区彝族服饰上的刺绣、图案。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里颇彝族的成年男子在跳羊皮鼓舞时仅以黑布包头,领头人毕摩在额心正上方的黑布上写“王”字,以示区别。里颇彝族有自织麻布的历史,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着装以自家缝制的麻衣为主。麻有粗细两种,粗的麻制成绳,细的麻制成衣,所以,跳羊皮鼓舞时的服装均是麻布制成的。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羊皮鼓舞表演者的白褂衣襟处有红、黄刺绣花纹点缀,后背有牛头刺绣,外面还披着黑色羊皮褂,这件黑色羊皮褂要用2张完整的全羊皮拼接而成。羊皮褂本身也是里颇彝族的传统服饰,做工极其细致,经过晒干、焐软、搓揉等工序后,由里颇彝族的妇女们手工精心缝制而成,具有保暖、美观的效果。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诗《勒俄特依》记载:“天上坠下一个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彝族,是被称为火的民族,可见彝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与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彝族人崇拜火,在彝族人看来,他们的祖先是由火而诞生的。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羊皮鼓舞表演者身穿的黑色麻布裤上绣有火样花纹,这不只是一种装饰,更象征着里颇彝族对火的信仰与崇拜。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angpigu10.jpg

王东/摄

(二)道具

在彝族传统中,担任仪式中祭司之人被称为毕摩。毕摩在彝族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彝族宗教活动的主持者,更是彝族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羊皮鼓舞的领头人,他左手持毕摩铃。毕摩铃又称鹰爪铃,是用鹰爪连接铜铃而成,缠有彩色毛线作为装饰。在里颇彝族人心中,鹰爪是吉祥物,而铜也具有辟邪之意,铃谐音“灵”,因此,毕摩铃代表着里颇彝族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师刀为毕摩右手所持之物,是以铜制成的圈状铃,与把手相连处有红铜制成的小铃铛作为装饰。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羊皮鼓是用羊皮制成的单面鼓,呈椭圆形,鼓面直径约为55 cm,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又利于敲打。里颇彝族人崇拜松树,认为松树是吉祥的象征,是里颇彝族的保护神。羊皮鼓的鼓把就是由松木制成,长约10 cm,表演者击打时用手紧握住鼓把,翻转与腾踏跳跃时都灵活自如。击打羊皮鼓鼓面的鼓棒是2根用褐金竹枝制成的竹棍,用红绸捆绑起来,长度约为35 cm,鼓棒略微有弧度,又不失韵味。俗话说,响鼓必有重锤敲,羊皮鼓的鼓棒用2根褐金竹枝绑在一起,使得鼓棒更有弹性、不易折断,鼓面也不易被敲坏,且鼓声洪亮、浑厚。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羊皮鼓舞表演时,表演者整齐嘹亮的歌声伴随着气势磅礴的鼓声就是伴奏。人们用彝语歌唱,表达欢乐之情。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angpigu8.jpg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表演内容与形式

作为里颇彝族祭祀活动中的舞蹈,羊皮鼓舞在祭龙王、祭山神时的步伐、唱腔并不相同,且以分段表演的方式呈现,每一段舞蹈动作与舞蹈队形都各有规律,整体可分为欢乐、祭祀、求雨、丰收4段。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段展现了欢乐的氛围,表演的是在腊月三十至正月十五,里颇彝族人为庆祝新年到来,男女老少欢聚一堂的场景。第二段表演的是祭祀。里颇彝族人崇拜祖先、山神与自然,每逢节日都要对祖先进行祭拜,表达尊重与怀念之情。第三段展现了求雨的场景。毕摩主持求雨仪式,乞求龙王下雨,保佑风调雨顺。第四段表演的是丰收,讲述里颇彝族人求得了雨水,粮食大丰收,五谷六米都堆成了山,桃李果木栽满了山坡。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羊皮鼓舞的舞蹈动作、姿态源于里颇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其动作既有婀娜多姿之舞,也有激情狂放之势,可谓行云流水、转体自如、灵活轻捷。羊皮鼓舞表演至少要有4人,一般为11人,且各自有其代表的含义,除了手持鹰爪铃与师刀而舞的毕摩之外,持羊皮鼓而舞的表演者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舞蹈正式开始前,由毕摩“请山神”,即将令牌持于手中,并用彝语念着祈福咒语,意思是毕摩带领里颇彝族人一起祈求山神、龙王等至高无上的天神,祈求他们保佑当地百姓生产富足、生活幸福。“请山神”后,毕摩便手持鹰爪铃与师刀带领表演者上场,表演者敲着羊皮鼓,踏着鼓声,以“圆”形入场,后变换队形,排成“一”字形。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队形变化多样,充分展现出羊皮鼓舞的灵巧、敏捷。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angpigu9.jpg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羊皮鼓舞的主要舞步有7步、12步、16步三种,通过合乐、翻歌、拍手、甩脚、拍羊鼓等,构成半翻半转、三步一叩、六步翻花等动作,有舞姿动作形象且生动的苍蝇搓脚、青蛙跳井、孔雀展翅、仙女穿花等,有展示表演者翻转跳跃技巧的三步一叩、绕子翻身、老汉解板等。这些舞蹈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里颇彝族人劳作时的情景。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短剧《老虎拼搏》展现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故事情节,也是整个羊皮鼓舞中唯一的一段双人对舞表演。表演者面对面反复对向跳跃,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动作技巧、默契的配合。《老虎拼搏》这个舞蹈短剧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技巧展现,都堪称一绝。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结语

随着老艺人的故去,羊皮鼓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很少有人会跳羊皮鼓舞。村子里的年轻一代仅仅知道羊皮鼓舞的存在,而不了解它的传承意义。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下,人们更应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民族凝聚力,共同将彝族的优秀传统舞蹈——里颇彝族羊皮鼓舞传承、延续下去。Yo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宋晗(1996-),女,四川攀枝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
原文标题:浅析里颇彝族羊皮鼓舞。原载:《牡丹》2021年14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搜狐号-这里仁和。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